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業的概念
制造業是指制造資源(材料、能源、設備、工具、資本、技術、信息和人力等)集中的行業。)根據市場需求通過制造過程轉化為可供人們使用和利用的大型工具、工業品和消費品。
制造業直接反映了壹個國家的生產力水平,是區分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的重要因素。制造業在發達國家的國民經濟中占有重要份額。
制造業包括:產品制造、設計、原材料采購、倉儲運輸、訂單處理、批發經營和零售。主要從事產品制造的企業(單位)為產品銷售而進行的機器設備的組裝和安裝。
制造業的優勢和劣勢
優勢
(1)中國勞動力成本低,在勞動密集型產業和產品上占優勢,競爭力強。而且,中國的勞動力素質相對較高。比如廣東、浙江的勞動力,有壹部分是來自農村的高中生,這些人的素質相當不錯;
(2)中國有巨大的潛在消費市場,可以容納這些產品,促進規模經濟的快速形成。通常壹個國家的產品首先要在國內銷售,獲得壹定的經驗,達到壹定的輸出規模後,才會走向國際市場。中國這麽大的國內消費市場,為產品研發創造了基礎條件。
(3)制造業基礎比較完善。改革開放20多年來,中國制造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制造業作為國民經濟的主體和支柱產業,為我國國民經濟的未來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進入21世紀,中國制造業發展面臨的國際國內環境發生了深刻變化。加入世貿組織,使中國的經濟體制改革和對外開放進入了更廣更深的階段。
(4)制造業生產相對集中,大多分布在相關資源豐富的地區。國家非常重視制造業相關產業的發展,所以中國很多大型制造業都有很好的生產資源基礎,其在經濟調節中的市場化作用也有利於制造業的發展。
處於不利地位的
(1)技術開發創新能力弱;
(2)企業缺乏活力;
(3)落後的管理機制和管理思想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
(4)市場機制不完善,競爭不完全;我們沒有市場經濟所需的基本法律;
(5)重制造,輕研發;我們很多產品的產量都是世界第壹,雖然做了很多,但是很多研發都是從國外引進的。比如彩電,我們的顯像管都是買的。雖然買來的技術經過了改進,不會有知識產權糾紛,但是我們沒有原創技術;
(6)產品缺乏世界品牌;
(7)機械化程度不高,效率低。
提升制造業的主要政策措施
(壹)完善依托重大項目發展高端裝備的體制機制。以用戶為主導,以裝備制造單位為主體,發揮產學研用相結合的優勢,共同開發先進裝備;鼓勵由設備用戶和制造企業組成的產業聯盟參與項目投標;完善招標制度,取消對國產設備的歧視性規定,發揮投資和行業主管部門的作用,加強對招標工作的指導和監督。
(2)加大財稅支持力度。充分利用民用飛機、民用航天、高技術船舶等科研計劃的作用,加大創新支持力度。發揮節能減排專項資金作用,組織實施節能與新能源汽車創新項目。設立高端裝備發展項目,支持高端裝備及其關鍵零部件和配套系統的研發和產業化。鼓勵引進、消化、吸收和創新,對國家鼓勵的高端裝備研發中確需進口的核心器件、關鍵零部件、原材料和關鍵技術予以免稅。
(3)完善金融支持政策。建立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融資機制,支持重大技術裝備發展。鼓勵金融機構創新金融產品品種,支持裝備制造企業融資和規模化發展;發揮現有裝備制造基金的作用,支持裝備制造企業轉型升級;鼓勵和支持符合條件的裝備制造企業上市,加大創新投資和股權投資向裝備制造領域傾斜;支持金融租賃公司開展設備融資租賃業務。
(四)聚焦重大項目。繼續狠抓高端數控機床和基礎制造裝備、大飛機、大型先進壓水堆和高溫氣冷堆核電站、超大規模集成電路制造裝備和成套工藝的實施,發展關鍵制造裝備,突破核心技術,為我國高端裝備產業化提供基礎支撐。
(5)加強市場培育。建立首套設備保險機制和示範應用體系。探索建立裝備風險基金,為裝備用戶采用首套高端裝備及配套系統提供保障,鼓勵裝備用戶為研發企業提供工業試驗條件和應用機會,建立裝備示範應用體系。加快開放低空空域,為通用飛機發展奠定市場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