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法律諮詢 - 如何看待和分析當前中國的社會道德現狀?

如何看待和分析當前中國的社會道德現狀?

改革開放30多年來,隨著市場經濟的興起和人口流動的加快,中國正迅速進入城市化的快車道。農耕社會“仁、義、禮、智、信”的道德土壤發生了變化,但現代城市的社會道德和約束機制並沒有建立起來,容易造成失信、道德高尚但風險低,卻為保護良心付出更多代價等各種不正常現象。

人們原有的價值觀受到了沖擊,新的社會規則無法及時完善,於是個人的道德焦慮也變成了壹個社會問題。道德焦慮有兩個方向。壹是道德滑坡,人人只求自保,社會普遍冷漠;此外,在新的社會環境下,全社會都在期待建立新的道德約束和評價機制,重建良好的社會道德秩序。

從正確的價值觀、科學的認識方法論和歷史的視角出發,我們必然會得出這樣的結論:中國道德狀況的主流是發展和進步。

第壹,以公有制為主體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確立,為整個社會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從而使社會利益成為我國社會道德的利益基礎。確定道德性質的直接依據是利益關系。新中國成立60多年來,全社會壹直倡導和堅持的集體主義倫理原則,是以公有制為基礎的社會共同利益為基礎的。私有制作為壹項基本的社會經濟制度的廢除,使得正在衰落的舊道德,特別是自私自利的道德原則,失去了賴以存在的根本的制度基礎和利益基礎。這是中國道德發展史上翻天覆地的變化。

改革開放以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的確立和完善,使多種經濟成分迅速發展,多種經濟利益得到普遍實現。不可否認,受私營經濟成分發展和市場經濟中利益至上、平等交換原則的影響,利己主義、拜金主義的道德觀念和行為確實表現得更加頑強。但同樣不可否認的是,從主流社會道德來看,集體主義原則仍是我國社會道德的主旋律,其最深層的基礎是以公有制為主體的基本經濟制度夯實了社會利益的基石。同時,過去實行單壹公有制造成的利益“大鍋飯”局面和平均主義的道德弊端得到根本改變,國家利益、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的統籌兼顧有了更大的拓展和實現空間。按勞分配原則獲得了強大的道德支持,自私自利並沒有再次成為社會普遍的道德原則。改革開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些革命性的思想解放和制度創新,不僅對人們的傳統道德觀念產生了嚴峻的沖擊,也催生了與時代發展進步相適應的新的道德觀念和新的道德規範。新的道德觀念和規範解放了人們的思想,更新了傳統觀念,激勵人們勇於變革、進取、探索、創新。在不斷打破不符合時代精神的陳規的過程中,不斷為新時代的人們建立行為規範。

第二,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確立,奠定了全社會的堅實基礎,使以人為本、為人民服務成為我國社會道德的基本價值取向。中國* * *產黨誕生90多年來,經歷了許多重大變化,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是壹以貫之、堅定不移的。從為人民服務到以人為本,是中國生產黨設定的最根本的道德價值目標、道德價值尺度和道德建設核心。黨的這種道德價值目標和道德價值尺度已經成為黨員特別是黨員領導幹部神聖的道德觀念。

第三,建立以馬克思主義為靈魂的社會主義文化體系,在精神和道德意義上,在於使人民認識到人類社會由低級向高級發展進步的客觀規律。通過理解人類在改造自然和社會的歷史進程中不斷改造自我、升華精神道德境界的客觀規律,為人類的現實生活和未來培育出充滿正義、善良和光明願景的高尚的社會道德理想。從本質上說,馬克思主義精神道德理論是壹種實踐理論,它以真善美為價值目標,激勵人們為創造和建設新社會而奮鬥,幫助人們站在社會道德理想的層面上,把終極價值、終極目標和擺脫苦難的希望寄托在人民改造自然、社會和自身的偉大社會實踐上。正是在實踐馬克思主義精神道德理論的歷史進程中,中國人民不斷提高道德人格和精神境界,不斷建設真善美的新社會和新生活。

第四,主流道德輿論和主流道德觀念是積極向上、向善的。對社會整體道德素質的更高標準,對國民道德素質的更高要求,對社會美好價值追求的更迫切期待,對社會各種不道德行為的更嚴厲譴責,深刻揭示了整個社會道德狀況向善的大趨勢。肯定人民的合法利益、價值、人格和人權;改革開放、進取競爭、自由民主、公平正義、和諧包容、生態環保等意識的增長。都是主流道德輿論和主流道德觀念積極向上的良好表現。社會道德建設領域大大拓展。社會道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道德、經濟道德、公共道德、新聞道德、生態道德等領域越來越受到關註。道德建設的觸角日益延伸到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道德調節社會關系的廣度和深度不斷拓展和深化。

社會道德榜樣的層次越來越豐富多樣。道德模範的層次更加豐富多樣,人們道德評價的尺度也更加豐富多樣。從雷鋒到郭,從焦到楊善洲,這些道德楷模所踐行的主人翁責任感、無私奉獻精神和堅守品格,始終代表著我們這個時代普通百姓和領導幹部道德觀的主流。道德理論的發展與進步。我國精神文明和思想道德的理論和實踐研究日趨系統化、規模化、科學化,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為指導全社會的道德建設提供了堅實的理論支撐。

存在的問題和道德考驗。壹段時間以來,關於道德的負面新聞頻頻見諸報端,道德失範、誠信缺失時有發生,良心底線被侵蝕。我們的道德水平如何?有壹段時間成了問題。道德問題熱度持續上升,對道德問題的關註成為輿論尤其是各種媒體的新話題。無論是對道德模範的褒獎,還是對不道德現象的抨擊,似乎都印證了這樣壹個評論:我們社會的壹系列道德事件,勾勒出了“感動與痛苦並存,譴責與反思交織,焦慮與希望並存”的圖景。各方對道德問題的不同尋常的關註和激烈爭論,反映了中國社會深厚的道德背景和中國人強烈的道德責任感。

第壹,道德問題主要表現在某些時期。我國道德領域廣泛關註和爭議的時期主要表現在改革發展的節點時期,如實行改革開放政策的初期、實行商品經濟體制的初期、實行市場經濟體制的初期等。新政策尤其是新制度體系實施的初始階段,往往是新舊社會規範(法律、行政、道德等)沖突的時期。).舊的規範經常失靈,新的規範尚未建立。

第二,道德問題主要表現在壹些領域。壹是與市場經濟密切相關,容易發生權錢交易,容易被金錢腐蝕,是容易發生腐敗、廉潔等問題的重災區。二是存在嚴重的道德失範領域,比如公共道德領域問題多發、易發。壹個重要原因是現有道德規範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群體發生了重大變化:從“熟人社會”到“陌生人社會”;從農民到新市民;從單位人到社會人;從體制內的人到體制外的人;從國有人到個人、私企、外商等。

第三,道德問題主要表現在壹部分人身上。第壹,壹些官員缺乏道德。突出表現在少數官員以權謀私、權錢交易、貪汙腐敗等等。這些人的不道德行為對社會的負面影響最大。第二,壹些企業和商人缺乏道德。突出表現在誠信缺失、欺騙、假冒等方面。第三,部分文化名人道德缺失。突出表現在追名逐利、抄襲剽竊、低俗炒作等方面。第四,部分公民道德缺失。突出表現在不守公德、見危不救、以德報怨等方面。

正是這些局部的、少數的社會成員的不道德現象,無形中給民眾帶來了巨大的道德壓力和心理暗示,以至於很多人認為社會正逐漸滑向低信任、不道德的深淵,這進壹步加劇了人們對社會道德狀況評價的悲觀和負面情緒。當前道德領域確實存在壹些不容忽視的問題,但都是前進中的問題,要放在社會轉型的背景下來看待。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巨大成就,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大幅提高,全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大大增強,廣大幹部群眾呈現出前所未有的良好精神面貌。城鄉環境、公共秩序、文明禮貌、社會服務和旅遊景點都發生了顯著的積極變化。在改革開放過程中,全社會現代文明程度的不斷提高,全體公民思想道德素質的不斷提高,構成了我國社會道德建設的主流。

簡而言之,道德考驗將是長期的、復雜的和嚴峻的。但是中國人民有信心經受住所有這些考驗。因為社會的道德主流是進步的、光明的、美好的,因為社會的道德問題是發展過程中的問題,更因為中國人民正在從事以真善美為價值前提和價值目標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

信息來源—

求是理論網(中央機關報《求是》雜誌):

/zxdk/2012/201204/201202/t 20120213 _ 138403 . htm

/zxdk/2012/201201/20112/t201111228 _ 132528 . htm

人民網:

/GB/64093/64387/16476759 . html

  • 上一篇:人民檢察院民事訴訟監督規則(試行)
  • 下一篇:如何做好災難報道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