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中歷史課程改革中,如何把握和理解高中歷史課程,明確其性質,是歷史課程改革的關鍵環節之壹,也是教師在實施歷史課程的實踐中應該把握好的。
下面這篇文章就談談我自己對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性質的粗淺看法。
第壹,普通高中的歷史課是基礎教育階段的基礎課,還是講究“基礎性”
以前基礎教育的定義更多的是定義為九年義務教育,而只有少數人把高中教育納入基礎教育範疇。
這次課程改革將高中階段納入了基礎教育階段。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在第壹部分的序言中說:“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是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角度闡述人類歷史發展過程和規律,進壹步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歷史意識、文化素質和人文素質,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基礎課程。
“所以,高中歷史課還是基礎課,還是屬於基礎教育的範疇。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註重與初中課程的銜接”和“堅持基礎”。
這個基礎不僅是歷史知識的基礎,也是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維度、多層次的基礎。
高中歷史課程屬於基礎教育階段,可以說是培養人才、提高國民素質的基礎工程之壹。它應該為學生進入高層次的教學和學習鋪平道路,也為學生進入和適應社會奠定基礎。
因此,課程標準指出“在初中歷史課程的基礎上,根據普通高中教育的性質、任務、課程目標和基本要求,遵循時代性、基礎性、多樣性、選擇性的原則,規定適合高中學生的課程目標和學習內容,為其步入社會和更高層次的學校奠定基礎。
將高中歷史課程定位為基礎課程,對於指導歷史課程的改革和教學具有重要意義。
2.與其他學科相比,普通高中歷史課程具有獨特的“歷史性”。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以歷史知識為基礎,與其他課程相比,歷史課程具有獨特的“歷史性”。
歷史課中的歷史知識具有時序性、過去性和壹度性的特點。
這些特點可以說是其他學科所不具備的歷史知識的特點,而這些特點也決定了歷史課程與其他學科的巨大差異和區別,也決定了歷史課程與其他學科的巨大區別。
基於歷史與其他學科知識的不同,歷史課程在教育目標和教育功能上也不同於其他學科。
課程標準強調“普通高中歷史課程必須充分實現其教育功能,在提高現代公民人文素質中發揮重要作用”,註重歷史課程“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歷史意識、文化素質和人文素質,促進其全面發展”。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從不同角度揭示人類歷史發展的基本過程,通過重大歷史事件、人物和現象展示人類發展過程中豐富的歷史文化底蘊。
通過高中歷史課程的學習,學生可以了解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脈絡,總結歷史經驗教訓,繼承優秀文化遺產,弘揚民族精神;學會用馬克思主義科學歷史觀分析和解決問題;學會用歷史的眼光去理解和思考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進而關註中華民族和全人類的歷史命運。
通過高中歷史課程的學習,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促進人格的健康發展。
這些教育目標的實現是其他課程無法替代的。
只有歷史課程才能很好地實現這些教育目標。
第三,普通高中的歷史課程不能等同於歷史,更強調其“歷史教育”。
雖然普通高中的歷史課程是以歷史知識為基礎的,但這並不意味著歷史課程等同於側重歷史研究和窮盡性追求的歷史,而高中歷史課程則強調其歷史教育和已證知識的教育。
歷史教育的重要目標和內容需要歷史研究的支撐,但不等同於歷史研究。
歷史研究基於爭鳴和創新,歷史教育基於傳承和行動。
過去的大綱更註重歷史知識的專業性。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歷史教學大綱說:“歷史是認識和解釋人類社會發展過程和規律的學科,與人類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方面的活動密切相關。它具有提高國民素質的教育功能,是人文社會科學的基礎學科。
這種對歷史知識專業性的過分強調,導致了過去歷史課程內容“難、繁、偏、舊”和過分強調書本知識的現狀。
高中歷史課程不僅是向學生傳授系統的歷史知識的課程,也是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更加關註和幫助學生發展的課程。高中歷史課屬於非專業的歷史教育課,是全國中學生的基礎課。應當擺脫大學專業歷史教育模式和歷史研究成果(模式)的長期影響,不刻意追求歷史學科體系的完整性,避免專業化和內容成人化的傾向;它應該只向中學生介紹最基本、最重要的歷史知識,構建符合中學生認知水平和學習需求、有助於學生發展(終身學習)的新課程體系。
第四,普通高中歷史課程註重公民教育,同時具有強烈的“人文性”。
課程標準強調“普通高中歷史課程必須充分實現其教育功能,為提高現代公民的人文素質發揮重要作用”。
歷史課程將公民教育列為課程的基本功能。公民教育功能的正確定位適應了課程的基本特征和時代發展的要求,是新世紀歷史教育的重大進步。
課程標準提出的公民教育目標形成了新的歷史教學觀,將對歷史教學的內容和方法產生重要影響。
加強歷史課程中公民教育目標的研究,有利於進壹步認識歷史學科的課程功能,促進教師公民教育觀念的形成。
與以往的歷史教學大綱相比,我國的歷史課程標準開始用公民教育的概念來解釋歷史課程的功能和性質,公民教育成為歷史課程目標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
我國歷史課程標準中的公民教育目標,以其豐富的內容、人文性、層次性和深入性的體系結構、系統性和可操作性的教學規範,體現了社會和時代發展的需要,也體現了歷史課程對人本身和“人性”的終極關懷。
人文性是新課程的鮮明特色,而歷史課程是人文教育的核心課程,其人文教育功能是其他任何學科都無法替代的。
歷史學屬於人文社會科學,其研究和探究的對象主要是人和人類社會的活動。人和人的活動是歷史學科的中心,這為歷史教育的人文性奠定了基礎。從這個角度看,歷史教育應該承擔起新課程中人文教育的首要任務。
因此,歷史課程註重“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歷史意識、文化素質和人文素質,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第五,普通高中歷史課程強調學生的發展,以學生為本。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強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積極與學生互動,共同發展,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系,註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主動的、個性化的學習。
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個性,關註學生的個體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營造能夠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的教育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使每壹個學生得到全面發展。
歷史課程還體現了“以學生為本發展”的教育思想,即“關註人類生命的可持續發展”
課程標準強調高中歷史課程要“基礎性、時代性”、“多樣化”,指出歷史課程要註重與初中課程的銜接,與現實生活和社會發展緊密聯系,關註學生的生活和全面發展;倡導學生主動學習,培養探索歷史問題的能力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提高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更新教師的教學觀念,為學生的學習提供更多的選擇;形成以評價學生綜合素質為目標的評價體系,充分實現歷史教學評價的功能。
這些課程的基本理念都體現了以學生為本,有助於“進壹步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歷史意識、文化素質和人文素質,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