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從中華民族的起源地黃河出發,在汾水的夕陽下尋找聖獸的微弱足跡。在湖口的細雨中,聽著洛陽的舊事,感受鄭制作《鑄刑鼎》的傳奇;徜徉在齊魯曉風,看“百家爭鳴”的壯闊;八百裏踏足秦川,與秦始皇虛擬對話,看家族潮起潮落;回望未央宮,可以讀出梁武帝“獨尊儒術”的磅礴大氣。
在《壹路追尋》中,余先生為我們勾勒了中國古代法學的跌宕起伏,最後指出了中國古代法學發展中的批判。只有與時俱進才是根本出路。中國法學會副會長、世界著名法學大師陳光忠教授稱贊余定宇先生:“壹個在法律洪流中為中國現實和改革做出貢獻的追蹤者。
我想,所謂的追蹤者,就是不流連於風景中而進行旅程的修行者。
事實上,在春秋以前,中國古代法學和西方“古典自然法學”走的是同壹條道路。比如老子的《道德經》,就是中國“自然法學”的典型。但戰國以後,在以《國法經典》為代表的以“刑”為核心的法律文化的推動下,中國古代獨特的“中華法系”逐漸形成。這種重刑輕民、法德合璧的法律體系,在核心淵源、法律結構、訴訟程序等方面,都與西方以民法為核心的“大陸法系”有很大不同。
隋唐兩宋時期,中國古代法學達到了頂峰。唐高宗主持制定了《唐律論》,這是壹部唐代刑法及其註釋的匯編,是東亞最早的成文法律之壹,也標誌著“中華法系”的最終形成。從此,中華法系與大陸法系、英美法系、印度法系、伊斯蘭法系並稱為世界五大法系。然而,從南宋壹直到明清,當“西學東漸”、“西學東漸”的歷史潮流席卷而來,落後的法制成為社會發展的桎梏,“中華法制”逐漸發生動搖。直到清末,隨著宣彤的下臺,傳承了幾千年的“中華法系”終於被歷史的塵埃掩埋。
《中華法系》可謂是中國古代文化在法律領域的集中體現,但為何難以到達清末?
清朝末年,資本主義經濟在世界上的發展壹直是“車輪”的主流,但清朝統治者堅守君主至上等壹系列“祖宗之法”,維持著搖搖欲墜的封建王朝。後來無奈,只好變法修律,只能生硬地彌補,直到穿上西方法制的“大鞋”。我從來沒有意識到,法律所代表的上層建築應該是由經濟基礎決定的,表面的改變只會適得其反。
之後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雖然是中國第壹部提出“主權在民”的憲法性文件,但也未能給“車輪”加壹個合適的“鏈條”,成為壹紙空文,很快被淹沒。
關起門來思考真的很獨特。
印記指的是前人走過的地方,也暗示了未來的方向。如果壹味選擇繼承,晚清就統壹了
統治者不墨守成規,說明歷史已經把路堵死了;如果選擇盲目照搬,建國後僵化適用前蘇聯法律所造成的“寒流”已經讓聽者不寒而栗。追求它有什麽意義?我想答案就在書裏。
壹位法學家曾經說過:其他發明使人類學會控制自然,而法律的發明使人類學會如何控制自己。作為壹個學過淺薄法律知識,仰望過法律殿堂的初學者,我深深體會到了這句話的深刻含義。法律知識讓我對社會進步和經濟運行有了更清晰的認識,因為物質文明的進步也是精神文明不斷發揮作用的過程。法律作為壹種上層建築,是基本的社會行為準則,約束和保障各種行為的遵循。正是這種基於規則的制度模式,使得人們的行為得到合理規範,進而使得人類社會的各個領域有序發展。從這個意義上說,與其說我們控制了社會,不如說我們控制了自己。
有人曾經說過:櫻花是壹種很殘忍的花。它下面埋的屍體越多,它的花就越燦爛。這樣的說法不禁讓我想起了法律,回想起它的發展歷程,不禁感慨,人類在學會和平、公平公正地控制自己的社會的道路上,不得不留下那麽多的鮮血,但值得欣慰的是,他們的鮮血沒有白費,這條法律之路還會越走越寬。
看完《世界的法律》,我們不會只想到中國的法治建設。眾所周知,法律應該是公正的。不僅僅是“刑平如水,不能沾者去”,統治者和執法者也可以為所欲為。面對如此鮮明的對比,我們可能會有這樣的反思:中國各地的法院門前,什麽時候才能豎起壹座正義女神的雕像,還是用毛巾遮住我們的獨角獸?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壹個信奉用道德教育群眾,以理服人的國家,經歷了漫長的封建時期。受歷史因素的影響,我國大多數人信奉中庸之道,把所謂的“寬容”作為壹種美德。殊不知,這樣的中庸之道背後,反映的是壹個國家民眾法律意識的淡薄,法律不同於道德。因此,我國實行德治與法治相結合的國策。用道德教育人民,用法律約束人民,但我不禁要問:壹個信奉中庸之道的民族,能創造出真正意義上的法制健全的國家嗎?恐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修遠。
新壹輪社會主義司法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盡管經過30年的建設,中國社會已經朝著“依法治國”和“民主法治”的方向大步邁進;然而,在“車輪”前進的過程中,法律制度仍然滯後和不完善。只有沿著“輪子”的方向,不斷改革創新,才能走向文明和進步。法治社會和法治精神壹直是現代文明社會孜孜不倦的追求。從《尋找法律的印記》這本書,我們回望歷史,對古人的先知先覺深有感觸,甚至對我們的混沌有所啟迪。自由、公平、正義伴隨著人類文明的開端而衍生,並將在人類社會的進程中更加熠熠生輝。
壹個民族只有有壹些關心天空的人,才有希望。歷史的悲歌發人深省。我們不僅要“銘記過去的崢嶸歲月”,還要相信遺忘不能使我們沈睡,因為上帝給了我們永恒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