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法律諮詢 - 書評

書評

京(1907年5月6日-199165438+10月29日)日本作家、評論家、詩人。1949期間,短篇小說《獵槍》和中篇小說《鬥牛》在文壇成名,後者在1949下半年獲得芥川文學獎。

井上靖對西域的濃厚興趣始於小時候,他向往敦煌。他的小說以中國歷史為題材,是以中國史記為素材的當代著名作家。他對西方文化的癡迷使他寫出了《敦煌》、《樓蘭》,小說《孔子》被譽為“歷史小說中的明珠”。

中國文人描寫塞外大漠的詩歌無壹例外都是悲傷的。“但現在的古代是壹片黃沙,把它的廢墟和白骨混在草叢裏”,在長城外的黃沙和黃沙中,有許多人類對沙漠不可征服的無奈和妥協。

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樓蘭這個國家。嚴格來說是短篇小說集。第壹篇是樓蘭,有11篇短篇。關於西域和日本的故事,看似風馬牛不相及,實則有跡可循。在不同的短篇中,有紀實故事,也有神話故事,相互呼應。真實的歷史夾雜著魔法,看起來像神話傳說,讀起來卻像真的發生過。亦真亦假,亦夢亦幻。

關於西域,妳自然會想到古老的樓蘭國。

在我的印象中,它呈現的是駝鈴、美玉、絲綢、異域風情。其實真正的樓蘭國遠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麽美好。

樓蘭是由中國著名冒險家張騫介紹給世界的。

樓蘭國位於羅布泊北岸,人口只有14000多人,是中原通往西域各國的必經之地。

歷史上,這個小國壹直動蕩不安。

唐代詩人王昌齡寫道:“秦時明月幾關,長征未歸。但使龍城飛,不教呼瑪去陰山。”數百年來,漢和匈奴爭奪西域的控制權。

樓蘭國夾在漢和匈奴國之間,飽受雙方不斷的拔河地盤之爭。不服從任何壹方都是悲慘的。經過幾代樓蘭王的反抗和更替,樓蘭人最終選擇了歸順漢朝,南遷漢朝保護區,遷都鄯善。

遷都的樓蘭人再也沒有回到故土。

幾年後,羅布泊也隨著風沙遷移,最後消失了;從此,樓蘭國也被深埋在黃沙之下,沒有人敢踏入這壹片無人跡的荒漠。

直到二十世紀,瑞典探險家赫丁發現了樓蘭古墓,沈睡了兩千年的樓蘭女人傳說才流傳開來。

重新登上歷史舞臺的樓蘭依然神秘。

井上靖是日本人,但人物和我們沒有任何隔絕感和澀味,對西域人物的想象和敘述也沒有本質區別。讀樓蘭沒有強烈的沖突感。作者用冷靜的語言描述了樓蘭國的人民,他們被夾在夾縫中,被奴役,無法擺脫內心的糾結。

歷史上匈奴和漢人有過沖突,弱小的漢朝更多的是通過婚姻來保持彼此的和平。最著名的是趙軍離開堡壘。“韃靼玉琴歌,訴說千古愁”表現了漢族人與親屬婚姻的無奈。

《修陀渡海》是我很喜歡的壹個短篇,因為它真實,更貼近每個人內心的感受分析,讓我感受到壹種莫名的親切感。

這也是壹個悲傷的故事。壹位不願以身作則卻又無法擺脫世俗束縛的僧人,最終選擇繼承前輩為民渡海的傳統,於61年11月渡海。

整篇文章並沒有說明之前大師渡海的最終結局,不言而喻的答案讓人隱隱心痛。佛說眾生平等。當寺廟的主持人還健在,身體健康的時候,世俗就已經為他定下了死亡的日期,無論當事人自願與否,這都超出了佛陀的本意。

已故的前輩最終是否達到了理想的凈土,或者最終是否被觀音救贖,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這次渡海的金光坊,不願意也沒有做好渡海的準備,所以被迫毫無防備的死去。

金光坊有時為不得不接受這種無形的枷鎖而憤怒,有時又為能夠繼承前人的傳統而自豪。但更多的是害怕被關在黑匣子裏,在海上漂泊。

書中的壹句話最能反映他的心情:“立秋之後,時間過得難以置信,感覺白天和黑夜幾乎同時到來。”。屈指可數的日子,讓他無法平靜地面對即將到來的死亡。

因為他覺得真正的信仰和凈土與他無關。

金光坊臨死前寫道:“蓬萊十二棲,唯凈土,心為阿彌陀佛。”這可能是他最終達到的佛的境界,也是他被逼無奈的強烈憤怒和抗議。

最後壹篇《北郵路》和之前的短篇小說在氣質上有所不同。有點溫馨勵誌,突然找到了日本小說壹貫的平淡溫馨的敘事風格。

壹次偶然的機會,從《陸奧郵政路線圖》畫冊中,年輕的鍛冶山兵太找到了與作者心路歷程的重合點,雖然他壹窮二白。不斷設定專輯作者最後的悲劇歸宿,在相互欣賞中,他對無邊的未來不再絕望,重拾生活的勇氣。

即使世界復雜艱難,內心混亂不安,但終究要繼續探索新的道路,繼續前行。

我們的生活不是壹樣的嗎?年少輕狂的我們,對壹切都持懷疑和否定的態度,認為前途無望,偏離了人生的正常軌道,被黑暗的命運吞噬,會有莫名的快感。但改變人生的,可能不是轟轟烈烈的慘痛代價,更多的是壹件小事,壹句話,壹本書。

樓蘭的故事大多是悲劇。那種悲劇,充滿張力,就像從文本中伸出壹只手,緊緊握住人們的心。看完,心梗不暢,如病弱之人每壹次呼吸的心肺負擔。無論是人、狼、羅剎,甚至是壹場精神洪水,其實都是人性的矛盾與掙紮,所以並不夢幻,也不遙遠。真假之間,我還是看到了世態、人情、人心。

目錄:在月球上閱讀-主頁

上壹篇:曾國藩與沈葆楨的是非|《曾國藩的正面與側面3》

下壹篇:書評|敦煌:緣聚則生,緣散則亡?

  • 上一篇:《樓蘭》:真與假,假與真
  • 下一篇:什麽是網絡營銷環境?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