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科技發達,在當時是世界頂尖之壹。它在造船、天文學、醫學、數學和農業方面對世界做出了巨大貢獻。我來給妳詳細介紹壹下?我希望妳喜歡它。
明代科學技術史簡介
明初繼承了宋元的科技優勢,造船技術首屈壹指。明朝建造的船只設計精良,設備齊全。最大的船可以是大約65,438+047米長和60米寬,並且可以容納65,438+0,000名船員,並且最大的船可以具有
明朝科技發達,在當時是世界頂尖之壹。它在造船、天文學、醫學、數學和農業方面對世界做出了巨大貢獻。我來給妳詳細介紹壹下?我希望妳喜歡它。
明代科學技術史簡介
明初繼承了宋元的科技優勢,造船技術首屈壹指。明朝建造的船只設計精良,設備齊全。最大的船可以是大約65,438+047米長和60米寬,並且可以容納65,438+0,000名船員,並且最大的船可以具有9個桅桿。與幾十年後相比,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乘坐的船長約30米。對比四根桅桿,可以看出明初的技術進步。中國發明的指南針也在此時傳入歐洲,使歐洲人能夠發現新大陸。明朝中後期,由於皇室的禁止和官員對科技發展的漠視,明朝開始落後於歐洲國家。
隨著西學東漸,明朝中後期科學技術有了新的進步。明代中後期的科學著作很多,如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宋的《天工開物》、徐光啟的《農政全書》、方以智的《物理學小知識》、程大偉的《算法》、吳有興的《疫論》、徐霞客的《遊記》等。這些明代科學家幾乎都是明代的著名學者。1637年,宋在《齊與齊聲》壹書中對聲音的產生和傳播進行了解釋,符合現代科學。他認為聲音是由物體撞擊空氣的振動或快速運動產生的,並通過空氣傳播,這類似於水波,與現代理論非常相似。方以智在《物理學要訣》中提出:“宇宙* * *時間* * *輪子在宇宙* * *空間* * *,那麽宇宙中就有宇宙,宇宙中就有宇宙。”提出了時間和空間不能相互獨立存在的時空觀。大氣折射現象在物理提示中解釋正確。民間光學儀器制造商孫,制造了放大鏡、顯微鏡等數十種光學儀器,撰寫了《鏡史》。從這些角度來看,明朝的科技在當時做了很多改進和突破。日用品方面也有科技上的突破,比如於謙的《煤頌》,說明煤在明代已經很普遍了。
明朝的宗室在科技方面也有很大的貢獻。明成祖朱載堉在世界上第壹次正確地提出了十二平均律,在數學和天文學方面做出了許多成就和貢獻。明朝初年,周王朱在他的府邸裏種植了400多種植物,並請的畫師將這些植物圖紙編成了壹本書,名為《救荒草藥》,在災荒時期對人民很有幫助。《救災本草》記載了414種植物,詳細描述了各種植物的形態、起源、生境、食用部位和食用方法。是生物學史上的重要著作,也是明代農業的重大突破。明朝中後期,軍事科技也有所進步,大量新式火器出現。西方的法蘭克炮和紅色加農炮很快在中國制造和使用。也有壹些關於火器的專門著作,如毛寫的《武備誌》。這些火器在對抗日本海盜和清朝時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明末,隨著耶穌會傳教士的到來,他們傳播教義,引進了大量的西方科學技術。當時中國科學發展緩慢,所以落後於歐洲。隨著西學的傳入,中國的壹些士大夫開始意識到西學優於中國,值得學習。然而,這些變化並沒有改變中國人對中西學的基本看法。在西學中,技術方面,如天文歷法、測量學和所謂的“西洋奇物”仍是主要關註點,對中國學術本身影響不大。當時傳入中國的知識種類繁多,壹些學者開始與傳教士合作翻譯西文書籍或著書介紹西學。比如徐光啟曾經和利瑪竇壹起翻譯過《幾何原本》。中西文化交流的同時,基於雙方的文化差異和認知差異,也產生了壹些沖突,比如南京宗教計劃。
當時的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不僅到中國傳教,還引進了西學。這些西學,如天文、地理、數學、醫學,都是在這個時期傳入的。明朝在軍事科技方面也做了很多改進。比如明朝初期,普遍裝備了火槍,出現了威力巨大的火炮。明朝中期已經裝備了當時最先進的武器,即佛朗哥機槍和火繩槍。到了明朝末年,最先進的武器變成了弘毅大炮。明代弘毅炮於1621年引進,1625年開始使用,1630年批量生產。比如松江半年能生產400門弘毅炮,可見其技術之先進。明朝還大大改進了紅夷火炮,甚至發明了新式火炮。此外,各種彈道研究也得到了迅速發展。而日本直到17世紀才知道火炮,直到明治維新仍依賴進口。
明代的科學技術:數學和物理
1450年,吳京完成了《九章算法比較》。
1584年,朱載堉完成了《呂晶易》。
1592年,程大偉完成了《算法統壹》,這是第壹個用珠算方法計算平方和立方的記錄。
1606年,徐光啟和利瑪竇共同翻譯了《幾何原本》。
1613年,李誌造重新編寫了歐洲人克拉維斯的《實用算術導論》,中國人程大偉的《算術與同義》。
1637年,宋對聲音的產生和傳播提出了類似於現代的理論。他認為聲音是由空氣或物體的快速運動和沖擊產生的,而聲音是通過空氣傳播的。與現代理論非常相似,同年方以智提出了時空不能獨立存在的時空觀。同年,方以智解釋了大氣折射現象,現在稱為大氣折射。
明代科技:醫學
1406年,編著了明代周、滕碩教授、常淳主編的《普濟方》。
1567年,寧國府太平縣嘗試了預防天花的接種方法,後來傳入歐洲。
1596年,李時珍完成了《本草綱目》,中國的本草學巨著。
1601年,楊繼洲完成了《針灸大成》,後由金憲增補編輯。
1617年,陳世功完成《正宗外科》四卷。
1624年,張景嶽完成了張景嶽的代表作之壹《井磊》,是隋代繼楊尚山《太素》之後的又壹部全面研究《內經》的著作。
1641年,吳有興完成了《鼠疫論》,又稱《疫熱論》,是我國第壹部研究急性傳染病的醫學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