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法律諮詢 - 什麽是公民意識和公民素質?

什麽是公民意識和公民素質?

公民意識作為社會意識的重要表現形式,不僅直接體現了壹個國家的精神文明程度,而且對經濟建設、民主和法制建設也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胡錦濤總書記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明確提出,政治體制改革要“加強公民意識教育,建立自由、平等、公平、正義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如何增強中國公民尤其是廣大青少年的公民意識,壹直是社會科學領域乃至全社會關註的重大話題。本文擬對中學生公民意識的塑造進行粗淺的分析,以期引起更多的關註。

壹,公民意識的內涵

《辭海》對公民的概念定義如下:“公民通常是指具有壹國國籍,並根據該國憲法和法律享有權利和承擔義務的人。”因此,公民是指壹個人的法律角色,是公民社會中參與或監督國家權力運行的獨立主體。公民應當具有固有的、不可剝奪的人權、公民權和獨立的人格意識,享有作為人的基本權利,包括自由、平等、財產、安全、追求幸福和反抗壓迫。

所謂公民意識,是指民主國家公民的政治主體或政治角色意識,而不是臣服者或旁觀者的奴隸或主體意識。現代公民意識有著復雜的內容,可以概括為:民主意識、權利義務意識、法律意識、公德意識等。

二,中學生需要塑造公民意識的原因

1,從西方社會發展和中國傳統社會演變的歷史來看,公民意識是必然的,也是重要的。

首先,從西方社會發展的歷史來看。古希臘文化被視為西方文化的源頭之壹,以民主政治文明於世。在希臘,從法律上講,所有公民都是城邦的主人。城邦的政治權力也由公民集體控制,為公共目的服務。公民將城邦的公共事務視為自己的事情,參與公共生活是公民生活中最重要、最本質的部分。公民積極而廣泛地參與政治,為自己制定法律並遵守法律,選舉和控制國家官員,為國家服兵役並享有占有城邦土地的特權。因此,公民意識成為他們政治思想的基本特征。這種公民意識的出現,無疑促成了當時城邦民主精神的形成,加速了希臘國家告別原始* * *雷同的人治模式,進而為西方近代民主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石。

近代以來,西方國家在文藝復興、啟蒙運動等諸多運動中,以各種形式倡導個人自由解放、人與人平等,強調公民對國家和社會的權利和義務,反對和廢除封建等級制度和特權觀念。這些無疑為現代西方社會公民意識的形成和發展奠定了基礎。

其次,從歷史的角度看中國傳統社會的演變。在中國傳統社會,我們處於奴隸社會、封建社會或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出於階級統治的需要,統治者往往強調人要做“臣民”、“臣民”、“聽話的人”,而沒有“公民”。統治者實行“民可使,而不可知”的政策,人民遵守“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的順從規則。因此,傳統中國缺乏與公民相關的民主條件。

歷史是繼承的。近代以來,經過資產階級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中國人民的民主權利大大增加,但根深蒂固的專制思想並沒有徹底掃除,專制主義仍然揮之不去。

這種公民意識的缺失,無疑影響了中國的發展和進步。李先生在《修憲與公民教育》壹文中的壹句話:“中國與先進國家最大的差距,就是千差萬別,公民意識的缺失。”中國要趕上先進國家,實現現代化,最重要的是培養人民的公民意識,讓在中國生活了幾千年的中國人成為具有現代意識和覺悟的公民。"

2、公民意識的培養是現代市場經濟的內在需要。

亞當·斯密曾指出:“自愛、自律、工作習慣、誠實、公平、正義、勇氣、謙遜、公共精神和公共道德,所有這些都是人們走向市場之前必須具備的。”這充分說明,市場經濟也是道德經濟。市民社會要有高度發達的物質文明支撐,但工業社會也呼喚市民社會的出現。因為只有市民社會才能構建更好的生產關系、社會關系和上層建築,才能推動工業社會更加科學、協調、全面的發展進步。

我國目前的現實是,壹方面,正如鄧小平所說,“舊中國留給我們的封建專制的傳統很多,民主法制的傳統很少。解放後,我們還沒有自覺地、系統地建立起保障人民民主權利的各種制度……”另壹方面,改革開放以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斷建立。在這個過渡時期,人們的思想開始變得復雜。比如,在激烈的競爭下,人們盲目強調個人能力而忽視社會公德,個人主義上升,人們的社會公德和責任感下降。同時,由於我國法律意識薄弱,較少強調法律責任和義務。總之,市場經濟的負面影響也在壹定程度上加劇了公民意識的缺失。

在這種情況下,公民意識的培養是建立現代市場經濟的內在需要。

3、培養公民意識是民主法治的內在需要。

“法治要優於人治”,民主優於專制,已經成為定論。中國的現代化尤其需要民主和法治。民主法治的實現制度很重要,但民主法治的“軟件”制度同樣重要。

壹個國家要想實現民主化和法治化,就必須得到公眾足夠的尊重、認同和接受。沒有公眾的尊重、認同和接受,也就是沒有公眾對民主和法治的信仰,民主和法律就失去了穩定性,法律就沒有了權威,就像“空中樓閣”,那麽民主和法治就會被視為專制和人治。正如亞裏士多德所說,“法律的效力完全取決於人民的服從。”

因此,可以說,加強公民意識教育,明確公民的法律地位和政治地位,培養公民的權利義務意識,是民主法治的內在需要。

4.培養公民意識是青少年健康成長的必然需要。青少年是國家的未來,他們的思想和行為預示著國家的命運。醫學研究表明,青少年正處於生長發育期,生理、心理不成熟,自我約束能力弱,情緒不穩定,好奇心強,喜歡模仿,容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刺激和影響,包括積極的和消極的影響。著名教育家朱認為,青年教育要“培本”、“固本”,做到“少而成自然,習慣成自然”。

當今社會是壹個信息來源多元化的社會,各種信息對孩子的影響非常復雜。如果處理不當,可能會影響孩子的壹生。檢驗青少年教育能否“培養誠信”的重要指標之壹,就是孩子的公民意識是否培養。

因此,加強公民意識教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長的必然需要。

4.中學公民意識教育的現狀使得加強中學生公民意識教育更加迫切。

我國歷來十分重視思想政治教育,甚至可以說是我國教育的壹大專業和特色。雖然早在1995年《中學德育大綱》就規定“中學德育的基本任務是把全體學生培養成為熱愛社會主義祖國、具有社會公德和文明行為習慣的守法公民”,但到目前為止,我國學校公民教育的現狀仍處於落後狀態。教育方式落後,計劃不清晰,目標不明確,缺乏系統的知識。

這與“應試教育”對教育的長期影響有關。更重要的是,中國是壹個深受封建傳統影響的國家,民主法制和公民個人權利相對淡漠,從而使公民教育成為口號和流於形式。

因此,中學公民意識教育的現狀使得加強中學生公民意識教育更加迫切。

第三,如何在中學加強公民意識教育。

1,加強中學生的學生自主性和公民意識。民主政治的本質是公民平等、普遍地參與決策。民主理論認為,作為壹個整體,社會成員的智慧和能力可能超過少數人。中學生可以通過參加班幹部選舉和班級管理活動,加深對民主運行規律的理解,培養民主素養。同時,讓學生積極參與班級的相關管理,行使作為被管理人的權利,而不是絕對服從學校和班級制定的壹切制度,也有利於培養學生正確的權利義務意識。

2、中學生公民意識教育應與社會實踐相結合。“我覺得紙上談兵,不知道這件事該不該做。”青年誌願者活動、社會調查、為特殊群體的愛心募捐等實踐活動,是開展公民意識教育非常有效的手段。這些活動貼近現實生活,避免空洞無聊的說教。其中蘊含的倫理原則和價值觀,是加強學生自理、自立和行為訓練,提高學生公民意識和實際生活能力的重要途徑,有助於中學生將公民意識內化為自己的無意識行動。

3、充分利用“隱性課程”加強校園文化建設。“隱性課程”壹詞最早是由美國學者傑克遜在《教育生活1968》壹書中提出的。他認為,學生在正規課堂上的進步並不能完全說明學校教育的結果。此外,學生從學校生活的教育中獲得了態度、動機、價值觀等心理發展。如升旗儀式、節日慶典、實踐活動、校園文化等。

過去,我們總是關註顯式方法。這種方法有利於對學生進行積極系統的理論教育,易於對學習過程進行監控和評價,但容易產生逆反心理,或者說教育的有效性不理想。特別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和條件的變化,單純的顯性教育顯然難以完成德育的任務。

校園文化對中學生公民意識的培養既有顯性的約束力,又有隱性的吸引力。因此,我們應該努力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美好的事物,美好的情境,能讓人賞心悅目,身心愉悅,自覺約束自己不道德的行為。美化校園環境,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藝術活動,利用廣播電臺、校報、校園網、宣傳櫥窗、學生刊物、學術講座、人文講座等校園媒體加強輿論引導,都是加強校風建設的重要途徑,可以起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良好作用。

4、中學生公民意識教育應與課堂教學相結合。課堂教學可以分為兩個方面。壹方面,要在中學開展系統的公民知識教育,建立和完善公民知識體系。比如可以在政治板塊設立專章進行講解;另壹方面,公民意識教育應該滲透到各個人文學科中。目前,正在如火如荼進行的歷史新課程改革,應該說在教材中全方位凸顯了公民意識。如在政治史中,通過古希臘羅馬的政治制度論述了民主法制的起源,通過近代西方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建立和發展以及近代中國的政治建設和祖國統壹闡述了民主法制的發展。充分利用這些內容進行有效的課堂教學,無疑有利於加強中學生的公民意識教育。

最後,引用英格爾斯《走向現代化》中的壹段話作為本文的結尾,他寫道:“許多致力於現代化的發展中國家已經逐漸認識到,只有當壹個國家的人民是現代人時,其公民才會將心理和行為轉變為現代公民的人格,其現代政治、經濟和文化管理機構的工作人員才會獲得壹些與現代化發展相適應的現代性。就這樣,我們期待!

  • 上一篇:2022年深圳社保繳費基數
  • 下一篇:審查涉外經濟合同應註意哪些問題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