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海在醫學上精益求精,孜孜不倦地學習。他非常熱愛粵劇,經常用演戲來比喻學醫。他認為壹個演員如果沒有學藝術的心,演得漫不經心,就成不了名演員。學醫也是如此。如果妳對醫學漫不經心,妳永遠也成不了名醫。李出名後,越來越多的人來求醫。他從不擺架子當名醫,醫德好。從抗日戰爭後期到解放戰爭初期,珠江縱隊領導人鄭少康多次介紹傷員到李光海治療槍傷,並盡最大努力救治。部分傷員傷勢嚴重,行動不便。為了安全起見,李光海特意在郊區找了壹間小屋安頓下來。他上門治療。
從65438到0953,佛山的博士們組織了壹個合資企業。當時,李光海的傷科醫院享有很高的聲譽,原本屬於壹家合資企業,但李光海當時沒有被吸收。李寧願放棄在傷科醫院每月幾千元的收入,也積極申請合資。經過多次請求,終於獲準加入。1956,入職佛山市中醫院,任副院長;65438年至0960年任民革佛山市委副主任、中醫院院長,直至去世。他曾多年擔任佛山市人大代表,並擔任第三屆CPPCC副主席、廣東省CPPCC委員。
“文化大革命”期間,李光海受到批評。1970年2月,他被視為“壞人”,以“戰備疏散”為名,與家人壹起被強制轉移到番禺縣魚窩頭公社魚窩頭大隊。出於對他的同情,當地壹些漁民願意冒險把他的家人無償送到香港,但他婉言謝絕了。1972年,李光海平反,回到佛山市中醫院工作,但未恢復院長職務。李光海不計較個人得失,默默為病人治病。同年,他因病去世,享年78歲。
李光海擅長治療肌腱損傷和骨折、槍傷和炮彈傷以及燙傷。他繼續反駁bones,把重點放在操縱上,非常註意模型診斷的使用。他認為“醫者首先要知道自己的體貌和位置,然後手法才能得心應手,運用自如”。並經常教導年輕醫生“試驗結束,不知如何改變。”李光海的手法溫和而準確,醫術精湛。1959年,壹位在江門北街糖廠(現江門甘蔗化工廠)工作的波蘭專家肩膀脫臼,他整整兩天都沒能復位。疼痛是不正常的,所以李光海被邀請接受治療。李趕到糖廠時,已近中午。波蘭專家要求李醫生先吃飯,然後休息,再進行診治。李說,先觀察,再吃飯,吃完飯再處理。李光海讓他的助手固定波蘭專家的身體,並親自觀察和檢查他的姿勢。在傷者不緊張的情況下,突然進行了復位手術。傷者壹皺眉頭,李光海就高興地對他說:“妳的肩關節已經復位了。現在我給妳包紮壹下。暫時不要多做活動。”傷者試著擺動手臂,完全自由,沒有疼痛感。他反復說:“醫生!醫生!”。李廣海事後告訴人們,大關節的復位不要讓病人心理緊張,局部肌肉收縮,變得僵硬。如果病人有疼痛,減少就更難了。
李光海敢於創新,善於總結和提高醫術。他重視小夾板固定的研究,將生物力學應用於臨床,提出對四肢骨幹骨折和近關節骨折采用小夾板加襯墊進行壹個以上關節固定,解決了固定與活動的矛盾。指出早期鍛煉可加速肢體功能的恢復;在骨折愈合方面,較早提出“縱軸擠壓”可促進骨痂生長的理論。這些對目前骨折的治療仍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在用藥方面,他科學地使用器械準備藥物,在急救中服用藥粉,改變了傳統的手工混藥和用瓦堡長期煎藥的老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李光海強調內外治療的辯證處理,適用於不同的人。對於“傷瘀”,主張前期“大破”,後期可“大破”,用溫補活血。對於身體虛弱的傷者,主張“攻補並舉”,區分寒熱。治療燙傷火傷,分階段診治,早期祛邪,清熱解毒法解毒;中期以清熱養陰之法,去殘毒,養津止渴;後期用滋陰增液,固本培元。外敷自創加丹柏膏療效明顯。槍傷的治療,或手術取彈,或撚藥引導,或絲線縫合傷口,或用排毒生肌膏外敷,辨證施治。在抗日戰爭時期,李用這種方法治愈了許多被湯和火燒傷的病人。廣東粵劇著名演員何也因槍傷、腹部破裂和前臂開放性骨折而被治愈。
李光海憑借豐富的臨床經驗,於1961編著了《中醫骨傷科》第壹、二冊。本書精辟闡述了骨折脫位的診斷和治療,介紹了內服3l方,外用11方。65438-0965年在《中醫雜誌》發表科研論文《閉合復位治療陳舊性關節脫位50例》,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醫學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