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法律諮詢 - 看安徽如何努力融入上海。

看安徽如何努力融入上海。

如果今天和大家談論長三角的城市,自然會想到南京、蘇州、杭州等江浙地區的城市,似乎不太習慣談論安徽。

原來從地圖上看,安徽和上海並不相鄰,江浙兩省隔在中間。說實話,以上海為核心的長三角壹體化,安徽有點遠。

因此,在長三角系列的重要文件中,安徽壹直若隱若現。

安徽被列入長三角區域壹體化發展規劃綱要,但長三角壹體化示範區有上海青浦、江蘇吳江、浙江嘉善,卻沒有安徽。

但那又怎樣?先天條件有限,不代表後天不行。

在長三角系列發展規劃中,安徽對長三角和上海的對標非常明確。

在安徽的十四五規劃中,上海被提及19次,江蘇和浙江分別被提及1次和0次。

安徽可能是長三角城市群中存在感最弱的壹個,但肯定是最努力的壹個。

看融入上海的動作就知道TA有多辛苦了。

安徽發布的2022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有兩句話很有意思。

本報告大概總結2021,展望2022。沒想到的是安徽和上海的關系。

安徽將在虹橋建設城市展示中心和吸引海外高端人才基地。

除了這兩件事,在安徽的文獻中還有壹個徽商總部園區。三者合起來的意思大概是,安徽很好,來安徽,來安徽投資。

這個想法不是憑空產生的。早在去年8月,安徽省委常委的壹次會議上就有消息:

安徽計劃在大虹橋樞紐建設安徽城市展示中心等。,並興建“安徽國際會議室”。顯然,要想與世界接軌,上海是安徽很好的窗口。

目前這個城市展示中心還沒有對外的落地計劃,但是已經分配到了具體的負責人。

為了充分利用這個機會,安徽省長三角辦還要求全省16市政府上報基地所需面積、方式、功能,共同想辦法。

具體呈現形式和內容是什麽,可以參考安徽過去在虹橋建設城市展示中心的經驗。

去年9月,安徽省滁州市,建在虹橋的城市會展中心叫滁州國際(虹橋)會議室。

從以往這裏舉辦的活動內容來看,主要有兩塊:產業+人才。

內容相當務實,表現為直接帶項目來參會,還舉辦閉門對接會,讓兩地專家學者和企業代表就項目落地、技術支持、人才引進等進行深入交流。

目的也很明確,有利於發揮楊浦的科教優勢和滁州的產業基礎,促進人才、技術、資本等創新要素的跨區域流動。

為了融入上海,安徽是認真的。

而且,安徽的壹體化是全球壹體化。

過去東南西北省份有壹種特殊的“帶系”發展模式,即發達城市和欠發達城市結成對子,壹個輸出資金技術,壹個輸出資源人口,也叫結對。

這種方式,也出現在上海-安徽,安徽在其"十四五"規劃文件中如此規劃。

支持合肥、黃山與杭州、淮北、蘇州與徐州、亳州與衢州、蚌埠與蘇州、阜陽與上海徐匯、淮南與上海閔行、滁州、蕪湖與南京、六安與上海松江、池州與上海長寧、銅陵與常州進壹步深化戰略合作。

還有淮北的相山區和上海嘉定的江橋鎮,上海溧陽的潁泉區,上海松江的潁州區和石湖蕩鎮,上海松江的潁東區和車墩鎮。

而且,這些區域之間的互聯互通也是真實存在的。

如2021安徽省人大代表、安徽省人大代表發言,滁州市加快與上海等長三角城市的地方合作對接,主要表現在交通互聯互通、產業互補、創新平臺建設、民生資源享受等方面。

這個規劃也很明確:加強與上海都市圈的對標對接,深化與杭州、寧波都市圈的互動互補,打造長三角世界級城市群。

具體來說,深化了合肥、上海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兩心”共創,聚焦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等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

要進壹步加強與虹橋國際開放樞紐的互聯互通和功能對接,加強各類品牌展會及相關貿易投資活動的協調聯動。

甚至養老、旅遊都和上海有很大關系。

借鑒上海等地服務品牌的經驗,普及居家護理知識和技能。每年將有不少於5000名困難老人居家養老。

* * *共同打造上海“壹大”會址——浙江嘉興南湖——周恩來故裏淮安——皖西大別山,* * *共同組織長三角國際文化產業博覽會等文化品牌活動。

為此,安徽要大力派人去上海學習。

組織學習的次數和頻率是三省之最,安徽在學習形式上也不標新立異。

不僅要參觀學習,還要跟班,沈浸學習。

為了讓學習更貼近實際和前沿,合肥專門對接了上海虹橋商務區管委會等28家開發園區和相關企業作為後續培訓學習單位。

然後74名優秀年輕幹部,平均年齡35歲,是各地各單位的骨幹,然後分兩批去上海、江蘇、浙江學習三個月。

為了融入上海,安徽真的很努力。

安徽還在瘋狂建設高鐵站。

落實長三角壹體化理念最實際的途徑之壹就是基礎設施。

上海-安徽,是四個小時還是十四個小時?這背後是資本、技術、人員等生產要素的流通效率帶來的不同發展結果。

安徽對此心知肚明,並為此做了兩件事。

瘋狂的車站建築

安徽將在現有安徽軌道交通站的基礎上建設。

合肥新橋機場站、蕪湖宣州機場站、合肥南、新合肥西、蚌埠南、阜陽西、蕪湖北、新安清溪、黃山北、淮北西、宿州西、六安北、滁州等高鐵站。

這裏的“等”字表示還沒有結束。比如安慶市下面的望江縣,也在爭取在“十四五”期間建設軌道交通站點。

像望江旁邊的兩個縣,宿松縣和太湖縣的高鐵站剛剛建成通車,都開通了到上海的高鐵。

今年過年回家也是搶到了票,從上海直接到安徽市下面的小縣城花了4個多小時。

網站建好之後,開始做‘連看’

沿江高鐵武漢-合肥-上海段(滬渝蓉沿江高鐵)

滬蘇湖鐵路於6月5日在湖州開工。

胡同壹期等項目如期開建。

滬嘉杭儲備工程已於2020年開工建設。

在更大範圍內,安徽拿下了長三角地區現有24條高鐵線路中的10條,而這10條高鐵線路全部經過安徽。

安徽為什麽這麽拼?

如果對比長三角城市群各城市的GDP,會發現壹個有趣的現象。在經濟增長維度上,前三後五都是安徽人。

經濟增長較快的壹個重要原因是,相對於江浙滬其他城市,安徽的城市經濟基礎相對薄弱,所以增速會有明顯的差異。

淮南、淮北、蚌埠等增速最差的地區,在長三角城市群中墊底。

這就是安徽為什麽要這麽拼的原因。歸根結底還是為了經濟發展和城市發展。

而不遠處崛起的是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城市——上海。這個時候,大家都是壹樣的選擇。

而且滬皖自然比其他城市更近。

在上海的流動人口中,安徽人占比最高。2020年,來自境外省市的上海常住人口約1047萬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42%,其中安徽人260萬人,占25%。

相當於每四個外地人就有壹個來自安徽,個別地區占比更高。比如松江九亭這樣的地方,幾乎每兩個來九亭的大陸人中就有壹個是安徽人。

如此高的人口流動性,不僅帶來了家鄉的親朋好友,也拉近了兩個城市的距離,帶來了兩個城市合作發展的機遇。

讓安徽看到更多城市發展的機遇。

這壹切的背後,更深層次的背景是產業轉移。

今天我們看到安徽對長三角的各種規劃都會有這樣的內容。

安徽要加快建設壹批跨省合作園區,如上海-蘇州大豐產業聯動集聚區、上海漕河涇新興技術開發區海寧街道、中新蘇州-滁州現代產業合作園、中新嘉善現代產業合作園等。

為提高合作園區開發建設管理水平,安徽將推廣上海臨港、蘇州工業園區合作開發管理模式,進而有序推進產業跨區域轉移和生產要素雙向流動。

梳理之後,妳會發現這樣壹個伏筆:推進工業園區合作——學習別人的管理模式——促進生產要素流動——承接產業轉移。

這背後更大的藍圖是繼續推進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

安徽承接產業轉移有自己的優勢,比如合肥。

合肥的綜合商務成本約為東部沿海地區的75%。

合肥職工平均工資相當於長三角的77.8%。

而且相對於壹線城市,合肥的土地更多。

合肥人均土地面積是長三角的1.2倍,珠三角的1.6倍,投資成本低。

我需要妳的資金和技術,妳需要我的資源和市場,所以本質上,這其實是壹個雙向選擇。

所以妳會看到安徽在長三角壹體化中有自己明確的分工。

而這是安徽戰鬥的希望。

正因為是互利共贏的選擇,才可以持續,才值得等待。

  • 上一篇:經濟法律關系主體的範圍
  • 下一篇:勞動法發展史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