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法律諮詢 - 歷史:如何看待當今不同國家或地區的文明?

歷史:如何看待當今不同國家或地區的文明?

人類社會是文明不斷發展進步的社會,也是多種文明百花齊放、相互競爭的社會。然而,如何認識和對待世界文明的多樣性,壹直是困擾人類自身的壹大難題。隨著21世紀的到來,這個話題被更加迫切地擺在了我們面前。國際社會呼籲越來越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樣性。為了順應這壹趨勢,我們有必要建立壹個國際社會。

1.人類世界面臨的壹個重大問題

人類社會是由不同類型的文明構成的* * *同構。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每個民族、每個國家都在創造自己的文明。由於地域、歷史、傳統的差異,以及各種現實因素的影響,人類社會在不同地域、不同時期、不同傳統中的* * *同構,總是在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上。以及相應的語言、哲學、科學、文學藝術、倫理、宗教、公共機構、國家、政治、法律、技術等文化體系,表現出不同程度的獨特性。到了更高的層次,就進壹步構成了壹些不同類型的文明。百花齊放,整個人類文明呈現出鮮明的多樣性。

著名歷史學家湯因比曾經列舉了21種文明類型,從現存的西歐文明、遠東文明、基督教文明都可以追溯到古代。雖然他的分類和解釋不能說是完全科學的,但無疑肯定了世界文明多樣性的存在。亨廷頓提出的文明沖突理論雖然有很多偏頗,但其理論基礎卻是基於不同類型文明的存在。他認為“村落、地域、族群、民族、宗教團體在不同層次的文化特殊性上都有自己的獨特性。”"雖然文化界限很少像國界那樣明顯,但文化差異是真實存在的."

世界文明發展的歷史事實告訴我們,多樣性是世界文明的基本特征。從古到今,從來沒有壹個統壹的文明類型。相反,每壹種文明都在頑強地展示著它的多樣性。它在多樣性中存在,在多樣性中發展,在多樣性中進步。

文明的多樣性並不是相互孤立的。各種文明自誕生以來,就以生活和經濟活動為紐帶,進行了不同形式的接觸和交流。隨著經濟規模的擴大,文明程度的提高,社會聯系的密切,這種交流變得越來越快,層次越來越多,規模越來越大,從而達到了很高的水平。早在10。馬克思、恩格斯在分析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時指出:“過去地方和民族的自給自足、閉關自守的狀態,被各民族的互相交流、互相依存所代替。物質和精神產品的生產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產品成了大眾的財產。族群的片面性和局限性變得越來越不可能。”。

今天,人類文明之間的關系更加密切。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交通和通訊方式的極大改善,以及經濟全球化的日益推動,整個世界已經越來越緊密地聯系在壹起。壹個小小的“地球村”的概念,足以將人類關系的現狀和未來表達得淋漓盡致。

這種全球化趨勢不僅打破了傳統的經濟壁壘,而且在壹定程度上打破了精神和文化壁壘。各國在經濟、政治、科技、文化、教育、軍事、社會生活等方面的互動越來越深入,都或多或少與“文明”二字聯系在壹起。科技、文化、教育本身就屬於“文化”。其實是離不開“文明”的。相反,在它們所有的內涵背後是某種文明。文明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滲透到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群體之間的交流與交往。

文明的多樣性,當然意味著差異。內容、形式、發展水平都有區別。正是因為各種不同,才會有交流,才會有相互學習。同時,在壹定條件下,必然不會有摩擦和沖突。

所以這就提出了壹個如何認識和對待世界文明多樣性的問題,實際上就是處理各種文明之間的關系。

在人類幾千年的文明發展史上,各種文明之間的關系壹度處於非常復雜的狀態。許多文明能夠友好相處,平等交流,相互學習,自然融合。然而,他們中的壹些人,由於他們的差異,曾經助長了國家和民族之間的矛盾和沖突。有的甚至打著文明的旗號對外擴張侵略。

當今世界,文明的交流與發展越來越廣泛和深入。文明之間的關系也出現了許多新的情況和特點。主流方面,由於各國文化交流的擴大,交通和通訊工具的改善,信息傳遞的增加和速度,各國文化相互借鑒,相互學習,有加速融合的趨勢。世界文明的精髓不斷延伸到世界的每壹個角落。全人類都喜歡。另壹方面,世界不同文明之間的關系也存在壹些不健康甚至危險的傾向。壹些發達國家有根深蒂固的“西方文明優越論”,試圖把少數國家與廣大發展中國家的矛盾歸結為優秀文明與落後文明的沖突,以此來證明新霸權主義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在這種情況下,如何正確認識和對待世界文明的多樣性具有更加重要和緊迫的意義。

第二,關鍵是如何認識和看待世界文明的多樣性。

文明的多樣性是客觀存在的。正確處理不同文明之間的關系,關鍵是如何認識和對待這種多樣性。

首先,應該對世界文明的多樣性有壹個科學的評價,這不僅是客觀事實,也是推動世界文明進步和發展的積極而重要的因素。

人類的起源是多源還是壹源尚難定論,但人類文明的發展無疑是多線的。每個文明都有自己獨特的歷史發展過程。這種發展並不排斥其他文明的發展,也不壹定以其他文明的衰落為前提。相反,各種文明的發展是可以並行的。同時,在發展的過程中,它們相互交流,相互影響,相互吸收,相互融合。

比如阿拉伯數字、指南針、火藥、紙張等東方民族的許多重要發明,都曾經對西方文明產生過決定性的影響。伊斯蘭文明與西方長達幾個世紀的交流為中世紀歐洲的數學、科學、醫學和農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到了近代,迅速崛起的西方文明對東方國家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而東方文明仍然以不同的方式對西方產生了壹定的影響。比如中醫這種純中國的東西,在西方受到了很多人的歡迎。正是在這種多樣的交流和融合中,人類文明不斷前進。不同類型的文明有其獨特的特點和表現形式,有許多東西是人類共有的。經過長期的交流,這樣的* * *元素越來越多,構成了人類文明的基本財富。佛教、基督教、印度教、伊斯蘭教、猶太教、錫克教、道教都在人與環境的關系、處理社會關系的準則、婚姻家庭的規範、人生的目標和意義等方面提出了許多相同的觀點,因而具有壹些相同的價值觀。

因此,世界文明的整體內容和價值不僅是由各種文明中相同的價值構成的,而且是由不同文明的豐富多彩的多樣性所豐富、整合、促進和發展的。人類文明是普遍性和多樣性的統壹。普遍性在於多樣性,多樣性離不開普遍性。可以說,在多樣性中形成和整合普遍性,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壹個基本規律。從這個意義上說,多樣性是首要的。

第二,要正確認識文明差異與國際沖突的關系。

不同類型的文明之間是有差異的,在壹定條件下肯定會發生摩擦和沖突,這可能就構成了近年來人們常說的。美國哈佛大學政治學教授塞繆爾·亨廷頓提出“文明沖突”理論,認為在冷戰結束後的新的世界形勢下,國際沖突的根本原因將不再是意識形態或經濟因素。人類差異和沖突的主導因素將是文化差異。文明的沖突將主導全球政治。

亨廷頓的文明沖突理論揭示了國際政治沖突中的文化因素和冷戰後國際政治沖突的新特點,有利於我們全面分析國際關系中的復雜現象。然而,亨廷頓未能揭示冷戰後國際沖突的真正根源,更進壹步說,他未能正確闡明世界上各種文明之間的關系。

不能低估不同類型文明之間沖突的深刻性、廣泛性和持久性。歷史上,人類各個部落、民族、國家、地區之間發生過無數次戰爭和暴力沖突。如果分析其社會歷史根源,往往不同程度地存在文化沖突的因素。但是,縱觀世界歷史,嚴格來說,所謂的文化或文明的沖突,只是造成壹些戰爭或暴力沖突的背景之壹。這些戰爭或暴力沖突發生的最直接、最主要、最根本的原因在於利益,在於經濟利益或某種程度上國家和民族利益的矛盾,在於某些社會勢力對財富、土地、權力的追逐和自身利益的膨脹。

比如歷史上很多宗教戰爭,形式上都是不同宗教或教派之間的沖突,文化沖突很強烈,但本質還是離不開物質利益。

近代以來,西方列強對亞非拉廣大地區的殖民侵略往往打著傳播文明的旗號,但實際上,任何人都不難發現他們掠奪財富、搶占市場、剝削和奴役殖民地人民的真實目的。不然為什麽要殺那麽多土著?為什麽要把數百萬黑人變成奴隸?為什麽要向中國出口鴉片,甚至燒毀人類文明的瑰寶圓明園?這些強盜般的行為與“傳播”文明有什麽共同點?

雖然意識形態是戰後幾十年蘇美對抗的重要原因,但仍然是意識形態背後的利益之爭。美國的根本目的是積極推行遏制或“超越遏制”政策,以維持其在世界上的霸權地位。持續多年的阿以沖突當然是不同文化和宗教背景的族群之間的沖突,但其鬥爭的焦點之壹仍然是中東的土地和河流以及各自國家的領土範圍,尤其是。

事實上,人類歷史上的各種暴力沖突,不僅發生在不同文明類型的民族和國家之間,同樣文明類型的國家也大量發生。數百年來,歐洲國家之間的戰爭頻繁發生,但在某種程度上,它們都有著相同的文化背景。歐洲君主彼此通婚,在外交文書中也經常以兄弟相稱,但他們在戰場上的戰鬥卻壹點也不遜色。因此,亨廷頓也承認,在過去,王侯之間、民族與國家之間、意識形態之間的沖突“很可能是西方文化的內部沖突。冷戰、兩次世界大戰以及更早的17、18甚至19世紀的戰爭都是如此。”

因此,文明沖突不是各種暴力沖突的根本和直接原因,也不是不同文明之間關系的唯壹方面。用“文明的沖突”來概括所有文明類型之間的關系,概括各種沖突的模式,是不全面的。

那麽,冷戰結束後,文明沖突是否會取代政治經濟沖突,成為國際政治新的主要模式?這個要具體分析。應該承認,亨廷頓指出了未來世界沖突的壹個重要因素。不同文明類型的價值觀之間的摩擦,會在深層次上制約不同國家、民族、地區之間的政治、經濟、外交關系,而以發達國家為代表的西方文明憑借其經濟優勢,會不斷侵蝕各種非西方文明。這種沖突構成了國際政治中的內部壓力結構。它也對非西方文明構成了真正的威脅。但是,文明的沖突壹般表現為不同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的摩擦和碰撞,具有微妙的特點。如果說世界政治事務中有什麽外部沖突,可以斷言主要原因還是基於現實利益。亨廷頓所畫的文化斷層線內的各種沖突,它可能有更多的文化背景和“文明沖突”的色彩,會使這些地區的沖突更加復雜和難以解決。但歸根結底,他們還是不可能超越政治經濟的現實利益,真正成為純粹的“文明沖突”。只要解決了現實利益,壹切文明或文化問題的迷霧都會煙消雲散。

第三,既要看到文明之間的差異、矛盾和沖突,也要看到統壹和存在,積極推動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

在某些情況下,“文明的沖突”或利益沖突背後隱藏的文化因素是客觀存在的,但它們只是各種類型文明之間關系的壹個方面,而不是全部。所以,我們既要看到各種文明之間的差異、矛盾和沖突,也要看到它們的統壹和存在。總的來說,多樣文明對世界文明的發展有積極作用。

因此,我們對待文明多樣性的根本出發點應該是促進各種文明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借鑒、相互吸收,實現* * *共同發展、* * *共同繁榮,而不是有意無意地擴大各種文明之間的矛盾和沖突,甚至排斥或壓制某些文明的發展。

正確認識和對待世界文明的多樣性,需要積極加強不同文明之間的學習和交流。強調多樣性,要求尊重多樣性,並不意味著世界上所有的文明都要閉關自守。每個文明都必須不斷與其他文明交換信息、能量和資源,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否則就會自生自滅,走上衰落和滅亡的道路。

因此,對外開放是當今世界發展的共同趨勢。每壹種文明都在客觀上加強與其他文明的交流,向其他文明學習,同時不斷拋棄落後於時代的東西。在這個過程中,不同文明之間必然會發生碰撞和沖突。西方文明對東方文明的影響和侵蝕必然會增加。要有充分清醒的認識,註意區分不同情況,采取不同對策。我們應該大膽接受真正先進的文明,堅決抵制魚龍混雜帶來的糟粕。我們既不應該自負,也不應該妄自菲薄。

第四,全面客觀地看待東西方文明的差異和優劣。

當代西方文明強大而有影響力,值得學習的東西很多。研究和借鑒其科學技術、管理方法、市場經濟的規則和方法等精華,是我們的突出任務。

另壹方面,應該看到,西方文明並不是世界各國現代化進程中最健康、最完善、最積極、最有效的文明類型。相反,東方文明有其弱點,但它在強調集體主義、互助互愛、情感、家庭、秩序等方面的價值觀和理念不斷證明,它不僅是為了經濟現代化,也是為了人類社會的全面進步。特別是創造良好的生活質量,維護人與自然的和諧平衡,維護社會各個層面的穩定,具有不可比擬的積極作用,而這些正是崇尚極端個人主義和自由主義的西方文明所缺乏的。因此,東方國家和民族應該有充分的自信,相信自己的文明不會被西方同化,只會在兼收並蓄、融東西方文明之精華於壹爐之後,更加輝煌,為現代化做出貢獻。

第三,時代呼喚建立國際文明新秩序

放眼21世紀的人類社會,在全球經濟政治聯系不斷加強的同時,文明之間的關系也越來越突出和深入。如何處理各種類型文明之間的關系已成為壹個非常緊迫的問題。

世界上豐富多彩的文明,既有交流合作的必要性,也有矛盾沖突的可能性。怎麽才能統壹呢?關鍵是建立制度、程序和規範,也就是建立國際文明新秩序。

因此,我們在繼續主張建立國際政治新秩序和國際經濟新秩序的同時,應該進壹步要求建立國際文明新秩序。

首先,建立國際文明新秩序是經濟全球化發展趨勢的需要。

當代世界越來越多的經濟活動走出國門,形成國際化生產經營,形成妳中有我、我中有妳、相互交織的復雜局面。每個國家的經濟發展越來越與利用外部資源和發展國際市場聯系在壹起。然而,其國家利益和安全也遇到了更大的風險和挑戰。經濟全球化看似是壹個純粹的經濟問題,其實也是壹個文明問題。

全球市場經濟是如何運作的?國與國之間的經貿往來有什麽規則?股票、證券、匯率、投資市場如何健康發展?等等,都涉及到各種價值觀、制度體系和運行規則。世界貿易組織制定的大量規則不僅是根據經濟活動的需要而建立的,在某種程度上也是人類文明的結晶。它反映了人類對世界範圍內經濟活動規律的認識水平。這些規則的建立,其實是不同文明融合的結果。以及它的實施,我們仍然會觸及不同文明對同壹事物和同壹問題的不同理解和概念。每壹次交易、談判、協議的背後,都會發現不同文明的影響和作用。為了促進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使這種全球化更多地有利於發展中國家和貧困人口,使國家之間的經濟交往更加規範和有序,我們必須加快建設國際文明新秩序。

第二,建立國際文明新秩序是國際政治關系健康發展的需要。

目前,世界上有60億人口,65,438+00,000個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或部落,約200個基於不同政治理念的國家政權,數百個為不同利益而結合的國際組織,5000多種語言,5000多種宗教信仰。這麽多不同形態的人類* * *怎麽可能和平共處在同壹個星球上?

聯合國和其他類型的國際組織從某個角度建立了世界政治體系的框架,無數的憲章、條約、協定、聲明、公告等。編織了國際政治關系的經緯。所有這些也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成果,是適合當代世界現實的政治文明。世界需要和平、安全和穩定,而所有這些都不能僅靠武力來獲得和維持。更需要人類文明的推廣和應用。只有制定更加細致、嚴格的文明規則,大力推動國際文明新秩序的建設,人們才能對彼此的利益關系有更清晰的認識,對各自的文明有更友好的態度,用文明的手段而不是戰爭、掠奪等不文明的手段來解決矛盾和沖突。

第三,建立國際文明新秩序是科技革命發展趨勢的需要。

科學技術本身就是人類文明的壹個組成部分。科技領域的革命性變革,不僅會通過改變社會的生產方式來影響人們的價值體系,還會通過改變社會的生活方式來影響人們的精神世界。從更廣泛的角度來看,它也深刻地影響了整個世界的政治、經濟、文化和軍事格局。只有從過去65,438+000年電話、電影、電視的發明和發展,才能看到科技的每壹次發展。

利用科技成果,人們可以享受人類文明的成果,加深相互了解和信任,不僅推動了社會的發展,也促進了人類精神的升華。當然,科學技術在某種程度上是壹把雙刃劍,也會被壹些勢力用來誤導人們的精神生活,甚至從事邪惡的活動。因此,如何按照文明的要求,在科技領域制定更加科學的規則,引導和建立國際文明新秩序,已成為當務之急。如何保護知識產權?科技成果如何交流?哪些領域可以探索,哪些領域如克隆人、制造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等應該限制和禁止?等等,都需要壹定的規則和建立必要的秩序。

第四,建立國際文明新秩序是世界文化發展和交流的需要。

在當代世界,不同國家的文化正通過先進的傳播手段廣泛交流和滲透。互聯網的快速發展,極大地縮短了人類交流的時空距離,讓遠在千山萬水的人們瞬間交流信息和思想成為可能。無處不在的電視和廣播信號傳遞了大量的信息,釋放了壹部分人或那壹部分人的觀點,甚至很容易讓謠言像瘟疫壹樣流行。在世界貿易總額中,

自然,在這個文化循環中,實力雄厚的美國占據了很大的優勢。今天,美國最大的出口產品不再是田間的莊稼或工廠生產的產品。它是大規模生產的流行文化——電影、電視節目、音樂、書籍和電腦軟件。全世界的娛樂業都充斥著美國制造的產品。美國軟件和娛樂產品的國際銷售額在1991年達到602億美元。美國知識產權出口增長近94%。這還不包括很多盜版。《讀者文摘》以19種語言出版,48個國際版發行量2800萬。《大都會》已經成為世界上最暢銷的女性雜誌。* * *國外版本36個。1997年,美國電影海外票房收入58.5億美元。壹部《泰坦尼克號》國內賺了6億美元,海外賺了12億美元。據報道,加拿大電影院放映的電影96%是外國電影,主要是美國電影。報刊亭上出售的雜誌和書籍如下。主要是美國。1987年美國在歐盟電影市場的整體份額為56%,1996年達到70%。

面對如此大規模的文化交流和文化市場,甚至是悄無聲息的文化滲透,如果不迅速建立國際文明新秩序,如何處理由此產生的各種矛盾和沖突?怎樣才能保證文化交流規範有序地進行?怎樣才能限制文化霸權主義的擴張?

第五,建立世界文明新秩序,仍然是正確處理所謂“先進文明”和“落後文明”關系,反對文化霸權主義的需要。

長期以來,西方國家壹些人抱著壹種片面、盲目的“西方文化優越論”,經常以此為借口貶低、幹涉、壓制甚至侵略非西方國家。這種“西方文化優越論”實際上是西方推行霸權主義的“理論依據”之壹。

人類文明的發展是有差異的,不僅在內容和形式上有差異,在歷史的某個橫截面上,發展的水平和程度也有差異。但是,這種差異不能成為評價各種文明類型對人類文明貢獻的唯壹標準,更不用說壹種所謂“先進”文明壓制甚至摧毀壹種所謂“落後”文明的原因。

為什麽?因為人類文明的發展總是不平衡的。在不同的歷史條件下,往往有某壹種文明處於領先地位,但隨著歷史條件的變異,這種地位往往會被新的其他類型的文明所取代,從而在新的歷史橫斷面上形成新的文明格局。這種變化是持續的,所以歷史上出現過的各種類型的文明,很少有壹直處於領先地位的。古埃及文明相當發達的時候,希臘羅馬文明還處於很低的水平。在古代,希臘文明明顯優於中歐和北歐,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中歐和北歐已經超越了希臘文明。

當壹個文明在衰落的時候,我們不能否認它在歷史上對世界文明的貢獻;當壹個文明更先進的時候,沒有理由自負,擺出壹副拋棄我的架勢。古巴比倫文明雖然後來衰落了,但是它的文明成就,比如創造楔形文字,編纂漢謨拉比法典,測圓周率到3,確定陰歷方法,設定閏月,誰能否認它對人類的貢獻?當中國的文明經歷了5000年的歷史,並長期處於世界領先地位的時候,今天的“美洲文明”並不是那個時候誕生的。誰能以這種差異否定美國民族生存發展的權利?即使在同壹個時代,無論是先進的文明類型,還是相對落後的文明體系,都可以為世界文明做出自己的貢獻,都有自己寶貴的精華。

所以落後的文明要向先進的文明學習,摒棄自己的糟粕,但也沒必要妄自菲薄;先進文明應該幫助落後文明,但沒有理由以“文明霸主”自居,輕視其他文明國家和民族。解決各種關於文明類型的偏見,推動建立國際文明新秩序,也是壹件很有意義的事情。

世界需要和平、安全和穩定。世界也需要走向更高層次的文明。因此,我們在努力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的同時,應該及時、響亮地提出建立國際文明新秩序的要求。

  • 上一篇:車輛違章處罰規則
  • 下一篇:求調查報告或情況調查報告。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