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興民俗農歷正月初壹是春節,又稱農歷年,俗稱“過年”,是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古老傳統節日。作為新年的春節,在1912年以前被稱為“新鄭”、“元日”、“元旦”、“鄭丹”、“三元節”。辛亥革命後,為了改變封建主義,打破王朝歷法,實行西歷,使用公元歷與世界時間同步。由於農歷順應農時,方便民生,我國實行農歷與陽歷並行,將陽歷1月1日命名為元旦,農歷正月初壹命名為春節。在泰興,人們把春節叫做“年”,慶祝春節當然叫做“過年”。顧名思義,春節,壹個春節,春天來了,萬物更新,所以人們有足夠的理由通過唱歌跳舞來慶祝“年”的節日。那麽,今年是怎麽來的呢?相傳古時候有壹種叫“年”的怪物,長著長長的觸角和藍色的獠牙,兇猛異常。這種怪物常年生活在海底深處,每年除夕夜才爬上岸,吞食牲畜,殘害人命。因此,在每年的除夕,人們應該扶老攜幼,驅趕牛羊逃到安全的地方。今年除夕,桃花村的人們成群結隊地外出避難。突然,壹個老乞丐從村外走來。他看到手裏拄著拐杖,胳膊上挎著包,留著優雅的銀須,手裏拿著壹顆馬太星,從門口看著。人們匆忙而驚慌地跑開了,到處都能聽到馬嘶的聲音,沒有人來照顧老人。莊東的壹個老婆婆看到了,趕緊給他壹些吃的,勸他趕緊逃命。但是老人並不著急。他笑著說:“婆婆,請讓我在妳家住壹晚吧。我今天壹定要把這個兇獸趕走!”婆婆驚訝地發現,這位老人年輕、硬朗、賢明、氣度不凡。但她繼續勸說,乞討老人卻只是笑笑。婆婆不得不離家避難。半夜裏,壹陣狂風過後,妖怪“年”闖進村子,企圖掠奪。但它發現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家燈火通明,門上貼著紅紙,人在發抖。年獸咆哮壹聲,四肢著地,撲向他龐大的身軀。就在這時,院內突然“乒乒乓乓”響起,震動大地,年獸嚇得渾身戰栗。原來今年動物最怕紅色,最怕火,最怕爆炸。此時婆婆家的院門大開,只見壹個穿著大紅袍的老頭在笑。年獸大驚失色,以為自己遭到滅頂之災,掉頭逃命。再也不敢打擾這個世界。第二天是正月初壹。避難的人們紛紛回家,看到村子安然無恙,他們非常驚訝。老婦人突然意識到這壹點,給大家講了昨晚遇到仙女的故事。當人們來到婆婆家時,看到前門貼著紅紙,屋內幾根大紅燭還亮著,院子裏未燃盡的竹子還在劈啪作響...人們知道那是仙女的祝福,就是拜倒在地上也會拜,感謝上帝!為了慶祝吉祥的到來,欣喜若狂的村民們穿上最新的衣服,戴上最漂亮的帽子,拿出最漂亮的酒和菜,盡情享用。與此同時,鄰裏的親朋好友相互祝賀,載歌載舞,壹時間到處都成了歡樂的海洋!桃花村的喜訊傳遍四面八方,神州大地。從此,每到除夕,壹家人聚在壹起,貼大紅對聯,放鞭炮,燭光通宵,歡度春節。久而久之,它成了人們最隆重的節日。神話傳說都是白聽的。事實上,中國是壹個農業社會。千百年來,農作物的成熟,標誌著壹個“春耕、夏收、冬儲”生產周期的完成。在春回大地的淡季,人們放松心情,享受豐碩的成果,尋求新的希望,慶祝節日,這是很合理的。正月初壹淩晨零點,就在鐘聲敲響的時候,鞭炮齊鳴,震動大地,宣告了壹年中最長的傳統節日正式開始。在舊習俗中,全家老少穿著新衣服,早上先吃紅糖、棗茶和白軟饅頭,以示家庭和睦和甜蜜的生活。然後放鞭炮,點蠟燭燒香,給各家開門“賺錢”。家家戶戶也要盡早帶上香燭,趕到村裏土地廟上香,祈求土地爺保佑全家在新的壹年裏人口平安,莊稼豐收,六畜興旺。年輕壹代向他們的長輩拜年,並祝賀老壹代健康長壽。從除夕開始,宗族、鄰居、親戚、朋友“互相祝賀發財、萬事如意”。人們穿著紅色和綠色的衣服,喜氣洋洋,抱著他們的孩子,互相崇拜,無論是在城市還是農村。初壹的中午和晚上,壹定要吃去年(除夕)的剩飯,叫做“吃老糧燒老草”。年年有余,說明妳家有錢,妳生活富裕。晚上,在日落之前,他們吃面條,因為據說這壹天是老鼠和女孩結婚,所以他們不應該點燈,必須早點睡覺。從正月初二開始,我拜訪了叔叔、嶽父和親戚朋友,給他們拜年。禮物多為茶葉和桃酥、棗、水果等食品。親朋好友聚在壹起,樂壹樂,喝酒取樂,享受打牌的樂趣。全家人還用各種糖果和甜茶招待遊客,如柿子(代表萬事如意)、橘子(代表好運)、大棗(代表早生貴子)、花生(代表長壽)等等。主客雙方互送孩子“紅包”,內外洋溢著歡樂和諧的氣氛。正月初五,也被稱為“破五”,是財神的日子,據說是財神的生日。從午夜開始,家家戶戶都放鞭炮搶“頭香”,所以也被稱為“搶財神”。店鋪更是虔誠祈禱,焚香膜拜,以求生意興隆,開門營業。這壹天,還有人討要“錢”,捧著泥塑像“送財神”,祝壹家人新年富足。“財神到了,全家笑;錢進來,寶進來,大元寶滾滾來!”主人很樂意“施舍”。舊時代,泰興、黃橋從事提水販賣,早在五月初壹就給主人送水,稱為“營利性城市”,主人以“紅包”答謝。處處充滿“富貴”,顯示出財源滾滾的濃厚氛圍。第七天第八天看“七星團”(天文學上叫昴宿星)。黃昏時分,上弦月在天空正中,“七簇星”出現在月亮附近,但每年的位置都不壹樣。人們常常根據自己的位置預測年將滿,認為“上角倉滿,下角滴水,月口武裝,月背荒年。”正月裏還有請“年酒”的習俗,也叫“邀春碧”,招待方家新婚妻兒的老師,有的持續幾十年,“妳請我吃冬酒,我請妳吃年酒”的說法由此而來。春節期間,親戚朋友在節日團聚時壹起打麻將、打牌、撲克、下棋,直到正月初壹。此外,龍燈、耍獅、唱麒麟、踩高蹺、跳財神等藝人沿街而來,川流不息;解放後,每個村街都有娛樂宣傳隊敲鑼打鼓,在湖上蕩船,載花,“編壇子”“放牛”,敲“泰興花鼓”,輪流表演。圍觀的人多,氣氛熱烈。載歌載舞的場面會壹直持續到元宵節。隨著時間和序列的推移,春節期間的許多舊習俗逐漸消亡,新形式的時尚新年問候日益增加。許多政府機構和單位舉行集體崇拜、春節茶話會、聯歡會等。,以及地方政府領導向勞動模範、烈士家屬、老年人和退休人員發放“新年祝福”,慰問加班職工等等。80年代以後,人們使用賀年卡、電話、電報等。而不是去拜年。如今,人們與時俱進,通過電話或短信拜年已經成為壹種慣例。大家都希望平安吉祥,所以出於求吉避邪的心理,有很多禁忌。正月是新的壹年的第壹個月,所以禁忌比較多。比如初壹到初四,不洗衣服,不剪刀,不縫紉,不掃地,不打,殺,病,死,破,壞,光,鬼,偷,輸,窮,完等詞語。,並且沒有鍋、碗、勺、盆等。,壹旦斷了,馬上說“年年(斷)平安”不花錢(除了給壓歲錢),不向別人借火種,不殺人,不討債。第壹個月,如果有親朋好友的訃告,就需要撕壹角犯法以除晦氣,等等。壹些禁忌今天仍然存在。
上一篇:2022年疫情防控計劃和措施下一篇:平衡的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