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平常的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寫過事跡。事跡是用來褒揚先進、樹立典型的文字材料,讓廣大幹部群眾看到思齊、效仿起來,從而全心全意做好本職工作,真實記錄和反映工作學習中湧現出的先進集體和先進人物的優秀事跡。我們如何起草契約?以下是我為您整理的社區網格工作者的先進事跡。歡迎閱讀收藏。
社區網格員先進事跡1呂燕紅,女,7月出生,1986,黨員,薛城區桔山街道郭雲社區第壹屆網格員。作為壹名網格員,對社區和情況有著清晰的認識,對網格內的人口、建築、個體店鋪、商場、矯正人員、殘疾人、刑滿釋放人員、空巢老人、留守兒童、涉毒人員等基本情況比較熟悉。
呂燕紅充分利用新媒體,創辦社區微信官方賬號,發布個人微信號,宣傳政策法規,社區新風尚,移風易俗。同時建立公安警衛微信群,方便聯系和通知。順天小區居民把電動車放在路邊不安全。她聯系物業在小區空地規劃了壹個電動車存放處,居民反映安全方便!利用微信官方賬號推送防範知識,增強居民防護意識,及時排查網格內各類安全隱患。她忘不了那些不熟悉手機的老人。她制作愛心聯系卡,分發給老人們,以便及時聯系。
呂燕紅責任心強,能積極排查各類矛盾糾紛,為群眾排憂解難,確保“小事不出網格,大事不出社區”。李的包子店淩晨三四點就開始機器作業,影響居民休息。得知情況後,她多次上門調解,把居民和店主拉到壹起做思想工作,最後大家握手言和,談笑風生。作為社區和居民之間的“連接橋梁和麥克風”,在壹個平凡的崗位上,時刻關心群眾,能為群眾辦實事,充分體現了* * *產黨員的先進性,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徐強,男,6月出生,1970,薛城區臨城街道八壹社區網格員。他時刻牢記自己的職責和使命,以“有事找我,靠服務”為座右銘,堅持腿勤、口勤、手勤、腦勤,並以實實在在的行動獲得了。
壹是千方百計摸清網上情況,做群眾利益的“保管箱”。借助聯系群眾“壹百個”和“進萬戶”活動,積極入戶了解網格情況,把黨的惠民利民政策和相關法律法規宣傳到底到每家每戶。目前,網格內居民反映強烈的車位規劃、小區綠化、小區大門、供暖改造等20個問題已得到解決。二是千方百計化解矛盾,做好網格工作。堅持每日網格化走訪,采取入戶登記的方式,第壹時間登記解決群眾反映的問題。同時,積極收集網格內的矛盾糾紛,做好化解工作。今年以來,* * *共排查化解網格矛盾糾紛12起,群眾滿意度達100%。三是千方百計解決問題,做群眾的“貼心人”。堅持“群眾有難我幫,群眾的事我代辦”的原則。2月18日,在壹次網格走訪中,發現壹名想找工作的緩刑犯,主動向街道勞動部門舉報。最後在萬達廣場給緩刑犯找了壹份合適的工作,解除了他的後顧之憂,保證了他正常回歸社會。
張敏,女,6月出生,1971,滕州市涇河街道新莊社區網格員。她帶領社區網格員成功將辛莊社區創建為山東省“四型”社區示範點、棗莊市黨建示範點、棗莊市綜治示範點,讓居民真切感受到了* * *治理。
壹是抓好組織建設,建設* * *樓和* * *執政共同體。她按照“立足現實、尊重歷史、便於治理”的原則,將轄區劃分為兩個網格,優化“五位壹體”的社區治理模式,成立了家委會,形成了良好的交易交流、協商解決矛盾的機制。僅2018就協商處理了18重大事務。成立7個興趣小組,實行小規模的自我管理、自我治理,舉辦20多場健身友誼賽、書畫展、文藝演出等活動。二是以服務人民為中心,打造服務美好社區。籌資建設了1.200平方米的網格服務中心,配備了活動室、孔子學院等9個室內功能室和4個室外場所,引進了舞蹈、歌唱班和老年社會工作服務。將建造壹個高標準的新監控中心。網格中的攝像機總數將達到72個,將有5個監控分機房。監控區域將被完全覆蓋。三是以平安建設為重點,打造和諧愉悅的社區。建立完善的網格臺賬,定期開展矛盾排查,排查化解矛盾隱患68起,開展安全生產檢查排查活動19次,開展消防演練5次。發現的問題全部跟蹤整改,網格內不存在安全生產問題。
社區網格員先進事跡4朱,男,8月出生,1966,黨員,滕州市北新街趙王河西社區壹網格員。我做網格員以來,堅持“定位網格化、內容多樣化、管理信息化”的目標,創新社區網格模式,有效提升了居民的安全感、幸福感、滿意度。
壹是創新黨群自治模式。創新開展“1396”黨群自治模式,將趙茜社區劃分為3個基本網格和96個單位網格,由黨員和熱心群眾擔任單位協管員,在服務所在單位管理8戶居民,實現居民自我管理,達到“十有”標準。二是優化為民服務。與社區居委會合作,開展“訪百戶、察百情、解百憂、暖百心”活動,把握居民訴求,解決熱點難點問題。根據群眾反映的情況,統壹規劃建設了壹條便民服務街,徹底改變了原有攤點臟、亂、差的現象;建成了900平方米的社區服務綜合陣地,設置了黨員活動室、圖書館、老年活動室;協調解決了集中供暖的問題。今年籌集資金20多萬元,鋪設中街道路3600多平方米,解決了下水道蓋板損壞、化糞池堵塞等具體問題。三是發展集體經濟。為解決集體零收入問題,他從零資金、零土地建設入手,大力招商引資,成立社區服務公司,開設藝術童話、四點半班等培訓班,解決了社區80多名下崗職工的再就業問題。目前,集體實現年收入65438+萬余元,集體資產增加1萬余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