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老齡化問題主要有以下特點。首先,中國從2000年開始進入老齡化社會,老齡化速度越來越快。到2013年,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14%以上。
表現的第二個特點是人口老齡化的發展領先於經濟發展。雖然它是在老齡化時期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的條件下產生的,但由於我國實行計劃生育政策,經濟發展滯後於人口老齡化。與中國相比,人口老齡化出現在西方發達國家。比如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時期是19世紀中葉到20世紀初。老齡化出現在20世紀中葉。65歲人口占總人口9%時,人均GDP為65438美元+0,000,而中國的數值達到300多美元(據勞動和社會保障部法制司2006年統計,5438+0)。由此可見,與其他國家相比,我國老齡化速度領先於經濟發展,導致勞動年齡人口撫養比上升,對經濟產生具體影響。
第三個特點是,中國的老齡化問題是階段性和漸進性的。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由於人口結構的特殊性,人口出生率出現波動。改革開放以來,鼓勵生育。因此,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出現了兩次出生高峰,導致計劃生育實施以來出生率突然下降,老齡化速度加快。最後壹個特點是人口老齡化存在很大的空間不平衡性,指的是東西部、城鄉發展的不平衡性,城市的老齡化速度遠遠快於農村。
第二,人口老齡化對經濟的影響
中國人口老齡化對經濟的影響首先表現在勞動人口比例下降,使得勞動力嚴重不足。勞動年齡人口往往是整體人口中的核心和主導。老齡化加速表明中國勞動力資源不足,不利於經濟發展。預計2020年中國勞動年齡人口可能下降至64.0%左右。早在幾年前,上海就出現了“少子化”現象,勞動力人口嚴重不足。隨著中國老齡化的加速,這壹現象將在許多地區上演,嚴重制約經濟發展。
二是老齡化導致總贍養系數上升,導致人工成本增加。1990,中國總支持素數為56.9。按照老齡化速度,預測2030年總贍養系數將達到70.0,給社會帶來很大的經濟負擔,降低產品的競爭力。第三,老齡化加速必然導致國家或企業的養老金支出增加,嚴重影響再生產的擴大。退休人員的增加必然導致養老金支出的嚴重增加。預計2030年我國養老金支付將達到732654.38+0.954億元,並將長期保持增長趨勢,這將嚴重影響生產的擴大。此外,勞動人口老齡化對科技發展和勞動生產率有很大限制。
第三,解決老齡化問題的壹些建議
應對中國老齡化的挑戰,應從以下幾個方面緩解:首先,改變傳統觀念,轉向積極老齡化。中國的老齡化速度越來越快。如果中國的老年人能夠充分發揮他們的作用,老齡化的負面影響將在壹定程度上大大減弱。當然,應對老齡化挑戰的最終目的不是健康老齡化。其次,我們應該使老年人群體成為社會發展的建設性力量,使社會成為不分年齡人人共享的社會。
第二個社會,要努力構建以家庭為養老模式的多元化養老模式。中國“父母在,不遠行”的傳統觀念宣揚的是養老責任高於個人發展的思想。與其他養老模式相比,家庭養老模式顯示出了強大的生命力和優越性。雖然這種養老模式隨著社會的發展逐漸發生了變化,但中國還是應該堅持這種養老模式。此外,為了更好地適應老齡化的挑戰,國家必須積極建立壹套完善的社會養老服務模式,這被稱為家庭養老模式的有益補充。
第三,中國應進壹步推動老年人立法,使老年人的權益得到很好的保障。我國於1996頒布了《老年人權益保障法》,但還不夠規範,法律的建設仍然滯後於老齡化的發展。最後,我國應該實行更加靈活的退休制度,讓老年人才得到合理利用。我國可以借鑒國外的壹些經驗,對於壹些有技術含量的行業,可以選擇性地適當提高退休年齡,以緩解人口老齡化的壓力。另外,為了更加合理的使用人才,各地可以建立相應的老年人才,讓壹部分老年人才得到很好的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