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法律諮詢 - 如何看待乳品企業管理中的誠信缺失

如何看待乳品企業管理中的誠信缺失

我國部分企業誠信缺失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假冒偽劣商品充斥市場,商業欺詐頻發,企業偷稅漏稅,發布虛假信息,嚴重損害了企業和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主要原因是:人們的認識存在偏差和困惑,公司治理不完善,失信成本低;文章提出了建設全新的社會和企業信用文化、完善公司治理結構、提高失信成本、完善社會信用體系、規範政府行為等對策。

壹,中國企業誠信缺失造成的危害

(壹)誠信缺失影響企業信用發展,增加交易成本。由於企業間誠信缺失,正常的信用觀念被破壞,信用作為支付手段的功能被大大削弱,企業間賒銷、預付款等交易難以正常進行。目前企業之間的交易方式更多的是現金交易,互不授信;有些企業甚至采用易貨交易,嚴重降低了資金的使用效率。信用的缺失也大大增加了企業的經營成本和投資風險,增加了投資預期的不確定性,使企業的投資活動更加謹慎和萎縮。

(二)誠信缺失會使企業品牌建設更加困難。品牌是企業的“名片”,代表著企業的形象、質量和信譽。企業品牌建設應以誠信為基礎,否則品牌可能成為空中樓閣。優秀的品牌是由良好的信用記錄堆積而成的,比如海爾、同仁堂。未來企業之間的競爭是品牌的競爭,是誠信的較量。同時,知名品牌壹旦失信於消費者,就會被市場無情拋棄。在這次毒奶粉事件中,三鹿品牌已經被市場無情拋棄,蒙牛、伊利、光明等知名品牌受到嚴重打擊,股價“腰斬”,損失慘重。

(三)企業誠信的缺失不利於我國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和和諧社會的建立。第壹,改革開放30年以來,中國經濟逐漸走出短缺經濟時代,市場也進入買方市場階段。要保持經濟長期健康發展,擴大內需是必然的政策選擇。但由於企業誠信缺失,市場上充斥著假冒偽劣商品,商業欺詐防不勝防,消費者在購物消費時缺乏安全感,消費欲望受到抑制。導致我國城鄉居民儲蓄率居高不下,內需不旺,經濟發展對外依存度高,經濟結構不盡合理,整體經濟未能健康持續發展。第二,多年來,國家的醫療改革,社會保障體系的建立,教育體制的改革等。,由於缺乏信用體系的支持,政策的實施難度加大,實施效果不理想,從而影響了我國和諧社會的建立。

(四)企業誠信的缺失有損於中國的商品形象,在壹定程度上破壞了中國的對外經濟交往。在對外經濟交往中,壹些企業以次充好,甚至向國外銷售假冒偽劣商品,損害了外國消費者的利益,玷汙了中國企業的聲譽,損害了中國商品的形象。

(五)企業誠信缺失可能導致社會道德滑坡。從社會的角度來說,企業誠信的缺失給整個社會樹立了壹個“壞孩子”的榜樣。如果不能有效根除這種行為,失信行為必然會突破企業的邊界,蔓延到社會,從而導致社會道德滑坡,危害社會穩定。

二,中國企業誠信缺失的原因

(壹)市場經濟挑戰傳統道德,人們的認識存在偏差和困惑。改革開放以來,傳統的誠信價值觀受到市場經濟的嚴重沖擊,人們的認識出現了壹些偏差和混亂,主要表現為:壹是把企業僅僅視為壹個經濟實體,最終目標是利潤最大化,忽視了企業的社會責任。誰知道,企業壹旦成為純粹的“經濟動物”,就可能成為“社會公害”,“三鹿毒奶粉”事件就是壹個明顯的證明。第二,片面理解市場經濟是法制經濟,忽略了它也是道德經濟和信用經濟。事實上,法律制度要獲得持久的生命力,需要尋求更高級的實現形式,道德自律成為法律秩序的最高形式。第三,傳統誠信文化也有壹定的局限性。傳統的誠信文化是與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和君主專制的政治制度相適應的,其局限性表現在:誠信雖然有目的性的壹面,但更多的是壹種手段,算術上存在差異。比如給君主的第壹封信是忠誠;第二次信任父親,是孝順;重新相信丈夫、妻子、兄弟、姐妹、親戚和朋友是正義的;陌生人該遵循什麽規則,涉及較少,幾乎是空白。受傳統文化的影響,很多企業形成了自己的降信標準,即對特殊客戶誠信多,對普通客戶誠信少;特殊時期誠信多,壹般時期誠信少。

(二)公司治理結構不完善,企業誠信文化建設落後。企業文化是企業長期發展形成的內在價值觀和行為模式,體現了企業的形象,決定了企業發展的深度和廣度。企業文化的建設依賴於公司治理結構的完善。目前,我國公司治理結構存在“壹股獨大”、內部控制問題嚴重、內部治理機制薄弱、缺乏有效的外部治理機制、公司治理目標模式選擇模糊等問題。這些因素直接影響上市公司的誠信文化建設,進而影響企業誠信機制的有效運行。

(3)未有效建立社會信用評價體系和企業信用檔案。中國作為新興市場經濟國家,需要建立完善的社會信用評價體系和相應的企業信用檔案。然而,目前我國社會信用評價體系尚未有效建立,企業信用評價僅在上海、廣州、北京等地開展。但是各地的信用評價只在本地有效,在其他地區無效。此外,我國信用評估也存在整體水平低、市場規模小、信息不完全、評估機構無序競爭等問題。

(D)社會道德水準下降,“劣幣驅逐良幣”。企業誠信是社會公德在企業管理中的體現。如果整個社會出現嚴重的信用危機,社會道德水準下降,那麽企業的誠信必然下降。不可否認,當前我國社會道德水平嚴重滑坡,管理者素質低下、執法人員行賄受賄、財務人員營私舞弊等現象時有發生。許多地方政府對生產和銷售假冒偽劣商品也采取消極態度,任其發展。這些不誠信的社會風氣壹旦形成,就會出現誠信企業被不誠信企業排擠的現象,也就是所謂的“劣幣驅逐良幣”。

(5)法律法規不夠健全,企業失信成本低。目前我國部分企業之所以不講誠信,與失信成本低密切相關。當失信成本小於失信收益且失信行為有利可圖時,企業經營者可能會選擇甚至主動選擇失信,失信行為就會大量發生。另壹方面,當失信成本大於失信收益時,企業經營者會盡力避免失信,從而促進誠信環境的改善。從現實情況來看,我國相關法律法規不夠完善,對失信行為的制裁和懲罰力度有限,客觀上縱容了企業的失信行為。第壹,到目前為止,我國還沒有制定壹部與信用管理直接相關的法律,只是在《民法通則》、《合同法》等相關法律中對誠信守法進行了規範。相關法律適應性差,無法控制多變的信用問題,為企業失信提供了可乘之機。第二,相關法律對企業失信的懲罰力度不夠,以補償性罰款為主,所以企業失信仍然有利可圖。三是相關部門執法不力,部分地方政府有意偏袒本地企業,使企業失信之風蔓延,危害全社會。

三,控制我國企業誠信缺失的對策

(壹)建設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全新的社會誠信文化。在構建我國新型誠信文化的過程中,我們應該做到以下幾點。第壹,要繼續大力宣傳和弘揚我國傳統誠信文化中的優秀成分。比如,誠信成為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和文化的核心內容,大力提高國民的誠信素質和意識。同時,要摒棄傳統誠信文化中不合理的部分,如誠信的差異性,構建適應我國市場經濟發展的新型社會誠信文化。第二,以更寬廣的胸懷吸收西方誠信文化的先進內容。信仰是壹種文化的核心要素,壹個人是否誠實直接取決於他的信仰。第三,重視和宣傳企業應承擔的社會道德責任。企業既是以營利為目的的經濟實體,也是社會道德的載體,在我國創建新型社會誠信文化的過程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引領作用。

(2)完善公司治理結構,營造企業誠信文化。針對我國公司治理結構存在的問題,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加以完善。第壹,考慮到中國是新興市場經濟國家,以儒家思想為核心價值的傳統文化盛行,英美公司治理模式所要求的外部市場條件在短時間內難以滿足,因此目標模式的選擇應傾向於以日本和德國的內部控制為基礎。同時,由於商業銀行是國有控股公司的最大債權人,應允許其持有客戶企業的股份,並建立主銀行的相機治理機制。第二,優化股權結構,完善公司治理機制。第三,完善市場體系,為建立有效的公司外部治理機制創造條件。第四,完善對經營者的激勵約束機制。

打造企業誠信文化,首先企業的主要經營者要以身作則,確定堅定的誠信理念,並身體力行。其次,要加強對普通員工的誠信教育和管理。再次,企業要向社會展示自己的誠信文化,通過壹定的傳播手段樹立良好的信譽。

(3)加強法規建設,提高企業失信成本。首先,要完善信用立法。比如,國家立法機關應盡快制定高層次的規範性文件和專門的法律法規,規範企業和個人的各種信用行為。特別是要盡快建立健全失信懲戒機制,明確市場經濟中失信的法律邊界是什麽?背信到什麽程度?會給予什麽形式和程度的制裁?通過建立失信懲戒機制,提高失信風險成本,倒逼企業誠信守法。其次,要修改現有法律法規中的失信懲罰措施,變補償性懲罰為懲罰性懲罰。新的法律法規要加大懲罰力度,讓失信者不僅無利可圖,還會傾家蕩產,甚至血本無歸。第三,管理和整頓我國的司法和執法隊伍,形成良好的制度環境,保證信用的實現。

(四)完善社會信用體系,建立企業信用檔案,結合我國國情,借鑒發達國家經驗,建立健全包括信用評級、信用狀況征集和提供、信用監管等內容,覆蓋社會個人、企業和政府信用的社會信用體系。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和互聯網的優勢,建立企業信用檔案,向社會公布企業的信用程度和信用等級等信息,供社會各界查詢。企業信用檔案將倒逼企業接受社會監督,自覺堅持誠信經營。

(五)規範政府行為,樹立政府誠信形象。規範政府行為可以提供穩定的政策環境,幫助人們形成穩定的預期。首先,政府要帶頭守信,言行壹致,做誠實守信的表率。其次,要處理好立法、行政、司法和大眾傳媒的關系,加強立法、行政和司法的相互制衡,使大眾傳媒成為獨立的輿論監督工具,監督政府工作。第三,加快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和政府職能轉變,使政府從高級領導機關轉變為向社會和企業提供公共服務的工具,提高工作效率。

  • 上一篇:日本關於自動駕駛的法律
  • 下一篇:如何制定談判方案?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