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法律諮詢 - 會計誠信缺失的原因及對策研究

會計誠信缺失的原因及對策研究

中國圖書館分類法。:F231文檔ID: A文章編號:1009-4202(2012)08-000-02摘要我國《會計法》中明確要求會計人員提供的會計信息必須真實。然而,會計信息提供者為了獲取壹定的利益,往往會人為操縱會計信息,導致信息使用者利益受損。因此,本文通過分析會計誠信的內涵,提出了會計誠信缺失的對策。以期通過本文的闡述,建立和完善會計制度,從而為有效遏制會計失信現象提供理論參考。

關鍵詞會計誠信與失信會計制度

會計誠信是會計的內在品質,是會計對社會的基本承諾。我國《會計法》也明確要求會計人員提供的會計信息必須真實,但我國會計行業目前的現實恰恰是忽視了這壹承諾。近年來,會計信息失真事件層出不窮,給我國市場經濟帶來了巨大影響。因此,會計誠信缺失這個詞逐漸引起了人們的關註。

壹、會計誠信的內涵

《說文解字》說:“誠,信也;信仰,真誠。”誠信就是“誠實守信”,與會計提供的信息有關。誠信是指會計師提供的信息必須真實可靠,經得起驗證和審查。會計誠信是指提供會計信息的相關人員在從事與會計信息相關的工作時,應當誠實守信,運用合法合理的技術和方法,保證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和公允性。會計誠信是對會計人員的基本素質要求,是會計人員就其反映的經濟活動的客觀真實性向會計信息使用者作出的承諾。正是會計真實性的存在使會計得以存在和發展。隨著近年來我國會計醜聞的不斷出現,如:人為更改報表數據、偽造使用發票、虛報生產成本等。,給國家和人民造成了巨大的損失,阻礙了我國市場經濟的順利發展。因此,會計誠信不僅關系到每個企業的發展,也關系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有序發展。國家應采取有效措施加強會計誠信。

二,會計誠信缺失的原因

(壹)利益驅動是會計失信的根本原因。

會計造假之所以如此猖獗,屢禁不止,是因為會計造假背後有巨大的經濟利益。企業通過提供虛假會計信息,欺騙投資者、債權人、供應商、銀行和政府等利益相關者,從而獲得投資、優惠政策、貸款或減稅等經濟利益。

單位負責人有能力、有條件影響會計人員,為個人和小團體利益做假賬、假報表。單位的領導和高級管理人員,主管部門和政府相關部門的人員都可以因為“業務增加”而獲得更多的好處,單位的員工也可以獲得更多的工資和獎金。

(二)低失信成本是會計失信的內在動因。

目前,會計舞弊在中國往往是“經濟處罰多於行政法律處罰;對單位重罰,對個人輕罰;重內部加工,輕外部開放加工。“因為經濟處罰必須由股東權益支付,所以很少追究單位負責人和會計的責任。對於造假者來說,由於打擊力度不夠,懲罰不到位,造假成本太低,導致會計誠信下降。

(三)現代企業資本結構的缺陷使會計舞弊成為可能。

現代產權結構模式下兩權分離,使得企業出資人只授權經營者經營管理,而出資人實際上只享有財產收益權和所有權,不直接參與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企業的經營和財務狀況只能通過經營者的報表來了解,企業的許多生產經營管理方案也是由經營者提出並實施的,這就增加了投資者對代理人的監督難度。資本結構的這種缺陷,往往導致投資者和經營者利益關系的不壹致,導致在資源使用和財務反映的過程和效果中出現不誠信行為。

(四)會計制度本身的漏洞為會計失信創造了條件。

首先,中國目前的經濟立法滯後。現有法律雖然為壹些不誠信行為提供了法律依據,但並不能涵蓋所有不誠信或不道德的行為,使得信用活動缺乏法律支持,不道德的人每天都在逃避。其次,法律監督機制不健全,執法過程中存在有法不依、執法不嚴、不糾不糾等現象。

(五)會計人員職業道德低下是會計失信的重要原因。

在建立市場經濟體制的過程中,壹些不良的社會風氣,如拜金主義、利己主義和致富心理,侵蝕了人們的道德觀念,使壹些會計人員缺乏良好的職業道德,法制觀念淡薄,責任意識淡薄。為了迎合領導或受個人利益驅使,在處理會計業務時不能堅持原則,違反財經紀律,經常做假賬、做假帳,甚至搞權錢交易。

(6)會計人員缺乏獨立性是會計不誠信的直接原因。

每個行業都有自己的職業道德,會計行業也不例外。會計人員在接受專業知識培訓的同時,還接受了會計職業道德教育。壹般來說,會計人員本身是願意遵守職業道德的,不願意做假賬或不誠信行事。但是,在現實中很多事件的分析中,會計人員往往無法獨立處理各種業務,也就是說,會計人員缺乏獨立性。根據《會計法》的規定,我國會計人員實際上具有雙重身份,壹是維護企業利益,二是代表國家和投資者監督企業財務收支。

第三,治理會計誠信缺失的對策

(壹)為會計從業人員樹立正確的利潤觀。

企業要發展,不能局限於眼前和局部利益,要看到企業的長遠和整體利益。在世界經濟發展與企業信用論壇上,《世界經濟發展宣言》的基本精神被概括為“平等、誠信、合作、發展”,其中把誠信放在了重要位置。誠信和利益是市場經濟的內在原則。只有尊重市場的內在規律,企業才能獲得長遠發展。會計人員在執業活動中講求誠信,保守秘密,以實際經濟業務進行真實完整的核算,不弄虛作假,不利益誘惑,謹慎執業,信譽第壹。只有提供客觀、真實的會計信息,才能贏得投資者的信任,促進企業的長遠發展。

(二)完善相關法律制度,建立健全科學的監管體系。

目前對會計違法行為進行處罰的法律主要有《會計法》、《公司法》、《證券法》等,其處罰標準並不統壹。為了更有效地查處會計違法行為,應相應修改規定,制定統壹的處罰標準。為了更準確地打擊會計犯罪,可以通過立法修改現行刑法,增加會計行業相關犯罪。同時,必須在我國民事法律體系中建立會計民事責任制度,使會計信息使用者因使用虛假會計信息造成的損失得到最大限度的補償,使會計造假受到行政和刑事處罰,同時承擔民事賠償責任,從而提高會計造假者的造假成本,從法律上完善政府監管機制。

(三)建立有效的監督體系

內部控制制度是現代企業管理的壹項重要制度,也是保證會計信息真實性的必要環節。它可以有效地防止舞弊的發生,更好地保證會計數據的真實性、合法性和完整性。單位應建立內部財務監督、內部檢查與審計、內部審計等壹系列制度。,明確相關業務的流程和相關人員的職責權限,做到分工明確,加強對會計人員的監督管理,及時預防、發現和糾正錯誤和舞弊行為,有效防範會計誠信缺失。

同時,要加強政府監管。政府監管部門包括財政、審計、稅務、人民銀行等。政府監管應根據相關法律法規的授權和職責分工,對相關單位的會計資料進行監督檢查,但應避免職責交叉和重復檢查。執法人員要更新觀念,提高政策水平,改進工作方法,深入了解企業特點,在幫助企業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加強監管。

(四)加強會計從業人員的誠信教育,提高職業道德。

會計人員是會計信息的直接生產者,其職業道德和業務素質直接影響會計信息的質量。因此,有必要加強會計誠信教育,提高其道德修養,自覺約束會計不誠信行為。壹方面,會計人員不定期接受再教育。不斷提高會計從業人員的政治素質、業務技能和工作能力,特別要重視會計人員的誠信教育,灌輸道德規範和職業精神,強調會計誠信是最基本的會計準則,使廣大會計人員增強誠信意識,樹立會計尊嚴感,把“不做假賬”作為道德準則,在每壹個會計人員心中生根發芽。另壹方面,建立會計誠信的激勵和約束機制。對業績好的會計人員給予高等級的信用評級,使其獲得更高的經濟效益,得到社會認可。對於那些信譽低下、弄虛作假的會計人員,要給予嚴厲處罰,甚至追究其法律責任,凈化會計環境。

四。結束語

總之,治理會計失信是壹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除了依據會計法的規定進行法律治理外,還應通過不斷提高從業人員素質,建立各種相應的防範機制,將會計信息系統納入公司治理範疇。通過建立和完善現代企業制度,會計失信現象將得到有效遏制。

參考資料:

[1]雷友生等會計信息失真的道德分析。會計研究. 2004 (2)。

[2]陳天安。對我國會計誠信缺失的思考。雲南財經大學學報。2010。

[3]天使。對我國會計誠信缺失的思考。金融與會計研究。

[4]楊碩珍。關於加強會計誠信體系建設的思考。現代商業。

  • 上一篇:湖南商務職業技術學院宿舍條件,宿舍圖片,環境空調,配電方式
  • 下一篇:急!!回答的好,加分!結合當前中法關系,談談國際政治法律環境對國際營銷活動的影響。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