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初次見面的讀者,最常見的壹個問題就是:“妳最喜歡哪本小說?”這個問題很難回答,所以經常不回答。就“我喜歡我自己”而言,我更喜歡幾部感情強烈的電影:《神雕俠侶》、《飛狐傳奇》、《笑傲江湖》。經常有人問“妳覺得哪部小說最好看?”這是技巧和價值的問題。我相信我在寫作上取得了進步:長篇小說比中篇小說和短篇小說好,後面的比前面的好。但很多讀者並不認同。我很喜歡他們的分歧。
問題2:金庸的哪部小說評價高?如何評價?毫無疑問,天龍八部的作品《天龍八部》,無論是創作年代、寫作目的還是內容,都達到了金庸所有武俠小說的最高水平。它將貫穿《射雕三部曲》始終的民族主義和愛國主義思想,深化到了各民族的視角。不光是漢族,契丹、吐蕃、蠻夷、金人都有他們的愛國思想,所以金庸提出了壹個自古以來大家都在討論的問題。答案當然是否定的,為了地位和權力,長期以來中國各民族之間的戰爭不計其數。因此,金庸提出了“神武不殺”的政策,倡導和平,倡導民族和諧,文化交融,不僅提升了小說的文學價值,也起到了改變世界的作用。而且《龍八部》這本書的語境結構和寫作手法都達到了現代武俠小說的壹個高峰。兩人都有高超的武功和各自的追求。然而,他們的結局都很悲慘。喬峰有著豪邁豁達的氣質,有著“雖千人已去”的英雄氣概,有著強烈的民族氣節。從王公到普通江湖人,都對他十分敬重。為了救阿朱,打聚賢莊更是感人。當廣智和尚問他對當年武人雁門關與契丹之戰的態度時,他說:“不過喬雖然無能,但也是個有勇氣有骨氣的人,在這個大節日裏絕不會不知是非。”我在大宋被遼狗欺負,誰不想報?如果妳知道這個消息,妳應該帶領妳自己的兄弟,晚上趕去攔截他們。”“妳的前輩們英姿颯爽,喬非常敬佩。我恨不得早出生30年,這樣我就能追隨先賢,* * *去見義勇為,我的手就是路虎。“然而,他大概做夢也沒想到,他所推崇的這壹義舉,竟是誤殺,害得他全家喪命。他不會想到他是他討厭的路虎。從此,他踏上了自己的悲劇之旅。為了報仇,他誤殺了自己的愛人朱;為了忠於自己的民族和君主,他用劍把自己刺死了。”馮曉大聲說道:‘陛下,馮曉是契丹人。如今,他威脅陛下,成了契丹的大罪人。“在那之後,他怎麽能站在天地之間,”撿起地上的兩把斬劍,移向內功,雙臂壹次,噗,插入心臟。“壹掌許下了“裝滿牛羊的心願”,親手埋葬了自己的愛情,走上了靈魂無法拯救的痛苦深淵;壹劍“教可汗折箭,六軍變事”,同時也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壹掌壹劍成了馮曉生命中難以言說的痛。它的悲劇源於多年前的雁門關大戰,但直接導火索是壹個女人的嫉妒。“馬太太笑著說:‘我還要什麽?喬峰,我討厭妳不屑於仔細看我,這導致了這場災難。妳要我說出帶頭大哥的名字,不難。就把我抱在懷裏,看我好久。”世界上的事情是多種多樣的。我討厭對方,不惜把他們拖上悲劇的道路,讓他抱著自己看壹眼。慕容復是貴族的後代,雖然日漸沒落,但仍有壹種優雅的氣質。為了興國的理想,他可以放棄壹切,包括愛情。他壹直想到的是父親對他的叮囑:“除了中興大雁,天下再無其他大事。如果是復興大業,父兄可以殺,子女可以殺。至於男女之情,更不必放在心上。”雖然在別人眼裏,他的追求是愚蠢的。正如王語嫣所說,“沒錯,他就是燕國慕容家的老孫。可是都幾百年了,又何必去回憶老祖宗的過去呢?”他不學漢字,卻不懂祖先的鮮卑語。他壹如既往地固執地追求著心中壹個遙遠的夢想和理想。即使,最後,他所有的願望都在現實中破滅了,他瘋了。在瘋狂中,他依然堅持實踐自己的夢想。這是為了自己的理想而自虐的形象。我們不能簡單地說慕容復是壹個渴望權力的人。他的所作所為,以及悲劇的結局,更多的是對自己權力意誌的摧殘。他試圖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社會。從表面癥狀來看,他和那個抱著胳膊在街上走的人>:& gt
問題三:如何評價金庸先生的小說?作者:曹的《鴛鴦刀》是金庸小說中獨樹壹幟的藝術作品,有趣而動人。在這張《江湖搞笑圖》中,武林英雄和江湖豪傑趣味十足。武俠小說中對人物的嘲諷並不是元陽道獨有的。但同壹篇文章卻帶有喜劇色彩,這在武俠小說中並不多見。《鴛鴦刀》的缺陷是:展現“武俠”和“俠義”的場景不夠精辟,情節的巧合太多,作品缺乏思想深度,人物形象感染力較差,結局陷入“大團圓”的格局。作者:曹《射雕英雄傳》的主題就是壹個字“愛”——“問天下,什麽是愛?教生死。”這說明金庸小說除了表達傳統武俠小說中的“忠奸”、“仇富”等主題外,還發生了新的變化。金庸塑造了社會叛逆者楊過和小龍女(武俠世界的兩個藝術典範),通過楊過和郭靖的沖突,展現了社會和人類不可調和的本質。就題材而言,《神雕俠侶》是壹部令人印象深刻的佳作。但我覺得還是在《神雕俠侶》三部曲的底部。它沒有寫出《射雕英雄傳》中波瀾壯闊的場面,它的典型人物也沒有《屠龍記》中的那麽多姿多彩。它的缺點是寫幾場戰爭有點松散,主角楊過和小龍女都不太可愛。書中的郭靖、黃蓉等配角在《射雕英雄傳》中已經失去了魅力。難忘的郭襄又出來晚了。只有她的姐姐郭芙是壹個成功的藝術模特,盡管她是壹個令人頭痛的女人。作者:鹿公曹是金庸小說的收官之作,也是武俠小說中的“四不像”之作。倪匡稱其為不是武俠小說,而是武俠小說中的極品,並斷言其為古今中外第壹好小說。在金庸小說裏,自然是排第壹。可能有很多人對倪匡雄哥哥持這種觀點,但也有很多武俠小說愛好者持相反的觀點。據我所知(指曹鄭文),有些人(包括武俠小說研究者)還沒有讀完《鹿鼎記》,因為他們讀不下去。壹部小說能引出兩種截然相反的觀點,可見鹿山公爵的優缺點是顯而易見的。文學是人學。《鹿山公爵》在人物塑造上有大膽的創新和突破。韋小寶無疑是壹個成功的藝術典範。他的機智,圓滑,無賴的品質都展現的淋漓盡致。壹個從青樓走向宮廷的流氓(完全不懂武功)居然成為武俠小說中的第壹主角,這是金庸的壹大創新。金庸在《韋小寶》中的突破,實際上是突破了武俠小說的傳統模式,深化了武俠小說的主題。《鹿山公爵》超越了江湖恩怨、武林奪寶的舊模式,用調侃的語言,通過瑰麗的畫面、多彩的人物,表達了中國的“民族悲劇”和“文化悲劇”。這個想法相當成功。但與武俠小說不同,武俠小說真的是武俠小說的最高境界嗎?我以為這是可以商量的。鹿山公爵至少有三個弱點:第壹,結構松散。這個故事缺乏壹個整體框架。二是武俠味太少。除了海大夫和太後比武的那壹節很精彩之外,其他的武功都是兒戲。第三,這本書缺少壹個可愛的正面藝術模型。就我個人而言,我不喜歡美化的小人(韋小寶)和美化的皇帝(康熙)。金庸開始寫帝筆(《劍之書》),後來又寫帝筆(《鹿山公爵》)。這是他寫武俠小說的壹大敗筆。
尋求收養
問題四:如何評價金庸作品的文學造詣?金庸在“講故事”通俗小說方面的成就,如《神雕三部曲》,至少不亞於英國的司各特和法國的大仲馬。考慮到大仲馬無可爭議的大師地位,金庸的大師地位毋庸置疑。
而另外三部,我覺得可以算是“文學作品”,超越“通俗小說講故事”。即:
“八龍”受到安和陳的推崇,認為它具有古希臘悲劇的悲憫色彩。這兩位先生都是學術大師,品味和品位遠在我之上。
《笑傲江湖》作為壹部偉大的政治寓言小說,質量是最高的,其歷史地位至少不應低於《鏡花緣》。
鹿山公爵在中國武俠中的角色,可以看作是騎士小說中的堂吉訶德角色。
金庸在傳統敘事上華麗多樣。比如《神雕俠侶》中密室療傷,純粹是希臘戲劇模式。他講故事的技巧絕對是大師。然後是文本中的文化含義,如詩歌、器物、書法、政治、音樂等。,是復雜多樣的。達納說,佛蘭德斯只有壹個魯本斯,就像英格蘭只有壹個莎士比亞。金庸是史詩在廣闊的時間和空間的故事。雖然不能算是《金瓶梅》級別的歷史民間劇,但也算是“時代劇作家”了,即使達不到莎士比亞。
所以我傾向於認為,金庸對於中國的重要性,就像大仲馬對於法國的重要性,甚至於狄更斯在英國的地位。天、笑、鹿、射雕這幾個單子,就算連四大名著都不如,至少也能壓倒壹流的作品,比如《兒女英雄傳》、《鏡花緣》、《海上花》、《三言》。論結構,金庸小說有相當壹部分可以壓倒《儒林外史》(其實等於短篇小說系列)及其以下作品。
問題五:如何評價金庸先生小說中的少林寺?金庸以少林寺為場景的小說主要有:《笑傲江湖》、《屠龍記》、《八龍》、《鹿鼎記》。
此外,南少林也出現在了劍之書裏。少林弟子和武功可能在其他小說裏出現過,但沒有正面寫過少林寺。
這樣壹來,問題的答案就不難得出了,只要看看少林寺在這些小說裏做了什麽就知道了。
笑傲江湖:囚禁任盈盈
倚天屠龍記:驅逐覺遠、張三豐,爭奪屠龍島,囚禁謝遜。
八條龍:冤枉喬峰懲罰許諸。
鹿山公爵:接受韋小寶的做法。
“書劍,復仇”:阻止陳家洛檢查文件。
綜上所述,除了鹿山公爵,少林寺始終站在主角的對立面。真的讓讀者反感。
不過少林寺作為名門望族也有自己的優勢,就是講規矩。比如在笑傲江湖,任我行等人約定三局兩勝,在倚天屠龍記,張無忌約定和金剛壹起征服魔法陣,在書劍恩仇錄,陳家洛約定突破五關。就連開除覺遠師徒,處分許諸,都是照章辦事。少林寺絕不會像副業壹樣肆無忌憚。
而且金庸小說裏,除了郭靖,大部分主角都代表了創新的力量,少林寺當然是迂腐的。
問題6:如何評價金庸小說中的三觀?恕我直言,妳要把金庸的三觀當成正能量,作為標準,妳就徹底廢了。
我們來評價壹下金庸的典型三觀。我個人作為壹個射擊某個角色的愛好者,主要以射擊為例。
第壹,無視法律法規。無論武俠小說,殺人或傷害他人都不違法。例如,楊鐵心和郭嘯天就認識朝廷的壹個重要罪犯丘處機。朝廷派兵抓捕,他們拒捕,最後被美化成英雄。真的很嚇人。希望明確壹點,社會越文明,法制越應該淩駕於人治之上。妳可以說宋朝* * *昏庸,但是楊過沒有離開宋朝的土地,還以為自己是宋朝的人。當然,他要依法依規辦事。無視法律,暴力抗法,還能粉飾太平,這個問題很可笑。妳不在乎對方是出於好意還是不懷好意。妳有正當理由抗拒執法嗎?
第二,金庸的婚姻觀很奇怪,不要模仿。比如鮑西若知道楊鐵心死了,就改嫁給了洪雁紅烈,丘處機知道她不名譽就要殺了她。這就是它有問題。還有,英姑有了外遇後,生了孩子,想讓段黃葉當爸爸。人家不肯救孩子,她甚至多次報復段黃葉。這種女人比馬蓉還恐怖。
第三,濫殺無辜。還有很多例子,比如阿紫殺了尤,黃蓉砍斷管家的手,偷雞摸狗。有些人妳認為他們在做錯事。可以通過法律途徑解決,也可以先進行訓誡。而且很多被傷害的人本身行為並無大礙,也不構成應該被砍去胳膊和耳朵的程度。那這些踐踏人權的正義武林人士呢?這個故意傷害罪竟然把人弄殘了,太離譜了!
第三,顛倒歷史,顛倒黑白。有些歷史人物,比如韓茂姓,婁焱謝罪,桑嬌足,不知道金庸為什麽把他寫成和平派,尹誌平好像是歷史英雄。
第四,女性沒有人權。在鹿鼎記,韋小寶犯了* * *罪,他被判為主角,但他沒有受到懲罰。受害者也愛上了他,這簡直有點可笑。
第五,民族主義太強。看了這本書,感覺只要金人不好,就該殺。當年金人侵略宋朝,有人不懷好意撕毀契約,但整個民族都把金人視為沒有人權的民族,尤其是女真,已經上升到民族歧視的高度了!在本文中,只要妳殺了金人,害了金人,捉弄了金人,都是正義的。天啊,金人不都是壞人,好嗎?宋人這麽做和金人迫害漢人有什麽區別?這只是無腦的憤世嫉俗的愛國主義。好在金庸後期弱化了這個問題。
第六,運氣論。有各種神話武俠,主角總有奇遇,給人的感覺就是沒有朝那個方向努力過。很多作品的通病。
問題7:現在文壇如何評價金庸和高建群?金庸塑造了壹批缺德、善惡、俊美的人物形象,編出了壹些跌宕起伏、大喜大悲、意氣風發的故事,幾十年來膾炙人口,影響了億萬人。由於種種原因,20世紀中國作家的作品普遍飛不起來,但金庸讓中國作家的作品飛起來了,這是難能可貴的。賈平凹:從1992開始接觸金庸武俠作品。從那以後,我收藏了很多金庸先生的作品,其中對笑傲江湖特別感興趣,有很多感觸。我很喜歡金庸小說裏的氛圍。感覺就像在看壹幅中國的山水畫,景色令人應接不暇。金庸的小說寫作方法獨特,想象力高超。看金庸小說給了我很多啟發,從中汲取了很多寫作方法。作為壹名記者,他的小說站在壹個很高的角度。金庸小說講的是江湖和武俠,但他的作品卻揭示了金庸寫作時代的現實背景。他把國家之間的對抗和政治矛盾寫進江湖,表現了作者對現實社會宏大而深刻的感知。這種感覺在笑傲江湖很明顯。(金庸插話:當時我寫《笑傲江湖》的時候,正是文革如火如荼的時候。我每天都在明報上寫評論。當時我很激動,就不由自主地在小說裏滲透了壹些自己的看法,來排解內心的委屈。魏明倫:我說過很多次,《珍珠公主》中的燕子就是《鹿山公爵》中的韋小寶。但是燕子和韋小寶非常不同。主要是作者的思想境界不同。金庸是清醒的。他看到了韋小寶人性中的壹些缺陷,並向年輕讀者表明,小說中的壹些東西是不可模仿的。因此,雖然韋小寶是壹個家喻戶曉的名字,但沒有人把他當作偶像崇拜。而瓊瑤卻缺乏金庸先生那種清晰的責任感,用欣賞的眼光讓燕子的壞毛病更加顯眼,形成了所謂的燕子現象,很多孩子把它當成偶像來模仿。費勇:金庸小說是中國文化從古典向現代轉變的作品,形象地說,是對古典中國的詳細回顧。讀金庸小說,能喚起人的回憶。通過回憶古典中國,我們可以反思五四以來中國發生的各種社會事件。金庸小說是在香港寫的,從20世紀50年代就開始流行。與金庸相似的還有余光中、白先勇和“新武俠”。還有作者的文化背景,表現了海外中國知識分子與民族文化的融合。唐:中國文壇對武俠小說和金庸小說壹直有爭議。不久前,在北京現代文學研究所的壹次會議上,金庸小說再次引發爭議。我個人認為,對金庸小說無原則的貶低和無意義的吹捧,都不是健康的文學批評。從學者的角度來看,金庸小說並不是孤立的山峰。在中國現當代文學史上,金庸小說達到了第三個高峰。20世紀20年代是武俠小說的第壹個高峰,蔔曉生在平江寫的武俠小說第壹次將武俠帶入江湖。上世紀四十年代初是武俠小說的第二次高峰,再次進入歷史,江湖結合《江山》;金庸小說是第三個高峰。他繼承了武俠寫江湖、寫歷史的傳統,創造性地使武俠小說進入了人性的舞臺,創作了人性化的武俠小說。金庸先生塑造的人性和五四以來塑造的人性有些不同。金庸小說比較傳統。肖雲儒:金庸作品中體現的民族精神是俠義不登廟,體現了“止爭武功,以信為先”的信仰,把民族文化變成了可感的故事。金庸的小說是現代普通人的神話,在他的小說中,中國人的人性得到了充分的展現。小說中的人物可以為所欲為,敢說敢笑,敢愛敢恨。當他們不能實現名利時,就會遵循俠義,恪守道德,兌現諾言,甚至拋棄官宦朋友。真是瀟灑的人生。李真:金庸小說是現代平民的神話。在他的作品中,老百姓不是國家機器的螺絲釘,也不是任人宰割的羔羊,而是潛力巨大的主體。他們勤勞善良,壹旦遇到奇跡,可能會成為英雄,可以勇往直前。這種平民神話比現實主義作品更註重人性的內涵,對理解現代人有重要意義...> & gt
問題8:著名作家對金庸小說評價很高。
作為武俠小說“工程”的“奧運冠軍”,金庸的過人之處在於他通過浪漫敘事構建的俠義譜系。武俠小說作為“關於夢的文學”,並不擅長寫實。他們的人物塑造主要來源於作者的想象力和寫作傳統。寫作傳統中的程序因素是另壹回事。作者的想象主要強調寓言和象征,並不直接來源於現實。金庸小說作為壹種經典,正是通過傳統的程序形式,將原本屬於中國古典文化要求的象征性、寓言性、含蓄性、耐嚼性等東西展現出來,讓我們借助獨特的武俠語言和文化,進行壹次堪稱壯舉的烏托邦飛行。所以,我們不能忘記馮曉和阿紫這對男女主角。所以金庸創作的《俠客行譜》會比《天龍八部》更刺激無味,比那些埋在地下百年甚至千年的美酒更醇厚。而他的歷史處理也讓武俠世界裏的人物和事件都是虛構的。“真實”的歷史只是江湖武林的背景,人物性格卻刻畫得淋漓盡致。
壹個傑出的武俠小說家,寫武俠,寫世間蕓蕓眾生;敏銳的讀者,讀武俠,讀人間的滄桑和各種狀態。時至今日,金庸小說的傳播已經沖出了華人世界,走得更遠。但在討論金庸小說的藝術特色時,很難壹下子解釋清楚。在這裏,我無意談論金庸小說的全部藝術特征。老說書人常說“花開兩朵,先秀壹個”。我認為以這種思想為指導思想切入金庸作品涵蓋甘昆的殿堂,無疑是有效的。
評論1
在杜楠發的訪談《長風萬裏撼江湖――與金庸對話》中,有幾段話被多次引用。金庸提到了兩個很有嚼勁的話題:“中國現代新文學的小說,其實和中國的文學傳統是相當脫節的。不管是巴金、茅盾還是魯迅寫的,其實都是用中文寫的外國小說...中國藝術有自己獨特的表現手法...當然有很多原因,但我認為最主要的原因是武俠小說是中國形式的小說,中國人當然喜歡看中國形式的小說。”“不管是武俠小說還是愛情小說,偵探小說還是小說,只要是好的小說,和用什麽形式表現無關。寫得好,有文學意義的武俠小說才是好小說,其他小說也是。畢竟武俠小說裏的武功只是它的形式。”(1)這是兩個矛盾的話題,卻同時存在於壹個對話中,還被很多大師引用為文學理論!因此,文學的形式成為壹個焦點。應該如何看待文學的形式?如何理解這兩個題目傳達的意思?
從某種意義上說,文學形式就是寫作傳統,它通常包括文學創作中的常規技巧體系以及與之相關的讀者視覺期待。通俗文學作品中文學形式問題的解決者,非金庸莫屬。
首先,金庸小說作為武俠小說,繼承了武俠小說這壹體裁的特點,即金庸在創作過程中保持了武俠小說復雜的文學、文化、社會和歷史內涵,典型地創造了復雜多變的武俠文學。武俠小說是舊中國小說中文學體裁的壹大分支,它和傳統小說壹樣,是由說書、說書、評書演變而來的。在內容上,與武俠相關的單篇四大名著涉及三個部分;在形式上,新派武俠小說和舊派武俠小說沒有太大區別。江湖世仇、門派爭鬥、武林紛爭、男女愛恨、兄弟情依然是新派武俠的常見模式和突出主題,其復雜變化在小說思想中有所體現。正如金庸所說:“武俠小說是中國傳統小說的繼承。從內容上來說,武俠小說和水滸傳差別不大。當然,寫得好是壹回事,但形式是中國的形式,繼承了中國小說的傳統。”所以魯迅寫《中國小說史略》的時候,也不得不提到《貓王》《兒女英雄傳》,而如果魯迅重生,也不得不提到金庸小說、古龍小說、梁羽生小說。壹個真正的思想巨人不接受......在評價文學作品時> & gt
問題9:如何評價金庸的小說《染有皇室血統的劍》?《沾皇族血脈之劍》是當代著名作家金庸於1956(冰申年)創作的第二部武俠小說。先後三次修改,收入金庸作品集。這本書講述了反清將領袁崇煥的兒子袁承誌和金蛇夏雪宜的故事。
金庸寫《染有皇室血統的劍》的時候,就已經在尋求新的突破。他的小說采用了獨特的結構。書中真正的主角,其實是袁崇煥,其次是金蛇郎軍,壹個在書中沒有正式出場的人物。所有的活動只出現在倒敘中。袁承誌,另壹個嚴肅的主角,在其他人面前黯然失色。
因此,金庸與袁承誌的雙軌敘述,雖然只是壹線表演,但仍有相當的看點。當金蛇走到盡頭時,出現了崩潰的跡象。尤其是最後壹段,是金庸小說裏最爛的壹段,堪稱失敗。
那次失敗,在金庸修改作品的時候,幾乎完全被改寫了。重寫後自然比之前出版的好了很多,但金庸作品中“劣質品”的地位依然沒有改變。
在《染有皇室血統的劍》中,金庸第壹次挑戰了正統的是非觀。金蛇郎君是個放蕩不羈的人物,金庸肯定了他的人格,把他寫得極其動人可愛。
《染有皇室血統的劍》的另壹個特點是,金庸對真實歷史和虛構情節的結合更加成熟。崇禎之女長平公主,可以行走江湖。這是虛構與真實、真與假的混合體,成為金庸小說的壹大特色,而到了鹿山公爵,已經到了精疲力盡的狀態,令人嘆為觀止。金庸作品中,《染有皇室血統的劍》是最乏善可陳的壹部,排在第12位。
值得壹提的是,在新版《染有皇室血統的劍》中,有壹個附件:對袁崇煥的評論。
這本書是袁崇煥用簡單的文字寫的,非常詳細的講述了明末的歷史,也描述了壹個歷史上的英雄被自己的性格所鑄就的悲慘無助的處境,讓人看後心酸。
這段文字中,雖然沒有嚴肅的文字譴責群眾的盲目性,但批判的意味躍然紙上。
問題10:如何評價金庸武俠小說中的“武”和“俠”?武俠和俠義是技術和道家的表征,俠義是民族大義和江湖道義的精神,是小說的靈魂,是道家的存在。武俠小說傳播的是民族大義和江湖大義,壹個是民族至上的大義,壹個是關乎社會秩序、行業自律、家庭教育、民間道德的江湖道義,與家庭、個人的榮辱、利益、生死息息相關。
武功是維護民族大義和江湖正義的最好手段和工具,從屬於人的道德。武術如果從技術層面達到壹定的高度,就可以上升到道的境界;換句話說,如果被仁義之士所用,其境界會迅速提升。
俠是至高無上的道,武是道的體現;沒有武功,俠義只能是壹句空話;沒有俠義的武功會被惡人利用,成為他們的幫兇。武術是基礎素養,是技術水平的培養和提升;俠義是支配靈魂的精神,是精神的修煉。在金庸小說中,俠義並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與佛道儒教的修養聯系在壹起的,扶弱濟貧救民的目的是壹致的。因為小說往往是歷史架空的格局,沒有朝代的具體政治影響,俠義這種適合個人的精神更容易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