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法律諮詢 - 誰該為“校園欺淩”負責,這是教育部的首要任務,以及如何防止它

誰該為“校園欺淩”負責,這是教育部的首要任務,以及如何防止它

“校園欺淩不是壹個階段性、區域性的問題,而是壹個世界性的長期客觀問題。”庚申認為,“這是個體在青春期不得不展示自己的力量,爭取權力和尊重,不懂得處理無知情緒的外在表現。”

“校園欺淩問題是功利主義教育只註重知識教育,忽視知識之外的學生生命教育、心理教育、法制和規則教育的結果。學校教育應該回歸育人的本質。"

“這些孩子簡直瘋了。這是未成年人做的事嗎?”直到現在,田雪娟仍然無法接受兒子被同學殺害的事實。

2016年4月23日,田雪娟的兒子,15歲的山西鄆城輟學少年張超凡,在網吧被同校的六名十五六歲的同學毆打致死。田雪娟回憶起孩子求饒被打三四個小時的畫面,仍然覺得難以忍受。

這是2016又壹起惡性校園欺淩事件。2065438+2006年4月28日,重慶彭水縣三都中學初二學生在廁所被同學毆打致死。4月22日,河北保定校園女生被強制下跪、脫衣、掌摑;3月3日,安徽省黃山市田家炳實驗中學壹名高三女生被班上三名男同學下藥...

校園欺淩事件頻發,引起了國家層面的重視。5月9日,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辦公室發布《關於開展校園欺淩專項治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要求各地各中小學校對發生在學生之間,通過肢體、語言、網絡等方式故意或惡意欺淩侮辱的校園欺淩行為開展專項治理。

壹場全國性的整治校園欺淩的行動已經開始。

最重要的是轉變觀念。

兒子走後,田雪娟在學生聊天群裏看到“張超凡幾乎每天都被打”“當時嚇得跑出學校”,才知道孩子每天被打是家常便飯。讓田雪娟吃驚的是,張超凡已經在今年三月休學了。即便如此,毆打從學校壹直持續到校外。

校園欺淩事件頻發,引起了教育部的重視。“如果妳問,現在教育部最大的壓力是什麽,我會告訴妳是安全。”2016兩會期間,教育部部長袁貴仁在談到校園暴力問題時表示:“校園安全是重中之重。沒有安全,教育無從談起,成長和成功也無從談起。”

“近年來,校園欺淩事件頻發,並借助互聯網和移動終端在全社會廣泛傳播,影響惡劣。”北京教育學院的庚申認為,“國務院督導室發布的通知表明,國家已經意識到這壹點,並開始在國家層面予以重視。”

通知發布後,安徽、廣西、海南、福建等地紛紛開展專項治理行動。5月12日,安徽省正式發文,要求在全省中小學(含中等職業學校)啟動校園欺淩專項治理。5月13日,海南省教育廳發布通報稱,“對工作不力、問題嚴重的單位和個人,將給予通報批評,直至追究責任。”5月18日,廣西教育廳召開南寧市中小學安全穩定工作電視電話會議,表示從5月開始集中開展校園欺淩專項整治行動。

同時,很多學校也配合當地公檢法部門開展整治行動。5月11日,河南駐馬店三名少年審判法官前往遂平縣楊峰鄉,為1000余名師生和家長上了壹堂“反校園欺淩”專題法制教育課。5月12日上午,泰安市公安局特巡警支隊民警在轄區中小學組織開展反校園欺淩宣傳活動。

“治理校園欺淩,最重要的是轉變觀念。”中國政法大學青少年犯罪與少年司法研究中心主任皮毅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重要的是對欺淩形成環境預防而不是治理。”

“他們欺負妳就像欺負小動物壹樣。”

關於“校園欺淩”的定義,國內教育圈沒有* *知識。據皮毅軍介紹,“校園欺淩”不是壹個法律術語,也不是壹個具體的法律罪名。壹般指身體、心理、精神上的攻擊行為,主要發生在在校學生中。

校園欺淩按實施手段分為兩種:壹種是身體暴力,即用身體或物體攻擊另壹個個體,如毆打、掌摑、推搡、踢打、性侵害等;另壹類是心理暴力,通過非身體接觸傷害他人心理,如辱罵、威脅、恐嚇、孤立、網絡暴力等。

普通人不太了解什麽是校園欺淩。在知乎的問答社區上,出現了壹個題為“校園欺淩能有多嚴重?”。截至5月24日,它已有42萬次觀看,3294人關註它,並獲得679個回復。發帖人認為,“校園欺淩不就是互相打嗎?為什麽這麽多人大驚小怪?”

校園欺淩實際上由“3+1”構成,即欺淩者、被欺淩者、圍觀者和欺淩工具。近年來,公眾感覺校園欺淩事件急劇增加,這與互聯網和移動終端的普及密切相關。

自2015以來,北京教育學院研究員庚申和他的研究團隊認真研究了國內的校園欺淩事件。他看了很多欺淩視頻,其中有壹個視頻相當恐怖:壹個欺淩者把空心磚舉過頭頂,用助跑的方法擊打受害者頭部。庚申告訴《南方周末》:“周圍實際上有堅固的巨石,所以可以看出惡霸不想殺人。他以更激烈、更誇張的方式欺負同學,是因為有些欺負者會因為網絡視頻的傳播而產生表演傾向。”

在知乎上的帖子《校園欺淩可以有多嚴重》,壹個回復就收到了700多個贊。“站在橋上的人不會明白,橋底溺水的人有多痛苦。”在北京做平面設計師的楊萍是壹個橋底的溺水者。楊萍不敢看網上頻繁出現的校園欺淩視頻,因為這會不斷地把她從穩定的現實生活中拉回以前的校園記憶。

27歲的楊萍住在四川瀘州的壹個小鎮上。楊萍是外地人,口音不好,不會和本地孩子玩遊戲。況且她學習成績和家庭條件都不太好。從小學到高中,她班上總有四五個男生會欺負她,拳打腳踢,撕她的作業本,搶她的東西。"有時日記會被當眾宣讀。"楊萍告訴《南方周末》。“他們欺負妳就像欺負小動物壹樣。”即使過了十幾年,楊萍也時常陷入憤怒和恐懼。

關於校園欺淩,湖北荊門的劉明有壹段不可言說的經歷,因為他曾經是壹個欺淩弱小者。初三那年,劉明和幾個同學晚上私自出去上網,正巧碰上體育老師來查宿舍。室友張輝說:“三個人都上線了。”劉明和另外兩個學生被老師處罰了。

為了報復,他們回來後把張輝的手綁起來,使勁踢他的肚子,在他頭上撒尿。其中壹個叫“胖子”的同學欺負他最多。他向張輝要錢,把洗腳水倒在他床上。劉明後來覺得這太過分了。他不再參與,但他沒有阻止。

欺淩持續了兩三個月,張慧瘦了很多,學習成績也下降了。而且,只要下課放學,他都很害怕。最嚴重的壹次是胖子在廁所打了張輝,脫下他的外褲,把只穿著內褲的張輝推出廁所。當時很多女生也看到了他,給張輝留下了很大的心理陰影。後來,張輝再也沒上過學。

在已經從教30多年的大連中學教師陸看來,“與肢體沖突相比,青春期的孩子因為隱私暴露而遭受更嚴重的自尊創傷。這種傷害對學生的性格和身心都有長期的影響。"

庚申還發現,旁觀者在欺淩事件中起著重要作用。“當沒有旁觀者時,欺淩事件的惡劣性質會下降,欺淩時間會縮短。圍觀的人越多,欺負者的快感和被欺負者的痛苦就越大。”

校園欺淩該怪誰?

校園欺淩事件的背後,有著非常復雜的成因。

“校園欺淩不是壹個階段性、區域性的問題,而是壹個世界性的長期客觀問題。”庚申認為,“這是個體在青春期需要展示自己的力量、爭取權力和尊重的外在表現,也是因為他不知道如何處理無知的情緒。”

5月16日,港作家梁文道在談及校園欺淩事件時,也提到在東亞文化中,他信奉壹種“弱肉強食”。孩子之間打架,家長往往會有“沒被欺負”“可以打回去”的想法。

梁文道回憶了他在男校的初中生活。1000多名十幾歲的孩子日夜生活在壹起。男生既有壹種小野獸的本能,又有想表現自己,想支配別人的競爭心理,還害怕被欺負。當整個校園都彌漫著這樣的氛圍,“誰都想欺負別人。”

當梁文道被他的同學欺負時,他開始欺負別人。每次被欺負,梁都不服氣,壹直反抗。直到有壹次,他拆了壹把椅子,沖著壹個高年級同學砸椅子角。那人當場暈倒後,“沒人敢欺負我了,我就開始造我的山,造我的權”。

壹些校園欺淩研究人員發現,當以暴制暴成為欺淩的解決方案時,校園欺淩很難停止。如果恰好學校沒有反欺淩的氛圍,老師沒有及時為受害者伸張正義,其他同學也不願意幫助受害者,那麽受害者往往會感到孤立。

兒子張超凡被同學毆打後,田雪娟壹直想向學校討個說法。田雪娟得知老師其實知道張超凡天天挨打的事實,非常生氣。“學校和老師在整個事情中做了什麽?妳盡到了什麽責任?”田雪娟告訴《南方周末》,她曾兩次去學校探望,但華錦學校以“學生已退學,事發地不在學校”為由,回避與家長見面。

5月19日,南方周末聯系采訪了絳縣教育局。該局壹名工作人員表示,“事發後,教育局配合調查,召開專題會議,出臺相關規定。文件已經下發到各個學校,要求整治校園欺淩。”

其實學校老師對欺淩事件的監管也有自己的難處。校園欺淩事件往往發生在宿舍、廁所、樓梯拐角或上下學的路上,很難察覺。多位老師在接受《南方周末》采訪時表示,只能通過觀察或學生舉報來了解消息。“加上被欺負的孩子往往選擇默默忍受,不會主動告訴老師,所以欺負行為很難被及時發現。”

遊江南,福建泉州人,教齡14年,他告訴《南方周末》,由於老師在管理、管教、處罰方面被賦予的權力有限,“老師能做的大多是口頭教育,要求向受害者道歉。學生既不能被辭退,也不能被開除,所以沒有有效的威懾力。大部分學生停壹段時間,過不了多久又開始鬧了。”

265438+20世紀教育研究院熊丙奇研究發現,教師對校園欺淩無動於衷是有原因的,學校在處理師生矛盾時未能及時保護教師權利,導致教師處於弱勢地位。久而久之,很多老師對學生的不良行為采取了“睜壹只眼閉壹只眼”的態度,“該做的不管,該做的不做”。

此外,家庭教育對校園欺淩事件有很大影響。來自湖北荊門的劉明壹直記得,因為父親的兩個耳光,他意識到欺淩是壹件錯誤的事情。

在知道他在學校欺負同學的時候,劉明的爸爸帶他去張輝家道歉,給了他兩個耳光。“第壹巴掌後,我說這壹巴掌是告訴妳不要欺負老實人。還沒等我回過神來,我又打了妳壹巴掌,說這壹巴掌是要告訴妳千萬不要做惡人,這個惡人會有報應的。”

聽了這兩句話,劉明好像壹下子被驚醒了,他再也不敢欺負同學了。

“讓學校教育回歸育人本質”

2016 1月,壹名中國留學生在美國加州因欺淩同學被判刑的事件在國內引起巨大反響。最後,三名涉嫌虐待罪和綁架罪的中國留學生分別被判13、10和6年。

無獨有偶,最近江蘇昆山也有校園欺淩被判刑。2016 5月18日,江蘇昆山某中專學校4名女生因尋釁滋事罪、毆打、脫光對方衣服拍裸照、搶劫財物、欺負同學,分別被判處有期徒刑6個月、拘役4個月。四個女孩都在16歲以上,18歲以下。

對比國內外兩個案例,壹種觀點認為我國法律對未成年人過於寬大,根據未成年人保護法的規定,14周歲以下的未成年人不負刑事責任。有人建議制定反校園暴力法,增加欺淩罪或降低刑事責任年齡下限。

中國政法大學青少年犯罪與少年司法研究中心主任皮毅軍不同意這種觀點。“整治校園欺淩問題的根本不是法律懲罰。”他告訴《南方周末》,“我不主張重罰,但應該先用行政或民事方式處理。”

“在中國的校園裏,欺淩現象普遍存在。老同學欺負新同學,男生欺負女生,有錢的欺負沒錢的,成績好的欺負成績差的。”在皮壹軍看來,“學校的問題是建立在分數基礎上的,老師並不把這些問題當回事。我覺得應該先從源頭入手,嚴肅處理輕微欺淩。”

至於如何應對校園欺淩事件,官方早已開始思考。2015 165438+10月初,庚申和他的團隊邀請了中小學的教育工作者、校長和教師,討論欺淩和幹預問題。教育部的壹名副主任也作為研究員出席了會議。此外,近年來,中央綜治委、教育部、公安部等部委也出臺了許多維護校園安全的規章制度。

然而,我國沒有針對校園欺淩的全國性調查,這使得制定校園欺淩的幹預措施非常困難。《南方周末》從北京教科院獲悉,今年下半年,該院將首次在全國範圍內開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欺淩發生率調查。目前,調查問卷的草稿已經形成,還在進壹步修改中。

斑駁君是NGO項目“反對校園欺淩和基於性取向和性別認同的欺淩”的負責人。從2012開始正式參與校園欺淩的社會幹預。他告訴《南方周末》,“三線城市和城市,偏遠地區,甚至更往下的鄉村,都無法得到數據支持。事實上,這些地區的欺淩現象近年來變得更加嚴重。”

“總的來說,我們在防止欺淩方面仍處於初級階段。”庚申告訴《南方周末》記者,“預防欺淩事件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原則是‘預防為主,防患於未然’。應對校園欺淩,社會上的家長、老師、學校、教育行政部門、監察部門、公安部門、醫療部門、心理咨詢機構、社區要形成合力。”

接受《南方周末》采訪的壹位教育專家認為,對於家長來說,不管孩子是被欺負還是被欺負,都應該和老師充分交流看法。教育行政部門應定期對教師和家長進行培訓,提高他們識別校園欺淩跡象的能力,從而將欺淩制止在萌芽狀態。

熊丙奇還認為,校園欺淩問題是功利主義教育只重視知識教育,忽視學生除知識之外的生命教育、心理教育、法制和規則教育的結果。他主張“學校教育要回歸育人的本質”。

“學校不僅要重視法制教育,還要重視人權和生命尊嚴的教育。”皮藝軍告訴《南方周末》,“應該呼籲學校撥出專門課時進行類似教育,並下大力氣阻止。”

  • 上一篇:江蘇省昆山市民事訴訟律師收費標準是多少?
  • 下一篇:進口舊機電產品檢驗監督管理辦法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