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有上述“二祖”的存在,所謂“富二代”的定義難免模糊。如果不包括二代祖輩,“富二代”通常被認為是這樣的年輕人:家庭富裕,願望非常容易實現。通常情況下,他們的生活字典裏是不包含“窮錢”這個詞的。
他們的父母,尤其是他們的父親,要麽是中型私企的老板,要麽是國企的高管,要麽是手握實權和財務把柄的官員。他們在享受“不缺錢”的生活的同時,往往會對“二世祖”瞥上壹眼,對後者的生活方式消費風格並不信服,所以往往會在社會上制造壹些與後者競爭的噪音。
當他們進入中年,有了優勢甚至強大的話語權,他們是會站在壹直依賴和親近的利益集團壹邊,起到本能的維護作用,還是會無私地超越那個利益集團,站在社會公平正義的立場上,發出社會良知的聲音,這就有待觀察了。不排除他們中會有可敬的人能秉持社會良知,但估計不會太多。
在世界上任何壹個國家,中高級知識分子的家庭幾乎肯定是那個國家中產階級不可或缺的壹部分。少則1/3,多則壹半。
2009年以來的房價飆升已經威脅到了中產階級的生存狀態,他們的心理也受到了重創,有著明顯的挫敗感。
子女順利找到“白領”工作不是問題,但“白領”畢竟不等於中產。說到底,中產階級肯定有壹些“生產”房奴的年輕人,因為他們畢竟是知識分子家庭的後代,可以用“知識分子背景”的良好形象作為心理盾牌,抵禦貧富差距巨大的社會現實的猛烈進攻。因此,他們普遍對自己的精神狀態持樂觀態度。他們普遍的人生命題是活在當下,抓住當下,享受當下;我更在乎的是,我是否活得很有品味,活在當下的感覺。這種拒絕展望未來,拒絕思考未來的生活態度,多少有些及時行樂。雖然這讓家長們搖頭嘆息,但對他們來說,這並不是壹個壞主意。
特別註重精神享受。偏愛時尚,追求更精致的東西,每個標準都有高雅的品味。有些人極有可能窮壹輩子,但不會落魄,更不會成為“草根”或弱者。
他們中的許多人將在未來成為中國優質文化的守望者。並不是說這種守望者只能在他們中間,而是他們之間產生的可能性更大,更有必然性。
現在這個階層出來的年輕人,尤其是接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心裏都很難過,很痛苦。因為他們的父母,大部分都是希望孩子成功,女兒成功的父母,他們的人生壹般都經歷過風風雨雨,年輕的時候也有過美好生活的強烈願景,但這種願景最終被社會和時代擊碎了。但幻象的碎片依然保存在內心深處,依然要時不時的發光,這就叫不死。
現在很多城市的普通人反過來又傾向於羨慕農村的富農。至少那些農村的別墅式的兩三層樓房,每次看到都充滿了感嘆。但如果農民願意和他們交換,肯定會搖頭。
“所謂的日子,不是孩子的日子!”這是城市裏普通人的父母常說的壹句話,意思是孩子是唯壹的精神寄托,是美好生活的唯壹依靠,是改造整個家庭的希望。所以,他們常常心情沈重,表情嚴肅地對孩子說:“孩子,在我們家過得好不好,就靠妳了。”
但是那和十字架有什麽區別呢?言下之意,必須考上名牌大學;只有名牌大學畢業,才能找到好工作;找到好工作,才有機會出人頭地;只有優秀的父母,才能在別人面前揚眉吐氣,過上幸福而有尊嚴的生活;只有這樣妳才能對得起妳的父母...就算妳不說,妳心裏也是這麽想的。
通常的規律是——要想考上名牌大學,首先要擠進重點小學。對於普通家庭的孩子來說,上重點小學幾乎和考名牌大學壹樣難,甚至比考名牌大學還難。背負著改朝換代沈重十字架的平民家庭的孩子,只能從小就用靈魂換取中國的教育制度,把自己變成擅長考試的機器。但即使進了重點初中,重點高中,重點大學,最後跳過龍門,才發現自己在那邊還是只是壹條小魚。壹進入社會,比普通大學的畢業生更容易找到工作,但是工資也高不了多少。本科,碩士博士,情況都差不多,好失落...
還有的只考上了普通大學,高考壹結束就覺得對不起父母,大學壹畢業就更對不起父母。那點工資,每個月給父母的,更是難花。如果每個月不給父母,不僅良心過不去,面子也沒了。
幾乎都可以算是剛進高考就意誌堅定、百折不撓的年輕人。有些人最容易出現心理問題。如果他們缺乏關懷和集體溫暖,就會自殺自殘或傷害他人。但是,總的來說,他們絕不是危險的,而是內心最壓抑、最迷茫的人,是最糾結、最痛苦、最掙紮、最無助的人。
他們中不屈不撓的忍者,將來可能成為世界上靠不屈不撓的個人奮鬥而成功的偶像;或者妳可以成為壹個未來能為社會做貢獻的優秀的人。
生活在農村的大學生,或者已經參加工作的大學生,如果家鄉其實很富裕的話,比如南方青山綠水、環境優美、交通便利的農村,在大城市的時候會覺得不那麽迷茫。這是因為他們的農民父母其實對他們並沒有太高的要求。如果他們能在大城市站穩腳跟,安定下來,父母自然會高興;如果他們在大城市感到難過,想回省城工作,他們的父母依然高興,依然認為他們沒有白上大學;即使他們回到最近的縣,找到了工作,他們的父母也會感到壹絲遺憾,但這種遺憾很快就會過去。
所以,很多有幸在更富裕的農村和小城鎮縣城有家的學生和年輕人,在大都市讀書,在大都市流浪,比那些住在城市老百姓(或者窮人)家裏的人更有哲理。因為他們的生命中總有壹條出路:他們的家。
不管壹個青年是大學校園裏的學生,還是大城市的臨時工,還是季節性的農民工,如果他們的家不僅在農村,而且在偏遠地方的貧困農村,他們的心情肯定是和上述青年相反的。
回到這樣的家,哪怕過年過節回壹次家,也是難過溫暖,而不是開心。打工的年輕人最後總是要回去的。
大學畢業生回去毫無意義——為了自己,也為了家人。他們連省城和縣都回不去,因為省城和縣適合大學畢業生的工作,根本不會有他們的份。
這是最好的時機!
這是最壞的時候!
這裏借用他的壹句話:
當代中國青年,他們是壹些令人失望的青年。
當代中國青年,他們足以讓中國充滿希望。
他們之所以讓人失望,是因為他們在中老年人眼中有太多的問題。在所有的毛病中,獨生子女的傲慢,“以自我為中心”的壞習慣,追求娛樂和修養的玩世不恭是最讓人討厭的。
都說他們足以讓中國有希望,因為他們是1949以來真正表現得像人的壹代。也可以說,他們有最少的忠誠和服從的基因,所以他們是真正重生的壹代。在他們眼裏,世界真的是平的;在他們的思想底層,對民主、自由、人道主義和社會公平正義的尊重和訴求,比1949之後的任何壹代人都更本能、更強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