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感是人最低級最基本的需求。
對於0-3歲的兒童,核心發展目標是建立對周圍世界的安全感和信任感,尤其是在最親密的照顧者之間。
相信妳是被看見的,是被愛的。
我相信周圍的環境是安全的,可以生存,我的生命沒有受到威脅。
我相信我的需求可以得到滿足。
因為這個時候孩子太虛弱了,連吃壹口東西的力氣都沒有,他所有的動作都只能由別人來完成。有壹個可靠的養育者,像孩子自己身體的壹部分壹樣可靠,他就能活下來。
對於這個階段的孩子來說,安全感不是簡單的心理感受,而是生死攸關的事情。
這時,他最親愛的母親,這個世界上他為數不多可以依靠的人之壹,突然在“關燈”的房子裏“直接關機”,拒絕開門“哭”,這幾乎是壹種心理創傷。
?孩子哪裏知道這是媽媽在教育自己,建立規則?只有具有透明和壹致信息的教育才能有效。在這個階段,孩子對信息的解讀能力還完全無法將“被關在黑屋子裏”和“吃好”這兩件看起來完全不願意被關閉的事情聯系起來!
就算媽媽說,妳被關是為了讓妳學會吃飯,他也不壹定能理解,何況媽媽還沒說呢。
在他心目中,關暗室就是關暗室,很可怕,被拋棄,但是媽媽不愛自己,很危險。
在教育幼兒的時候,要把家長的想法、期望、錯誤的原因、正確的做法都講清楚給孩子聽,不能讓孩子自己去“體會”和“猜測”。
這孩子根本猜不出來。
孩子會持續緊張,因為不知道父母什麽時候會生氣,為什麽會生氣。在他的感情中,父母會變得不確定,不可靠,嚴重影響親子關系。
恐嚇形式的懲罰從來沒有真正達到教育效果,只是暫時讓孩子因為恐懼而壓抑自己的需求,而這些壓抑遲早會以另壹種形式表現出來。關暗室的本質是制造恐懼,通過恐懼來抑制錯誤的行為,這其實和打罵孩子使用暴力是壹樣的。
只有當人們理解了正確的行為,並同意這種行為對他們有益時,他們才會願意這樣做。因為恐懼而看起來正確的行為,只是為了壓抑負面情緒和內心真實的欲望。
人腦中有兩套信息處理系統。
基於本能的原始系統:人在遇到危險時,立即感到緊張、警覺、血流加速、逃跑——這些應激反應都是基於工作理性大腦的系統;人們逐漸發展出以理性和思辨為基礎的系統,可以進行計算、分析、綜合、自省等高階思維活動。孩子的學習和成長更多的是系統2的發展。人在恐懼下,大腦會自動切換到系統壹,系統二關閉,無法理性思考,記不住任何知識,無法理解父母的訓誡。這就是為什麽孩子有時候會“越來越笨”。
長期處於恐懼和情緒壓力中,這樣長大的孩子,心理上可能會變得不健康,更不要說思維能得到很好的發展了。那些被壓抑和壓抑的潛在需求,永遠不會被正確表達出來,以後會以其他不健康的方式表現出來,比如抽煙、喝酒、賭博、強迫癥等等。
在沒有找到原因之前,很難真正改善錯誤的行為。如果不良行為不能通過“壓制”來消除,紀律如何執行?不能讓孩子亂扔東西,不吃飯!
是的,我們都想給孩子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但我總覺得很多家長對孩子的壹些所謂的“不良行為”或者“情緒發泄方式”的容忍度非常低。孩子壹哭,我們的第壹反應就是:他怎麽又發出這種聲音了?我得趕緊讓他別哭了。
但是對於幼兒來說,哭鬧、摔東西、發脾氣等。都是對情緒的訴求和抱怨的表達。
解決所有問題的根本是找到原因,否則我們的行為可能是反方向的。
孩子為什麽要扔東西?是身體不適嗎?還是不喜歡這個東西?甚至只是不喜歡顏色?孩子為什麽不吃飯?妳不餓嗎?不喜歡這種食物?不喜歡桌子上的盤子?桌布排列不整齊?勺子不是他平時喜歡的那種?這些大人眼裏的雞毛蒜皮的小事,對孩子來說,可能就是天大的麻煩。
專家所說的“無聲”教育方法,並不意味著“關閉暗室”。有專家提到,孩子犯錯時,可以單獨留在壹個房間裏保持沈默。我贊同這種教育形式,但家長不要曲解。
對孩子的各種教育手段都要理性溫和的去實踐。
孩子沈默的目的是讓他冷靜下來,有能力冷靜的聽父母的話,冷靜的對待自己的行為。在這個過程中,家長總是要在他需要溝通的時候及時回應,因為我們的最終目的是和孩子好好對話,督促他表達自己的訴求,調整自己的行為,而不是讓孩子敲敲門窗,置之不理。
最後,我們的父母應該記住壹句話:任何時候我們都不應該冷漠地懲罰我們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