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法律諮詢 - 推進雙碳計劃必須堅持哪些原則?

推進雙碳計劃必須堅持哪些原則?

推進“雙碳”工作,要堅持國家統籌、節約優先、雙輪驅動、內外暢通、防範風險的原則,充分發揮我國的制度優勢、資源條件、技術潛力和市場活力,加快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空間格局。

關於推進“雙碳”工作,總書記提出了六點要求。

1,加強統籌協調

要把“雙碳”工作納入生態文明建設總體布局和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堅持碳減排、汙染減排、綠色擴張、增長協同推進,加快制定相關規劃、實施方案和保障措施,組織實施“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十大行動”,加強政策銜接。

各地各部門要有全局觀念,科學把握二氧化碳排放峰值節奏,明確責任主體、任務和完成時間,穩步有序推進。

2.推動能源革命

要立足我國能源資源稟賦,堅持“先立後破,統籌兼顧”的原則,傳統能源的逐步退出必須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替代的基礎上。

要加大力度規劃建設以大型風電、風電基地為基礎,以周邊清潔、高效、先進、節能的煤電為支撐,以穩定、安全、可靠的UHV輸變電線路為承載的新能源供應和消費體系。

要堅決控制化石能源消費,特別是嚴格合理控制煤炭消費增長,有序減量替代,大力推進煤電節能降碳改造、柔性改造、供熱改造“三改聯動”。

要鞏固國內能源生產基礎,保障煤炭供應安全,保持原油、天然氣產能穩定增長,加強油氣儲庫建設,推進先進儲能技術大規模應用。

我們要把促進新能源和清潔能源發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積極有序發展光能、矽能、氫能和可再生能源。

要推動能源技術與現代信息、新材料、先進制造技術深度融合,探索能源生產和消費新模式。

要加快發展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地熱能、海洋能、氫能等新能源,統籌水電開發和生態保護,安全有序積極發展核電。

3.推動產業優化升級。

要抓住新壹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機遇,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第五代移動通信(5G)等新興技術與綠色低碳產業深度融合,構建綠色制造體系和服務體系,提高綠色低碳產業在經濟總量中的比重。

要嚴格控制新建項目的碳排放,堅決遏制高能耗、高排放、低水平項目的盲目發展。

大力推進鋼鐵、有色、石化、化工、建材等傳統產業優化升級,加快工業領域低碳工藝創新和數字化改造。

要加大垃圾資源利用,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減少能源資源浪費。

要整體推進低碳交通體系建設,提高城鄉建設綠色低碳發展質量。

要推進山、河、林、田、湖、草、沙的綜合保護和系統管理,鞏固和提升生態系統碳匯能力。

要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引導綠色低碳消費,鼓勵綠色出行,開展綠色低碳社會示範創建,增強全民節約和生態保護意識。

4.加快綠色低碳科技革命

我們要抓緊綠色低碳技術攻關,加快先進適用技術的研發和推廣應用。

要建立和完善綠色低碳技術評估和交易體系,加快創新成果轉化。

要創新人才培養模式,鼓勵高校加快相關學科建設。

5.完善綠色低碳政策體系

要進壹步完善能源消費“雙控”制度,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材料能源不納入能源消費總量控制。

要完善“雙碳”標準,構建統壹規範的碳排放統計核算體系,推動由能源“雙控”向碳排放總量和強度“雙控”轉變。

要完善法律法規,完善財稅、價格、投資和金融政策。

要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完善碳定價機制,加強碳排放權交易、能源使用權交易和電力交易的協調。

6.積極參與和引領全球氣候治理。

我們應該堅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以更加積極的姿態參與全球氣候談判議程和國際規則制定,推動構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贏的全球氣候治理體系。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法》(2016修訂)第三十四條城市規劃、國家重點建設工程、重大區域經濟開發項目和大型太陽能、風能等氣候資源開發利用項目應當組織氣候可行性論證。

具有大氣環境影響評價資質的單位進行工程建設項目大氣環境影響評價時,應當使用符合國家氣象技術標準的氣象資料。

  • 上一篇:淘寶策劃
  • 下一篇:委托合同任意解除權詳解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