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精致的提問可以激活學生的好奇心,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探索歷史奧秘的興趣。精致的提問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在學習和探究中體驗成功和失敗,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2.關註學生的課堂學習。實驗表明,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註意力是有限的。歷史教師通過啟發性課堂提問,把學生分散的註意力和興趣集中到歷史學習上,調動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積極性,從而提高課堂效率和教學質量。
3.加強師生之間的信息交流。問答過程實際上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信息交流的過程。通過不斷提問、思考和回答問題,在刺激和回應中加強師生之間的信息交流,使雙方不斷改進自己的教與學行為,使學生不斷提高獲取、組織和評價信息的能力,提高學習的有效性。
4.有效組織教學,完成學習目標。通過科學的提問,教師可以有效地組織教學,完成課堂教學任務。通過引入問題,在檢查舊知識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進入新的學習領域,建立新舊知識的聯系。在改變學習主題時,可以通過過渡性提問,引導學生把握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把握歷史發展的脈絡。在突破難點時,提出問題可以加深對歷史問題的理解,透過現象抓住事物的本質,從而抓住解決問題的關鍵;最後總結問題,可以升華學生的知識,為以後的學習打下基礎。
5.培養學生的歷史素養。首先,有助於學生掌握歷史基礎知識。通過教師巧妙的問題設計,可以加強學生對重要歷史概念、歷史現象、歷史結論的記憶和理解。其次,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高中歷史科目對學生的十分能力提出了四點要求。四個方面是指對歷史知識的認識和再現、材料加工、歷史解釋和語言表達;這十種能力是:記憶、閱讀理解、利用信息、歸納、比較、概括、分析、評價、史論結合、語言表達等。教師科學地運用提問教學法,可以有效地培養學生在這些學科中的思維能力,提高歷史學科的質量。再次,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如唯物史觀等基本歷史思想。
總之,有效利用的作用在於:站在學生的角度,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學生學習的數量、質量、水平和學業成績;能促進思維,激發求知欲和探究精神;可以提高學生的思維水平,幫助學生組織思維;可以增強學生的參與性,提高信息交流的效率;能調節課堂氣氛,培養口語表達能力;學生與老師或同學就某個問題交流越頻繁,他們獲得的知識和技能就越多,他們就越能成功地通過學術考試。從教師的角度來看,采用有效的提問能力便於教師監控學生的理解並提供反饋,從而增強課堂教學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第二,要有效優化設計中提出的問題。
陶行知先生說:“發展的起點是問。”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每提出壹個問題,都是給學生壹個學習、思考和提高的機會,可以促進學生的不斷發展。但並不意味著問的問題越多越好。教師提問要及時、適度、恰當,提出的問題要有教學價值,問題設計要科學、準確。教師壹般可以在新課導入、主題學習、課堂總結等階段提問,能引起學生的思考,有效地組織課堂教學。
1,引入新課。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壹半。課前提問的主要作用是迅速吸引學生的註意力,使學生立即進入學習狀態,激發學習興趣,為課堂學習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德國著名教育家赫爾巴特指出:“興趣是教學的基礎。教師在任何階段都要註意激發學生的興趣,必須註意學生的反應是否自然發生。如果是自然發生的,那就叫註意,教學本身就是有興趣的。”所以,新課時引入問題的目的是創造學習條件,其本質是激發興趣。教師可以根據學生、時代、材料,通過仔細觀察、巧妙琢磨,創設新穎的情景,設計新穎的問題。問題的設置必須巧妙、生動、形象、直觀,貼近學生的實際經驗,發人深省,給學生以強烈的刺激,引起他們的反思,吸引他們的註意力,激發他們的求知欲。比較好的辦法是教師根據學習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設計壹個由淺入深的問題鏈,激發學生的興趣,使他們盡快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2.主題學習。歷史教科書的每壹節都是學習的大主題,它下面的每個副標題都是小主題。這些課題是教學的主要內容,也是學習的重點。在學習壹門學科時,提問的有效性往往決定了壹堂課的成敗。因此,教師要采取多種形式,科學設計問題,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例如:
(1)巧妙的懷疑啟發心靈:“懷疑是思考的開始,也是學習的結束”。著名教育家斯圖爾德認為,基本教學法是歸納、分析、回歸和啟發式教學法。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善於設置疑點,創造科學的歸納或靈感來源,最大程度地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引導學生積極探索,勇於創新。設疑啟智的精髓在於“設疑——探疑——質疑——解疑”。在這個過程中,讓疑惑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在解惑的過程中體驗成功和快樂,提高思考的廣度和深度,啟迪智慧。
(2)註意貼近生活,聯系實際:即從社會熱點、生活熱點出發,從學生認知實際出發,設計問題,提高學習效率。比如中美關系、中日關系、臺灣省問題等。針對臺灣省問題,老師可以提供目前重要的素材,如臺獨活動猖獗、兩岸交流、中國政府對臺灣省的政策、美國政府對臺海問題的政策等。,設計問題,以引起學生的思考,加深對臺灣省問題的認識,從而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培養學生的戰鬥精神。聯系實際,貼近生活,生動活潑,使學生感到親切,容易調動他們的學習熱情,有助於引導學生以史為鑒,古為今用,從歷史的高度把握問題,顧全大局,提高駕馭歷史學習的能力。
(3)把握新舊知識的內在聯系,以舊促新:從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和學習經驗出發,把握新舊知識的內在聯系,創設問題情景,以舊創新,新舊融合。在鞏固學生已有知識的前提下,突破學習中的難點、重點和疑點,生成新的知識結構,從而加強對所學知識的理解。以“法國大革命”的研究為例做具體說明。比如,在研究法國大革命爆發的原因時,可以設計以下問題: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和美國獨立戰爭爆發的原因是什麽?法國大革命爆發的原因是什麽?法國和英國有什麽異同?通過引導學生思考英、法、美資產階級革命所制定的壹些重要法律文件,如英國的《權利法案》、美國的1787憲法、法國的《人權宣言》和1791憲法,這些重要法律文件在各國的歷史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是學習的重點。教師可以設置新的情境,比如提供這些法律文件的圖片,引用這些法律文件的原文等。,或者他們可以直接提出以下問題:英美法資產階級革命中制定了重要的法律文件,概括了其主要內容、特點和影響。通過對這些法律文獻的分析,我們不僅突破了學習的重點,而且形成了完整的知識結構,充分認識了法律手段在資產階級革命中的重要地位,加深了對資本主義法制社會的認識。
3.註重歸納概括,有效總結課堂。課堂總結作為教學的壹部分,占用的時間少,但作用大。通過提問進行總結,可以復習所學知識,形成系統的知識;能畫龍點睛,發展學生思維,探索歷史發展規律;可以查看反饋,發現教學中的問題,引導師生反思教與學,調整行為,提高學習效率;可以承上啟下,做好課與課之間學習內容的銜接,為以後的學習打下基礎。
第三,要準確把握問題的有效性原則。
1,題型內容應該是學習的重點、難點、熱點。每壹課都有其中心內容,包括重大歷史事件、人物、基本歷史概念和結論等。,是歷史學習的重點、難點和熱點。比如洋務運動壹節,重點是洋務派和洋務運動的目的、內容和失敗原因,難點是對洋務運動和曾國藩、李鴻章等洋務人物的評價,熱點是中國軍事、企業、教育、科技的現代化。教師要圍繞這些問題精心設計問題,巧妙提問,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拓展學生的視野。只有抓住重點,突破難點,聯系熱點問題,才能提高課堂效率。
2.提出的問題要有啟發性、多樣性、開放性。歷史是壹門開明睿智的社會科學,其最大意義在於提高學生認識歷史問題、汲取歷史營養、服務現實生活的能力。因此,教師的提問不應該是平、淡、淺、直的,而應該是啟發性的、多樣的、開放性的,應該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引起學生的探索和爭鳴,引導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思考、遷移和整合,從而提高學習效率。比如關於李鴻章的評價,老師們可以設計這樣的問題:“李鴻章是壹個有爭議的近代歷史人物,有人說‘李鴻章是近代中國最大的漢奸,給中華民族帶來恥辱’;也有人說‘李鴻章是晚清名臣,為中國歷史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您是否認同上述說法,請結合相關史實闡述您的觀點。”此類問題緊扣學習重點,具有啟發性、多樣性和開放性,容易激發學生興趣,啟發思維。
3.提問要恰當、及時、適當、適度。課堂提問既要基於學生的整體學習水平,又要考慮到學生的個體差異。提出的問題必須適應學生的實際發展。要選擇合適的提問時機,提問的時機要與學習的內容和學習者的實際情況相吻合,力求抓住學生在“生氣”和“尷尬”狀態下提問的最佳時機。題量要具體分析,精心規劃,老師既不能提問,也不能全填。提問難度對課堂學習效率影響很大。如果問題太難,學生容易害怕。問題太容易,會導致學生思維的倦怠。問題的難點應該在學生的近期發展區,引導他們的發展。
4.題型要靈活多樣。根據認知水平,題型可分為六個不同的層次:知識層次(考什麽)、理解層次(為什麽)、應用層次(怎麽用)、分析層次(分析能力)、綜合層次(綜合應用能力)、評價層次(評價能力)。根據提問技巧可分為誘導式(設置誘導源)、誘導式(設置問題鏈)、階梯式(設置分步問題組)、對比式(考察比較辨別能力)四種。教師的提問,不管是什麽技巧,怎麽用,都要根據學生的學習實際和學習要求精心設計。
此外,教師還應註意有效提問的壹些細節,如“等待時間”的有效利用和巧妙多樣的問答模式,讓所有學生都參與進來。很多老師提問後,不要急於讓學生快速回答,中間要有“等待時間”,否則學生沒有時間思考,不能有效回答,部分學生會失去信心,不主動參與教學活動。對等待時間的研究表明,那些3到10秒的停頓會產生令人滿意的重要結果:學生回答的內容更有邏輯性和深刻性;學生答案的認知水平更高(比如表現出更多的分析、綜合和評價);學生自願使用更多的信息來支持他們的答案;學生對自己的答案有更高的信心。
總之,課堂提問是歷史思維和語言訓練、提高學生學習能力的有效教學方法,在歷史教學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教師在課堂上科學提問,多角度、深層次地調動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加強教與學的和諧互動,可以大大提高教學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