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法律諮詢 - 社會學專業的課程內容應該學些什麽?

社會學專業的課程內容應該學些什麽?

社會學專業主幹課程:社會學、當代社會問題、社會研究方法、社會心理學、社會工作管理學、社區工作、當代西方社會學理論、人口社會學、家庭社會學、法律社會學、社會保障、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中國社會學史等。

第壹,以人為本課程理念的內涵。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科學發展觀要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黨的十七大進壹步指出,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以人為本就是壹切依靠人,壹切為了人,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為壹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不斷滿足人的各種需求,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以人為本,說到底就是人的價值核心和社會的本位,以人的發展為最高價值目標,壹切為了人,服務於人。

以人為本是壹切發展的出發點和歸宿。堅持以人為本,重視挖掘人的潛力,開發人的智力,激發人的創造力,是壹個國家保持旺盛生命力,實現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動力。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對我國各項事業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因此,高校的課程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以人為本的課程設置理念是壹種以學生發展為核心,張揚學生個性的課程設置理念。其目標是為社會培養高素質、高層次的創新人才。它考慮到學生的需要和興趣,把學生的發展作為課程的出發點和歸宿。它強調學習內容與學生的需要、願望和興趣的關系以及學生個性的和諧發展;它強調課程內容不應局限於專業和學科體系,而應擴展到包括人文科學和科學。

以人為本的課程理念否定了知識本位課程所蘊含的工具理性,使人的自我意識受到控制和壓抑,使學生的創造力枯竭,審美能力和敏感度降低。簡而言之,以人為本的課程理念就是以學生為課程的出發點和歸宿,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第二,高校現行課程的表現是與人文主義相違背的。高等學校課程是指為實現高等學校的教學目標和人才培養目標,對與所培養人才的知識結構和能力水平相對應的特定學科內容的設置和安排。它是由壹定的教育價值觀決定和制約的。目前,我國高校的課程設置仍有許多方面與以人為本的理念相違背。具體表現如下:

1.跨學科課程少,人的創造力不被重視。很多高校的課程設置都是以學科劃分為主,跨學科的課程量很少。這種課程設置使得學科與課程之間嚴重隔離,阻礙了學生形成廣闊的知識結構和創造性思維。在這種學科與課程分離的狀態下,學生很難知道學科與專業之間的天然相似性,也無法形成學科之間有廣泛聯系的知識框架,很難進行長跨度、有效的思維遷移和創造。此外,課程設置往往強調科學課程,忽視人文課程,導致受教育者缺乏技術、內涵、社會理想和人文關懷。

2.選修課少,不註重針對人的個性發展設置課程。高校的課程如何發揮每個學生的潛能,讓學生的個性自由發展?從國外的經驗來看,建立課程選修制是必由之路。國外的選修課基本都是免費選修,壹般在40%左右,美國哈佛大學已經超過50%。而中國大學的選修課比例太小。據調查,我國高校課程中選修課的比例最高時只有35%,最低時甚至不到10%。選修課分為限制課和選修課,選修課約占選修課的三分之壹。而且選修課範圍小,往往局限於專業範圍,跨學科、跨專業、跨院系、跨年級的選修課較少甚至沒有。

3.實踐課程少,不註重針對人的實踐能力設置課程。提高實踐課程的比重是提高大學生操作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必然選擇。而我國高校課程設置過於註重學科課程,實踐課程嚴重不足,學生實際操作能力薄弱。在國外,實驗教學、課程教學和畢業論文是大學教學的三條腿。在忽視實踐的課程體系中,學科課程獨立於實際的社會生產生活,學生與豐富多彩的現實世界隔絕。這種不協調的課程結構阻礙了大學培養創造性的高素質人才。文章來源於吉林財經大學繼續教育學院。

  • 上一篇:山西臨汾蒲縣事業單位2015招聘工作人員。
  • 下一篇:深圳市南山區政府工作報告強班子2010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