互聯網金融風險可分為兩類:互聯網信息技術引發的技術風險和互聯網金融服務特點引發的業務風險。互聯網金融風險包括:安全風險、技術選擇風險、信用風險、流動性風險、支付結算風險等。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不得違反法律或者公序良俗。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第八條,國家網絡信息主管部門負責協調網絡安全工作及相關監督管理。國務院電信主管部門、公安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在各自的職責範圍內,依照本法和有關法律、行政法規,負責網絡安全保護和監督管理工作。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關部門的網絡安全保護和監督管理職責,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確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第八條負責網絡安全的統籌協調和相關監督管理。國務院電信主管部門、公安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在各自的職責範圍內,依照本法和有關法律、行政法規,負責網絡安全保護和監督管理工作。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關部門的網絡安全保護和監督管理職責,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確定。
互聯網金融可能面臨哪些風險?如何避免?
首先是信用違約風險,即互聯網理財產品能否實現其承諾的投資回報。例子
比如阿裏巴巴的余額寶目前的收益率不到5%,余額寶的性質是貨幣市場基金。但百度百發的預期收益率卻高達8%,這就讓我們想問,百發最終投資的依據。
什麽是資產?在全球經濟增長低迷、中國經濟潛在增長率下降、國內制造業產能普遍過剩、國內服務業開放不足、影子銀行體系風險逐漸顯現的背景下,如何實現?
8%的高收益率?除了給企業過橋貸款,給地產商和地方融資平臺融資,還有哪些高收益的投資渠道?
二是期限錯配風險,即互聯網理財產品的投資資產期限較長,而負債期限較短。壹旦負債不能按時滾動,流動性風險就可能發生。當...的時候
而金融機構的壹大功能就是將短期資金轉化為長期資金,所以金融機構會面臨不同程度的期限錯配,關鍵是錯配的程度。百度百發給出的聯想承諾是
允許投資者隨時贖回無疑最大程度上加劇了流動性風險。要允許隨時贖回,並給出8%的預期收益率,這當然會讓沒有經驗的投資者歡欣鼓舞,但也會讓他們暴富。
有經驗的投資者充滿疑惑。
第三是最後貸款人風險。諸如
如上所述,雖然商業銀行也面臨期限錯配風險,商業銀行發行的理財產品也面臨信用違約和期限錯配風險,但與互聯網金融相比的壹個重要區別是,商業銀行最終
可以獲得央行提供的最後貸款人支持。當然,這種支持是要付出巨大代價的。比如,商業銀行必須繳納20%的法定存款準備金,自身資本充足率必須高於8%。
風險撥備和流動性比率的監管要求。相比之下,互聯網金融目前面臨監管缺失的格局,所以運營成本較低。但是,如果沒有最後貸款人的保護,壹旦互聯網
金融產品違約誰來買單?互聯網金融企業是否有能力構建強大的自主風險防禦體系?
除了上述傳統風險,中國互聯網金融產品還面臨壹系列獨特的風險。下面筆者將按照重要性從高到低的順序對這些風險進行梳理:
壹是法律風險。眼睛
以前的互聯網金融行業還處於無門檻、無標準、無監管的狀態。這就導致壹些互聯網金融產品(尤其是理財產品)徘徊在合法與非法之間的灰色地帶,稍有不慎就有可能。
觸碰“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或“非法集資”的高壓線。比如前壹段時間,湖北田麗貸款在經營停止半年後,因非法吸收公眾存款被立案。
由於門檻和標準的缺失,目前中國互聯網金融領域魚龍混雜,從業者浮躁,趨炎附勢。互聯網金融泡沫壹旦形成,出現大的違約格局,就很容易導致。
中國政府過早地收緊了對互聯網金融的控制,從而抑制了該行業的可持續發展。中國互聯網金融行業要避免重蹈信托業、證券業發展初期的亂象。
二是增加了中央銀行貨幣信貸調控的難度。壹個
另壹方面,互聯網金融的創新使得央行傳統的貨幣政策中介目標面臨壹系列挑戰。比如虛擬貨幣(如q幣)是否應該納入M1?再比如,互聯網金融公司不受法定存款限制。
準備金制度的限制實際上導致了貨幣乘數的放大。再比如如何看待傳統貨幣和虛擬貨幣的互動和轉化?另壹方面,互聯網金融的發展也削弱了中央政府。
信貸政策的效果。比如房地產商的傳統融資渠道收緊,很可能會考慮通過互聯網金融融資。事實上,最近壹年互聯網理財產品在中國的大發展,
其宏觀背景與中國政府收緊對影子銀行體系的監控有關,這導致地方融資平臺、房地產開發商和其他市場主體不得不尋找新的融資來源。
三是個人征信被濫用的風險。首先,互聯網金融公司通過數據挖掘和數據分析獲取個人和企業信用信息,並將其作為信用評級的主要依據,是否合理合法?其次,通過上述渠道獲得的信息能否真實全面準確地衡量評級主體的信用風險,是否存在選擇性偏差和系統性偏差?
第四是信息不對稱和信息透明。如前所述,互聯網金融行業目前處於缺乏監管的狀態。那麽,誰來核實最終借款人提供信息的真實性呢?是否有獨立的第三方可以管理這種風險?如何防止互聯網金融公司從自己身上偷錢?畢竟相關調查顯示,只有20%左右的互聯網P2P公司有專業的風控團隊。
第五是技術風險。和
傳統商業銀行有非常獨立的通信網絡。互聯網金融企業處於壹個開放的網絡通信系統中,TCP/IP協議本身的安全性面臨很大的詬病。但是,當前的密鑰管理和
加密技術不完善,使得互聯網金融系統容易受到計算機病毒和網絡黑客的攻擊。目前考慮到互聯網金融賬戶被盜的高風險,阻止了很多人參與互聯網金融。
金融,這絕不是沒有專業的金融或者IT專業人士。因此,互聯網公司必須繼續大力投資自己的交易系統和數據系統,以確保安全,這無疑會增加互聯網金融公司。
運營成本,削弱了其相對於傳統金融業的成本優勢。
總結
如上所述,既然中國的互聯網金融企業在起步階段面臨如此多的風險,是否應該以此為借口,放緩甚至扼殺這種有價值的金融創新?答案自然是否定的。所有有關各方
在充分考慮潛在風險的基礎上,促進互聯網金融穩健持續發展。筆者提出的相關建議包括:第壹,要充分加強行業自律。用行業準入代替政府審批,過關
加強行業協會的作用,有助於規範行業發展,避免政府過度幹預。現在的中關村互聯網金融行業協會、互聯網金融千人會都是有益的嘗試;第二,
應加強投資者教育,充分提醒投資者投資互聯網金融產品可能存在的風險,且這種風險明顯高於投資同類傳統金融產品;第三,要加強網絡安全管理。
管理,從更高層面防止黑客攻擊造成的系統癱瘓;第四,監管者要構建靈活、有針對性、有彈性的監管體系,既要彌補監管的不足,又要避免過度監管。
互聯網消費金融有風險,有機遇,也有挑戰。
互聯網消費金融也是金融的壹種,所以也有壹定的風險。這些風險是什麽?它是如何產生的?在互聯網金融普及到千家萬戶的時代,如何才能避免自己的不良記錄?
互聯網消費金融的本質是金融,金融有風險。
首先是市場風險。互聯網消費金融平臺門檻低。市場繁榮的同時,也出現了市場混亂的現象。各種互聯網消費金融產品定價不壹、操作不規範、產品創新失敗的現象屢見不鮮。長期來看,會加劇互聯網消費金融市場的波動,降低互聯網消費金融產品的公信力,市場發展陷入低迷。
第二是技術風險。互聯網消費金融的業務受理、征信、貸後控制基本依托互聯網平臺,在授信過程中大量使用網絡手段和信息。所以存在壹定程度的互聯網技術風險。這些技術風險涉及很多互聯網建設要素和技術問題,如互聯網平臺的網絡安全體系、大數據分析體系、客戶資源數據庫建設體系等。
第三是信用風險。互聯網消費金融提供的消費信貸往往是無抵押無擔保的信用貸款。互聯網手段審核時間短,難以全面審查客戶的信用記錄,難以在貸後跟蹤所有項目。
第四是監管風險。由於互聯網天然的虛擬隱蔽性和擴散性,其風險傳播也異常迅速,政策監管進入限制管理期。由於互聯網消費金融是壹種新的金融形態,對這種金融行為的監管還處於探索階段,尚未形成成熟合理的監管辦法,政策反復和波動難以避免。
互聯網消費金融存在以下信用風險:
征信查詢授權這個環節很容易被忽略。調查顯示,50%的消費者在申請互聯網消費金融產品時,不知道互聯網金融服務機構已被授權查詢和報告個人信用信息。信用查詢的授權環節容易被忽視的主要原因是授權條款壹般插在交易協議或合同中,沒有單獨簽署授權的步驟,缺乏引起信息主體註意的提示。調查發現,43.51%的消費者沒有認真閱讀授權查詢個人信用信息的相關規定,65.438+02.98%的消費者沒有註意到相關規定。上述情況很容易導致消費者產生個人信用異議。
信用記錄太多會影響銀行對個人的信用。調查顯示,18.60%的消費者同時使用三款以上互聯網消費金融產品。不過,據商業銀行工作人員介紹,由於通過銀行端口查詢到的客戶征信報告記錄並不是很具體,互聯網消費金融業務與常規的公司借貸業務並不容易區分。不過,壹些銀行表示,隨著不良率的上升,他們對有多次記錄的客戶貸款更加謹慎。
互聯網消費金融逾期風險大。調查數據顯示,29.77%的互聯網金融消費者存在互聯網消費金融產品逾期,其中6.11%經常逾期。72.5%的消費者逾期是因為“忘記還款”,20%的逾期是因為“沒錢還款”。互聯網消費金融產品逾期的原因主要有:壹是消費者對消費金融產品逾期的後果認識不足,對個人信用缺乏敬畏之心;其次,壹些消費者過度使用互聯網消費金融產品。不斷使用“無抵押”和“手續便捷”的互聯網消費金融產品,消費金融產品的過度使用和低水平收益之間的失衡增加了逾期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