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楊雲南省委黨校
昆明市五華區委楊林森
中國股市從10年前的100點起步,到2000年7月19日實現了2000點的歷史性跨越,股價漲幅全球第壹。2000年上半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增長8 2%,再次位居世界經濟增長前列。全國稅收收入累計完成5972.56億元,同比增長20%,增加9976.5438+08億元,是1993稅制改革以來增幅最大、增幅最大、進度最快的壹年。其中,海關征收的進口稅和證券交易印花稅收入增幅較大,增加320億元,占總增幅的32.438+0%。證券交易印花稅267.73億元,同比增長654.38+047.7%,多增654.38+059.65億元。這足以說明中國強勁的經濟增長勢頭促進了股市的繁榮。證券市場的繁榮對中國的經濟發展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中國證券市場的發展變化1從“八股”的成長,中國證券市場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上海悄然萌芽。1990 65438+2月19,“上海證券交易所”開始交易,2月29日正式開市65438。僅有8只股票上市交易,被稱為“老八股”,而深市上市公司僅有6家。上交所8家公司的股本少得可憐,不具有行業和產業的代表性,與整個國民經濟的相關性很弱。有的公司幹脆就是“街企”或者不知名的“試點”公司。和任何新生事物壹樣,中國的證券市場也是在壹場關於“資本的名字就是社會的名字”的爭論中成長起來的。
1992鄧小平“南巡”講話,釋放了人們的思想枷鎖,中國證券市場進入加速發展的初級階段。1992 5月21日,滬市取消股價漲跌幅限制,標誌著這壹階段的開始。如果說中國證券市場在1992年5月之前還處於試驗階段,那麽它的快速發展顯示出了強大的生命力,吸引了國人的目光。證券市場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大大提高。《中華人民共和國證券法》(1999)的頒布實施,標誌著中國證券市場的發展進入了壹個嶄新的時期。股票市場的健康發展不僅在國有企業融資改革、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和優化資源配置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而且促進了產業結構的升級。
截至1999年末,上海證券交易所當年8家公司總股本已達592950160000股,是上市之初的16 69倍。在規模擴張的同時,借助證券市場的資金籌集和資源配置功能,8家公司實現了產業升級,獲得了可持續發展的能力。中國股市10年的發展變化,在“八股”的成長變化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2從上市公司規範發展的歷程來看,1992之前,中國股票市場是以試點模式運行的,對上市公司運行的要求只能是試點探索。雖然有壹些從海外成熟市場引進和吸收的規範制度,但滬深兩市14家上市公司多由集體、合資、行政企業改制而來,其行為規範在很大程度上仍取決於自身的認知和自律。
1992以來,隨著上市公司的大量上市,上市公司與證券市場的紐帶趨於緊密,隨著對經營要求更高的b股公司的誕生,上市公司初步實現了“股東老板”的權益。5月,《關於股份有限公司的規範意見》出臺,對新股發行改革後股份制企業的運作做了詳細規定。1993年5月,《股票發行與交易管理暫行條例》和《禁止證券欺詐暫行辦法》出臺;6月,第壹套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指引發布。
相應地,以各地設立“證管辦”為標誌的監管體系初步形成。自1996以來,我國上市公司標準化建設進入了壹個新時期。在此期間,在“法制、監管、自律、規範”八字方針的指引下,上市公司的董事會秘書制度、股東大會制度、公司檢查制度、信息披露制度、重組指導制度、市場禁入制度、中介組織行為規範等相繼建立和完善。證券交易所已經初步完善了對上市公司的壹線監管制度,管理層也加大了對公司違規行為的處罰力度。通過“標準年”和“風險防範年”的教育,贊美基本面表現已經成為市場投資理念的重要組成部分。經過6年的不斷修改,《證券法》終於在1999年7月頒布實施,這是我國證券市場監管法規體系邁上新臺階的標誌,是10年證券市場發展的裏程碑。中國股市由此步入了有法可依的良性發展軌道。2000年7月,中國證監會出臺了壹項新政策,旨在規範上市公司的資產重組,支持上市公司通過重組提高資產質量,使重大資產重組有法可依。8月,《法人配售發行辦法指引》發布,為新股法人配售制定了規章制度。中國的上市公司正在規範化的道路上尋求更大的發展和創新。
3 .從證券市場和上市公司內部機制的變化來看,我國上市公司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在自己的規範化發展道路上不斷進步。2000年7月6日,中國滬深兩市上市公司總數已超過1000家。中國證券市場已經站在了壹個新的高度,具備了向更遠的目標邁進的基礎。這是壹個值得紀念的日子,將被載入中國證券市場發展史。從190年滬深交易所成立時的14,發展到今天的1000多,躋身世界前十,上市股票1086只,投資者5000多萬。網上交易量已占總交易量的1%。目前,全國84家證券公司中,有10家證券公司,資金規模超過15億元。滬深兩市市值增至4萬多億元,日成交額達900多億元。2000年上半年,滬深兩市a股總成交額超過3.47萬億元,比1999的全年多10%。除了臺灣省以外,其他省、市、自治區都可以看到滬深兩市上市公司的身影。上市公司的主營業務幾乎遍布整個國民經濟。
從1993開始,中國已經發行了四個發行額度,1993 50億元,1995 55億元,1996 150億元,1997 300億元。直到2000年取消配額限制,上半年僅發行66只新股,籌資823億元。10年間,上千家上市公司融資近4000億元,極大地緩解了企業資本不足的矛盾,優化了資產負債結構,開發了新產品,增強了發展後勁,提高了企業的經濟效益和市場競爭力。新舊體制相遇碰撞,傳統國企“鳳凰涅槃?”。股東會、董事會和經理層、股份公司的管理結構,很好地解決了過去國有企業普遍存在的政企分開、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等弊端。上市公司責權明確,管理科學;由投資者、各類中介機構、社會輿論、交易所和證監會組成的監管機制,也促進了上市公司信息透明、運作規範、決策風險降低。特別是凈資產收益率必須連續三年達到10%(現改為每年6%)才能獲批作為配股募集資金的激勵機制,促使上市公司奮發向上,投資者擇好樹而居,社會資本不斷向優勢企業和朝陽產業集中,誕生了壹批行業巨頭。社會資源優化配置,資產重組大戲。上市公司憑借機制和資本優勢,采取資產剝離、資產置換、收購兼並、資本運作等新形式,充分發揮資本市場配置社會資源的功能。追逐科技股已經成為壹種新的投資理念。總之,中國的證券市場在10年中,走過了發達國家和地區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發展歷程。
總體而言,中國證券業呈現健康良性發展態勢。
從證券市場對經濟的影響來看,經過10年的發展,我國證券市場正在進入全面轉型期,證券市場對整個國民經濟發展的影響呈現出越來越大的趨勢。特別是1999以來,管理層出臺了壹系列有利於機構投資者發展和新股發行制度改革的措施,使得市場面貌煥然壹新。首先,股票市場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發生了重要轉折。
從整個經濟運行來看,支持國有企業改革,加快科技創新,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都需要證券市場的穩定發展。證券市場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承擔過如此重要的任務。中國證券市場呈現出全新的發展前景。從具體指標看,國民經濟證券化率從1993年的10 2%提高到目前的51%,國內市場總市值相當於GDP的壹半左右。隨著股票市場的擴大,股票市場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還在不斷上升。其次,證券市場主體正在發生質的變化。在發展證券投資基金、允許保險資金和“三類企業”入市等政策的推動下,機構投資者越來越多。1997年末,兩個市場的機構投資者開戶數僅占總開戶數的0.3%,而到了2000年上半年,這壹比例已經上升到4.5%。與此同時,上市公司的結構發生了顯著變化,上市公司的規模越來越大。在政府大力鼓勵企業從事高科技的背景下,大量上市公司涉足高科技行業,有的甚至徹底改變了主營業務。
三是以市場化、國際化、規範化為基礎的政策創新如火如荼。更重要的是,在證券市場的壹系列積極變化下,證券市場的投資理念發生了顯著變化。以新基金為代表的機構投資者成為市場新的主導力量。在他們的帶動下,投資者從單純的投機轉向以成長為核心的中長期投資,為推進市場化進程創造了有利條件;專業的市場研究使證券投資的專業化趨勢越來越明顯;面對加入WTO的壓力,國內投資者開始轉變思路,從局部到整體,研究新的對策。
這些變化表明,中國證券市場的全面轉型期已經到來。在這個過渡時期,政策態度是堅定支持股票市場的發展;在管理思路上,將更多依靠市場來管理市場;在發展環境上,表現為持續發展和不斷開放;在投資者結構中,機構投資者的比重越來越大,從而為證券市場的發展培養了良好的投資群體;在證券市場的地位上,證券市場在國民經濟中的表現得到了全面提升,成為影響整個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中國證券市場存在的壹些問題作為壹個新興市場,中國證券市場自改革開放以來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中國股票市場還不成熟,還有壹些需要完善的地方。
第壹,股市處於分化狀態。目前,我國上市股份按投資者不同分為五種股份:國有股、法人股、社會公眾股、內部職工股和外資股(b股)。只有占總股本30%左右的社會公眾股和b股可以上市流通,而約70%的國有股和法人股沒有上市交易,因此股票市場成了簡單的籌資工具。中國的股票分為a股、b股,以及在海外上市的h股和N股。不同類型的股票在不同的封閉市場流通。壹家公司可以同時擁有a股、b股或h股,但壹家公司不能將所有募集股份同時在壹個市場上市。
此外,壹家公司不能同時在上海和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導致市場之間的強烈排斥。
二是上市公司質量不高,規模不大。上市公司質量低下是目前我國股票市場的壹大不穩定因素,主要表現在上市公司經營狀況不佳、虧損公司日益增多、凈資產收益率呈下降趨勢、每股收益下降、審計報告出具保留意見的公司日益增多。上市公司經營狀況的惡化,不是發行股票和上市本身造成的。根本原因在於,目前的股份制改革並沒有真正從產權關系、責任和權利制度等根本問題上進行改革,這與上市公司基本沿用國有企業的經營機制有關。
第三,中國股市是非理性、不成熟和投機性的。ST、PT等股票本來就是預警信號,但是這些股票的價格都在上漲,說明市場懲罰在目前的中國股市並不是很有效。股市過度投機的主要原因是機構投資者比例仍然很小,發行機制不合理,不按規則分配紅利,助長了股市投機。
四是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不盡如人意。比如姍姍來遲的公告,內容含糊不清,自相矛盾的東西接踵而至,甚至還有內容大相徑庭的草案作為定期報告的正文發出去了。多項“至少”即“至少應披露以下內容”是上市公司應披露的底線,但部分公司仍遠未達到這壹最低要求。
第五,證券市場監管機制還不完善。在規範中發展,在規範中發展的交響樂中,人們也不時聽到壹些極不和諧的音符。面對壹些“魚龍混雜”的水產品,中小投資者的投資利益無法得到保障。此外,政府行為與市場相反。在處理違規券商和上市公司的過程中,各種政府行為層出不窮,地方保護主義和利益集團保護主義盛行。政府的尷尬在於:壹方面,政府既是市場監管者,又是市場經營者。我國很多上市公司的高級管理人員是由政府任命的,政府控制董事會,幹預公司經營,並給予差別補貼和優惠政策,這在壹定程度上破壞了市場規則,但同時政府必須保證市場規則的實施。另壹方面,政府對其法人機構缺乏有效的監督機制。當代理人的利益與公司的利益發生沖突時,代理人往往會偏袒自己,損害政府和其他投資者的利益,這種情況可以隱藏很久,直到無法收拾。
六是投資者合法權益受到侵害的情況時有發生。維護投資者權益離不開管理層的有力監督,離不開公司的自律,離不開投資者股東意識的自覺提高。雖然證券市場的違規行為已經大大減少,但透支交易、挪用客戶存款、挪用客戶股票等違規行為並沒有完全消除。大股東把上市公司當成“提款機”,“掏空”上市公司;如果這種情況持續下去,後果將不堪設想。除了上市公司,大部分小股東受害最深。據英國經濟學家統計,到2000年底,主要新興市場的上市公司總數已從1990年的8920家增加到26314家,總市值達307000億美元,約占全球股票市場的8 5%。中國內地市場上市公司數量排在印度和埃及之後,位列第三,股價指數上漲近50%。但是,要使我國證券市場的大好局面持續發展,還必須制定相應的對策,使證券市場在促進國民經濟健康發展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壹是解放思想,轉變觀念,加強職業道德教育,加快我國高級證券從業人員的培養。有關各方應始終把握發展這壹主題,所有相關措施都應有利於發展。必須避免和防止因追求短期行為或局部利益而扭曲證券市場的發展方向。應堅決取消“特殊待遇”,為各種所有制企業提供平等的融資環境,最大限度提高上市公司的整體質量。
同時,要在證券行業開展以愛崗敬業、遵紀守法為主要內容的職業道德教育。通過職業道德教育,進壹步提高監管隊伍素質,促進證券市場改革創新和規範發展。培養和造就壹支“政治過硬、業務過硬、廉潔自律”的證券監管隊伍,充分調動廣大幹部職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我們高度重視人才的選拔、引進和培養,按照“事業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的工作原則,努力建設壹支高素質的證券監管幹部隊伍。
據統計,目前我國證券從業人員超過65438+萬人,其中約70%從事承銷、經紀、自營、研發等業務,約35%分布在上海、北京、廣州、深圳等地。我國證券從業人員的總體特點是年輕,學歷齊整,但碩士以上高學歷人數少,工作時間短,人才結構有待調整。在員工中,75%的人具有大專以上學歷,8 5%的人具有碩士以上學位。高學歷者大多集中在1000人以上的大公司,主要從事投行、券商、個體戶、研發等工作;在500人以下的中小公司,碩士學歷的人更少,有的公司甚至沒有。業務人員中,40歲以上的約占7%,30-40歲的占35%,30歲以下的員工占58%。從從業人員結構來看,券商占60%,從事核保、自營、研發的分別占總人數的5%、2%、5%,從事國際業務的人數更少,不到1%。經理約占總人數的11%,其中高級經理占1 13%,中層經理占11 6%,業務經理占5 9%。70%以上的管理者具有中級職稱,60%以上具有本科以上學歷,765,438+0%年齡在40歲以下,63%工作5年以上。因此,為適應證券市場發展的需要,應加強證券從業人員的培訓,建立證券從業人員培訓中心和培訓基地,培養高中級管理幹部和高中級專業人才。
第二,加強和完善證券監管機制。壹是要確立中國證監會在證券市場的權威性、獨立性和唯壹性,改革證券監管部門的工作方法,提高證券監管效率;二是規範各級政府的行為,政府要與證券市場保持壹定的距離,因為證券市場是壹個高度市場化的市場,有其基本的運行規律,對違法的政府行為是不會認同的;第三,嚴格執行《證券法》規定的各類證券公司設立的最低註冊資本要求,逐步建立國際通行的動態資本充足率監管體系,因為沒有充足的資本,證券公司就不怕市場懲罰;四是對現有證券公司進行股份制改造,在條件成熟時上市,使其接受資本市場的約束和監督,有利於市場懲罰機制的形成和發揮作用;五是完善政府法人代理機制。
壹方面,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形成權利制衡;另壹方面,建立代理人選擇、行為管理、評估等壹系列制度;六是發揮中介機構的監督作用。中介機構的監管程度取決於行為和市場的規範程度;第七,增加機構投資者的數量。機構投資者有監管公司的人才和實力,但在數量較少的時候,由於比散戶擁有更強的資金和信息優勢,他們之間的競爭較少,與散戶的聯合對抗較多。只有以機構投資者為市場投資主體,開展有序競爭,才能更好地發揮上市公司的監管功能。第八,要建立健全證券公司內部控制機制,防範金融風險。理順證券公司資金來源與資金運作的關系,既要為證券公司開辟正常的融資渠道,又要加強對資金融入證券公司的管理;九是逐步消除證券業的過度競爭,調整證券公司的地方色彩,培育和支持民族證券公司適應加入世貿組織的國際競爭要求。
此外,對於經紀業務、投資銀行業務和資產管理業務,應制定具有外資投行專業水準的業務操作流程和工作規範。加強對證券公司違法風險的管理,包括對利用內幕信息進行股票自營活動的監管,對挪用客戶存款進行透支活動的監管,對證券公司以代客理財形式變相融資活動的監管,對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不及時、虛假陳述、與股票炒作惡意主題匹配等的監管。只有嚴懲違規行為,才能逐步杜絕各種違規行為。
第三,采取有效措施保護投資者權益。保護中小投資者權益,必須實行“公開、公開、再公開”,最大限度地杜絕“暗箱操作”。對於壹家公司的上市申請,公布投票詳情和各委員的意見,讓投資者對即將上市的公司有更真實、更全面的了解。證券行業需要的是證券分析師,而中國的證券分析師總是讓人想起股評人。對此,可以大膽借鑒國外的成功經驗,建立企業業績評價體系,用動態市盈率來衡量。建立上市公司和行業風險指數,按期公布。這個系統可以向投資者揭示風險,考察各類咨詢機構的研究實力。要擴大顧問隊伍,把證券從業人員資格考試和社會上註冊會計師、律師資格考試甚至高等教育自學考試結合起來,取消壹切不必要的條條框框。增加顧問隊伍的新鮮血液,凈化顧問隊伍,形成競爭,使證券顧問努力工作,為投資者貢獻有價值的研究成果。要嚴格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建立大股東制衡機制。沒有權力的制衡,腐敗就壹定會發生。這個問題也存在於上市公司的“大股東行為”中。為了保護中小投資者的利益,有必要建立大股東的制衡機制。目前,壹些上市公司的最高管理層仍然由大股東把持,但大多數股東沒有機會詢問公司的管理層。如果對公司管理層進行改革,讓壹些普通投資者——“小股東”——進入管理層,上市公司大概會凈化很多。可以建立和實施獨立董事制度,可以引入西方成熟市場的正式術語“獨立董事”。什麽是獨立董事?國際上普遍的看法是,獨立董事必須與執行董事、管理層及其任職的公司沒有業務或其他重要關系;與執行董事不同,獨立董事不受控股股東和公司管理層的約束。而且他可以對公司管理層進行監督,從而制約控股股東在董事會中“獨斷專行”,利用其控制地位做出對公司和普通中小投資者不利的行為。
據說,目前各國董事會中獨立董事的比例,美國為62%,英國為34%,法國為29%。在美國排名前1000的公司中,董事會的平均規模為11,其中獨立董事9人,執行董事僅2人。目前,數千萬中小投資者正在支撐中國股市。如果中小投資者的利益屢屢受損而得不到強有力的保護,如果這種狀況長期得不到改變,投資者就會喪失投資信心和熱情。對於中國證券市場來說,信心比資本更重要。有信心,就有資本。投資者的信心是證券市場穩定的基本保證。只有真正能保護投資者權益的市場,才能給投資者安全感和信心,才能吸引更多的投資者參與,才能保證市場的持續健康發展。可以說,任何壹個國家和地區的證券市場對投資者權益的保護越好,其市場效率就越高,市場發展也就越健康。
因此,除了監管部門繼續加強對各種違法行為的行政處罰之外,還應該建立壹個專門的機構,即投資者權益保護機構。它代表了廣大中小投資者的利益。投資者在權益受到損害時可以投訴,及時獲得法律援助,對各種違反法定義務的行為提起民事訴訟,督促和監督上市公司和證券公司切實履行勤勉義務和誠信義務,維護證券市場秩序和社會公眾利益。廣大中小投資者在市場中處於弱勢,對他們的保護歸根結底是法律保護。我國目前保護投資者利益的法律規定主要包括《公司法》、《證券法》和《民法通則》中的少數條款。而且這些條款的規定要麽過於原則,要麽缺乏明確的界定,可操作性不強,難以真正保護投資者的利益。在這方面,我們應該向壹些證券市場成熟的西方國家學習。它們不僅有專門的證券投資者保護法,而且規定明確,易於操作。因此,我們在強調保護投資者合法利益的同時,不僅要在現有法律法規框架內加強執法力度,還要加強和完善證券市場相關立法。
第四,進壹步提高市場規範化程度,積極推進證券市場市場化改革。主要措施是按照市場化原則管理證券業,提高市場透明度。要按照《證券法》的要求,積極推進我國證券市場的市場化改革,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加強信息披露監管,強化證券市場所有參與者的責任制度,充分發揮自律組織的作用,繼續完善法律法規。抓緊制定《證券法》配套法規和實施細則,著手制定《基金法》和《期貨法》,建立較為完備的證券市場法律體系,加快證券發行、上市和交易制度的改革創新,研究強化交易所壹線審核責任,簡化股票發行上市程序和手續;在上市交易制度方面,研究增加交易時間的可行性,建立高效、公平、均衡的證券管理制度,提高監管效率。
要強化市場機制的作用,堅決按照市場經濟的原則管理市場,讓市場對自己能決定的做出選擇;如果有障礙,就要設法排除,積極培育市場,為市場發揮作用創造條件。還要改革帶有更多計劃經濟色彩的股票發行制度。發行審批制取代行政審批制,設立獨立的專家發行審核委員會。中國證監會不再調控發行數量和價格,行政幹預讓位於市場選擇。此外,要在二級市場向投資者配售新股,擴大網上發行和公司配售相結合的適用範圍,證券投資基金按市場方式參與申購,不享受單獨的優惠,要用市場手段解決市場本身的問題。大力發展證券投資基金、保險基金、養老基金等機構投資者,拓展市場廣度和深度,引導理性投資,完善市場機制。積極推進開放式基金,基金的設立和發行應由審批制轉向註冊制。保險機構和社保機構可以參與設立基金,支持基金管理公司與國外專業機構合作。同時,應按照國際慣例建立、運營和管理二板市場,並將其作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我們必須保證股票市場在上市和配股流通問題上的穩定和健康發展。還要完善證券市場結構,推進金融創新,形成我國多層次的市場體系,逐步開放保值產品市場,提高證券市場國際化水平。
通過引入外部競爭和參與國際競爭,促進國內證券業各種結構和市場組織的發展、壯大和規範。鼓勵境外企業在境內上市,允許中外合資、外資企業在境內上市試點,研究境內股票市場向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有限開放。加強證券期貨行業信息系統建設,有效防範技術風險,保障系統安全,提高系統效率。總之,要加快中國證券市場的市場化進程,加大壹級市場、二級市場和監管制度的市場化改革力度,加快培育機構投資者,盡快實現中國證券業制度環境與國際接軌;加快金融產品創新,盡快推出指數期貨、期權等新型金融產品,為中國券商提供更廣闊的市場空間、更多的交易產品和套期保值工具;嘗試從分業經營走向混業經營,培育中國自己的金融巨頭,允許券商引進國外戰略投資者,鼓勵壹些有實力的券商走出國門,在國際證券市場接受培訓,壯大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