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真的會讓女兒免受欺淩嗎?面對校園欺淩,我們還有別的選擇嗎?
我先簡單梳理壹下案情。根據網上的信息,被謀殺的男孩打了女孩壹拳,因為他和女孩有矛盾。女孩把這件事告訴她父親後,他父親要求男孩的家人道歉。男孩的家人雖然同意道歉,但並沒有真的公開道歉。這種行為激怒了女孩的父親,於是他攜帶壹把刀,在學校廁所殘忍地殺害了男孩。這壹刀是致命的。
事發後,有人感嘆:“為了孩子之間的雞毛蒜皮的小事,丟了兩條命。這個父親太沖動了。”
父親的行為確實過於沖動,但校園霸淩絕不是小事。欺淩可能會對孩子的心理和生理產生長期的、不可磨滅的影響,所以無論是家長還是學校都不能以“孩子之間的瑣事”的態度來對待校園欺淩。
“在雪崩中,沒有壹片雪花是無辜的。”
本案中,學校有過錯,男孩父母有過錯,女孩父母也有過錯。然而,改變學校制度和國家法律需要時間。在無法杜絕校園欺淩的情況下,如何保護孩子?
今天給大家壹些切實可行的建議,希望能幫助那些深受校園欺淩傷害的家庭找到正確的出口。
很多人對校園欺淩的理解是發生肢體沖突。事實上,所有會讓孩子心理上或生理上感到不舒服的行為,都可以歸為欺負行為。比如:惡作劇、造謠、侮辱綽號、威脅、孤立、排斥。從更專業的角度來看,校園欺淩可以分為身體欺淩和心理欺淩。身體欺淩包括以各種方式對被欺淩者進行身體傷害;心理欺淩包括散布謠言、惡意戲弄、通過操縱人際關系孤立受害者、網絡暴力等等。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研究所2018年發布的數據顯示,全球有近三分之壹的青少年在校園中遭受過欺淩。即使在美國,也有健全的法律會嚴懲校園欺淩的肇事者,校園欺淩依然屢禁不止。在中國,欺淩即使在幼兒園也偶有發生,在初中最為常見。在校園欺淩中,同性欺淩最為常見,男生被欺淩的比例遠高於女生。
所以校園欺淩比我們想象的要普遍,家長和孩子都需要了解校園欺淩的知識。這樣,當孩子遇到欺淩時,就可以第壹時間做出反應,而不是隨隨便便地歸為“小孩子打架”,最後等到事件惡化後,才沖動地做出無法挽回的事情。
當孩子遇到欺淩時,請教給他們這些應對策略。
第壹:不要給欺負者創造機會。
校園欺淩容易發生在學校廁所、操場等私密隱蔽的地方,那些獨處的孩子最容易成為欺淩者的目標。所以,如果妳的孩子喜歡壹個人,壹定要告訴他避免去學校比較隱蔽的地方,或者盡量找朋友陪他。如果發現有惡霸盯上妳,要想辦法躲開,或者躲到人多大人多的地方。
第二:不要落入惡霸的操縱陷阱。
網上流傳過壹段視頻,視頻中壹位專門研究欺淩的教授通過情景模擬向學生演示如何應對語言欺淩。第壹次,教授和隨機挑選的扮演惡霸的女生這樣對話:
最後女生越來越激動,教授終於失控了。
第二次,面對同樣的辱罵,教授不僅沒有生氣,還用幽默的語言巧妙應對,最終化解了語言欺淩。他們的對話是這樣的:
社會學家對校園霸淩多年的研究發現,校園霸淩本質上是壹種渴望權利至上的行為,霸淩者想通過霸淩來表明自己比別人擁有更多的權利。所以,當孩子在校園裏遇到欺淩的時候,壹定要教會他們保持冷靜,不要情緒化,不要生氣,不要哭。因為妳的情緒崩潰正是欺負者希望看到的,這些反應也會讓欺負者更加激動,讓欺負行為升級。
第三:對自己不喜歡的行為大聲說“不”。
無論孩子的同學或朋友做了什麽讓孩子覺得很不舒服的事,比如給孩子起了壹個不好聽的外號,或者故意毀壞孩子的東西,都不要教育孩子“忍”,而是鼓勵孩子勇敢說“不”。
很多校園欺淩都是從“忍”開始的。就像今年上映的討論校園欺淩的電影《更好的日子》中,女主角陳念的媽媽告訴孩子面對校園欺淩要有耐心,不僅沒有阻止別人欺淩自己的女兒,反而讓這些欺淩變得更糟。
我曾經在壹套兒童反欺淩的書上看到,當孩子對欺淩者說“不”的時候,要冷靜堅定,看著對方的眼睛或者鼻子。
不要小看這個“不”的力量,它可以有效的把很多校園欺淩扼殺在萌芽狀態。
第四:遇到肢體暴力時,勇敢反抗。
當孩子遇到身體暴力,尤其是男孩,要告訴他們要勇敢反抗。被欺負的孩子不壹定是最弱的孩子,但壹定是氣場最弱的孩子。
初中的時候,同桌的男生是班上最矮的男生,又黑又胖。但是他的氣場很強,有壹種沒人怕的架勢。壹個同學不小心撕了作業,他立馬壹副要掀桌子和別人拼命的樣子。我們班沒人敢惹他。
反抗不僅僅是反擊,還要及時通知妳的父母和老師。如果情節嚴重,需要報警。在反抗的過程中,首先要保證自己的安全。如果雙方差距太大,先保護好自己的要害部位,再找機會逃跑,找大人幫忙。
億萬富翁埃隆·馬斯克(Elon Musk)創造了第壹輛電動汽車,並成功將壹枚民用火箭送入太空。但他小時候也曾被校園欺淩困擾過。馬斯克上高中的時候,被壹個校園幫派欺負。他們踢他,把他推下樓梯,抓住他的頭,打在地上。這樣的欺淩持續了三四年。馬斯克最終決定在15歲反擊。他刻苦練習空手道、柔道和摔跤,變得越來越強壯。他和校霸壹起出名後,他的霸淩就結束了。
我並不是鼓勵孩子和惡霸打架,但是如果妳在第壹次遇到惡霸的時候能夠勇敢的反擊,往往可以有效的震懾那些試圖欺負妳的人。
父母在孩子遭遇欺淩時的態度,往往決定了孩子是否會繼續被欺淩。很多長期受欺負的孩子背後,往往都有不積極的父母。
那麽,當妳的孩子遭遇欺淩時,妳該如何幫助他走出困境呢?
第壹:擴大孩子的交際圈,增加自信心。
孤僻、不合群的孩子往往成為欺淩的目標。所以,如果妳的孩子不擅長交朋友,家長需要幫他擴大交際圈,幫他找朋友傾訴。比如邀請孩子的同學到家裏玩,和孩子的同學家長建立良好的關系,讓住的近的同學和孩子壹起去。父母不能強迫孩子交朋友,但需要給孩子創造良好的社交環境,幫助孩子融入同學。
幫助孩子建立自信,也是幫助孩子遠離惡霸的有力武器。家長可以通過發現孩子的長處,培養孩子的技能,幫助孩子找回自信。那些自信的孩子往往能吸引更多的朋友。
電影《奇跡男孩》中的奧吉因先天缺陷導致面部嚴重畸形。他沒上過學,在家由媽媽教。小學五年級的時候,父母決定讓他學習適應學校生活,於是把他送到了當地的私立學校。可想而知,奧吉恐怖的長相讓他受到同學的排擠,成為欺淩的對象。
在奧吉極度痛苦的時候,父母姐妹給了他最大的愛和支持。在家人的鼓勵下,奧吉交了第壹個好朋友,他的人生從此改變。他變得快樂自信,願意在別人面前展現真實的自己。慢慢地,學生們發現隱藏在那個可怕的外表後面的是壹個聰明、勇敢、幽默的奧吉。在影片的最後,小奧吉不僅獲得了同學們的友誼,還獲得了學校的“好學生獎章”,成為了“奇跡男孩”。
第二:盡早發現被欺負的異常,和孩子站在壹起。
孩子受到傷害,肯定會表現異常。比如突然拒絕上學,經常發呆,身上還有莫名其妙的傷疤。壹旦發現這些異常,要盡快和孩子溝通,問清楚是怎麽回事。如果發現孩子被欺負,首先要安撫孩子的情緒。不要用“妳怎麽這麽沒出息?”,或者“為什麽不欺負別人欺負妳?”這樣的語言會對孩子造成二次傷害。壹定要堅定的告訴孩子,被欺負不是孩子的錯,是欺負者的錯。
很多校園欺淩壹開始都比較輕微,但是就是因為家長沒有及時發現,或者孩子怕被家長罵,不敢告訴家長,導致這些欺淩愈演愈烈。
綜藝節目裏和陌生人說話的女生王晶晶,在校園裏被欺負了十年。這次霸淩的導火索只是因為那個同學打碎了她的杯子,同桌開玩笑說她的杯子值300萬。從那以後,關於她是富二代的傳言越演越烈。最後,言語上的侮辱逐漸變成了肢體暴力和網絡暴力,壹直跟隨到她結婚生子。
在這個過程中,最重要的是支持父親忍氣吞聲的選擇,而母親責備她,讓她在自己身上找原因。從此,她壹個人在黑暗中走了十年,這成了她壹生都無法撼動的噩夢。
第三,教孩子如何解決問題,但鼓勵孩子自己解決問題。
借來的勇氣不是勇氣。雖然校園霸淩會對孩子產生負面影響,但如果孩子能自己解決問題,對孩子的成長會有非常積極的影響。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壹項研究發現,敢於抵制校園欺淩的孩子具有更強的社會競爭力和更強的沖突解決能力。但如果家長過度介入,過度保護,會讓孩子在以後面對沖突時更加膽怯。
就像前面提到的埃隆·馬斯克壹樣,是他獨特的童年經歷讓他下定了決心。當所有人都質疑他的太空計劃時,他堅持了下來。最後,他成為歷史上第壹個將民用火箭發射到太空並準確回收助推器的人。
那些打不過妳的苦難,最終會讓妳變得強大。
第四:尋求第三方幫助。
如果孩子遇到嚴重的校園欺淩,家長壹定要尋求第三方的幫助。比如告訴學校出面解決問題,聯合其他家長給學校施壓,通過媒體獲得更多人的支持。如果孩子的心理受到了很大的創傷,家長也需要尋求心理醫生的幫助,對孩子進行引導。
相信家長勇敢對抗校園欺淩的積極態度,也會給孩子勇氣,讓他們勇敢走出被欺淩的陰影。
如果妳的孩子從未被校園欺淩過,請不要做校園欺淩的旁觀者。
芬蘭的小學通過“反校園暴力”項目,指導學生在看到校園欺淩時不做旁觀者,而是站出來幫助被欺淩的學生,成功地將校園欺淩的數量減少了壹半,受害者的情緒和學習成績也明顯改善。研究表明,當有旁觀者在場時,施暴者更容易出現攻擊性行為。
所以,即使妳的孩子不是校園欺淩的受害者,也請告訴他,如果欺淩發生在朋友或同學身上,要及時告訴老師和家長,尋求幫助,不要做校園欺淩的幫兇。也請家長們站出來,勇敢支持那些在校園裏被欺淩的家庭,迫使不作為的學校出臺強有力的政策制止欺淩。
只有所有人聯合起來改善校園環境,才能真正扼殺校園欺淩滋生的土壤,否則,誰也不知道我們會不會是下壹個受害者。
結論:
成年人的成熟不是因為年齡,而是因為我們不像孩子那樣用沖動和情緒化的方式解決問題。校園欺淩令人深惡痛絕。作為成年人,我們需要教會孩子如何找到理性解決問題的方法,如何保護自己,如何正確處理矛盾,而不是感情用事,分享生活。
孩子在生活中可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不如意,比如職場欺淩,甚至夫妻生活中的欺淩。如果壹切都取決於我們的生命,我們有幾條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