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法律諮詢 - 損害商業信譽、商品聲譽罪的構成特征

損害商業信譽、商品聲譽罪的構成特征

目前,關於損害商業信譽和商品聲譽罪的客體有兩種觀點:

第壹,復雜客體理論。但在侵犯客體的內容上存在分歧:有人認為權利人的合法權益包括商業信譽、商品信譽和市場秩序;有人認為包括他人的商業人格和名譽權以及正常的競爭秩序;有人認為,它包括受害人對其商業信譽、商品聲譽受到客觀評價的不可侵犯的權利和我國法律保護的正常有序的社會主義市場秩序;有人認為包括公平競爭的商業秩序和他人的商業信譽、商品聲譽;有人認為包括他人的商業信譽、商品信譽、市場管理秩序;有人認為包括其他生產經營者的商業信譽、商品信譽和社會主義市場的正常競爭秩序;也有人認為,它包括市場經濟秩序和他人的合法權益。

第二,單壹客體論。有人認為是他人的商業信譽、商品信譽;有人認為是他人的商業信譽、商品名譽權;有人認為是商業人格權。

損害商業信譽、商品聲譽罪侵犯的是復雜客體,包括市場交易秩序和商譽權。商譽權是指經營者對其依法創造的商譽所享有的專有權利,以及享有該商譽不受侵害的權利。商譽權本質上是壹種知識產權,其財產內容是無形的(物質的),屬於知識產權的範疇。從內容上看,商譽權既有人身內容,也有財產內容,類似於專利權、商標權、著作權。商譽權不能等同於商譽。商譽權是商譽主體依法享有商譽不受侵犯的權利,商譽的保護是通過商譽權的行使來實現的。商譽權應嚴格區別於人格權和名譽權。商譽權和名譽權在主體範圍、評價內容、實現方式、內容屬性等方面有所不同。因此,損害商業信譽、商品聲譽罪的直接客體之壹應當是他人的商譽權,而不是他人的人格權、名譽權。損害商業信譽、商品聲譽罪在客觀上表現為捏造並散布虛假事實,損害他人商業信譽、商品聲譽,給他人造成重大損失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包括三個要件:壹是捏造、散布虛假事實;第二,損害他人的商業信譽和商品聲譽;三是造成重大損失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

1.捏造並散布虛假事實

“捏造”是指無中生有,無中生有,或稍加誇大,以誤導人;“散布”是指利用文字、語言等手段,在社會上或壹定範圍內散布、傳播編造的情況。“傳播”的手段可以是語言、文字或圖形,也可以是三者的結合。“傳播”的方式可以是口頭的,也可以是書面的;可以公開傳播,也可以私下講。“虛假事實”是指貶低、破壞他人商業信譽和商品聲譽的虛假情況。包括完全虛構的事實和部分虛構的事實。捏造、散布虛假事實,是指利用語言、文字、音視頻、圖片、互聯網、移動宣傳等手段,捏造、歪曲壹項不利於競爭對手的事實,並向外界傳播,使第三方知曉的行為。壹般來說,捏造並散布虛假事實損害商業信譽、商品聲譽罪可以分為:壹是侵權人自己捏造並散布虛假事實;二是侵權人本人捏造虛假事實,唆使或者收買他人(如新聞媒體)傳播;三是指使或購買他人損害商品聲譽。在第二種和第三種情況下,壹般可以構成* * *共犯。

損害商業信譽、商品聲譽罪有五種行為形式:

壹是通過發布對比廣告、聲明性廣告、散發公開信或者召開新聞發布會等方式散布捏造的虛假事實,惡意貶低、詆毀他人的商業信譽、商品聲譽。對比廣告是指內容具有對比性的廣告,即通過對比某種產品或服務來說明商品或服務的優點或特點的廣告。對比廣告可能直接對自己產品的質量、生產成分、用途作虛假的或者引人誤解的宣傳,同時直接貶低或者誤導競爭對手的產品;或者通過對自己商品的質量、生產成分進行直接的虛假宣傳或者誤導性宣傳,對競爭對手的商品進行間接的貶損宣傳,容易捏造或者散布虛假事實。陳述性廣告是指帶有陳述性內容的廣告,往往通過誇大競爭對手的商業信譽和商品聲譽來貶低競爭對手,擡高自己。

其次,組織人員以客戶或者消費者的名義向市場監管部門、消費者協會或者新聞單位進行虛假投訴,詆毀、損害他人的商業信譽、商品聲譽。這類投訴的原因壹般是:產品質量低劣、服務質量差、違反法律規定、侵害消費者權益。

第三,在商務談判等公共場所故意向競爭對手的客戶或者消費者散布捏造的虛假事實,貶低、詆毀他人的商業信譽、商品聲譽。散布虛假事實可以是書面的,也可以是口頭的。這種方式往往可以通過商務信息發布會、商品交易會等傳播虛假的文字,也可以通過單獨的商務談判、電話交談等方式實施。不僅經營者自己用言語進行這種行為,而且經營者唆使、收買或者指使其員工或者他人進行這種行為。捏造、散布的虛假事實,必須足以損害他人的商品聲譽、商業信譽,否則不可能給他人造成重大損失,這就超出了刑法規制的範圍。

四是惡意訴訟,即捏造侵權事實並通過訴訟向公眾傳播這種虛假事實,貶低和損害他人的商譽。惡意訴訟,又稱濫用訴訟。是指當事人出於非法的動機和目的,在明知自己缺乏勝訴理由的情況下,以法律形式進行惡意訴訟,以通過訴訟給對方造成某種危害後果。從世界各國的立法和司法實踐來看,大多數國家都承認惡意訴訟,並采取必要的法律措施對受害方進行制裁或給予救濟。行為人通過惡意訴訟損害他人的商業信譽和商品聲譽,往往使人相信行為人捏造的虛假事實,造成極大的危害,應當受到嚴懲。

第五,在商品的包裝或者說明書上,貶低、誹謗他人生產、銷售的類似商品,損害他人商品聲譽。

2.“給他人造成重大損失”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

“給他人造成重大損失”和“有其他嚴重情節”是可選要素。只要妳擁有其中之壹,就構成犯罪。有學者認為,如何認定詆毀商譽造成的損失應包括直接經濟損失和間接經濟損失。直接經濟損失包括商家退貨損失、滯銷商品損失和宣傳費用。間接經濟損失包括客戶暫停履行合同的可得利益、設備閑置折舊費和滯銷停產期間的貸款利息。損害商業信譽、商品聲譽罪的“重大損失”是否包括無形財產損失?有人認為,重大損失包括很多方面,既可以是有形資產損失,也可以是無形資產損失;可以是直接損失,也可以是間接損失;它可以是實際損失,也可以是潛在損失。“重大損失”屬於刑法上的危害結果。所謂危害結果,是指犯罪行為對犯罪客體造成的實際損害,是對直接客體的危害結果。重大損失是指客觀存在的、可以估計和計量的重大物質損失。因此,重大損失是指實際損失,但不包括間接損失和潛在損失。

損害商業信譽、商品聲譽罪的“情節嚴重”是什麽?有學者認為“有其他嚴重情節”包括行為人多次捏造、散布虛假事實,詆毀他人商譽,嚴重擾亂正常的市場競爭秩序;因損害他人商譽受到兩次行政處罰或者民事處罰,並有上述行為的;損害他人商譽的手段特別惡劣,社會影響極其惡劣;或者造成他人經營遇到特殊困難,被迫停產、停業、轉產甚至破產的,等等,都可以認定為“其他嚴重情節”。損害商業信譽、商品聲譽罪的“情節嚴重”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1)造成他人生產經營活動嚴重受阻或無法開展,如貨物嚴重積壓、滯銷,客戶已退貨或拒絕支付貨款;

(二)致使他人瀕臨破產或者被責令停業整頓的;

(三)多次實施損害商業信譽、商品聲譽的行為;

(四)造成不良影響的。在司法實踐中,在認定情節是否嚴重時,應當著眼於行為所造成的損害結果。對於沒有造成或者造成輕微損害的,可以不作為犯罪處罰,而是追究民事責任或者行政責任。損害商業信譽、商品聲譽罪的犯罪主體是壹般主體,既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單位。在司法實踐中,主要有兩類主體;

壹是競爭對手、弱勢同行、其他生產經營者的商譽主體;

二是新聞、報紙、電視等媒體。

壹般來說,大多是他人的競爭對手,即與他人生產相同或者類似商品或者提供類似或者類似服務的生產經營者。需要指出的是,如果行為人受經營者賄賂或者唆使,故意在公眾中散布捏造的虛假事實,誹謗、損害他人的商業信譽、商品聲譽,達到“給他人造成重大損失”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程度,即應當認定為與經營者構成損害商業信譽、商品聲譽罪的* *共犯。損害商業信譽、商品聲譽罪的主觀方面是故意,表現為行為人明知該行為會損害他人的商譽,擾亂競爭秩序,但仍追求結果的心理態度。具體來說,它包含兩個內容:

第壹,行為人明知自己的行為會對社會產生危害後果,損害商業信譽、商品聲譽罪應包括認識到自己是捏造事實,或者認識到自己傳播的信息是不真實的,會損害他人的商譽。

第二,行為人希望這種有害的結果發生。有學者認為,損害商業信譽、商品聲譽罪的主觀方面包括間接故意,即明知自己捏造事實、散布虛假信息的行為必然損害他人的商譽,並希望或者放任這種結果的發生。損害商業信譽、商品聲譽罪的主觀方面應限於直接故意,具有損害他人商譽的目的。間接故意和過失不構成損害商業信譽、商品聲譽罪。

壹般來說,行為人捏造並散布虛假事實,損害他人的商業信譽、商品聲譽,其動機是降低他人的競爭能力,以此來贏得超過競爭對手的經濟利益。但不排除行為人有其他動機,如嫉妒、報復、非法獲利等。具體動機不是損害商業信譽、商品聲譽罪的必要條件,不影響定罪。

  • 上一篇:審計的作用是什麽?
  • 下一篇:唯壹股東承擔連帶責任的法律依據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