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重定向自歐洲)
跳轉到:導航,搜索
中文-中文▼▲為了閱讀方便,本文采用了全文手動轉換。轉換內容:
簡體:黑山;傳統:黑山;香港:黑山;在當前漢字模式下顯示為→黑山。
顯示↓關閉↑附加說明(對轉換結果有疑問時)
詞到詞轉換是中文維基的自動轉換,旨在通過計算機程序自動消除復雜簡單詞、地域詞等不同詞模式的差異,以達到方便閱讀的目的。
單詞轉換包括全局轉換和手動轉換。本說明中使用的標題轉換和全文轉換技術都是手動轉換。
由於技術限制,單詞轉換有時不穩定。當標題轉換剛剛添加時,由於緩存的原因,標題可能不會立即顯示正確的結果。您可以通過單擊此處嘗試強制刷新。同名瑞典搖滾樂隊,詳見“歐洲樂隊”。
歐洲位置圖,歐洲全稱(希臘語:ε υ ρ?π η),其詞來自希臘神話“歐羅巴”,是世界第六大洲,面積10,18萬平方公裏(3931,000平方英裏),人口712萬(2008)。歐洲東臨烏拉山脈和烏拉河,東南與亞洲的裏海、高加索山和黑海為界,西部和西北部是大西洋、格陵蘭海和丹麥海峽,面對北美,北部是北冰洋,南部是非洲。歐洲最北端是挪威的北角,最南端是西班牙的馬羅奇角。歐洲是世界上第二小的洲和洲,僅大於大洋洲。叫歐亞與亞洲,歐亞與亞非。
歐洲名字的起源可能來自希臘神話中壹個叫歐羅巴的女人,她被變成公牛的宙斯誘惑。[1]更學術的說法是,這個詞可能來自閃米特語(ereb),意思是“日落之地”。[2]
壹般來說,根據政治、經濟、文化或實際的考慮,歐洲的邊界並不總是相同的。這就導致了幾種不同的“歐洲”概念。
目錄[隱藏]
1地理
1.1地形
1.2水文
1.3氣候
2歷史
3個地區
4政治
5經濟
6人口
7種國籍和語言
8教育和文化
8.1古代文化
9宗教
9.1科學文化交流與合作
10國際關系
10.1歐亞大陸
10.2歐美
10.3歐洲和中東
10.4歐洲和非洲
10.5 Ouao
參見
12引用
13外部鏈接
[編輯]地理
主要項目:歐洲地理
[編輯]地形
這張歐洲地理環境的衛星照片詳細展示了山脈、半島、島嶼和幹旱寒冷地區。歐洲的地形相當豐富。不列顛群島和愛爾蘭島是平原、丘陵和高地的混合地形。在西歐,法國、荷蘭、比利時主要是平原,荷蘭很多低窪地區都是填海形成的。法國、西班牙和安道爾以比利牛斯山脈為界,而南歐的伊比利亞半島則是丘陵地帶,群山之間是平原。意大利半島以丘陵為主,點綴著許多小平原,而巴爾幹半島多山。阿爾卑斯山脈貫穿中歐,即德國南部、瑞士、捷克、斯洛伐克和意大利北部;德國北部是平原土地類型。東歐是壹望無際的草原地帶。歐洲的東南邊界是高加索山脈,其主峰厄爾布魯士峰海拔5642米,是歐洲最高峰。在北歐,有許多冰川地貌。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和丹麥海岸有很多峽灣,是冰川切入大海造成的。在冰島,除了冰川地貌,還有很多火山地貌。
[編輯]水文學
萊茵河,歐洲最重要的河流之壹,是萊茵河、多瑙河、易北河和奧得河。此外,主要河流還有法國的塞納河、羅雅爾河和加龍河,英國的沃瓦河、第聶伯河、烏拉爾河、泰晤士河和意大利的波河。
除了河流,歐洲還有許多湖泊。其中,冰川留下的冰川湖使芬蘭被稱為萬湖之國。
[編輯]氣候
歐洲的緯度是北緯35度以北,大部分屬於溫帶氣候,向北延伸到北極圈,所以北歐屬於溫帶氣候。在西風和洋流調節的影響下,西歐氣候四季分明,宜居宜人,多屬於溫帶海洋性氣候。東歐屬溫帶大陸性氣候,冬季有冷夏熱。南歐靠近地中海,夏季幹燥,冬季多雨。具有這種特征的全球氣候被稱為地中海氣候。
[編輯]歷史記錄
主要項目:歐洲歷史
巨石陣位於英國倫敦西南部,歐洲有著悠久而輝煌的歷史。早在公元前4000年-公元前2500年,西歐的凱爾特文化就已出現,至今仍有歐洲巨石建築遺跡。地中海東部的愛琴海被認為是歐洲文明的發源地。公元前2000年左右,古希臘人的祖先定居在愛琴海的克裏特島,這裏也成為古希臘文明的發源地,並逐漸發展出城邦文化。公元前5世紀,伯羅奔尼撒戰爭後,古希臘大陸逐漸衰落,但文化影響力不斷擴大。公元前3世紀,亞歷山大大帝從希臘邊境的馬其頓王國出發,征服埃及和波斯,建立了橫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將希臘文化傳播到亞洲和非洲,被稱為希臘化時代,為人類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
羅馬帝國的創始人屋大維追隨希臘,羅馬崛起。公元前27年建立羅馬帝國,成為統治歐洲、西亞和北非的大帝國,以地中海為內海。亞平寧半島是當時歐洲的政治經濟中心。1世紀後,基督教逐漸在羅馬傳播。313年被定為羅馬的官方宗教,在歐洲獲得統治地位。3世紀後,羅馬帝國逐漸衰弱,395年分裂為東西兩個帝國。北歐的日耳曼人和東歐的斯拉夫人相繼崛起。公元4世紀,來自東方的匈奴迫使東歐各民族西遷。376年,匈奴打敗東哥特王國,哥特人被迫跨過多瑙河進入西羅馬帝國。西哥特人於436年消滅了西羅馬帝國,西歐進入中世紀,但帝國的東半部(東羅馬帝國)壹直發展到1453年被奧托土耳其人消滅。
中世紀時期,許多民族相繼建立王國,采用封建采邑制度,戰爭不斷。查理曼於公元800年建立查理曼帝國,但於843年分裂,帝國東半部發展成為神聖羅馬帝國。英國、法國、德國、意大利等許多國家的雛形都是在這壹時期形成和確立的。天主教會在西歐勢力很大,所有的知識都是在修道院裏傳下來的。宗教迫害和十字軍東征給歐洲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災難。這壹時期被啟蒙運動中的學者稱為黑暗時代。在此期間,歐洲,尤其是南歐和東歐,遭受了阿拉伯人、馬紮爾人、阿瓦爾人、蒙古人和土耳其人等亞洲遊牧民族的多次入侵。
法國大革命期間,人民從14世紀攻占了巴士底獄。在南歐和西歐的壹些國家,尤其是西班牙、葡萄牙、法國和英國,資本主義開始萌芽,並通過地理大發現和海外探險,遍布非洲、美洲和亞洲。在同壹時期,大量的文化進步開始在歐洲發生,這被稱為文藝復興,這也引發了宗教革命。許多國家脫離了天主教會的管轄,改信新教。政教合壹的國家,往往因為教派不同而引發政治紛爭,甚至多次宗教戰爭。在西歐政教紛亂的時候,東方信奉東正教的俄羅斯在彼得大帝和隨後幾位沙皇的領導下逐漸強大起來。
17年底,英國政壇發生了壹場光榮革命,18世紀,英國開始了工業革命,工業革命立即影響了歐洲大陸,促進了民族國家的崛起。北美十三個州是從英國殖民地的地位獨立建國的,而歐洲大陸的法國經歷了法國大革命,拿破侖稱帝。德國和意大利在19世紀統壹。隨著科技的進步,外界的不斷探索,進化論的提出,歐洲成為帝國主義的搖籃,攫取了世界的資源。
20世紀初,帝國主義的極端擴張最終導致歐洲成為戰爭的策源地,發生了兩次世界大戰,給歐洲造成了極大的創傷。第壹次世界大戰是歐洲國家之間的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除了中國、日本和美國,歐洲是主戰場。在此期間,出現了世界上第壹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二戰後,在蘇聯的影響下,出現了壹批社會主義國家。從1950年代開始,以美國為首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成員國和以蘇聯為首的華沙條約組織締約國之間發生了對抗。歐洲分為兩大政治和經濟陣營:東歐的資本主義和西歐的資本主義。直到大約1990年,隨著蘇聯的解體和冷戰的結束,歐洲的政治形勢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現在,“歐洲”這個詞更廣泛地被用作歐盟的同義詞。目前,歐盟有27個成員國,更多的入盟談判正在進行或即將進行。所有歐盟成員國都是歐洲議會的成員。
維基百科(壹個基於wiki技術的多語言的百科全書協作計劃?也是壹部用不同語言寫成的網絡百科全書? 其目標及宗旨是為全人類提供自由的百科全書)?開放性的百科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