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義的教育是指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和學校教育。
狹義的教育主要是指學校教育。
教育是有目的地培養人的社會活動。
教育形式可以分為三種基本形式: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和學校教育。這三種教育形式的合作被稱為“三位壹體”教育或教育協同。
四種學說:神話起源說、生物起源說、心理起源說、勞動起源說。
原始社會教育有以下特點
& lt表& gt
& lttr & gt
& ltth & gt區域
& ltth colspan="2 " >典型的學校或教育
& ltth & gt教育特征
& lt/tr & gt;
& lttr & gt
& lttd rowspan="8 " >古埃及
& lttd & gt宮廷學校
& lttd & gt法老教育王子和貴族的兒子和孫子的地方
& lttd rowspan="8 " >以僧為師,以官為師
& lttr & gt
& lttr & gt
& lttd & gt僧侶學校
& lttd & gt科學教育側重於學術知識的教學和討論
& lttr & gt
& lttr & gt
& lttd & gt職業學校
& lttd & gt培訓政府機構所需的官員
& lttr & gt
& lttr & gt
& lttd & gt經學家學校
& lttd & gt培養熟練運用文字從事寫作和計算功能的人
& lttr & gt
& lttr & gt
& lttd rowspan="4 " >古印度
& lttd & gt婆羅門教教育
& lttd & gt吠陀經,以維持種族壓迫和培養宗教儀式為核心任務
& lttd rowspan="4 " >宗教權威至上,教育受婆羅門教和佛教控制。/TD & gt;
& lttr & gt
& lttr & gt
& lttd & gt佛教教育
& lttd & gt關愛大眾,讓教育面向更多人
& lttr & gt
& lttr & gt
& lttd rowspan="4 " >古希臘。
& lttd & gt雅典教育
& lttd & gt崇文教育,
& lttd rowspan="4 " >不同社會階層的人接受教育的方式不同。/TD & gt;
& lttr & gt
& lttr & gt
& lttd & gt斯巴達教育
& lttd & gt軍事教育,
& lttr & gt
& lttr & gt
& lttd rowspan="4 " >中世紀的歐洲國家
& lttd & gt教會教育
& lttd & gt為了培養牧師和僧侶,教育內容是七門藝術(三門課程:語法、修辭、辯證法,四門課程:算術、幾何、天文學和音樂)
& lttd rowspan="4 " >脫離生產勞動,為封建地主階級統治服務
& lttr & gt
& lttr & gt
& lttd & gt騎士教育
& lttd & gt培養封建騎士,教育內容是騎士七技(騎馬、擊劍、狩獵、擲槍、遊泳、下棋、吟詩)
& lttr & gt
& lt/table & gt;
19世紀後現代教育的特征:
公式:整個人更多的展現出來。
教育學是研究教育現象和問題,揭示教育規律的社會科學。
教育學的產生和發展大致可以分為萌芽階段、獨立形態階段、多元化發展階段和理論深化階段。
《薛稷》是人類歷史上(世界上)最早的教育專著。
(1)孟子
孟子提出性善論,認為“仁義禮智不是外來的,是我固有的”
(2)荀子
荀子提出性惡論,教育的作用是“化自然為虛假”;提出學習過程是“聞-見-知-做”
(三)墨子
墨子提出了“兼愛”、“互不侵犯”的社會理想,認為獲取知識的主要途徑是“近知”、“聞知”和“言知”
問答法又稱助產術,是西方最早的啟發式教學方法。助產有四個步驟:諷刺——助產——歸納——定義。
《理想國》壹書最早提出在遊戲中學習。
《政治學》和《論靈魂》壹書首次提出德、智、體和諧發展;第壹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的觀點;自由教育(溫柔教育)最早被提出。
西方教育學史上第壹個獻身教育的教育家。他的《論演說家的教育》(又譯《口才原理》或《演說家修養》)是西方最早的教育專著。
自然環境主要包括地理地貌特征、區位、氣候和各種自然資源,對教育經費、活動形式、辦學規模、辦學設施等都會產生壹定的影響。
教育的生態功能是指教育在保護自然環境、促進可持續發展和建設生態文明中的積極作用。
遺傳質量是指從上壹代遺傳下來的生理和解剖特征。遺傳素質在人類發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環境壹般是指人們生活、依賴和影響自身發展的壹切外部條件的總和,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環境對人類發展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主觀能動性是指人的主觀意識和活動對客觀世界的積極作用。主觀能動性在以下兩個方面對人的身心發展起著重要作用:
廣義的教育目的是指人們對受教育者的期望。國家、社會教育機構、家長和老師對新生代的期望,可以廣義理解為教育目的。
狹義的教育目的是指國家對受教育者培養成什麽樣的人才的綜合要求,是國家為培養人才而制定的質量規範和標準。
教育目的貫穿於教育活動的全過程,對壹切教育活動具有指導意義,是整個教育工作的方向和核心,是壹切教育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在教育活動中居於主導地位。
教育方針是國家或政黨在壹定歷史階段提出的教育工作的總方向和方針,是基本教育政策的總概括。教育目的是教育政策的核心和基本內容。
教育目標和教育政策既有聯系又有區別;
代表人物:柏拉圖、孔德、塗爾幹、凱興斯泰納、納托爾普等。
觀點:社會導向論主張教育目的應以社會需要或出發點為基礎,強調教育目的和活動的制定應以社會發展的需要為基礎。
代表人物:盧梭、羅傑斯、福祿貝爾、裴斯泰洛齊、康德、帕克、馬斯洛等。
觀點:個體本位理論主張教育目的應以個體需要為基礎,強調教育目的和教育活動應以個體自我完善和發展的需要為基礎。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第五條規定:“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人民服務,必須同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這壹論斷明確了我國教育的社會主義性質和方向,涵蓋了實現途徑和培養目標,明確回答了新的歷史時期“我國教育應該為誰服務”、“怎樣培養人”、“培養什麽樣的人”等問題。
馬克思的人的全面發展理論是確立我國教育目的的理論基礎。主要內容如下:
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和勞動技術教育是全面發展教育的基本組成部分。
廣義的教育制度是指壹個國家為實現其國民教育目的而建立的各級教育機構和組織及其管理規則的體系。
狹義的學制是指學校教育制度,簡稱學制,是壹個國家各級各類學校的總制度,具體規定了學校的性質、任務、錄取條件、學習年限以及它們之間的協調關系。學校教育體系是國家教育體系的核心,體現了壹個國家教育體系的精髓。
此外,壹個國家的文化傳統和人口狀況對學術體系的建立也有制約作用。
雙軌制主要存在於19世紀的歐洲國家,英國、法國、聯邦德國的教育制度是雙軌制的典型代表。
特點:學校分為兩條軌道。壹條軌道是為資產階級的孩子設立的。從上到下,它的結構是大學和中學,學術性很強。另壹條軌道是為勞動人民的子女設立的。從下到上,它的結構是小學和緊隨其後的職業學校,這些學校是為培訓工人服務的。這兩條軌道互不相通,互為補充,互為聯系,甚至壹開始並不對應。
評價:雙軌制有利於提高辦學效率,但其最大的弊端是嚴重損害了教育機會的均等,不利於教育的普及。
單軌制是19年底、20世紀初在美國形成的壹種教育制度。
特點:單軌系統自下而上,結構從小學、中學到大學,各類學校相互銜接。所有學生在同壹個學習系統中學習。
評價:單軌制有利於普及教育,但教育水平參差不齊,教育效益低,發展不平衡,同級學校之間教學質量差異大。
分校制是蘇聯在20世紀上半葉建立的壹種連續性的學校制度。
特點:分校制在基礎教育階段是壹樣的,孩子接受同樣的基礎教育後分流,壹部分繼續接受普通教育,壹部分接受職業教育後就業。
評價:分科學制不僅有利於教育的普及,而且保持了較高的學術水平。但由於課時多,課程復雜,教學計劃、教學大綱、教材都要統壹,導致教學方法不夠靈活。
清末,清政府采取“廢科舉、興學堂”的措施,開始了中國近代教育制度改革。
1995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以法律形式規定了我國的基礎教育制度。
義務教育是對我國所有適齡兒童少年的統壹教育,是國家必須保障的公益事業。義務教育產生於資本主義社會,德國是世界上最早實行義務教育的國家。
1986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規定,國家實行九年制義務教育制度。這標誌著我國建立了義務教育制度,也標誌著我國基礎教育發展到了壹個新的階段。
促進義務教育發展是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的壹項重要任務。
觀察法是指研究者有目的、有計劃地通過感官或輔助儀器對自然狀態下的客觀事物進行系統感知和調查,以獲得經驗事實的壹種科學研究方法。
觀察法是最早也是最廣泛使用的研究方法,也是最基本的研究方法。
調查是研究人員通過問卷、訪談等方式,有目的、有系統地收集研究對象的相關信息,並對獲得的第壹手資料進行整理和分析,以揭示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尋求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
歷史方法是研究者收集壹種教育現象發生、發展、演變的歷史事實,進行系統、客觀的分析和研究,從而揭示其本質和發展規律的壹種研究方法。
實驗方法是研究者根據研究目的,合理地控制或創造壹定的條件,人為地影響研究對象,從而驗證假設,探索條件與教育現象之間因果關系的壹種研究方法。
行動研究法是指教師在真實的教育教學情境中自主進行反思性探索的研究方法,主要目的是解決工作情境中的具體實際問題。它強調研究與活動的融合,讓教師從工作過程中學習、思考、嘗試、解決問題。
敘事研究法是教育研究的主體(教師)以故事的形式描述和分析有意義的校園生活、教育教學事件和教育教學實踐,探索或揭示隱藏在這些生活、事件、經歷和行為背後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論和教育信念,從而發現教育的本質、規律和價值意義的壹種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