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法律諮詢 - 妨礙證明的參考文獻

妨礙證明的參考文獻

[1]姜偉:《中國證據法草案及立法理由》,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第389頁。

[2]這個定義參考了羅永嘉的觀點。參見羅永嘉:《妨害證明》,載《粵丹法學雜誌》第69期,又見唐:《論民事舉證責任的法律性質》,《法學研究》第3期,1992。

[3][德]利奧·羅森巴克,景京華譯:《論舉證責任》,中國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第3頁。

[4][日]高橋宏誌林劍鋒譯:《民事訴訟法體系與理論的深度剖析》,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466頁。

[5]參見白律軒著:《美國民事訴訟法》,經濟日報出版社,1996,第101頁。

[6]白律軒編著:日本新民事訴訟法,中國法制出版社,2000年,第88頁。

[7][日]谷口安平著,王亞新、劉榮軍譯:《程序正義與訴訟》,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6,第244頁。

[8][德]拉德布魯赫,米健、朱琳譯:《法學導論》,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7,第126頁。

[9]以下三個觀點參見[日]高橋宏誌譯林劍鋒著《民事訴訟法體系與理論的深度剖析》,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466頁。

[10]參見許:妨礙舉證,載於《粵丹法學雜誌》第76期

[11]蔣世明:2002年德國民事訴訟法改革,發表於《悅丹法律課堂》創刊號。[12]參見羅永嘉:妨礙證明,《粵丹法學雜誌》第69期。

[13]參見許:妨礙舉證,載於《粵丹法學雜誌》第76期

[14]參見羅永嘉:妨礙證明,《粵丹法學雜誌》第69期。

[15]參見許:妨礙舉證,載於《粵丹法學雜誌》第76期

[16]本文參考了民法中侵權責任構成要件的壹些觀點和做法。

[17]參見胡《:過失之死――中英侵權法宏觀比較研究與思考》,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130頁。

[18]於敏:《日本侵權法》,法律出版社,1998,第79頁。

[19]參見張新寶《中國侵權法》,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第131頁。

[20]榮:《民事證據法:法典化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69頁。

[21]參見許·:妨礙證明,載《粵丹法學雜誌》第76期

[22]高誌強:《舉證責任倒置的實踐研究》,人民法院網上文章,2001年8月24日。

[23]榮:《民事證據法:法典化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69頁。

[24]張衛平著:《減值證據及對策探討》,《證據論壇》第七卷,第158頁。

[25]白律軒編著:《日本新民事訴訟法》,中國法制出版社,2000年,第88-90頁。

[26][美]史蒂文·蘇本,瑪格麗特·吳,蔡,徐慧譯:《美國民事訴訟的真相》,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308頁。

[27][日]竹下幹壹著,白律軒譯:《民事訴訟法》,法律出版社,1995,第11頁。

[28]王黎明、姜維、黃松有主編。《中國民事證據立法與適用》,人民法院出版社2000年版,第729頁。

[29]張衛平著:《減值證據及對策探討》,《證據論壇》第七卷,第163頁。

[30][日]高橋宏誌林劍鋒譯:《民事訴訟法體系與理論的深度剖析》,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466頁。

[31][日]高橋宏誌林劍鋒譯:《民事訴訟法體系與理論深度解析》,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466頁。

[32]李國光:《最高人民法院理解與適用》,中國法制出版社,2002年,第471頁。

[33]何家宏、劉品信:《證據法》,法律出版社,第274頁。

[34][美]史蒂文·蘇本、瑪格麗特·吳、蔡、徐慧譯:《美國民事訴訟的真相》,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142頁。

[35]姜偉:《中國證據法草案及立法理由》,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390頁。

[36]羅、陳傑榮:最高人民法院《民事訴訟規則》若幹問題評析,載《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2003年第11期。

[37]詳見《最高人民法院公報》第2期,2001。

[38]張衛平著:《減值證據及對策探討》,《證據論壇》第七卷,第158頁。

[39]參見許::“妨礙行為的證明”,載《法律月刊》第76期

  • 上一篇:施工現場的管理和監督?
  • 下一篇:歷史上有哪些危險的職業?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