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國對青少年年齡的定義不盡相同。就中國而言,青少年是指12-25歲的人群。由於這個年齡段的人具有不同於成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特點,所以對未成年人犯罪的研究就是研究和探討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減少和預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方法以及對未成年犯的量刑。
如今,青少年犯罪已經成為繼環境汙染、販毒、吸毒之後的第三大社會問題,引起了世界各國的強烈關註,中國也不例外。特別是在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今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發展,青少年犯罪是我們迫切需要解決的重中之重。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是人類的希望。就我國而言,20世紀五六十年代未成年人犯罪占全國刑事犯罪總數的20%-30%左右,80年代增加到70%以上,仍然偏高。據我省(1991-1995)統計,青少年犯罪率和在校學生犯罪率比80年代翻了壹番。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和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青少年犯罪呈現出低齡化、黑社會化、惡性化等新特點。統計數據顯示,90年代未成年人犯罪初始年齡比70年代提前2-3年,14歲以下犯罪數量明顯增加,其中年齡最小的10歲以下!我市14周歲以下罪犯27人,1998 35人,1999 47人。75%的青少年犯罪屬於幫派。近年來,在青少年犯罪中,以暴力為後盾的重大刑事案件越來越多,暴力程度越來越高。而且未成年人犯罪在犯罪過程中很少考慮後果,犯罪手段野蠻殘忍,社會影響非常惡劣。據統計,目前我國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占全部刑事案件的65%。因此,研究青少年犯罪壹直是壹項艱巨的任務。
各國對青少年年齡的定義不盡相同。就中國而言,青少年是指12-25歲的人群。由於這個年齡段的人具有不同於成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特點,所以對未成年人犯罪的研究就是研究和探討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減少和預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方法以及對未成年犯的量刑。
壹,青少年犯罪的原因
青少年犯罪有很多種,但有兩個根本原因:1。青少年自身心理和生理因素2。外部社會環境因素對青少年的影響。
1.青少年自身的心理和生理因素很容易導致他們犯罪。
(1)青春期處於人生發展的關鍵時期,身心發展不平衡,心理發展滯後於身體發展。心理上處於半幼稚半成熟狀態,可塑性強;生理上,他們的身體正在迅速發育,精力充沛,易受暗示。是個性和獨立性快速發展的時期。這壹時期,青少年的自主意識和自立意識得到了加強,出現問題時也有了自己獨立的看法。他們愛自己解決問題,不願意被束縛,成熟感變得越來越突出。心理上,他們希望社會和父母把自己當大人看待,給自己更多的自由空間和自主權,但在經濟上、生活上還是要依賴父母和社會。所以,壹旦這些少年的物質性得不到滿足,他們就很容易轉移自己所依附的對象,也就是“權力轉移”。根據他們的興趣和個性,他們組成小團體。這些小群體中只要有壹個人受到不良信息的影響,有犯罪傾向,就容易形成團夥犯罪,這也是近年來團夥犯罪增多的原因。(2)多數未成年犯道德觀、人生觀顛倒,法律意識淡薄。(1)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大多數青少年能夠努力工作,與時俱進,自覺提升自身素質,成為社會主義祖國的積極開拓者和建設者。然而,商品經濟中的不健康因素,如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義,也使壹些青少年迷失了方向。形成了錯誤的人生價值觀。他們錯誤地認為生命的價值在於向社會索取。在他們眼裏,打架、鬥毆、作弊、流氓都是“有趣的事”、“光榮的事”,敢於冒險、盡力而為的人是“大英雄”。在大多數年輕罪犯眼裏,無私和自我犧牲都是空洞的。只有為自己做壹切才是最實惠的,甚至以此作為犯罪的正當理由,誤把犯罪當成正當的致富途徑和方式。(2)法制觀念淡薄。筆者在對幾所中小學的調查中發現。隨著法制教育的深入,雖然學生的法制觀念有所增強,但仍有相當壹部分學生對法制教育不感興趣,只關註學習成績,關心能否考上大學。即使他們搞法制教育,也是表面的,被動的。因此,這些學生的法律意識亟待提高。如某學校初二學生馮某,利用放學後的機會,采取毆打、恐嚇等方式,搶劫低年級同學錢財。警察問他知不知道自己的行為是犯罪,回答是:我不就是還錢嗎?如果這讓警察目瞪口呆。還有人作案只是想考驗公安局的偵察能力,被抓後以為自己在開玩笑。有的甚至把進公安局當成“大事”,等等。大量事實表明,大多數未成年犯由於身心發展不平衡、法制觀念淡薄,容易受到外界不良信息的誘惑和影響,容易走上違法甚至犯罪的道路。
2.外部環境是促進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因素。
任何人的成長和生活都不是孤立的,都離不開社會和周圍的環境。青少年也不例外,他們是在社會的現實中成長起來的。青少年的身心特點決定了其成長環境對其健康成長的重要性。在我們國家有壹句諺語:如果妳靠近朱者赤,妳會是黑色的,如果妳靠近墨西哥。說明環境對人的影響很大。(1)家庭環境和教育對青少年的負面影響。家庭不僅是社會的基本單位,也是孩子的第壹堂課,父母是孩子的第壹任老師。家庭教育對孩子人生觀、道德觀的形成有著深刻的影響,是青少年犯罪最直接、最主要的原因。家庭教育的缺陷是孩子不良人格的基礎,潛伏著青少年走上違法犯罪道路的危機。對未成年罪犯家庭情況的調查普遍存在偏差,大部分是畸形的。有的父母不和,有的父母離異,有的教育不當,管理不善,有的與長輩同住,縱情聲色。肖鑫,壹個17歲的男孩,砍死了他的祖母,砍傷了他的祖父,從網上偷錢。父母教育缺失,爺爺奶奶過於溺愛,讓他輟學後沈迷上網,最終走入犯罪深淵,就是壹個典型的案例。青少年是無辜的,如此觸目驚心、喪盡天良的案件,給家庭教育敲響了警鐘。(2)學校教育的缺陷是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原因。學校教育時期是青少年人生觀、世界觀形成的關鍵時期,是青少年健康成長的必由之路。但時至今日,仍然有很多學校只註重應試教育,片面追求升學率。他們認為法律和道德教育只是形勢的需要,所以忽視道德教育,缺乏法律教育,被動應付。名義上開展了壹些活動,比如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學生法制教育講座等。由於缺乏正確的認識,忽視了教育者自身觀念的轉變和更新。最後,
這只是壹種形式。還有壹些老師經常變相懲罰學生,歧視差生,尤其是雙差生,放任自流,甚至把他們推出家門走向社會。這些做法在壹定程度上增加了青少年犯罪的儲備,成為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原因。(3)在建立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過程中,壹些不利於青少年健康成長的因素是導致青少年犯罪的另壹個主要原因。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國外各種社會醜惡現象的入侵,我國歷史上壹些精神文化糟粕的出現,對青少年的健康成長起到了極其腐蝕的作用。如色情、賭博和毒品;宣揚性、愛情和謀殺的不健康電影、錄像、書籍和期刊的泛濫;學校、小區周邊的非法網吧、遊戲廳、錄像廳等場所;它們都是誘發青少年犯罪上升的重要社會因素。據統計,14.1%的學校有不健康書刊出售,26.1%的學校附近有錄像廳,19.2%的犯罪是由於色情、暴力等書刊、音像制品的毒害造成的,網絡傳播不良信息誘發的青少年犯罪有所增加。青少年性發育逐漸成熟,喜歡接觸異性,對異性充滿好奇。如果此時他們受到外界不良信息的誘導,就會因為早戀、性欲控制力差、貪欲不受控制而犯罪。例:是某縣某初中3班(1)學生臧某強奸女同學壹案。據他自己供述,他看了色情錄像和書刊,犯了罪。也有青少年把電影電視裏的逃犯當成英雄,把作案手段當成本事,作案手段殘忍。比如壹個小夥子嚴XX,帶著壹個12歲的孩子去上海玩,把家裏600塊錢全部拿出來。他們計劃以欺騙手段租壹輛車,在回家的路上用準備好的酒瓶猛擊司機頭部,搶劫未果。問他為什麽這麽做,他回答說:“我在電影裏看到它可以搶錢。”
3.青少年立法體系不完善,總體上缺乏可執行性。
我國雖然制定了《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和《未成年人保護法》,但這些法律對違法者缺乏相應的懲罰措施,在壹些案件的司法工作中出現了“有法可依”的尷尬局面。此外,社會對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和道德宣傳流於形式,對犯罪青少年的幫助和教育不足也是導致青少年犯罪的重要社會原因。從上面可以看出,不良的社會環境(包括網絡環境)和錯誤的家庭教育方式都在鼓勵甚至直接促進青少年犯罪。
第二,預防青少年犯罪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青少年犯罪問題是壹個復雜的社會問題,既有內在的客觀原因,也有外在的客觀原因。因此,筆者認為預防青少年犯罪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建立健全青少年立法體系,強化社會責任,加大宣傳力度,使青少年保護不僅僅是壹種形式。1)法律作為規範人們行為的社會規範,依法明確規定人們的權利和義務,為人們提供壹種行為準則或模式。青少年的心理和生理特點決定了他們容易受到誘惑,自我保護能力差的特點。因此,有關部門應在進壹步完善立法的基礎上,制定切實可行的具有針對性和預防性的法律措施,規範青少年的行為,優化他們的生活環境,使預防青少年犯罪真正法制化。2)雖然青少年犯罪是壹個嚴重的社會問題,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強烈關註,但社會上的壹些道德和法律宣傳往往因為這樣或那樣的原因不到位,因此有必要進壹步加強青少年普法的研究和宣傳。a)各單位要充分發揮職能作用,特別是在社會治安較差的地區,定期分析研究預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情況,及時總結推廣典型經驗,發現和解決存在的問題,推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的深入開展。b)工作方法要創新。註重運用信息化、網絡化等現代化手段開展預防工作,提高工作水平和效率。例如,青年社區文化娛樂活動的創新活動載體、心理咨詢、技能培訓、就業指導、隨訪和教育等。將建立不斷滿足青少年健康成長的需求,真正落實預防青少年犯罪。
2.加大力度凈化青少年成長環境,為其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環境。不健康的成長環境是青少年犯罪活動的“溫床”。優化成長環境將對預防青少年犯罪起到積極作用。因此,我們將大力清理文化市場,對宣揚淫穢色情的報刊、音像制品進行專項整治,堅決取締校園及周邊的非法網吧和遊戲廳。社會各級影視、廣播、新聞出版部門和各類播出場所要堅持正確輿論導向,依法嚴懲提供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內容和信息的違法犯罪行為。
3.家庭、學校、社會各負其責,相互融合,共同構築預防青少年犯罪的堅固防線。(1)家庭。家庭是預防青少年犯罪的基點,家庭教育是青少年的第壹教育陣地,父母是孩子最直接的老師,因此必須充分發揮家庭教育的作用。壹方面要用科學健康的教育方法教育青少年,從小做起,從小事做起。我們不僅要對他們嚴格要求,而且要對他們有耐心。當孩子取得成績時,我們要提醒他們不要滿足,不要增加自豪感。有缺點的時候,不要急著訓斥。要分析原因,找準教育的出發點,然後引導他們認識並改正錯誤。讓他們從教育中體會到父母的愛和家庭的溫暖。另壹方面,家長要以身作則,以身作則。父母的言行對孩子的成長影響很大。父母行為不當,教育方法不當,都會給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帶來不良後果。所以要加強學生家長的法律意識,不做違法的事情,做好表率,在生活中做孩子的知心朋友,但不能姑息遷就,不能走極端。只有這樣,青少年才能健康成長。(2)學校。學校教育是預防青少年犯罪、培養青少年健康成長的重要措施。a)改善教育制度的弊端,改革教育制度。要對青少年進行法制教育、挫折教育、思想道德教育,並納入經常性教學課程,使青少年從小接受法制觀念的啟蒙教育,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增強辨別是非和抵制不良信息侵蝕的能力,養成學生時代遵紀守法的習慣。當他們走向社會時,他們能夠在家庭、集體和社會中正確行使權利,自覺履行義務,這對他們的生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b)提升教師的道德素質和法律意識,彌補家庭教育的不足,減少青少年犯罪的風險群體。道德品質、法律法規的學習,不僅是學生的事,某種程度上也是教師的事。調查顯示,訓斥、責罵犯錯的學生,只會讓學生感到厭惡,形成逆反心理,自暴自棄,甚至產生不良後果。尤其是單親家庭、隔閡家庭的孩子,更需要被老師發自內心的、說不出的愛所召喚,在逆境中揚帆起航,擁有健全的人格,成為對人民、對社會有用的人。(3)社會。a)發揮社會環境優勢,為青年創造寬松的就業環境,避免失業青年無序流動。據調查,很多走上犯罪道路的人都是無業遊民,整天無所事事,衣食無著,必然會去偷去搶。因此,在擴大就業機會的同時,應加強地區間就業信息的溝通和協調,政府有關部門應對農民工流動進行調配和管理,合理配置人力資源,以產生最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避免農民工數量失衡,造成人員盲目無序流動。(二)做好未成年犯的改造工作,嚴厲打擊危害未成年犯成長的各種犯罪。未成年人犯罪,既是受害者,又是受害者,大多有改過自新的願望。因此,加強和做好少年犯的改造和服刑後回歸社會工作,是預防青少年再次犯罪的基礎。政法部門、社會部門和失足青年家庭要從生活和工作上關心愛護被改造的青年。並積極與勞動部門聯系,為失業青年提供信息和就業機會,配合勞動教養部門鞏固幫教成果。c)給予失足少年足夠的尊重和信任,讓他們不受歧視,讓他們對未來充滿信心,對社會有歸屬感,熱愛生活和社會,這樣會更有利於繼續教育和改造。
青少年犯罪的量刑
我國法律屬於大陸法系,條款性強。目前,壹些針對青少年的法律制度還不完善,沒有壹套與《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未成年人保護法》相配套、具有較強可執行性的法律法規。此外,由於司法機關內部各部門對未成年犯的轉化教育缺乏協調。因此,我國對青少年的量刑還需要壹個從實踐到理論逐步完善的過程。但我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44條第1款規定:“對犯罪的未成年人追究刑事責任,實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針,堅持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原則。”為未成年犯的量刑定下了大基調。
筆者認為,未成年犯雖然是罪犯,但其特殊性決定了其處罰方式不同於成年人。因此提出以下建議:(1)在教育、挽救、緩刑的原則下,需要對需要判刑的未成年人進行隨訪,需要參照國外先進經驗設立社會調查機構,讓社會調查人員出庭,最大限度地減少對未成年人的量刑傷害。(2)不僅設立少年法庭,而且幫助和挽救已被判刑的少年罪犯,對刑滿釋放的少年進行不定期的檢查和回訪,以促進他們自立和積極的行為,防止他們重新犯罪。比如《刑事訴訟法》第壹百五十二條第二款規定,十四周歲以上不滿十六周歲的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壹律不公開審理。16周歲以上不滿18周歲的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壹般不公開審理。這壹規定的目的是保護未成年人的個人隱私,減少各方面可能對他們施加的壓力,幫助他們樹立重新學習、重新生活的信心。比如北京市豐臺區檢察院出臺的《未成年人案件快速審理規則》,在維護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合法權益方面走在了前列。再次,從關押場所來說,要與成年人區分開來,避免相互傳染,設立專門的未成年人關押改造場所。這些都體現了我國刑法對青少年的特殊對待。
總之,預防和減少青少年犯罪是關系國計民生的大事,需要學校、家庭和社會的關心和保護。未成年人犯罪的預防體系和改造體系仍然是壹項需要全社會關註的工作,是關系到國計民生的大事。這不僅是司法行政系統的責任,也是全社會應該承擔的義務。我們需要在今後的工作中進壹步改進,以真正實現減少和預防青少年犯罪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