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法律諮詢 - 什麽是現代性?

什麽是現代性?

現代性是過渡性、短暫性、偶然性,壹半是藝術,另壹半是永恒不變的。波德萊爾:《波德萊爾美學論文選》,人民文學出版社,1987,第485頁。齊格蒙特·鮑曼我們可以把現代性看作是壹個時期,在這個時期裏,人們反思世界的秩序、人類生活的場所的秩序、人類自身的秩序以及上述三個方面的相關秩序。現代性是壹個思考的問題,是壹個關註的問題,是壹種對自身實踐的自覺,是壹種逐漸自覺的實踐意識,是壹種對如果終止或只是衰落所留下的空虛的隱憂。現代性的歷史是社會存在與其文化之間的緊張關系的歷史。現代生存迫使其文化站在自己的對立面。這種不和諧恰恰是現代性所需要的和諧。齊格蒙特·鮑曼,《現代性與矛盾心理》,劍橋:政體,1991,第5頁,10。烏爾裏希·貝克的問題在於,答案不僅是資本主義(馬克思)、合理化(韋伯)、功能區分(帕森斯),這個答案的關鍵點在於,道德和正義對於現代社會來說絕不是外在的局部變量,而是相反的。現代性中有壹個獨立的(古代的和現代的)意義來源,就是政治自由。這種來源永遠不會被日常使用耗盡——事實上,它激發了更有活力的東西。從這個角度來看,現代性意味著壹個傳統的確定性世界正在失敗並被取代——如果我們幸運的話——也就是被法律允許的個人主義取代。烏爾裏希·貝克,世界風險協會,劍橋:布萊克威爾,1999,第10頁。馬歇爾·伯曼(Marshall Berman)如果我們仔細聆聽20世紀作家和思想家關於現代性的陳述,並與他們在19世紀的前輩進行比較,我們就會發現這壹陳述的遠見。我們19世紀的思想家不僅是現代生活的狂熱追隨者,也是它的敵人。他們不厭其煩地與現代性的模糊和矛盾作鬥爭。他們的自我諷刺和內心緊張是他們創造力的重要來源。然而,他們在20世紀的繼承者更傾向於僵化的兩極和扁平的壹體化。現代性要麽沈迷於盲目的、不加批判的熱情,要麽被批判為新奧林匹亞式的異化和蔑視;無論如何,它被認為是壹個封閉的整體,現代人無法雕刻或改變它。現代生活的開放視野已經被封閉的視野所取代,也就是說,過去我們要這個要那個,現在已經被非此即彼所取代。馬歇爾·伯曼(Marshall Berman),所有固體都融化為空氣:現代性的體驗,紐約:企鵝出版社,1982,第24頁。馬泰·卡列寧斯庫(Matei Calinescu)不可能準確地說出人們何時可以談論兩種不同的、尖銳沖突的現代性的出現。然而可以肯定的是,在19世紀上半葉的某個時候,這兩種現代性之間出現了不可逾越的分裂。壹種現代性,作為西方文明史的某壹階段,是科技進步的產物,是工業革命的產物,是資本主義引起的廣泛的經濟社會變革的產物。另壹個是作為美學概念的現代性。從那以後,兩種現代性之間的關系就壹直是不可約的、敵對的。雖然在盡力消滅對方的過程中不承認對方的影響,但也鼓勵對方的影響。關於第壹種現代性,即資產階級的現代性概念,我們可以說,從整體上看,它延續了近代思想史早期的優秀傳統:對進步的信仰,對科學技術能夠造福人類的可能性的堅定信念,對時間的關註(可測量的時間,即買賣的時間,因而也和其他任何商品壹樣,可以算作貨幣的等價物),對理性的崇拜,以及局限於抽象的人道主義體系的自由和理想。還有對行動和成功的務實取向和崇拜——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與現代性的鬥爭密切相關,在中產階級建立的成功文明中作為核心價值觀而充滿活力。相比之下,另壹種現代性,即已經演變為先鋒派的現代性,在其浪漫主義之初,往往是壹種激進的反資產階級態度。它痛恨中產階級的價值觀,用極其豐富多彩的方式表達仇恨,從反叛、無政府主義、末世論到貴族自我放逐。因此,界定文化現代性的,不僅僅是它的各種積極目標(盡管它們往往毫無共同之處),而是它對資產階級現代性的徹底排斥,以及它的破壞性的消極激情。馬泰·卡林內斯庫,《現代性的五張面孔》,杜倫:杜克大學出版社,1987,第4142頁。從後現代主義的觀點來看,現代性已經被視為壹種將統壹性和普遍性的概念強加於思想和世界的探索。事實上,它的使命是在混亂中建立秩序,在處女地建立服從的規則。然而,隨著全球權力平衡從西方轉移,隨著更多的聲音反駁西方,人們強烈地感覺到現代性不會是普遍的。這是因為現代性既是西方的計劃,也是西方價值觀向全世界的投射。事實上,現代性使歐洲人能夠將自己的文明、歷史和知識作為普遍的文明、歷史和知識投射給他人。麥克·費瑟斯通,《解構文化:全球化、後現代主義和身份認同》,倫敦:Sage出版社,1995,第10頁。米歇爾·福柯我知道人們把現代性作為壹個時代或者作為壹個時代特征的整體來談論;人們把現代性提上了這個議程:在現代性之前有壹個或多或少幼稚或過時的前現代性,然後是壹個令人困惑和不安的“後現代性”...我問自己,人們是否可以把現代性當作壹種態度,而不是壹個歷史時期。我所說的態度是指壹種與當下的關系方式:壹種由壹些人自願做出的選擇,壹種思維和感覺方式,壹種行動和行為方式。它不僅標誌著屬性,也表明了壹種使命。當然也有點像希臘人所謂的民族精神(氣質)。——福柯:“什麽是啟蒙?《福柯文集》,上海遠東出版社,1998,第533和534頁。安東尼·吉登斯我區分了現代性的三個主要來源,每壹個都與另壹個相關:時間和空間的分離。這是時空在無限範圍內延伸的條件,它提供了準確區分時空區域的手段。分離機構的發展。它們使社會行動能夠從區域化的情況中“提取”出來,並跨越廣闊的時空距離重組社會關系。知識的反思性應用。關於社會生活的系統知識的生產本身成為社會系統再生產的內在組成部分,從而把社會生活從傳統的不斷束縛中解放出來。《安東尼·吉登斯:現代性的後果》,譯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46、47頁。哈貝馬斯的現代性概念與歐洲藝術的發展密切相關...韋伯賦予文化的現代性以實質理性的分離特征。宗教和形而上學之間的這種分離構成了自律的三個領域。分別是科學、道德、藝術,這三個方面最終被區分出來,是因為與宗教、玄學融為壹體的世界觀分道揚鑣。自18世紀以來,這些古老的世界觀遺留下來的問題被整理和分類,以包括有效性的特殊方面:作為知識問題,公平和道德問題,以及有趣的問題。科學的語言,道德的理論,法學,藝術的生產和批評,都是人們依次設置的。人們可以使文化的每壹個領域都符合文化的職業,文化領域的問題成為專門專家關註的焦點。這種對文化傳統的專業研究領先於文化三個方面的每壹個內部結構,因此認知工具的結構、道德實踐的結構和審美表達的理性結構都無壹例外地處於專家的控制之下...18世紀啟蒙哲學家系統闡述的現代設計,按照其內在邏輯,包含了他們發展客觀科學、普及道德法律、自律藝術的努力。同時,這種設計也有意從其外在形式上釋放上述各個區域的認知潛力。啟蒙哲學家試圖利用這種專門的文化積累來豐富日常生活——即合理地組織和安排日常社會生活。——哈貝馬斯:論現代性,載於王嶽川、尚水主編的《後現代主義文化與美學》,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p. 16 17。斯圖爾特·霍爾用“現代性”這壹概念來表達這壹含義,即導致某些獨特性或社會特征出現的單壹過程。正是因為這些特征結合在壹起,才給我們提供了“現代性”的定義...現代社會的特征或特點是:1。在明確的地理邊界內運作的政治權力的世俗形式,以及政權和合法性的權威和概念。這些是現代的。2.以市場上大規模的商品生產和消費、廣泛的私有制和系統的長期資本積累為基礎的貨幣交換經濟。3.具有固定社會等級制度和交錯忠誠特征的傳統社會秩序的衰落,以及動態社會分工和性別分工的出現。在現代資本主義社會,這呈現出新的階級形態和獨特的男女父權關系的特征。4.傳統社會典型的宗教世界觀的衰落,世俗物質文化的興起,表現出我們現在所熟悉的個人主義、理性、工具主義的沖動。還有另外兩個方面與我們對現代性的定義有關,可以粗略地歸入“文化”的範疇。首先是知識的生產方式和分類方式。現代社會的標誌是壹個新的理性和認知世界的誕生...二是本書采用的現代社會分析方法,強調文化認同和社會認同是形成過程的壹部分。斯圖爾特·霍爾& amp布拉姆·吉本編輯。、現代性的形成,劍橋:政體,1992,第6頁亨利·列斐伏爾我們把現代性理解為壹種反思過程的開始,壹種批判和自我批判的高級嘗試,壹種對知識的渴求。我們在壹系列的文本和文件中接觸到他們,這些文本和文件承載著他們自己時代的符號,卻又超越了時尚和新奇模仿的誘惑。現代性不同於現代主義,就像社會中闡述的壹個概念不同於社會現象本身,就像壹種與現實有著不同想法的活動。亨利·列斐伏爾,《現代性導論》,倫敦:Verso,1995,第1 2頁。伊曼努爾·列維納斯現代性的本質特征是從對存在的認同和占有轉向對存在和認識的認同。這個從cogito到sum的過程達到了這個層次,即認識的自由活動和脫離任何外在目的的活動都會在傾向於被認識的事物中找到自己。這種認識的自由活動,會逐漸形成作為存在的存在之謎,不管通過認識把握的是什麽。肖恩.漢德艾德。,列維納斯讀本,牛津:布萊克威爾,1989,第77-78頁。無論讓·弗朗索瓦·利奧塔在哪裏,如果沒有破碎的信仰,如果現實中不缺乏與另壹個現實的介入密切相關的現實,現代性就不可能出現。Jean Frrancois Lyotard,《後現代闡釋》,明尼阿波利斯:明尼蘇達大學出版社,1993,第9頁如果約翰·麥金尼斯說現代性源於以下命題,即獨立的自我現在按照自己的形象而不是上帝的形象創造社會,這充分體現在個人平等權利的概念中。那麽,我們可以把晚期現代性描述為壹個時期,在這個時期,同樣的自我現在要求各種私人權利以獲得真正的自我。選舉權、罷工權和工作權之間的沖突和鬥爭在過去時有發生,現在增加的是需要特殊身份的沖突,或者相反,是需要發展特殊形式的社會責任的沖突。這些沖突往往集中在性別上,或者用性別話語來表達。
  • 上一篇:誰對合同的有效性有異議?
  • 下一篇:世博會材料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