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真讀完壹本名著有什麽感受?是時候寫讀書筆記,好好記錄了。那麽妳真的知道怎麽寫讀書筆記嗎?以下是我對《理想國》的800字(共6字)讀書筆記。歡迎分享。
《理想國》開篇1從最日常的對話中引入。蘇格拉底在獻祭和觀看表演後,在回城的路上被普利茅斯攔住。經過壹個來回的對話,蘇格拉底提出了“正義者幸福,非正義者悲慘”的觀點。這個觀點雖然是爭論的結論,但並沒有被詳細考察,因為連最基本的“什麽是正義”都沒有提出。所以我們首先要看什麽是正義。這時,柏拉圖打開了思路,提出先討論城邦中的正義是什麽,再看個體正義。
如何評價這種“由大到小”的方法?我的直觀感受是佩服柏拉圖的智慧。我們可以看到,兩者不僅在靜態的內部結構上是壹致的,在不同的政權和對應的不同靈魂上也是壹致的,它們的動態轉換也是非常巧妙的。個人認為,從壹個大國的角度看個人,從壹個個體的角度看國家,對我來說也是壹個非常新穎有趣的視角。這種方法帶來的另壹個問題是《理想國》究竟是壹部關於個人幸福的倫理著作,還是壹部關於城邦幸福的政治著作。自由主義者和極權主義者在這個問題上的觀點完全相反。但回到柏拉圖的論述,我很慶幸當時還沒有這樣的哲學分類,他的思考是由問題而不是學科框架驅動的。在《理想國》第四卷434E中,他提出不僅要以大見小,而且要“把兩地放在壹起比較研究”,這樣才能“見義”。可見,柏拉圖並不局限於某壹學科,他的終極目標不僅僅是個人或城邦的幸福,而是他所認為的更為現實的正義觀。
在柏拉圖看來,城邦的建立源於單個人不能自給自足。基於日常生活的基本需求,不同職業的人共同生活,通過各自的工作滿足彼此的生存需求,建立了“豬城邦”。隨著城邦的擴張,新的職業出現了,新的階級出現了。城邦的三個基本階層是生產者、守護者和統治者,每個階層都是最擅長自己工作的。
值得註意的是,城邦已經確立了分工原則,分工的基礎是根據每個人的才能,每個人充分發揮自己的長處,專門做適合自己性格的工作。柏拉圖特別談到,統治者應該是年紀較大的最優秀的人,守護者應該有保護國家的智慧和能力,應該真正關心國家的利益,也可以隨時保持保護國家的信念。這些特點為後來的美德,尤其是正義的發展鋪平了道路。
《理想國》讀書筆記2了解柏拉圖的人幾乎都知道《理想國》這本書,它不僅詳細記錄了古希臘的經濟、政治、文化,還以對話的形式表達了柏拉圖的哲學觀點和政治理想,是世界哲學史和政治史上的瑰寶。這學期,我認真看了《理想國》電子雜誌版,感覺既有啟發,也有不以為然。
讀這本書,會被蘇格拉底睿智深刻的思考所折服。他的詭辯不僅讓對手難以招架,也讓讀者難以跟上他快速機智的思維。柏拉圖通過蘇格拉底的辯論壹步步表達了他的客觀唯心主義哲學。同時,他通過對城邦的哲學、道德、政治、經濟、文化、藝術的辯論,建立了壹系列的制度和規定,並在辯論中不斷完善,逐步確立了他的“理想國”的藍圖,向世人展示了他的政治理想。
《理想國》傳達了作者的政治理想。柏拉圖的理想國本質上應該是壹個封建貴族的奴隸制國家。這個國家必須明智、勇敢、溫和、公正。在這個理想的城邦中,人們被分為三個階層:掌握哲學的貴族統治者,掌握武力的武士階層,為奴的平民大眾。柏拉圖認為,國家權力應該掌握在哲學家手中,哲學家必須是有智慧和能力保護國家,真正關心國家利益的人。只有這樣,才有利於城邦的正義。勇敢的戰士應該努力維護城邦的安全,維護統治者的任何決定。同時,他認為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的關系應該是和諧統壹的,被統治者應該服從統治者的壹切政策,這樣才能實現中庸和正義。柏拉圖描繪的這個理想藍圖,充滿了憧憬,被後來的理想主義者所向往。
在看這部分的時候,感覺很多說法似曾相識。中國早在夏商周時期就有系統的禮制來約束臣民。分封制要求奴隸服從統治,封臣享有封地內所有努力的全部勞動,但有義務定期向君主納貢納稅。當國王召喚時,他應該集結軍隊保護君主。在中國傳承了幾千年的儒家文化,和柏拉圖的很多命題是相似的。君主對整個國家的思想專制,用道德和禮儀對人們行為的約束,武力的使用,都歸中央所有...
通過壹系列的比較和思考,我明白這壹切都是為了維護封建專制統治的需要。這壹系列的教育灌輸,道德約束,利用天意,最終目的只有壹個,就是維護封建統治,愚弄百姓。
讀《理想國》劄記3讀《理想國》,我覺得最重要的是不要沾沾自喜於我們目前所擁有的。只有不斷融入新的環境和集體,才能啟發思維,了解自我、社會、國家政治和世界歷史的變化,觀察宇宙永恒的真理。最後,我受益匪淺。
《理想國》中復雜的邏輯所構建的精妙的語言論證背後,是對古希臘雅典城邦政治混亂以及在這壹背景下折射出的自由人的各種病態面孔的壹個透視。通過總結比較奴隸社會現存的六種政治制度和相互作用的狀態,對應六種人格,把這些表現像畫家壹樣勾勒出來,暴露出其弊端。“王政”是當時奴隸社會的理想制度,正義政治,統治者是正義的統治者。毫無疑問,理想國家的理想統治者應該是哲學家。學習哲學,隨時隨地拓展我們的視野,靈魂總是被善的光芒所照亮,豐富自己的知識才能更接近正確,這對我們當前提高自身修養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
山洞的比喻印象最深:壹群人坐在山洞裏,背對著光源。因為它們的背對著光源,所以它們的頭和脖子不能轉動。由於活動空間有限,他們難免會把人們經過的影像當成真實,對影像運動規律沾沾自喜。如果此時有人幫助壹個人擺脫束縛,身體可以自由旋轉,看到真正的光源,他的眼睛會因為習慣了黑暗而感到疼痛。如果有人決心把他拉出深淵,多了解外面的世界,他還需要壹段時間來改變自己已經形成的思維習慣。從近距離事物的影像直到他能直接看到地球最直接的光源,他才會對世界有壹個基本的認識,而那些安於洞穴環境的人,是不會擺脫束縛的“虛假自由”的。尋求智慧的過程,就是直接用理性去理解實體背後的現實的過程。擺脫原有的有限視野,直奔無限征程,確立理性,是哲學的發展目標。辯證法是通過分析矛盾獲得本質的過程。
用知識豐富認知,豐富哲學的抽象思維能力,可以改變自己的生活,進而改變社會的風格。認為古希臘有限的經濟基礎和風俗習慣使理想國向右轉,但仍存在唯心主義問題,不能更正確、更科學地看待世界觀。但通過思考,進壹步了解客觀世界,開闊視野,加深認知,就能更好地理解現實,並趨於正確,這應該是本書最具啟發性的部分。
我希望共和國的精神永遠引領我去了解更多,看到更廣,過理性的,正確的,正義的生活,學習正義的知識,做正義的工作。
《理想國》讀書筆記4《理想國》是柏拉圖的傳世之作,又被稱為《正義論》,也被後人譽為撼古照今之書。原書共分十卷,以“理想”為定義,主要涉及國家專政、獨裁、正義與非正義、善與惡、教育、男女平等等諸多問題。
在這本書裏,柏拉圖主要關心的是對正義和非正義的評價。他通過蘇格拉底與波列馬霍斯、格勞孔與阿德爾曼托斯之間的辯論和對話的形式,滲透了自己的治國理想。柏拉圖的烏托邦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烏托邦。在他的理想國裏,統治者必須是哲學家。他認為現存的政治都是不好的。人類真正的出路在於掌握政治權力的哲學家,只有真正的哲學家才能拯救當時城邦的危機。這壹信念構成了柏拉圖成熟的政治哲學體系的核心。在他眼裏,“哲學家”有著特殊的內涵。這種想法既顯示了哲學家的勇氣,也顯示了思辨的智慧。我肯定不可能在這十卷龐大的數據裏全部講出來。所以,我只能說其中的壹二。
如前所述,柏拉圖關註的主要是正義與非正義的評價。因此,可以說《理想國》真正奠定了西方正義理論的基礎。該書以正義範疇為討論中心,通過歸謬法,首先提出了正義的不準確定義,然後歸納抽象尋找正義的真諦,這就是所謂蘇格拉底真理“助產術”的來源。“什麽是正義?”這個問題在共和國成立之初就提出來了。在第壹卷中,柏拉圖、格勞孔、西蒙尼戴德、伯樂·馬霍斯、薩拉赫斯·馬霍斯等人先後論述了“還債就是正義”、“正義就是給每個人適當的報酬”、“正義就是對朋友好,對敵人壞”、“正義就是強者的利益”等觀點。
從第二卷開始,柏拉圖就開始討論城邦的正義,認為正義是理想城邦的原則,壹個好的城邦應該具有勇氣、智慧和節制。“每個人都必須在國家中履行壹種最適合自己性質的職責”,即各守本分,各盡其職。城邦的三個階層(統治者、守護者、勞動者)各司其職,互不逾越,和諧共事,相互合作,城邦才有“正義”之德。然後,他又類比地從城邦的正義中推導出個人正義,認為那是“大”與“小”或“外”與“內”的關系。個人正義是指“正義的人不允許互相幹涉,扮演其他部分的角色。”
《理想國》劄記5《理想國》是壹部哲學思想與政治理想交織的壯麗傑作。它充滿了哲學智慧和政治思想的精華,體現了柏拉圖壹生追求的理想:“政治家應該是哲學家,哲學家應該是政治家,政治家應該是哲學之王”。
在《理想國》中,柏拉圖認為正義是理想城邦的原則,並將這壹正義原則概括為:“每個人都必須在國家中履行壹種最符合其本性的義務”,或者說“每個人都盡自己作為人的義務,不幹涉他人的義務”,即守約、盡責。當然,柏拉圖的城邦不是所謂的眾生平等,而是壹個沒有階級和壓迫,人人平等的國家。
在我看來,理想國是最先描述理想國的。在這本書裏,柏拉圖本來是想討論個體正義的,為了解釋個體正義,他用城邦正義作為鋪墊和類比。但是,柏拉圖實際上用了很多篇幅來論證和描述理想城邦。柏拉圖的證明方式給了後人壹個意想不到的暗示:除了個體正義,還有城邦正義,或者說,還有國家制度正義。後來,人們在思考國家正義和法律正義的過程中,形成了許多對人類文明產生重大影響的思想成果。然而,在古代中國,沒有關於國家正義的思想。中國古代雖然有關於個人正義的思想,但這種思想主要涉及個人的義務和行為,基本不涉及國家制度的正義。因此,其思想的深度遠非西方正義思想可比。中國傳統政治法律思想史認為,帝制是天經地義,不可更改的。如果沒有西方思想的引入,我們很可能仍然生活在壹個帝王或專制的君主國家。想到當今社會,正義壹直是被人們稱頌的話題,正義的事物也總是被人們稱頌。然而,什麽是正義?我覺得很多人都無法給出壹個全面的答案,或者即使有,也是模棱兩可的。壹個單純而有思想的人,可以用柏拉圖式的反駁來推翻它。社會現象紛繁復雜,人們的思想五花八門。在這裏是正義的東西,如果放在那裏,馬上就會變得荒謬,甚至極端不正義。用單純的眼光判斷事情總是片面的,用擔憂的想法思考事情總是不清晰的,生活中只能隨機應變。
柏拉圖的《理想國》已經出版幾千年了,但仍然是討論的焦點。引領了壹股建設什麽樣的國家,如何更有效地治理國家的思潮,可謂貢獻巨大!
有句老話說,壹千個讀者的心中,就有壹千個哈姆雷特。在物欲橫流的現實社會中,我們心中都有壹個理想國,所以有壹千個不同的理想國。
走進柏拉圖的《理想國》,恍惚間看到蘇格拉底永恒的靈魂承載著所有的善惡,看著他追求智慧和正義,從未停歇。正是通過智者們曠日持久的討論和蘇格拉底與格勞孔的辯論,柏拉圖構建了自己的基於正義的理想國——壹個智慧、勇氣、節制、正義的國家,由立法統治者、國民自衛軍和普通勞動人民三個階層組成:讓勇敢節制、心胸寬廣、對溫雅友好、記憶力好、智慧敏銳的哲學家們當國王,讓他們積極參政。選擇不忘原則、不易上當受騙的人做監護人,其余的棄之不用;德行適中的農民和工匠。雖然他們出生在同壹個土地上,彼此是兄弟,但上帝在鑄造他們的時候,給壹些人加上了黃金,所以這些人是最珍貴的,也是統治者。銀子加在幫手(士兵)身上。鐵和銅被添加到農民和其他技術人員中。個人和國家是連在壹起的,人的靈魂有三個部分:理性、意誌和欲望。理想的國家也應該由三個相應的層次構成,勞動分工應該作為國家的構成原則。在壹個國家,就是當保護者,當士兵,當助手,三個人各司其職,互不幹涉。壹個人的各種內在品質都在發揮著應有的作用,做著應該做的事情,那麽這個人就是正義的。從大城邦到城邦中的每壹個人乃至他們的生活、工作、教育等壹切,在智者們的對話中,他們向我們描述了壹個理想化的國家,他心目中所渴望的壹切。
即使這樣的國家只是先賢們的想象,這樣的國家只是壹個矗立在雲端的烏托邦,但它確實在人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留存在大浪淘沙的歷史洪流中,成為不朽的經典。
我也有我理想中的國家。在我的理想國度裏,我希望我付出了無數汗水的壹切,用自己的雙手得到的,用自己的雙手創造的。即使付出了努力,也有收獲的美好。
我願做自己國家的哲學之王,用成熟和智慧處理我所面對的壹切,勇敢守護我該守護的而不忘妳的首創之心,做我該做的,用理性和正義建設我的理想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