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法律諮詢 - 800字生活心理學隨筆

800字生活心理學隨筆

創傷後應激障礙的心理社會危險因素;關鍵詞創傷後應激障礙;心理因素;社會因素;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是壹種高危因素,是指遭受強烈威脅和災難性心理創傷,導致出現延遲和長期持續的精神障礙。表現為反復的創傷經歷、持續的警惕和持續的回避,具有壹定的生物學特征。本文主要從社會人口學和社會心理學兩個方面總結了創傷後應激障礙的危險因素如下。1創傷後應激障礙的研究現狀創傷後應激障礙的早期研究主要集中在退伍軍人、被俘士兵和納粹集中營幸存者。1987年,美國研究發現,參加過越戰的老兵終生患病率,男性為31%,女性為27%。男性和女性時點患病率分別為65438±05.2%和8.5%。Madakasia O'Brien率先研究了自然災害後的PTSD。他們報告說,龍卷風受害者中PTSD的患病率為59%。自那以後,幾個作者報告說,在幾次不同的災難之後,如地震和颶風,PTSD的患病率超過了30%。中國張北地震受災人群3個月和9個月後PTSD發生率分別為18.8%和24.4%。PTSD也是繼火災、爆炸、海難、空難等各種人為事故之後最常見、最突出的精神病理學問題。據報道,受傷的火災幸存者中PTSD的患病率高達100%。空難後,50%的幸存者出現了PTSD [1]。吳誌剛等人采用多階段整群抽樣的方法調查了洞庭湖災區1995 ~ 1999年成人PTSD的患病率,患病率為33.89%。王向東等人對張北地震受災人群的調查顯示,急性應激障礙(ASD)發病率為6.65438±0%,3個月內PTSD發病率為65438±08.8%,震後3個月發病率為7.2%。張本對唐山地震孤兒的PTSD調查顯示,發生率為23%,提示地震孤兒是PTSD的高危人群。基於社區人群的流行病學研究表明,PTSD終生患病率為1% ~ 14%,在高危人群研究中PTSD患病率為3% ~ 58%[2]。2社會人口學2.1國內壹些研究表明,在同樣的創傷事件中,老年人更容易患PTSD。對洪災地區PTSD的研究發現,成人和兒童都符合這壹結論。劉愛忠對7 a-15 a洪災區兒童的研究結果表明,PTSD的發病率與年齡呈正相關,7 a組發病率為14.1%,15 a組發病率為23.5%。吳誌剛對洪水地區成年人的研究也有類似的規律。16a ~ 20a組PTSD發生率為26.7%,而> 70a組高達40.3%。但也有學者的研究並不支持上述觀點[3],認為不同年齡段的PTSD發病率沒有差異。這可能與應激源、研究對象、研究標準和診斷工具的差異有關。2.2男女PTSD患病率是否存在差異壹直是學者們爭論的焦點。研究發現,女性的PTSD患病率是男性的兩倍[4]。女性不僅高度易患PTSD,而且往往有慢性病程,中位數約為男性的4倍(分別為48.1月和12.0月)[5]。對60名非性侵犯受害者(包括38名男性和22名女性)進行了調查。創傷事件後65,438±0 W ~ 3個月,765,438±0%的女性和50%的男性符合PTSD的診斷標準。3個月後,仍有265,438+0%的女性符合PTSD的診斷標準,男性受害者全部康復。在經歷了同樣的創傷事件後,女性的PTSD患病率也明顯高於男性。如有學者發現[6],地震災民3個月內的PTSD發生率為男性13.5%,女性24.7%。OlffM和其他研究發現,女性創傷後應激障礙發病率高的原因在於她們面臨的壓力事件的類型。他們經歷這類事件的年齡越小,體驗越深,自控能力越差,出現PTSD的可能性越大。2.3不同種族在文化、社會習俗、教育等方面有壹定的差異。這對PTSD的發病是否有壹定影響也是壹個有爭議的話題。Norris等人研究了十種潛在創傷事件發生頻率對65,438+0,000名成年人的影響,發現在不同人群中,白人比黑人更容易受到創傷事件的影響,但黑人男性最容易受到創傷事件的影響。Garrison等人調查了雨果颶風後1264名青少年11a ~ 17a。白人女孩的PTSD患病率最高(6.2%),其次是白人男孩(4.7%),黑人男孩和女孩分別為3.8%和65438。不同種族的PTSD發病率不同。即使考慮到創傷應激事件的數量和強度的差異,白人的發生率仍然相對較低[7]。2.4職業很多研究發現,職業與PTSD有壹定的關系。如我國學者王對我軍21198名士兵的流行病學調查顯示,PTSD患病率為0.485%。其中,陸軍、海軍、空軍和軍校學員的PTSD患病率分別為0.484%、0.58%、0.84%和0.227%,但特殊兵種或士兵在執行救災任務後的PTSD患病率明顯高於和平時期我軍橫斷面調查。吳興渠等對365,438+02名高原摩托車手的調查表明,發病率為8.65%。煙臺“11.24”海難軍人1 mo後發病率為17.95%。與PTSD相關的因素很多,除了人口學因素外,人格特征、社會支持、應對方式、心理健康狀況等心理社會因素也與PTSD相關。這些因素在PTSD的發生中可能相互影響、相互配合,它們之間的關系是復雜的。本文打算分別討論它們。3社會心理學3.1人格特征很多研究發現,人格特征與PTSD有關。性格缺陷,如敏感、偏執、膽怯、多疑等。,往往阻礙個體良好的社會適應,甚至與周圍環境格格不入。因此,他們往往受到更有害的社會和心理刺激,難以有效抵抗,更容易患PTSD。在密歇根州東南部隨機抽樣21a ~ 30a ~ 30a,對PTSD患病率及其危險因素(DSM-ⅲ-R)進行了研究。PTSD的患病率與種族和婚姻狀況無關,其危險因素為文化程度低、兒童期行為問題、神經質和內向性格[8]。劉的研究表明,情緒傾向不穩定、隱蔽性高的個體更容易患PTSD [9]。吳興渠對高原汽車人的研究也支持這個結果[10]。此外,在洪災區兒童PTSD易感性研究中發現,[11],兒童行為問題與PTSD的發生有關(OR=1.80),嚴重的不良情緒行為模式是PTSD前的重要誘發因素之壹。PTSD患者往往同時患有其他精神疾病,如情緒障礙、焦慮、酒精依賴和藥物依賴、行為障礙和人格障礙(尤其是反社會型人格障礙和邊緣型人格障礙)。運用各種研究方法,發現PTSD患者上述疾病的發生率高於普通人群,從62%到99%不等[12]。3.2應對方式應對方式作為應激過程中的中介因素之壹,是人們用來應對內外環境要求及相關情緒困擾的方法、手段或策略。它影響應激反應的性質和強度。不同的應對方式可以降低或提高應激反應水平,從而調節應激與應激結果的關系。國外學者的研究表明,如果受害者在精神創傷後能夠運用適當的應對方式,PTSD是可以避免的。相反,某些人格特征會制約人們對環境變化的認知,影響人們的應對方式。人格缺陷的人在受到壓力後往往不能及時求助於自身的社會支持系統,而是采取消極的應對方式[13]。例如,物質濫用可能會輕率地導致PTSD患者的SUD或SUD患者的復發。Ouimette的調查也證實了上述觀點。他隨訪了患有創傷後應激障礙的退伍軍人。部分患者在應對方式和認知方式上存在不足。他們對戒毒和戒毒的好處持懷疑態度,並逐漸失去信心,對成癮物質寄予更多的期望。到第二年隨訪時,這些患者濫用酒精等精神活性物質的情況更加突出,戒毒的可能性較小。在關於創傷壓力的文章中,積極或有益的應對策略,如積極思考或積極處理問題,與應對壓力有關;消極的應對策略,如回避,通常被認為是不恰當的應對策略。3.3社會支持許多研究結果表明,社會支持可以減少PTSD的發生。Wang XD等人指出,如果受害者在遭受壹定強度的創傷,如歧視、虐待、性創傷後,給予及時的支持,特別是來自家庭的社會支持,會降低PTSD的發生率。王向東等人對兩個相距10 km,人口統計數據可比性好,震前各方面情況相似,但受災程度和救災援助不同的村莊進行了隨機抽樣調查。結果顯示,在受災嚴重但震後得到較好救助和支持的村莊,PTSD的發生率較低。根據DSM-IV,地震後9個月兩個村的PTSD發生率分別為19.8%和30.3%[3]。原因可能是,盡管初始暴露量較低,但遭受輕災的村民在地震後仍生活在受損房屋中,並遭受余震的威脅,其後續應激水平較高。同時,受害者充滿希望的社會支持不足以滿足他們的需求,加重了他們的無助感,由此產生的負面情緒得不到及時緩解,增加了PTSD的可能性。本研究直接有力地證明了災後變量的重要性,並提示充分的社會支持對預防災後PTSD的發生具有積極意義。調查還發現,對支持的滿意度越高,PTSD的風險越小,這是PTSD的保護因素,提示良好的家庭和社會支持可以降低PTSD的風險[2]。目前,人們對這壹現象普遍認識不足。比如國內有幾項研究報道,車禍後的PTSD患者雖然有很大的精神痛苦,但沒有壹個人主動找精神科醫生治療,導致病情得不到及時控制。因此,缺乏社會支持是PTSD的誘發因素之壹。回答補充

3.4其他因素不同地區的災難類型、創傷經歷、父母教養方式、心理痛苦程度也是影響PTSD的重要因素。壹些學者對大爆炸事故的研究分析發現,PTSD的發生與暴露程度呈正相關。也有報道稱,PTSD患者和非PTSD受害者的受傷程度存在差異。其他公認的危險因素有:既往創傷暴露、創傷事件前後的其他負性生活事件、家庭背景差、健康狀況差等。總之,上述社會心理因素在PTSD的發生中並不是獨立起作用的,它們在PTSD的發生中是如何起作用的,它們之間又是如何起作用的,這是壹個很難研究的問題,需要進壹步深入研究。如果能找到PTSD的高危因素,將事半功倍。因此,深入了解PTSD的高危因素尤為重要。幹預越早,PTSD的預防就越有效。回答補充

參考文獻[1]王向東,蔣經緯。創傷後應激障礙的流行病學特征及危險因素[J].中國流行病學雜誌,2002,10 (5): 334 [2]丁偉,雍正。創傷與創傷後應激障礙[J].中國臨床康復,2006。謝偉,楊智慧,等.創傷後應激障礙在中國的研究進展[J].應用心理學,2005,11(2):176[4]FOA EB,街道GP。婦女與創傷事件[J].臨床心理學雜誌,2005年。62 (Supple17): 29 [5]布雷斯勞n .創傷後應激障礙的後果[J].臨床心理學雜誌,2001,62 (Supple17): 55 [6]王向東,張華飈等.地震後創傷後應激障礙的發生率及影響因素[J].中國精神衛生雜誌,1999,13 (1): 28。

[8] Breslau N,Davis GC,Andreski P,等.城市青年人群的創傷事件和創傷後應激障礙[J].拱根精神病學,1991,48 ∶ 216 [9]劉,楊來奇,,等.交通事故應激患者血清NO和SOD測定與人格特征的相關性[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誌,2002,10(3):218[10]。1312高原汽車兵創傷後應激障礙調查[J]。解放軍預防醫學雜誌,2002,20 (6): 431

  • 上一篇:什麽是期貨?期貨交易怎麽做?
  • 下一篇:實證與非實證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