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法律諮詢 - 期貨中介機構承擔哪些法律風險?

期貨中介機構承擔哪些法律風險?

中介人應當獨立承擔因中介經紀關系而產生的民事責任。因此,首次提出了期貨中間人這壹重要的法律概念。在當前的期貨市場上,有相當壹部分人認為,期貨經紀人不僅做中介介紹,還從事包括投資咨詢、交易代理在內的期貨交易活動。也就是說,活躍在期貨市場上,不具有期貨經紀公司從業人員身份,通過與期貨投資者合作,主要依靠經紀公司分成和傭金作為勞動報酬的個人和組織統稱為期貨中介機構,如經紀人、客戶經理、投資顧問等。,在行業中已經存在很長時間了。必須明確指出,這種理解與嚴格法律意義上的期貨中介機構概念不符。拓展了期貨中介機構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包括期貨交易代理人、委托理財經理等角色的職能範圍,將交易代理人引發的法律問題歸罪於期貨中介機構。實際上,期貨經紀人和期貨交易代理人是完全不同的法律概念,兩者有著本質的區別。結合《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關於中介機構的規定,所謂期貨中介機構,是指介紹投資者或者期貨公司簽約或者提供簽約機會的個人或者法人,其主要作用是在投資者與期貨公司訂立經紀合同時起到中介作用。其居間行為是指報告訂立合同的信息或者為訂立合同提供媒介服務。雖然中間人也是受委托人的委托,為委托人促成交易服務的,但中間人在交易中只起到中間人的作用,既不是交易雙方中的任何壹方,也不是其代理人,不直接參與交易雙方的談判協商活動,也不表示中間人對交易雙方權利義務的意思表示。就期貨市場的現實而言,大多數期貨中介機構與期貨公司建立業務合作關系,受期貨公司委托開發市場,尋找客戶,促成期貨經紀關系的建立。期貨中介的權利主要體現在按照發展客戶的交易傭金提取報酬。其法律責任主要表現在,期貨經紀人應當向雙方如實報告雙方的真實情況和訂立經紀合同的有關事項,不得隱瞞。否則,因故意隱瞞與訂立合同有關的重要事實或者提供虛假情況而損害被代理人利益的,不僅無權要求被代理人付款,還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在期貨市場上,僅通過期貨經紀人的中介而訂立期貨經紀合同所產生的糾紛很少。大多數糾紛都是由期貨交易代理人的違法代理行為引起的。所謂期貨交易代理人,是指受期貨投資者委托,以投資者名義從事期貨交易活動的單位或者個人,或者履行期貨公司工作人員職責,代理期貨公司為投資者期貨交易活動提供交易服務的人員。根據期貨交易糾紛的具體情況,表現為以下不同類型的代理行為,承擔不同的法律責任:1。授權機構。期貨投資者在期貨經紀合同中約定,由其指定的代理人代為進行交易活動,包括下達交易指令、簽署交易報告甚至劃轉交易資金。期貨投資者往往基於對代理人業務能力的信任,與代理人簽訂代理合同(或委托書),約定代理權限和相互權利義務。這類代理引發的期貨糾紛包括惡意炒作、隱瞞真實交易結果、擴大損失、侵占投資者資金、透支交易、不按投資者意願進行套利交易等。上述糾紛完全是由於代理人違反代理合同,受投資者委托,不忠實履行代理職責造成的,僅限於期貨投資者和代理人。代理人應當對其不當代理行為給投資者造成的損失承擔民事責任。但是,如果代理人利用代理人的地位,以反向交易的方式侵占投資人資金,後果嚴重,經有關司法機關判定構成侵占罪的,也要承擔刑事法律責任,受到處罰。2.無權代理。有些從事交易的人,在沒有期貨投資者授權的情況下,借機幫助期貨市場新人或者不熟悉期貨交易的投資者,* * *期貨投資者的交易賬號和交易密碼,未經投資者許可進行交易。如果投資者認可本次交易的結果,投資者應承擔本次交易的責任。但壹般的情況是,投資者會認可這種沒有被授權代理且有利可圖的交易;壹旦交易賠錢,投資人不認可,就會產生糾紛。對於這類糾紛,法律責任的判定是,如果期貨公司沒有充分的證據證明自己在上述交易中沒有過錯,那麽根據《條例》第十九條的規定,期貨公司應當對期貨投資者承擔賠償責任,無權作為代理人承擔連帶責任。根據法律規定,期貨公司對投資者承擔賠償責任後,有權向無權代理人追償。如果期貨經紀公司能夠基於與投資者簽訂的期貨經紀合同或其他證據證明交易代理人的行為不存在過錯,那麽即使其未經投資者授權而接受未經授權的代理人發出的交易指令,給投資者造成損失,經紀公司也不應對投資者承擔賠償責任。投資人的損失只能向無權代理人追償。3.演出經紀公司。這是《條例》頒布後在期貨交易中引發爭議較多的壹種類型。往往壹些期貨公司為了降低運營成本,規避訴訟風險,大量招聘期貨中介人員,同時卻忽視了對這些人員的有效管理。這些中介機構手握委托經紀公司的市場開拓材料,以經紀公司工作人員的名義動員投資者與經紀公司訂立期貨經紀合同。在訂立經紀合同時,經紀公司沒有主動向投資者說明經紀人的身份,使其明確,以防範經紀人成為投資者的交易代理人後的交易代理風險。而是故意與經紀人合作,利用經紀公司的聲譽取得投資者的交易授權,故意在投資者面前模糊經紀人的身份,使投資者有充分的理由認為該經紀人是期貨經紀公司的工作人員,並在簽訂期貨經紀合同後繼續授權原經紀人為其交易代理人。這樣,不法代理人的交易風險自然就轉嫁給了經濟公司。壹旦司法機關認定履約機構成立,那麽根據《條例》第九條,期貨經紀公司應當承擔相應的民事賠償責任。為了規避這方面的法律風險,經紀公司應加強內控措施,如完善中介合同條款,加強對中介行為的約束;在與投資者簽訂期貨經紀合同時,向投資者說明經紀人的身份,在合同中約定投資者委托經紀人交易代理的法律後果,明確各自的責任範圍。4.委托理財。在目前的期貨市場上,有相當壹部分人或機構為了吸引投資者的資金,委托其進行期貨交易,而提出壹定的條件與投資者合作。壹般來說,他們與投資人簽訂委托理財協議,按照約定的比例共同投資資金,以投資人的名義開立期貨投資賬戶,全權進行期貨交易,並按照合同約定分享收益、共擔風險。這在形式上表現為代理的法律關系,但又不同於壹般的代理。壹般來說,代理是代理人以被代理人的名義進行的,被代理人承擔代理的法律後果。但在這種代理中,代理人實質上也承擔了這種代理的法律後果。這種代理糾紛主要表現為合夥人雙方毀約,拒絕接受交易損失的承擔,或者未能就利潤分配達成壹致。
  • 上一篇:判斷分析題:1。判斷與分析司法活動包括監獄執法活動。
  • 下一篇:啟蒙對現代法律思想有什麽影響?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