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環境保護與經濟增長的關系
科學發展觀的內涵非常豐富,其中之壹就是可持續發展,要處理好經濟增長和環境保護的關系。處理好了實現“雙贏”,處理不好就是兩敗俱傷。這種關系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良好的生態環境和充足的自然資源是經濟增長的基礎和條件。經濟增長的最終目的是富民強國,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良好的環境是高質量生活的必要條件,而環境汙染和生態破壞則違背了促進經濟增長的初衷。嚴重的環境汙染和資源短缺反過來會制約經濟增長,甚至制約壹些行業的發展,影響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
其次,經濟增長不足或增長方式不當是造成環境汙染、資源枯竭和生態破壞的重要原因。貧困地區毀林開荒、草原過度放牧、陡坡種糧是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粗放型的經濟發展模式將環境成本外部化,不考慮資源更新的速度和生態服務的價值。低成本的工業擴張是造成嚴重環境汙染和浪費以及資源短缺的根本原因。
第三,經濟發展應該是可持續的。我們不僅要考慮當代人發展的需要,還要考慮後代人的需要。給子孫後代留下良好的環境條件是我們的歷史責任。
第四,環境問題是發展帶來的,只能通過發展來解決。沒有必要的經濟增長,缺乏環境改善條件和資金支持,很難保護環境。環境問題的產生和解決與經濟發展階段和技術進步程度密切相關。只有在發展經濟的同時重視環境保護,問題才能得到妥善解決。
總而言之,保護和改善環境應該是經濟發展的目的之壹。解決今天的環境問題不是要不要發展,而是發展的目的是什麽,怎麽發展。
二,當前中國的主要環境問題及其對發展的影響
改革開放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環境保護,制定法律,設立機構,逐步加大投入,加強重點區域治理。主要汙染物排放總量得到初步控制,部分城市和地區環境質量有所改善,環境保護工作不斷取得進展。但是,當前環境問題仍然相當突出,形勢嚴峻。
主要汙染物排放總量大,遠遠超過環境自凈能力。2003年廢水排放量達到460億噸,其中主要汙染物化學耗氧量(COD)為654.38+0333.6萬噸,超過環境容許量68%。城市垃圾產量接近每年654.38+0.4億噸,處理率只有54.2%,無害化處理率更低。工業危險廢物產量約為每年654.38+00萬噸,654.38+0/3未得到安全處置。
水和大氣環境受到不同程度的汙染,有些地區相當嚴重。我國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分為五類,壹類是源頭沒有任何汙染的最好的水,三類以上可作為飲用水源,最差的五類可用於農業灌溉。2003年,七大水系407個監測斷面中,只有38.1%為ⅰ至ⅲ類水,29.7%為ⅴ類水,即近1/3的水不符合農業灌溉要求,可見汙染之重。我國大氣環境質量標準分為三級,壹級標準空氣質量最好。長期生活在超過三級標準的大氣中,會傷害身體健康。2003年,有監測數據的340個城市中,空氣質量標準為二級以上的城市有142個,占41.7%。超過三類標準的城市有91個,占26.8%。
當前,新的環境問題凸顯,環境汙染復合化、壓縮化,增加了解決問題的難度。我國江河湖海有機汙染依然嚴重,以氮、磷為主要汙染物的湖海富營養化再次出現。許多城市的飲用水源中檢測出許多微量有毒有害化合物,直接影響人們的健康。空氣中顆粒物和二氧化硫的汙染壹直沒有解決。由於大城市機動車的快速發展,其帶來的氮氧化物和光化學煙霧汙染明顯加重。除了空氣和水汙染,土地汙染也日益突出,直接影響食品安全。二手車和家用電器造成的汙染也成為新的環境問題。放射性汙染的威脅也在增加。中國有60000多個放射源,每年以15%的速度遞增。仍有數以萬計的廢棄源沒有得到妥善收集和儲存,幾乎每個月都有放射源被盜,威脅著公共安全。
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沒有得到遏制。土地資源的破壞主要表現在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尤其是後者,目前仍在擴大。森林生態系統呈現量增質減的局面,草地退化面積大且嚴重。水生態系統嚴重失衡,尤其是在北方。河流斷流,湖泊萎縮,地下水下降,濕地幹涸,旱澇不斷,損失越來越大。我國是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之壹,但目前破壞十分嚴重,珍稀物種處於瀕危狀態,部分已經消失,品種資源銳減,野生種源大量喪失,外來物種危害加劇。
嚴重的環境汙染和生態破壞給經濟和社會發展帶來負面影響。首先是巨大的經濟損失。中國專家在90年代中期和2001年的研究表明,環境汙染造成的經濟損失約占當年GDP的3-4%。根據世界銀行1997年發表的報告,中國僅空氣和水汙染造成的損失約為540億美元(以1995計算),占同期GDP的8%。據國家環保總局2001調查,西部9省因生態破壞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達1494億元,占9省GDP的13%。從微觀上分析,水汙染導致飲用水和企業生產用水的處理成本增加;過多的汙水用於農業灌溉,不僅降低了農作物的產量,也降低了農作物的質量。今年3月,沱江因四川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第二化肥廠違法排汙受到嚴重汙染,僅初步調查損失就達2億多元。
其次,環境汙染影響人們的健康,已經成為人們越來越關註的社會問題。在壹些地區用土法冶煉金屬給周圍的人帶來了疾病。中國和美國的壹項聯合研究證明,中國壹些城市的空氣汙染已經影響了兒童的肺功能。世界銀行上世紀末的壹項研究表明,我國主要城市每年約有178萬人過早死亡,每年因空氣汙染造成的工作日損失達740萬人·年。
第三,環境問題影響社會穩定。因環境汙染引發的群眾來信來訪呈明顯上升趨勢,企業與周邊群眾因汙染問題經常發生尖銳矛盾。上下遊水汙染和跨境汙染的糾紛近年來不斷增加,甚至引發不同地區之間的沖突。法院審理各種涉及環境保護的刑事、民事和行政案件呈上升趨勢。
目前,中國已經簽署和批準了30多個國際環境公約,這是壹項繁重的任務。嚴重的環境汙染和生態破壞影響我們的國際形象,與周邊國家處理不好環境問題會成為外交摩擦的隱患。我國工農業生產工藝和產品的環保標準低,部分產品沒有環保標準,直接影響這些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不斷受到發達國家設置的綠色貿易壁壘的制約。
第三,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努力實現可持續發展。
1.解決環境問題應從發展經濟入手。
要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明確經濟發展的根本目的。中國目前的經濟增長很大程度上是靠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實現的。這不僅制約了經濟的持續增長,也帶來了嚴重的環境問題。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必須轉變觀念,充分認識到經濟增長必須以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為基礎。二要轉變體制機制。經濟體制的轉型要符合市場經濟和生態環境的規律。幹部政績考核不僅要考核GDP有沒有增長,還要考核環境質量變化指標和環保法規執行情況。第三,要制定有利於增長方式轉變的經濟政策,包括節約各種資源和能源的政策、鼓勵資源回收和綜合利用的政策、排汙收費制度等。
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循環經濟是壹種新的經濟發展模式,即從傳統的工業經濟發展模式:資源-產品-消費-廢物,到新的資源循環發展模式:資源-產品-消費-再生資源。循環經濟強調資源“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的原則。從國內外壹些試點項目的經驗來看,可以在企業層面開展清潔生產審核,最大限度地減少生產中原材料的消耗,不使用或少用有毒有害原材料或少排放廢棄物。通過建立生態工業園區或聯合不同企業,可以利用彼此產生的廢物,從而減少向環境排放汙染物,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深化生態省、生態市、生態示範區建設,並向消費領域拓展,建立循環型社會。
建立綠色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國際研究表明,國家發展有四種資本:人力資本、金融資本、加工資本(實物)和自然資本。如果經濟增長中其他資本增加,自然資本減少,總資本可能會減少而不是增加。如果單純用GDP來衡量壹個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可能會導致不計成本地片面追求GDP增長率,忽視經濟的結構、質量和效益,忽視環境保護和社會進步。
2.堅持以人為本,維護人民群眾的環境權益。
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我們要把維護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壹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努力實現胡錦濤同誌提出的“著力讓人民喝上幹凈的水、呼吸上幹凈的空氣、吃上安全的食品、在良好的環境中生產生活”的要求。
要公開環境信息,宣傳國家和地區的空氣和水環境質量,宣傳政府在環境保護方面采取的措施,讓人民了解中國當前嚴峻的環境形勢和政府為此所做的努力。還要依法公布企業排汙行為,發動廣大群眾和輿論進行監督。
應該鼓勵公眾參與環境保護。環保涉及千家萬戶,廣大群眾的支持和參與是推動環保最強大的力量。要發動群眾為環境保護建言獻策,鼓勵群眾舉報違法排汙企業。要支持創建綠色社區、綠色學校的活動,支持和引導環保協會和環保誌願者開展的各種宣傳教育活動。
倡導和鼓勵綠色消費,關註並采取措施解決人們關心的食品安全、飲用水安全、室內汙染和白色汙染等問題。要制定相關政策法規和標準,發展環境標誌產品認證和環境管理體系(ISO14000),推廣有機食品和綠色食品。政府應率先制定綠色采購政策,支持環保產品占領市場。
3.依靠科技進步實現環境保護的跨越式發展。
環境汙染嚴重,某種意義上也是資源浪費。不能再走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工業化初期環境汙染嚴重,後期再治理恢復的道路。如何找到實現環保跨越式發展的新路子?壹是靠機制和制度創新,二是靠科技進步。未來技術進步應更加註重資源利用率的提高,這不僅有利於緩解資源短缺,也有利於環境保護。國際上有學者提出了四倍躍進的概念,即通過采用新技術,我們可以消耗1份能源或資源,創造4倍於現在的經濟增長。
建立節約型社會是當前壹個十分緊迫的問題。由於管理和技術水平落後,我國工業生產消耗的能源、水資源和部分原材料遠高於世界平均水平,甚至高於許多發展中國家。目前,中國的GDP約占全球的3%,而鋼鐵和水泥的年消費量分別占全球的25%和50%。建設節約型社會,不僅要加強宣傳,提高認識,制定法律和各種經濟政策,確定合理的資源價格,更重要的是大力開發和推廣節能、資源綜合利用和循環利用技術,發展靜脈產業。
4.做好企業環保工作。
企業行為對環境質量和國家可持續發展的影響是巨大的。要完善國家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及其配套制度和標準,嚴格查處違法排汙企業,提高處罰標準,解決違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問題。需要制定相應的經濟政策和收費制度,從機制上促進企業治理汙染的積極性。應該有各種引導措施,激發企業家的社會責任感,樹立企業的品牌形象,努力實現雙贏。要逐步實行生產者延伸責任制,即生產某些耐用消費品和對環境有影響的產品的企業,要負責這些產品用後的回收和處理,能重復使用的,能作為資源回收的,不能回收的要進行無害化處理。
5.加大政府對環境保護的投入。
政府在促進可持續發展方面起著主導作用。加大環保投入是關鍵措施。壹方面,這是政府實施公共財政的需要,另壹方面,環境問題往往表現為外部不經濟。對於追求利潤最大化的企業來說,盡可能減少對環境的投入是他們的自發傾向。為了維護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政府必須加強法制建設,嚴格要求企業達到國家汙染物排放標準,同時政府自身也要加大投入,發揮引導和促進作用。城市集中帶來的環境問題,農村生態環境的保護和建設,特別是國家為了民族長遠利益而設立的各類自然保護區和珍稀物種保護以及環境執法能力建設,都需要政府投入。除了政府加大投入,還要通過各種政策措施,動員全社會資本投入環境保護,推進汙染治理的市場化、企業化運作,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國家還應探索設立環境稅和環境保護專項基金的可能性,為環境保護和治理建立可靠的資金渠道。
6.國際合作促進全球可持續發展。
許多環境問題是全球性的,國際社會制定了幾十個環境公約和議定書來解決這些全球性的環境問題。我們應該積極參與這些公約和議定書的談判以及相關項目的合作。壹方面維護中國和其他發展中國家的正當環境權益,另壹方面向外界介紹中國的環保工作,消除中國環境威脅論的影響,努力為解決全球環境問題做出我們應有的貢獻。
在國際交往中,有必要處理好環境與貿易的關系。中國很多產品,尤其是農產品,因為環境汙染或者產品不符合對方的環保標準,被發達國家限制進口。壹方面要提高我國產品的環境質量要求,另壹方面要通過外交手段消除發達國家刻意設置的綠色貿易壁壘。
樹立科學發展觀,推進生態環境保護,本質上是處理好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局部利益和整體利益的關系。我們黨和政府的選擇是正確的,各級政府和部門要通過各項具體工作認真貫徹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