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必須有精確的定位。“南京零距離,就在妳身邊”這句廣告語很好的詮釋了定位。南京市民是節目的主角。貼近群眾,大大拓寬了零距離的新聞視野。每天零距離,三個版塊,二三十篇文章,涉及社會事件、生活投訴、實用信息,通過事件、過程、細節的表達,立體、忠實地再現普通市民的生活。在報道角度和姿態上,節目也力求貼近民眾生活和心理,激發觀眾的收視心理。報道不再板著臉出現,表現出濃濃的人情味。
程序設置舞臺並在模式中演唱。
以人民為中心。直擊現場是電視新聞的基本格式要求,但對於普通人來說是壹種新的新聞拍攝模式。零距離在每天制作的60分鐘節目中,至少要播出25到30條新聞。這個保障除了節目本身,還有幾十個記者和壹百多個人民攝影師提供。所以零距離的記者往往會在火警和110之前趕到現場,因為市民有事會先打零距離。
真實的現場新聞。《零距離》自開播以來壹直在直播。從演播室直播到主持人與現場記者的語音連線,最終實現新聞事件的衛星直播。只有先進的技術與欄目工作人員的專業態度相結合,才能充分發揮作用。《零距離》將節目的采訪和制作納入24小時循環,率先“捕捉”了晚間新聞。所以零距離有兩個“多”:記者多,實際聲音多。出現在鏡頭中的記者,約占記者總數的20%,在現場直接發言,給觀眾壹種“零距離”的心理感受。評論新聞。零距離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來源於其獨特的運營模式,尤其是主持人在足夠的空間裏展示的個性化主持和評論。《零距離》有壹個讀報欄目,原本是不符合電視特點的節目形式,卻成了節目中最受歡迎的內容。選擇哪份報紙,看哪條新聞,都是由主持人決定的,其中個性化評論的作用最大。“民生新聞”的內容決定了零距離評論的態度和方式。
聽新聞。節目不僅有許多生動的現場畫面,還有大量字幕形式的新聞信息。政府活動和會議新聞往往被壓縮在屏幕下方,以滾動字幕的形式出現。“看、聽、讀”三位壹體的渠道無形中增加了受眾獲取的信息量。就內容而言,這些新聞信息從政府層面延伸到經濟層面和生活層面。在擴大信息量的同時,將信息區域化,服務南京人“零距離”。
光頭主持,彰顯個性
Morphy的光頭成為國內主持光頭新聞第壹人,也是光頭品牌第壹人。
莫菲這樣解釋壹個《民生新聞》主持人的形象:他是壹個有血有肉的人,而不是簡單的發言人和播音機器。他也有自己的情緒,可以和觀眾壹起唱。激情澎湃,痛斥黑暗,妙語連珠,壹針見血,勇於自嘲...這些都是南京觀眾對Morphy主持最直觀的感受。莫菲屬於平民形象,他的主持風格也帶有平民色彩,與零距離的民生新聞理念不謀而合。他不是權威和專家。當節目出現錯誤時,觀眾會對他進行批評,並及時為節目中的錯誤向公眾道歉。主持人莫菲被市民親切地稱為“市民之子”,所以主持人莫菲在“中國十大優秀電視節目主持人”網絡評選中排名第二。
整合推廣,彌補曝光
零距離不僅強調節目的共性,也非常重視觀眾的參與。節目裏每天都有人物現場采訪:南京市長在演播室裏講述南京的新發展,壹些老藝術家介紹他們祖傳的紮燈籠技藝,賣菜的老太太現場表演如何用唱歌代替喊叫賣菜。通過現場熱線把妳的意見告訴主持人。此外,現場熱線也成為市民反映問題和為市民提供服務的雙向互動渠道。春節期間,《零距離》欄目聯合醫院、電氣維修部成立了“零距離節目應急服務隊”。
社區之旅是壹次零距離品牌推廣的成功體驗。欄目社區行的主要內容包括為老百姓維修家電、提供法律援助、接受現場咨詢等服務。為了幫助下崗職工和部分群眾的困難,欄目組織的20多期下崗職工免費技能培訓是更深層次的服務。除了服務,每壹次零距離走進壹個社區,欄目組成員、省市優秀文藝工作者和社區居民同臺演出。南京的觀眾每晚收看《零距離》節目時,都會看到欄目組走進南京各個城區,通過隨機抽樣的方式,走訪正在家中觀看零距離直播的觀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