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山城概況
五女山位於本溪市恒仁縣城北8.5公裏的渾江右岸。主峰海拔823米,山體平面呈不規則長方形,懸崖垂直100米。公元前37年,北扶余王朱蒙建立高句麗第壹都城五女山城,並命名為“壹生古城”。“易生”寓意童話升騰,“骨”的象征性極強,寓意這座山城宛若仙境,牢不可破。
山城面積約654.38+0.6萬平方米,以山地災害為屏障。城墻總長4754米,分為兩部分:天然墻465.438+089米,占城墻總長的88%,人工墻565米,占城墻總長的65.438+02%。公元3年,高句麗遷都吉安後,仍繼續作為舊都和重要山城使用。每年都有人來這裏朝拜這座山,直到668年高句麗政權滅亡。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五女山城已經和高句麗壹起完成了705年的輝煌歷程。
1996年,五女山山城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9年被評為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2002年,它被評為國家AAAA級風景名勝區,200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五女山不僅有美麗的風景、動人的傳說和豐富的文化內涵,還有大量美麗的名勝古跡。請過來和我壹起欣賞它。
第二,十八個盤子
首先映入大家眼簾的是“十八盤”,壹條曲折的古道通往山門之巔,是2000多年前高句麗人修建的。路面多為泥土或巖石,路邊多建有矮石墻,部分路段還建有護坡。道路寬度為1-1.5m,全長938m。
這是唯壹壹條可以坐車馬到山頂的路。當時高句麗的交通完全靠這條路。現在,為了方便遊客行走,土路上鋪上了石板。這條路蜿蜒曲折,環線旋轉到山頂。* * *有18盤,故稱“古道十八盤”。
距離西門約50米的天長門,盛夏酷暑在這裏揮汗如雨,壹下子就會有微風徐徐吹來,所以天長門又叫“清風口”。天長門地勢險要,兩邊石墻如刀斧。當年的高句麗只用很少的士兵在這裏鎮守,就能達到安全防禦的目的。
三。西門遺址
五女山山城有東、南、西三門。我們現在看到的是西門,這是唯壹壹個位於山頂的大門。另外兩個門在半山腰。西門是山城的重要城門,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有壹兵壹卒,萬人敵之勢。
西門兩邊的石墻和懸崖共同形成壹個凹翁門。如果有敵人進攻,守門人可以正面迎擊或者側翼包抄。臺階用天然石板鋪砌,下部用較小的石板,上部用較大的石板,等級為***5。門軸石為花崗巖,頂部有石窩。這兩個門軸石的發現,說明當時安裝了大門。
高句麗人有高超的砌墻技藝,開了東北亞砌墻的先河。高句麗城墻的砌築方法是:墻體用梭石砌築,用石塊和礫石填充,外墻用壹頭粗壹頭細的楔石插入梭石留下的縫隙中。兩者交錯咬合,減少了城墻向外的張力,所以能持續兩千多年。對於高句麗人高超的築墻技術,歷史學家給予了很高的評價,有“秦磚、漢瓦、高句麗石”。
四。第壹大建築工地
妳現在看到的是1號大型建築遺址,長13.5米,寬5米,前面排列著7塊大石頭。石頭平放在地上,大小差不多,外表光滑,有人工加工的痕跡。平面為菱形或不規則四邊形,間距約為1.7米。左邊第二塊石頭被後人移動了,後來又恢復到原來的位置。
那麽,這些排列整齊的石頭是幹什麽用的呢?據分析,這些石頭是木柱下的基石,說明這是壹個大型建築工地。工地地面較為平坦堅硬,曾出土過漢代的“五銖”和王莽時期的“大全50”錢幣。
這是壹個山上難找的好地方,地勢平坦,朝南,背風向陽,靠近水源。據推測,這是宮殿的遺址,是朱蒙看到這個國家後在這裏建造的。雖然宮殿比較簡陋,但高句麗政權就是從這裏起步,通過壹步步的發展,逐漸成熟壯大起來的。
五、天池
俗話說,山有多高,水就有多高。這個長方形的水池,是高句麗人簡單加工鋪設而成的蓄水池。這也是山上唯壹的水源,俗稱“天池”。天池12,長7米,最深處2米。這是山上最低的地方,山上的水匯集在這裏,養育了世世代代在山上生活的人們。
為了使池水幹凈,高句麗人在池的四周修建了石墻,並在池的東南角修建了壹口小方井。小井深1.2m,天池水滲入井內相當於簡單的過濾,使水更幹凈,可以直接飲用。這裏有壹個小天池。大池子的池子滿了,就流入這個池子。那麽這個小池子是幹什麽用的呢?據史料記載,高句麗人喜歡幹凈,所以這裏應該是女孩子洗澡、洗衣服、給士兵飲馬的水池。
6號和3號大型建築遺址
3號大型建築遺址長22米,寬16米,深1.4米,屬於半地穴建築。平面呈長方形,三面築石墻,從山坡上砍下的山脊直接作為東面的墻。石墻分為內墻和外墻,中間隔著壹條溝。據推測,這條溝可能是排水溝。
那麽,這個網站到底是做什麽的?目前還沒有明確的結論。根據其他高句麗山城的特點,壹般都有水源和儲物場所,再根據三面排水溝的特點,推斷可能是當時的儲物。但也有其他說法,比如馬圈,阿森納等等。
七。居住地址
在這個相對平坦的山上,有壹個21 * *的坑。每個坑都是壹個宅址,比較密集,相互靠近。它是壹座半地下建築,呈圓角矩形。
這些房子是怎麽建的?先在地下挖壹個深約半米的長方形坑,挖出的土堆在宅基地周圍,形成低矮的防水墻。有些房子在室內墻壁周圍貼上灰泥板或砌上石墻。室內鋪設折鱗形炕或防火墻,炕下壹般有2-3個煙道。
煙道上鋪石板,石板上抹泥形成炕面。這裏是火爐,煙囪在室外土墻上,煙囪底部只有壹圈石頭,所以當時的煙囪應該是空心木的。土墻上未發現石墻或柱洞,推測該墻應為橫木砌成。
八、觀景臺
觀景臺,俗稱點臺,位於山城的最南端,海拔804米,是山城的制高點。相傳曾在此點將臺,唐朝將軍薛也曾在此點將臺。實際上,所謂的指揮臺並不是真的用來指揮的,而是壹個瞭望塔。
妳看,有壹個人造圓孔,也叫柱孔。據分析,上面可能有類似亭臺樓閣的木質建築。當然不可能只有壹個柱孔,旁邊應該有幾個這樣的柱孔。經過幾千年的風雨侵蝕,其他的看不到了。
觀景臺是這裏最好的位置,視野開闊,可以同時兼顧東、南、西三個方向。大多數古道沿著河岸延伸。站在這裏,妳可以清楚地看到河上的船只和岸上的行人。所以山城對渾江航道的監控是壹個重要的崗位。
9號和2號大型建築遺址
這是2號大型建築工地,長20米,寬9.5米。它建在人工修整的平臺上。這個場地有三排基石,每排有9-11塊,都是沒有經過思想加工的天然石頭。橫縱距離約1.7米,中距較大,被後人奪走。
這些基石之間的間距很小,不可能直接在表面建墻,因為房子裏的空間太小,人在裏面活動不了。所以推測應該是壹種柱式建築,即在基石上豎起壹根木柱,然後在離地面壹定距離的地方建造房屋。人生活和活動的空間在半空中,可以防潮,避免野獸的襲擊。
遺址發掘發現,地面上約有1厘米厚的黑色炭灰,炭灰上有大量紅燒土塊,紅燒土塊上有棍狀或條狀痕跡。大量的木炭灰說明當時房子著火了,紅色的土塊是土被燒了才變紅的。
10.飲馬灣
銀馬灣,山城唯壹的山泉,壹年四季幹燥,終年流淌,冬暖夏涼,水質純凈,經檢測可直接飲用。我們現在站的這條路,就是當年高句麗士兵巡山的“馬道”。“馬道”長2350米,寬2米。有大量的守城士兵住在城墻裏。士兵們每天都來這裏打水或飲馬。
XI。溢流墻
請看下面的墻。這堵墻長120米,高4米。該平面是壹個外弧。它建在山城的最低處。城墻外墻上的地基很多都是用大塊的條石砌成的,地基上鋪著楔石。楔石的規模比城墻的其他部分要大。大塊的石板、石塊堆積或堆放在城墻與山坡之間,形成內外高高低低的緩坡。
這堵墻沒有內墻,為什麽要這樣建這堵墻?因為馬殷灣有水謠在墻外流動,馬殷灣的水和景觀在雨季也會在墻外流動,而那時排水系統還沒有建成,所以馬殷灣的水和景觀只能這樣從墻頂流過。
十二。哨所所在地
請跟我去看看這兩個前哨的遺跡。我們在山上的營房遺址看到的都是圓角的長方形房子,但這兩棟房子都是方形的,大小都在30平米左右。
更為特別的是,該遺址中有兩張炕床,以折疊秤狀相連。兩張炕床總長8米,寬1.8米。這裏那裏各有壹個火坑,兩張炕床用的是同壹個煙囪。除了火炕和炕坑的面積,剩下的活動空間很小,根本不適合壹家人居住。
十三。東城墻門
這是山城的東門,寬4米。當時應該是有門的,但是沒有發現軸石。兩側墻壁形成折疊的鱗片狀,可正面迎擊,也可戰時攻擊。這是高句麗早期山城的壹大特色。
十四。南墻門
山城南門是城墻這壹端形成的大門,下面是20米高的懸崖,是人工與自然結合的傑作。大門兩米寬,是山城最小的大門。這堵墻長138米,沿山脊而建。這堵墻的砌築方法與其他城墻不同。它不是沿著整個山坡建造,而是用水平的方法分段建造,有點像階梯墻。這種砌築方法有利於人們在墻上移動或行走。墻的另壹端與懸崖相連,也借助於自然屏障。當年高句麗士兵在南墻上,保衛溝口和馬道之間來往的行人。
各位,我們的五女山山城之旅結束了。歡迎下次再來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