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收復臺灣,洗雪了中華民族在甲午戰爭中蒙受的巨大恥辱,是中國人民英勇參加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偉大成就。
日本帝國主義打敗了甲午戰爭中洋務派苦心經營的中國新陸海軍。基於屈辱的《馬關條約》,中國被迫割讓臺灣省。向日本支付2.3億兩白銀的巨額賠款;日本也獲得了西方列強在中國擁有的所有特權。甲午戰爭的失敗,使中國的國力和國際地位急劇下降,列強在華競爭加劇,將中國推向被瓜分的邊緣。而日本則迅速崛起,取得了與歐美帝國主義列強平起平坐的地位,開始入侵中國強國的行列。
日本帝國主義侵占臺灣省後,企圖吞並全中國,引發了中國的全民族抗戰。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中國成為反法西斯同盟國之壹。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使中國成為戰勝國。從甲午戰爭到抗日戰爭,中國是以敗為勝,所以能夠洗清甲午戰爭的歷史恥辱,壹舉收復東北和臺灣省。可以說,收復臺灣省是中國參加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偉大的民族犧牲和戰勝日本帝國主義的偉大功績和應得的回報之壹。
第二,臺灣光復表明中國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巨大貢獻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可,這無疑進壹步強化了未來兩岸統壹的歷史基礎和國際認同。
在抗擊日本法西斯的正義戰爭中,中國參戰最早、時間最長、犧牲最大、貢獻最大。太平洋戰爭爆發前,中國在幾乎沒有外援的情況下,獨自抗擊日本法西斯長達十年。中國和抗日戰爭對穩定東方反法西斯戰爭起了決定性作用:迫使日本放棄北進,推遲南進,有力地支援了蘇、美、英等國的反法西斯戰爭,使同盟國順利實施了“先歐後亞”的戰略。沒有中國的強烈抵抗,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整個進程就會被打亂。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東方反法西斯戰爭出現了兩個戰場,即中國戰場和太平洋戰場。中國戰場還在對抗70%的日軍和近1/3的日本海軍。中國戰場壹直是抗擊日本法西斯的主戰場之壹。盟軍沒有參加對戰略集團作戰,中國最大的派遣軍日軍1萬余人。相反,中國遠征軍兩次進入緬甸,參加了在印緬戰區抗擊日軍南方軍和緬軍的戰鬥,擔負了緬南防禦和緬北反攻的主力。
正是因為中國的抗日戰爭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做出了巨大的歷史貢獻,得到了世界的認可,同盟國才在戰時通過了《開羅宣言》,確認臺灣省回歸中國。戰爭決定性勝利時發表的《波茨坦公告》再次規定,“開羅宣言之條件必將實施。”並且戰後同盟國根據《開羅宣言》和同盟國之間的協議,支持當時的中國政府從日本手中收復臺灣省,日本不得不履行將臺灣省歸還中國的承諾。
3.臺灣光復是兩岸人民共同奮鬥的結果,在反侵略鬥爭中形成的中華民族* * *認同觀念成為兩岸統壹的心理基礎。
甲午戰爭後,臺灣省被割讓。日據時期,大多數日本人壹貫堅持臺灣省是中國不可分割的壹部分,將臺灣省與祖國的命運聯系在壹起。他們經過武裝抗日和文化抵抗,與臺灣省鬥爭了50年,直到光復。抗日戰爭期間,多達5萬名臺灣省同胞回到大陸參加抗日鬥爭。在反抗外來侵略的鬥爭中,逐漸形成了中華民族命運相同的思想。這壹理念在兩岸民眾心中根深蒂固,成為兩岸統壹的民族心理基礎。
4.臺灣省歸還中國的國際法文件得到世界各國的普遍承認。今天世界主要國家都承認壹個中國原則,臺灣省是中國的壹部分,臺灣省不是主權獨立國家。這在很大程度上進壹步夯實了未來兩岸統壹的國際法律基礎。
在國際反法西斯戰爭中,中國對日宣戰、《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和日本無條件投降等四個具有國際法律約束力的文件,明確確認或承認臺灣省是中國領土壹部分的法律地位。而且,在當時的中國政府正式收回臺灣省後,世界各國包括西方主要國家都以各種方式確認了《開羅宣言》和臺灣省回歸中國的法律效力。
1949 165438+10月1日,壹名英國外交官在下議院作證:“根據《開羅宣言》,中國當局在日軍投降時控制了該島,此後壹直對該島行使控制權。”
1950 65438+10月5日,美國總統杜魯門就臺灣省問題發表聲明。聲明確認了1949年2月8日聯合國大會通過的決議所重申的中國原則:尊重中國的領土完整;要求所有國家避免在中國境內獲取勢力範圍或建立由外部勢力控制的政權或尋求特權。聲明重申了《開羅宣言》和《波茨坦公告》關於將臺灣省歸還中國的規定,並明確表示“在過去四年中,美國和其他盟國也承認了中國對該島行使主權。”
同壹天,美國國務卿艾奇遜舉行記者招待會,解釋杜魯門的聲明。中國已經統治臺灣省四年了,美國及其任何盟友都沒有質疑過這種占領的權威性。當臺灣省成為中國的壹個省時,從來沒有人質疑過。這被認為符合過去的承諾。"
在冷戰初期,出於政治需要,壹些國家的官員曾在個別場合質疑或反對《開羅宣言》的法律性質,但從未有哪個大國在正式場合或公開文件中公開否認《開羅宣言》等文件的法律效力。相反,《開羅宣言》在壹些國際文件中被反復援引為法律證據。在1972年中日建交時兩國政府簽署的聯合聲明中,日本政府再次承諾遵守《開羅宣言》和《波茨坦公告》的規定。日本外相大平正芳說:“《開羅宣言》規定臺灣省歸還中國,日本接受《波茨坦公告》,繼承了上述宣言,包括第八條,‘開羅宣言之條件必將實施’。鑒於這壹原因,日本政府堅持《波茨坦公告》是理所當然的。”
在蔣介石和蔣經國統治臺灣省期間,雙方在臺灣省的歸屬問題上沒有分歧。然而,李登輝在臺灣省執政後,縱容和扶植臺獨分裂勢力及其活動,臺獨勢力日益囂張。李登輝、陳水扁無視基本事實和國際法,先後拋出“兩國”、“壹邊壹國”、“臺灣省是主權獨立國家”等“臺獨”謬論。但現代國際法中沒有證據證明臺灣省不是中國的領土,也沒有依據證明臺灣省是壹個主權獨立的國家。世界上只有壹個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代表全中國的唯壹合法政府,臺灣省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壹部分。這壹原則已被聯合國和絕大多數國家所接受,並成為國際社會的共識。美國前國務卿亨利·基辛格說,“中美建交以來,世界上所有主要國家和七位美國總統都承認臺灣省是中國的壹部分,現任總統布什甚至比他的前任更強調這壹立場。”作為美國國務卿,鮑威爾明確指出,臺灣省不是壹個主權獨立的國家。他在北京接受鳳凰衛視專訪時說:“世界上只有壹個中國,臺灣省不是獨立的,臺灣省不享有壹個國家的主權。這仍然是我們堅定的政策。”
5.臺灣光復成為中國不可分割的壹部分,這是“中華復興樞紐”稱號的應有之義;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將與兩岸的和平統壹攜手並進。
臺灣省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歷來被稱為中國的“東南要沖”和“腹地之盾”。
臺灣省位於中國東南沿海,對大陸,尤其是東南沿海地區有很好的掩護。如果中國在經過抗日戰爭後未能收回臺灣省,或者臺灣省被“托管”,那麽中國東南沿海的發展將受到很大影響。
臺灣海峽是連接東海和南海的捷徑。如果臺灣省不回歸祖國,中國將失去對臺灣省海峽的控制,這兩個海域將很難建立戰略聯系。這將對中國的經濟建設和國家安全產生不可估量的負面影響。
中國是壹個海陸強國。臺灣省以東海域是中國的戰略出海口,也是直接通往太平洋的唯壹通道。位於臺灣省島東北部,隸屬臺灣宜蘭縣,釣魚島附近海域蘊藏著豐富的石油資源。1966年,聯合國亞洲及遠東經濟委員會對包括釣魚島在內的中國東部海底資源進行了勘探,得出結論:東海大陸架可能是世界上最豐富的油田之壹,釣魚島附近海域可能成為“第二個中東”。臺灣省不回歸祖國,無異於堵住了中國通往太平洋的門戶;同時,臺灣省及其附屬島嶼周邊200海裏專屬經濟區將歸他國所有,中國的海陸領土將大幅縮小;隨著經濟全球化和國際貿易的空前發展,世界各國都在向海洋進軍,向海洋索取資源,中國不可能成為海洋強國和世界強國。
冷戰時期,美國在西太平洋從阿留申群島到菲律賓構築反包圍圈,遏制中國和蘇聯。臺灣省是這壹鏈條中的重要壹環。雖然冷戰已經結束,但美國仍然對中國奉行“接觸”和“遏制”政策,臺灣省是美國遏制中國的重要武器。
上述情況表明,臺灣省是否回歸祖國,事關中華民族的核心利益,是中華民族能否重新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關鍵問題。
抗日戰爭的勝利是中國復興的關鍵。臺灣省的重要戰略地位表明,臺灣省回歸祖國是這壹判斷的重要依據。黨的十六大提出,21世紀的歷史和時代賦予我們黨的莊嚴使命,就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完成祖國統壹是我國在新世紀的三大任務之壹。因此,筆者認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將與兩岸和平統壹同步;沒有兩岸的統壹,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就會受阻。抗戰勝利後臺灣省回歸祖國的歷程,進壹步鞏固了兩岸未來統壹的歷史、法理基礎和國際認同。盡管祖國統壹的進程仍將面臨許多曲折和風險,但只要我們大力發展民族經濟,增強綜合國力,促進社會進步,只要我們堅定不移地朝著祖國統壹的方向前進,只要我們采取正確的戰略戰術,贏得兩岸人民的支持與合作,祖國統壹的目標就壹定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潮流就壹定會不可阻擋。這是抗日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