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麽是雙減政策?
日前,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進壹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通知》。通知指出,堅決從嚴管理,全面規範校外培訓行為。
1.學業方面:嚴禁家長批改作業,需要老師好好講解;小學三至六年級書面作業平均完成時間不超過60分鐘,初中書面作業平均完成時間不超過90分鐘;學校可以啟用延期羈押;學校不得隨意增減課時,提高難度,加快進度;降低測試壓力,改進測試方法;禁止統壹考試和考試排名。
2.教育機構方面:現有學科培訓機構統壹註冊為非營利性機構。學科培訓機構不得上市融資,嚴禁資本化運作;嚴禁超標準進行高級培訓,嚴禁非學科培訓機構從事學科培訓;不得占用法定節假日和寒暑假進行培訓。
3.線上培訓:要註意保護學生視力,每節課時不超過30分鐘,課程間隔不低於10分鐘,培訓結束時間不晚於21;不提供拍照、搜題等服務。
為什麽要提出“雙減”政策?
“雙減”政策最重要的功能之壹就是解決生育問題。現在很多年輕人拒絕生育的主要原因是他們負擔不起。在家庭支出中,教育占了很大的比重,而且在逐年增加。為了那句話,絕大多數家庭在教育上花了很多錢,占比超過20%,甚至超過50%。太多的家庭省吃儉用,刨掉正常開支,把所有的錢都投入到下壹代的教育上,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雙減政策的到來,對K12教育公司是壹個打擊,停止了學科的功利化教育,促進了整體環境的公平,緩解了教育支出壓力,讓年輕人“敢生”。
“雙減”政策的另壹個作用是糾正目前不正常的校外教育,為健康的素質教育創造良好的環境。政策從來沒有否定過教育行業,而且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從提倡孝道到科舉制度再到現在的素質教育,足以看出對教育行業的肯定。這次“大清洗”是對教育行業註資的否定。主要是資本與教育目的的逐漸背離。當初成立教育機構的目的是什麽,彌補學校教育的不足還是部分學生的知識漏洞?請記住“補”字。隨著大量資本的湧入,異常的拋售焦慮刺激了市場需求,教育機構的地位也在悄然發生變化。從“彌補”到“剛性需求”,正所謂“妳來,我們來培養妳的孩子;妳不來,我們就訓練妳孩子的競爭對手。”正是地位的變化使得這個市場高速增長。看看教育行業的龍頭“新東方”就知道了。從2015年9月底,其股價開始暴漲,到2020年2月底,漲到最高點。5年時間,其股價從20漲到186,漲幅9倍,年均增長率56%。什麽?資本的青睞,市場的認可,還有誰?從此以後,教育機構的任務不是在知識研究上進行更大的投入來彌補生源的不足,而是深入挖掘應試的技巧、題型和“捷徑”。所以它的課程背離了素質教育培養人才的宗旨,極力把客戶培養成能拿高分的“考試機器”。“雙降”的到來是改變這壹切的最大“殺手鐧”。
法律依據:
關於進壹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
30.加強監督檢查和宣傳引導。將“雙減”工作的落實情況及其實際成效作為督導督導、無視群眾利益的專項整治、政府履行教育職責的監督評價的重要內容。建立責任追究機制,對責任不落實、措施不到位的,要依法依規嚴肅追究部門、學校及相關責任人的責任。各地要設立監督平臺和專門舉報電話,暢通群眾監督舉報渠道。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要及時總結“雙減”工作中的好經驗、好做法,做好宣傳推廣工作。新聞媒體要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各地在做好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雙減”工作的同時,也要統籌管理3至6歲學齡前兒童和普通高中學生校外培訓,不得開展學齡前兒童網上培訓。嚴禁以學前班、幼小銜接班、思維培訓班等名義對學齡前兒童進行線下學科(包括外語)培訓。不再審批新的學前兒童校外培訓機構和面向普通高中學生的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普通高中學生學科培訓機構的管理參照本意見的有關規定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