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加強監管,英國政府在1997成立了食品標準局。該局是獨立的監督機構,不隸屬於任何政府部門,負責整體食品安全事務和制定各項標準,實行衛生部長負責制,每年向國會提交年度報告。食品標準局還成立了壹個特別工作組,由其首席執行官領導,以加強對食物鏈所有環節的監督。
英國法律授權監管部門對食品的生產、加工和銷售場所進行檢查,並規定檢查人員有權檢查、復制和扣留相關記錄,並抽取樣本進行分析。食品衛生官員經常對餐館、外賣店、超市和食品批發市場進行不定期檢查。在英國,屠宰場是重點監控場所。為了確保食品安全,政府監管所有屠宰場。肉制品、水產品大型批發市場也是檢查的重點。食品衛生檢查官員每天都在這些地方進行仔細的抽樣檢查,以確保銷售的商品來源合法並符合衛生標準。
英國食品安全監管的壹個重要特點是實行食品追溯和召回制度。食品可追溯系統是為了有效控制食品從農田到餐桌的全過程,確保食品質量安全而建立的食品質量全程監控系統。如果監管部門發現食品有問題,可以通過電腦記錄迅速查出食品的來源。壹旦發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當地主管部門可立即調查確定事故可能影響的範圍和對健康的危害程度,通知公眾並緊急收回已流通的食品,同時將相關信息發送衛生部,以便在全國統籌安排,控制事態,最大限度地保護消費者權益。
為了追查食物中毒事件,英國政府還建立了食物危害警報系統、食物中毒通報系統、實驗室報告系統和流行病學交流與咨詢網絡系統。嚴格的法律和系統的監管有效地控制了有害食品在英國市場的流通,消費者的權益得到了相當程度的保護。
此外,英國還有BRC(英國零售聯合會),這是壹個代表英國食品零售商利益的協會。他們制定了英國出口商熟悉的全球食品標準。他們做了市場層面的食品安全管理,每個零售商都有監督供應商。這樣,食品生產企業要想把產品賣給零售商,就必須滿足他們的要求,所以這是食品生產企業投資食品安全管理的最直接動力。而且這是壹個非常成熟的食品市場,從國家到民間,都在對食品行業做監管。在法國,確保食品安全的兩個關鍵任務是打擊欺詐和畜牧業監管,近年來還出現了兩個相應的新部門。其中,食品總局直接隸屬於法國農業部,主要負責確保動植物及其產品的衛生安全,監督質量體系管理。競爭、消費和打擊欺詐總局負責檢查包括食品標簽和添加劑在內的各種指標。法國農民也意識到消費者越來越關註食品安全,甚至是食品產地和生產過程的衛生標準及其對環境的影響。所謂理性農業,是指綜合考慮生產者經濟利益、消費者需求和環境保護的競爭性農業。其目的是保證農民收入,提高農產品質量,有利於環境保護。法國媒體認為,這種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形式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同時也極大地提高了食品安全。
在銷售過程中,信息透明是保證食品安全的重要措施。所有轉基因食品,無論是用轉基因種子種植的,還是用轉基因添加劑加工的,都必須在標簽上標明生產日期、保質期、成分等必要內容。此外,法國規定食品中的所有添加劑都必須詳細列出。由於“瘋牛病”的影響,自2000年9月1日起,歐洲各國對出售的肉類實行特殊的標簽制度,要求標簽上必須標明批號、屠宰所在國家和屠宰場許可證號、加工所在國家和加工車間編號。自2002年6月5438+10月起,增加了兩項:出生國和繁殖國。對於標準,重點在於實施。位於巴黎郊區的葉猴超級食品批發市場是歐洲最大的食品批發集散地,也是巴黎的“菜籃子”。這裏的商品品種豐富,價格便宜。為了保證食品質量,法國農業部有專人24小時不間斷地檢查各種產品。
瘋牛病於65438年至0996年在英國被發現。2000年初,法國發現壹些肉制品中含有致命的李斯特菌。2001英國爆發口蹄疫。對利潤最大化的盲目追求導致歐盟地區食品安全危機頻發,使得消費者在選擇食品時更加謹慎,也促使食品安全問題受到越來越多的關註。長期以來,德國政府實施的食品安全監管和食品企業自檢報告制度成為德國保護消費者健康的決定性機制。
德國的食品監管由各州負責,州政府相關部門制定監管計劃,由市縣的食品監管官員和獸醫官員負責實施。聯邦消費者保護和食品安全局(BVL)負責協調和指導。在德國,那些在食品、日用品和化妝品領域從事生產、加工和銷售的企業要接受地區機構的定期檢查。
食品生產企業要在當地食品監管部門登記,納入風險名單。監管部門根據風險程度確定每個企業的抽樣數量。每年,國家實驗室檢測大約40萬個樣本,包括樣本成分、病原體類型和數量。
食品往往離不開各種添加劑,添加劑直接關系到食品安全。在德國,只有當添加劑被證明是安全可靠和技術上必要的,才可以獲得許可。德國的“添加劑許可條例”對允許使用哪些添加劑、使用量、可以使用哪些產品都有具體規定。食品制造商必須在食品標簽上列出使用的添加劑。
消費者加強保護意識也很重要。例如,壹旦發現食品企業衛生標準不達標或食品標簽不正確,可以通知當地食品監管部門。如果買回家的食品在規定的保質期內變質,也可以向食品監管部門舉報。聯邦消費者保護部建立了壹個名為“我們吃什麽”的網站,提供各種有關食品安全的信息,幫助消費者加強自我保護能力。
值得壹提的是,歐盟內部已經初步形成了統壹有效的食品安全防範機制,即歐盟食品和飼料快速預警系統。德國新的食品和飼料法規及添加劑許可法規的壹大特點是與歐盟法律法規保持壹致。
如果壹個州的食品監督部門確定某種食品或動物飼料對人體健康有害,它會向BVL報告。該機構分析收集到的報告的完整性和正確性,並將其報告給歐盟委員會。報告內容包括產品類型、產地、銷售渠道、風險和采取的措施。如果報告來自其他歐盟成員國,BVL將從歐洲委員會收到報告,並將其轉交給各國。如果BVL收到的報告中含有對人體健康危害未知的信息,將首先請求聯邦風險評估局進行毒理分析,然後根據鑒定結果決定是否繼續在快速預警系統中傳輸這些信息。美國的食品安全監管體系遵循以下指導原則:只允許安全健康的食品上市;食品安全監管決策必須有科學依據;政府承擔執法責任;生產商、經銷商、進口商等企業必須遵守法律法規,否則將受到處罰;監管程序透明,易於公眾理解。
美國整個食品安全監管體系分為三個層次:聯邦、州和地區。以聯邦為例,負責食品安全的機構主要有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和衛生與公眾服務部下屬的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農業部下屬的食品安全與檢驗局和動植物衛生檢驗局,以及環保局。
三級監管機構多個部門聘請流行病學專家、微生物學專家和食品科研專家,采取專業人員進駐食品加工廠、養殖場的形式,從原料采集、生產、流通、銷售、售後各個環節進行全方位監管,形成覆蓋全國的立體監管網絡。
它伴隨著涵蓋食品行業所有方面的食品安全法和行業標準,包括像《聯邦食品、藥品和化妝品法》這樣的綜合法律和像《食品添加劑修正法》這樣的具體法規。
壹旦發現食品安全問題,食品供應商和銷售商將面臨嚴厲的處罰和數量驚人的罰款。美國特別重視學生午餐等重要食品的安全,這些食品通常由聯邦政府直接控制。壹旦發現問題,相關部門可以當場扣留這些食品。百密壹疏,萬壹出現食品安全問題,召回制度就會發揮作用。
民間消費者保護團體也是食品安全監管的重要力量。例如,2006年6月,壹個名為“公共利益科學中心”的團體起訴肯德基使用反式脂肪含量高的食用油。
在互聯網普及的美國,通過網絡發布食品安全信息非常普遍。聯邦政府建立了壹個“政府食品安全信息門戶”。通過這個網站,人們可以鏈接到各種與食品安全有關的網站,找到準確、權威和最新的信息。在保障食品安全方面,俄羅斯並不缺乏相關的法律文件和技術標準。《食品安全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各種政府決議和地方性法規對此都有詳細明確的要求。但現實生活中,食品安全問題仍時有突出,關鍵不是有法不依,而是有法不依,執法不嚴。
在俄羅斯,食品安全曾經由國家衛生防疫部門、獸醫部門、質檢部門和消費者權益保護局負責。但俗話說“三個和尚沒水吃”,婆婆太多也帶來了職責劃分不清、互相推諉責任甚至扯皮的弊端,最終導致食品安全管理工作無法落實。這種情況在2004年開始改善。當年3月,為理順食品安全管理機制,俄羅斯總統弗拉基米爾·普京下令對相關行政機構進行調整,在俄羅斯衛生和社會發展部下成立聯邦消費者權益和公民安全保護監督局,將俄羅斯的食品貿易、質量監督和消費者權益保護委托給該局集中負責。
新機構的成立,在集中行政資源、監督食品質量安全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其職責包括:對食品生產、銷售場所進行衛生防疫檢查,對進口食品進行註冊登記,對新食品上市前進行食品安全鑒定,對市場銷售的食品進行安全營養鑒定和科學研究,制止損害消費者權益的行為。該局在所有俄聯邦主體都設有分支機構,負責當地的食品安全檢查和監控。首都食品安全周刊:首都食品安全周刊是在國家食品營養咨詢委員會指導下,由北京市人民政府食品安全監督協調辦公室支持,中國食品質量報社、北京市工商局、北京市消費者協會、北京市食品協會協辦,中國食品質量報社發行的時尚生活服務行業報紙,旨在宣傳政府政策法規,強化企業質量安全意識,增強人民群眾鑒別產品質量的能力,普及合理膳食、安全飲食知識。因此,首都食品安全周刊已經成為發布食品安全相關信息的權威平臺。日本的食品安全體系相對來說比以前好多了。早在1947年,日本就制定了《食品衛生法》,至今已修改10多次。2006年新修訂的《食品衛生法》中規定,日本開始對食品中的農藥殘留實行“肯定列表制度”,制定殘留限量標準的對象從288個增加到799個,所有農藥和動物藥物殘留必須定期取樣。
為了讓消費者放心,日本有關方面還建立了農產品生產歷史管理制度,要求生產、流通等部門使用電子標簽詳細記錄產品生產和流通過程中的各種數據。日本也在2003年頒布了《食品安全基本法》,並在內閣府增設了食品安全委員會,管理與食品安全有關的事務,對食品安全進行科學評估。此外,農林水產省還成立了“食品安全危機管理小組”,建立內部聯絡制度,應對突發的重大食品安全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