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法律諮詢 - 急需壹篇軍事論文,1000字左右,外加100字的摘要。

急需壹篇軍事論文,1000字左右,外加100字的摘要。

中國的軍事戰略和理論

"...堅決履行捍衛國家主權、統壹、領土完整和安全的神聖職責……”——胡錦濤總結中國軍事理論界制定了以實施論為驅動的改革框架,以建設壹支能夠打贏“信息化條件下局部戰爭”的軍隊。這壹概念強調現代信息技術作為力量倍增器的作用。因此,解放軍可以在中國邊境以外的更遠距離實施精確打擊軍事行動。通過吸取國外戰爭的教訓,特別是美國領導的戰役,包括持久自由行動,蘇聯和俄羅斯的軍事理論,以及解放軍自身有限的作戰歷史經驗,中國的軍事規劃者正在尋求改造整個中國軍隊。

這些改革的速度和規模令人印象深刻。但是,解放軍沒有經過現代戰爭的考驗。這種作戰經驗的缺乏使外界對解放軍實現其軍事理論雄心的進展的評估變得復雜。中國高級文職領導人的內部評估和決策也是如此。他們基本上缺乏直接的軍事經驗,因此在危機發生時更容易做出錯誤的估計。這種誤判也會帶來災難,不管它是否是基於沒有作戰經驗的指揮官的建議。

軍事戰略指針

中國不公布等同於美國國家軍事戰略的文件。因此,外部觀察者缺乏對領導層關於使用武力或影響解放軍結構和理論的緊急情況的思考的直接洞察力。對權威講話和文件的分析表明,中國依靠壹系列被稱為“軍事戰略方針”的壹般原則和指導來規劃和管理軍隊的發展和使用。

解放軍沒有提供這些“指導方針”供外部研究。學術研究表明,目前的“指南”大概可以追溯到1993。《準則》反映了1991的波斯灣戰爭和蘇聯解體對中國軍事戰略思想的影響,這為解放軍在過去10年的轉型奠定了很大壹部分基礎。權威評論和新的軍事訓練指導方法表明,1993的“指南”的某些內容可能在最近進行了修訂。這些修改似乎反映了中國對其安全環境和現代戰爭(即“信息化條件下的局部戰爭”)性質的看法,中國軍事現代化的進展和從中吸取的教訓,從為信息時代的現代戰爭“建設”軍隊到“打贏”這種戰爭。

“指針”的作戰或“主動防禦”要素似乎保持不變。按照“積極防禦”所倡導的防禦性軍事戰略,中國不發動戰爭,不發動侵略戰爭,只為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而戰。

然而,北京對攻擊其主權或領土的定義是模糊的。在中國現代戰爭史上,中國領導人都聲稱軍事先發制人行動是壹種戰略防禦行動。例如,中國將其對朝鮮戰爭(1950-1953)的幹預稱為“抗美援朝戰爭”。同樣,權威說法也稱之為“抗美援朝戰爭”。與蘇聯(1969)和越南(1979)的邊境沖突稱為“自衛反擊戰”。這壹邏輯表明,如果使用武力能夠維護或推進其核心利益,包括其領土主張(如解決臺灣省問題和未解決的邊界或海上領土主張等。),中國可能會發動軍事先發制人的打擊,也許是在遠離其邊境的地方。

中國正在制定先發制人的戰略嗎?

在過去的10年中,隨著解放軍從壹支以步兵為主、力量投射能力有限的軍隊轉變為壹支擁有遠程精確打擊資源的相對現代化的軍隊,中國獲得了壹種武器系統,並采用了使其能夠在周邊地區發動先發制人的軍事攻擊(包括奇襲)的作戰概念。

截至2006年6月5438+00日,解放軍第二炮兵武器庫中約有900枚近程彈道導彈。隨著裝備各種精確制導武器的蘇-30攻擊機和F-10戰鬥機的獲得,中國的進攻性空中力量得到了提高。解放軍也在加強信息戰、計算機網絡戰和電子戰的能力。

解放軍的作者說,當遇到更強大的敵人時,先發制人是必要的,也是符合邏輯的。中國的軍事理論資料強調,在現代部隊速度快、破壞力大的基礎上,靜態防禦不足以保衛領土。因此,解放軍的作戰理念是防止敵人聚集並利用進攻來奪取主動權,從而使敵人不知所措。解放軍的理論家認為,有效的防禦包括在敵人的領土上摧毀敵人的力量,然後才能使用。

中國已經獲得了力量投射資源,包括遠程軍事通信系統、用於空中指揮、控制和通信的飛機、耐用的潛艇、無人戰鬥機(UCAVs)和新型精確制導空對地導彈。所有這些都表明,解放軍正在形成更強大的力量,以采取先發制人的軍事行動。解放軍的訓練側重於“意想不到的”遠程打擊訓練或對敵方海軍艦艇的協同空/海打擊。

根據解放軍的“軍事科學”文件(2000年),壹旦敵對行動開始,“‘積極防禦’的實質是主動殲滅敵人.....雖然從戰略上講,應該以積極防禦為指導方針,但“軍事戰役”的重點應該是掌握主動權和主動進攻。只有這樣,積極防禦的戰略目標才能實現”。

除了發展殲滅敵人的力量,解放軍也在探索使用有限武力的選擇。中國的戰役理論將這壹選項定義為“非戰爭”使用武力——政治脅迫的延伸,而非全面戰爭行為。1995年和1996年在臺灣海峽進行的兩棲演習和導彈發射就是“非戰爭”使用武力的例子。然而,這壹概念還包括空襲和導彈襲擊、暗殺和破壞等。這類文章強調了中國誤判的可能性,因為任何此類行動的目標,即使不是更廣泛的國際社會,也會將其視為戰爭行為。

對戰爭的全面看法20年來,中國的文職和軍事家壹直在爭論現代戰爭的性質。這些爭論利用中國戰略傳統和歷史經驗的內部來源,提供他們對“軍事革命”、“不對稱戰爭”和“信息戰”的看法。這場辯論凸顯了中國對非動能戰爭手段以及經濟、金融和信息的興趣。法律和心理工具在中國戰爭計劃中的作用得到了加強。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的文件《軍事戰略科學》(2000年)強調了中國對戰爭的全面和多方面的看法。文件說:“戰爭不僅是軍事鬥爭,而且是政治、經濟、外交和法律戰線上的全面競爭。”

最近,中國的軍事戰略家們對國際法越來越感興趣,並把它視為在開戰前威懾對手的工具。在臺灣海峽的背景下,中國可能會利用信息戰將第三方的幹預描述為違反國際法的行為。中國還試圖影響國際公眾輿論,以促進對《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曲解。它放棄了學術意見和國家觀點中長期公認的航行自由準則,接受了200海裏專屬經濟區的概念。

不對稱戰爭

認識和利用不對稱是中國戰略和軍事思想的壹個基本方面,尤其是作為壹個較弱的軍隊擊敗壹個較強的手段。從波斯灣戰爭和1991的“聯合行動”開始,中國的軍事戰略家們就壹直註意采取不對稱的反制措施,以利用技術上占優勢的對手的弱點。1999《解放軍報》的壹篇社論明確指出了這壹點:“當然,擁有絕對優勢的強大敵人,並不存在可以被較弱壹方利用的弱點...我們軍事準備的直接目的必須是找到利用強大敵人弱點的戰略。”中國對非對稱戰爭選項的探索,可以在彈道學和彈道上大量投入。巡航導彈系統。這些系統包括先進的反艦巡航導彈、水下作戰系統(包括潛艇和先進水雷)、太空對抗系統、計算機網絡作戰和特種作戰部隊。

秘密和陰謀在中國軍事戰略中的作用

在中國的軍事戰略中,強調在沖突中爭取主動和迷惑敵人,導致了強調在戰略、作戰和戰術層面上使用詭計。中國的軍事理論資料將戰略招數定義為“引誘對方形成假象”...並以最小的人力物力代價,有組織、有計劃地制造各種假象,以取得戰略優勢。”

除了信息戰和常規的掩護、隱藏和陰謀,解放軍還從戰略和陰謀在中國治國方式中的壹貫作用中吸取了中國的歷史經驗和智慧。近幾十年來,對孫子、孫臏、吳起、商鞅等中國經典軍事人物及其作品的研究重新興起。這些作品都包含了使用陰謀詭計的戒律。

中國* * *產黨對保密的嚴重依賴與軍事伎倆共同作用,限制了國家安全決策、軍事實力和戰略意圖的透明度。但是,過度的自信可能是因為軍事領導人迷戀戰略和詭計所帶來的難以預料的好處。此外,指揮官用來對付對手的技巧也可以用來掩蓋解放軍系統內部的壞消息傳播,這是中國長期存在的問題。因此,保密和詭計。

  • 上一篇:基層講堂活動的總結與借鑒
  • 下一篇:家裏想用暫時不用的錢買交行的基金,但還不太了解。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