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陳升
陳升(?-208),字涉,秦末陽城(今河南省登封市東南,河南省商水縣西南)人,秦末農民起義領袖之壹。與光武壹起在大澤鄉(今安徽宿州西南)領兵,成為抗秦義軍的先驅。
不久,他在陳郡稱王,建立了張楚政權。被秦將張寒擊敗後,被車夫刺殺而死。陳勝死後,葬於茫蕩山。劉邦稱帝後,立陳勝為“隱王”。
2.陳壽
陳壽(233-297),字承佐。巴西韓安縣(今四川南充)人。三國西晉時期著名的蜀漢史家。
陳壽年輕時,好學。師從同縣秀才喬舟。在任主簿衛將軍、東關刺史、關閣官、黃門侍郎。當時宦官黃浩專權,群臣紛紛效仿。
陳壽因為不肯向黃浩屈服,屢次被免職。蜀降晉後,他當過作家、知府、秀才、太子。晚年多次被貶,多次受到批評。元康七年(297),卒年65歲。
太康元年(280),金朝結束對吳的分割後,陳壽歷經十年艱辛完成了傳記式的歷史巨著《三國誌》。這本書完整地描述了漢末金初近百年來中國由分裂走向統壹的歷史全景,與《史記》、《漢書》、《後漢書》並稱為“前四史”。
3.陳霸先
小字興國出身的陳霸先(503 -559),吳興下若裏(今浙江長興)人,祖籍潁川(今河南禹州),是南北朝陳朝的開國皇帝(557-559年在位)。
早年,他擔任新侯鈺·小瑩(梁武帝的侄子)的傳令官,受到高度重視。大同十年(544),廣州被兵圍困,小瑩被圍,陳霸先壹戰獲救,引起了梁武帝的註意。次年,他被任命為膠州司馬,前往膠州討伐李奔等人。
侯景叛亂時,陳霸先得知首都被圍困,立即準備前往援助。大寶於第三年三月在建康消滅侯景部隊。陳霸先奉命鎮守京口(今江蘇鎮江),王僧辯鎮守建康。梁成盛三年(554年)九月,梁元帝被西魏所殺。
和王僧辯歡迎梁元帝的第九個兒子小方誌到建康,準備稱王。成聖四年,北齊出兵南下,護送鎮揚侯蕭元明登基。
九月,出兵罷黜蕭元明,京口除王僧辯,蕭稱帝。陳霸先壹直掌管梁王朝的軍事,分別於紹臺元年(555)年底和太平元年(556)六月,挫敗了兩軍在北齊的大規模入侵。
爵後拜丞相,錄尚書,魏震將軍,入宜興郡公拜大福。又挾丞相共壹百八十,加錫九,封陳宮,並尋騎士為王。
太平二年(557),梁禪稱帝。永定三年(559),陳霸先去世,在位三年,時年57歲。謚號為高祖的武帝,葬於萬安嶺。
4.陳子昂
陳子昂(公元659年~公元700年),本名於波,子洲射洪(今四川射洪縣)人,唐代詩人,初唐詩文革新人物之壹。任前右拾遺,後人稱為陳拾遺。
十幾歲時,他對任俠慷慨大方。24歲時,他被提升為秀才。以上關於政治的書籍受到武則天皇後的重視,他被授予正字。後來他升到右派去撿遺體,敢說敢做。曾因反對武侯“反黨”入獄。
26歲和36歲兩次參軍,在邊防方面有壹定的遠見。38歲(聖歷元年698年)因父親罷官回鄉,不久父親去世。在陳子昂服喪期間,權臣吳三思下令將射洪縣的段建捉拿歸案,冤死獄中。?
有***100多首,其詩氣勢磅礴,深邃蒼勁。其中有詩38首,有《幽州城樓詩7首》、《登澤州北樓宴圖》等。
與、司馬、陸臧庸、宋、、茍、李白、孟浩然、王維、何並稱為神仙教十友。
5.陳友諒
陳友良(1320-1363 10 10月3日),湖北泌陽人;元末英雄之壹。農民起義領袖,元末中國達汗政權的創始人。
1351年,徐壽輝揭竿而起,建立田灣政權。尤良投奔了他的大將倪文俊。1357年9月,反徐守會倪文俊襲殺,自稱勤王、慰安使者,出發進攻江西各路,包括江西、安徽、福建。
1359年,殺天將軍趙普生遷都江州(今江西九江),自立為漢王。次年,攻取鳩山州,殺徐壽輝,即刻稱帝,國號漢,改大義,以鄒普生為氏,張畢賢為丞相。
1363年,陳友諒率領60萬水軍進攻朱元璋,卻在鄱陽湖大敗,陳友諒死於44歲。
陳友諒死後,張定邊等人在武昌立陳友諒次子陳立為帝,改國號德壽。次年,朱元璋從廖永忠起兵,西征吳軍,兵臨武昌城下,陳立投降。
百度百科-陳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