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生子女沈重的未來:誰來照顧生病的父母?
2012年3月,上海市普陀區石泉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病房裏,坐著兩位老人。
“養老負擔就像壹座大山,壓在每個孩子身上,尤其是獨生子女。”這句話摘自網上熱帖《獨生子女沈重的未來》。表達了80後壹代的心聲:中國實行計劃生育政策30年,第壹代獨生子女逐漸步入30歲,“4-2-1”家庭結構(4個老人,2對年輕夫婦,1個孩子)日益普遍。如何養老,尤其是疾病的護理,已經成為不可回避的社會問題。
《生命時報》曾經做過壹個關於中國養老現狀的調查,在參與調查的近654.38+0.5萬人中,超過90%的人對中國式養老現狀不滿意,有各種憂慮。其中,1/4的人擔心自己老了後“生病或生活不能自理時沒人照顧”,位列“老年人最擔心的問題”之首。中國傳統的倫理道德和養老方式在時代變遷中悄然發生了變化。父母與子女之間,“愛”壹如既往的濃;隨著時間的推移,養老的“痛苦”不可避免地到來了...
父母生病,子女著急。
“現在生活壓力這麽大,誰家的孩子能犧牲工作,天天陪著生病的老人?我們這壹代人思想很開放。如果他們生病了,他們將住院治療。如果他們生活不能自理,就會去養老院。反正他們不會成為孩子的絆腳石。”59歲的李女士生活在上海,獨生女長期在北京工作。只有在國慶和過年的時候,她才能回家呆上四五天。平時給女兒打電話,李女士總是報喜不報憂。
2010春節前,丈夫摔斷了腿,李女士自己也傷了右手。我知道女兒忙著新房裝修,但她就是壹個字都沒提。去醫院檢查時,夫妻倆壹個拄著拐杖,壹個用繃帶吊著胳膊,引得路人頻頻側目。直到丈夫拆了石膏,她才給女兒打電話,半開玩笑地說:“妳爸爸為了省錢,不得不逃學回家。我打車,習慣性的晃右手。我脖子上纏著繃帶,項鏈差點斷了。”但她沒說的是:半只燒雞、壹碗丸子粉絲湯、20個速凍餃子,是夫妻倆的年夜飯;在醫院掛號的時候,老公被人群擠到了地上,右手在推搡中被壓到了骨頭裏;夫妻倆十多天沒洗澡了,她的丈夫每天早上都得拄著拐杖去袖手旁觀洗碗池,等著給她搓毛巾。
李女士告訴記者,她看過壹個新聞故事,很羨慕壹個廣東廚師,放棄了在深圳月薪萬元的工作,回老家照顧年過六旬的體弱多病的父母。但是她從來沒有在女兒面前提起過。“孩子小的時候,父母通過悉心照顧來表達他們的愛;等孩子大了,表達愛的方式應該是照顧好自己,不生病,不讓孩子擔心。”
與李女士的“自力更生”相比,王先生的父母讓他左右為難。2009年,母親小中風,喪失勞動能力。我父親壹直患有心臟病,在家無所事事。每天五點半,王先生就會起床,伺候父母洗漱吃早飯。他壹下班,別人慢慢收拾東西,商量晚上去哪裏消遣,他卻要壹路趕回家,買菜做飯收拾屋子,晚上8點開始給媽媽康復訓練。每兩周,他請半天假陪父親去醫院復查,開處方。別人都盼著周末,王先生卻寧願去上班,這樣至少可以喘口氣。2011,王先生所在的社區推出了居家養老服務,社區醫生看望了父親,為母親做了壹些護理工作,王先生感覺很輕松。他向記者訴苦:“小時候覺得獨生子女好。自己餵自己玩,壹家人都被慣壞了。長大後,我知道沒有人可以討論事情。當我忙的時候,我沒有兄弟姐妹來幫助我。我累了!”
俗話說,長床前無孝子。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腫瘤科副主任醫師姜馬偉看過很多危重病人,有七八十歲的老人,也有七八個月大的嬰兒。他對此深有感觸:“如果病的是孩子,壹般全家都在外面,床邊圍著壹圈人;如果生病的人是老人,只有護士或他的妻子陪著,孩子們偶爾會來,只是坐著說幾句話,幾乎不幹活。”孩子沒時間照顧,保姆、護工就成了“燙手山芋”。山東濱海的周惠老人,今年已經85歲了。從2009年到2011,她換了28個住家保姆,最後不得不住養老院。“那些保姆有兩個* * *相似之處:壹是沒有接受過正規培訓,連做飯少放鹽、藥不能用茶水送等常識都不知道;第二,大家都可以擦亮地板。後來才知道,這是家政公司不成文的規定:地板幹幹凈凈說明保姆勤快,如果雇主還吹毛求疵,就會被扣上‘毛病多’的帽子。”
72歲的浙江人蘇大爺長期臥病在床,說起請保姆也是滿腹委屈。短短5個月,他已經換了3個保姆。“上壹個被辭退後,到處造謠說我虐待她,別人都不敢來我家上班了。”浙江的徐小姐也遇到過更“陰險”的護工。“父親因為腫瘤住院,同病房壹個病人病得說不清,和護工領了結婚證。據說護工在辦證前真的很照顧他。領證後,她花錢請人照顧丈夫。她四五天前來過醫院。當初結婚的目的就是為了報戶口,騙財產!”
老年人越來越多,護工很少。
中國老齡問題研究中心2011的壹項調查顯示,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的剩余生命中有2/3處於患病狀態,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的老年人有3300萬人;預計到2015年,這類老年人將達到4000萬。“誰能代替孩子照顧生病的老人”的問題不僅成為每個家庭的苦惱,也成為壹個社會問題,而且日益突出。
孩子沒時間,普通保姆不可信,老齡化社會快速到來的中國,需要大量專業的養老護理人員。2002年,《養老護理員國家職業標準》頒布實施。2010,標準修訂。壹名合格的護理人員應懂得老年人常見疾病的專科護理、用藥方法及常識、常見突發事件的急救方法、老年人保健按摩、營養膳食及食品安全。而我國目前只有2萬多名這樣的護士,大部分在專業的養老機構或醫院工作。
在別人眼裏,上海市家庭服務業協會會長陳的地位比較便利,讓她找個保姆應該沒問題。不過,陳告訴記者,她也很頭疼:“現在是保姆荒,照顧老人的保姆更是稀缺!”統計顯示,社會上從事養老的多為60後下崗人員,逐漸進入退休年齡,而1970後出生的人越來越不願意從事這個行業。記者聯系了上海的6家家政公司,每家都提供“月嫂”和“托兒姐”的服務,但其中只有4家提供老人護理,主要負責打掃衛生、做飯、餵藥等。如果涉及專業醫療護理,國內公司建議雇用“醫院護理人員”。而且,無論是請陪護,還是請護工照顧老人,都需要至少2周的時間。
很多地方還存在“保姆不是體面工作”的舊觀念,導致養老護理人員後備資源嚴重不足。照顧老人比其他家政服務工作更困難、更辛苦,但工資相對月嫂、育兒大嫂毫無優勢,這也讓從業者更沒有堅持下去的動力。第壹個月月薪基本4000元。除了正常的陪護,比如聊天、散步、洗漱、做飯,老人護理還需要幫著上廁所,做各種康復訓練,甚至打掃廁所。沒有固定的“休息時間”,但月薪在2000-2500元之間。即使是在北京專業養老院工作的“持證”護士,月薪也只有2000元。上海萊邦家政服務有限公司高級主管李榮也指出,有些老人久病不愈,脾氣暴躁,行為古怪。他們的家人也拿他們沒辦法,保姆也吃了不少苦,撐不了多久。記者聯系了壹家家政公司,理由是想雇壹名護士照顧病人。對方壹聽老人脾氣不好,馬上問:“妳會打人嗎?”如果妳脾氣不好,就不要做。"
即使能找到保姆或照顧老人的人,他們大多責任心和職業素養都很差,很難讓子女完全放心。記者詢問了幾位住家保姆,發現她們對“養老護理員”這個行業知之甚少。壹位姓張的保姆說:“做保姆不就是為人服務嗎?不考也行!”江馬偉告訴記者,願意做養老的大多是文化基礎差的農民工,考上很難。在他工作的醫院病房,大部分護工都沒有參加過類似的培訓。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幹部保健室副主任、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老年病科主任蔣華告訴記者:“老年人的飲食要清淡、松軟、易下咽;生活中要避免摔跤、摔倒、誘發骨折。常伴有多系統疾病或疾病後遺癥。老年護理人員需要對這些疾病有基本的了解,不僅要知道如何正確用藥,還要觀察療效和不良反應,並能幫助老人做康復訓練。壹旦發生不尋常的事情,老年護理人員應保持警惕,並知道何時將老人送往醫院。此外,孤獨感、焦慮、抑郁等心理疾病在老年人中較為常見。老年護理人員必須能夠給予老年人心理支持。可見,養老涉及很多方面,不接受相關培訓無法勝任這份工作。”
政府幫助,孩子們呼吸。
老人生病後無人照顧,使得中國的老人離“健康、有保障、有尊嚴”的養老生活有壹定距離。南開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所教授李建民指出,老齡化危機需要全社會力量共同解決。例如,日前國務院批準的《社會保障“十二五”規劃綱要》提出,鼓勵有條件的地區積極探索在基本養老保險的基礎上,為獨生子女父母、無子女和失能老年人提供必要的養老服務補貼和養老護理補貼。
浙江省老齡科學研究中心主任汪現義告訴記者,歐美壹些國家為孩子提供這種“呼吸服務”。因為有研究發現,照顧重病或多年不能自理老人的子女,60%以上會有抑郁傾向,所以只要申請,政府就會出錢請專業護士上門提供護理服務,或者讓生病的老人去專業服務機構養老。這樣,孩子不僅能得到壹個緩解壓力的機會,還能得到專業護士的指導和建議。韓國政府通過休假幫助子女照顧老人。從今年8月2日起,他們將實施修訂後的《男女就業平等和支持工作與家庭法》。此後,韓國人因生病、意外、年老等原因需要照顧家人時,可以申請最長90天的休假。
除了為子女提供補貼,姜華認為,中國當務之急是完善老年人的社區健康和護理服務網絡。她說,老人就醫有三大難點:站不起來,擠不動,等不了。因此,有必要為70歲以上的老人提供社區家庭醫生,定期進行家訪,讓老人足不出戶就能看病。此外,有專家建議政府給予補貼,提高待遇,鼓勵社區護士走進家庭提供護理服務,讓養老護理員成為收入受尊重、準入門檻高的熱門職業。
衛生部首席健康教育專家洪昭光最後提醒所有的孩子:父母老了,妳們是他們的主心骨。長期在外工作,偶爾回家,要仔細觀察父母是否有異常。“每年帶父母去體檢,註意他們的食欲和口味有沒有變化,性情有沒有變化,會不會抑郁失眠,還要觀察父母的反應能力和記憶能力。“幫老人做壹個日歷,上面寫著每天要吃的藥的名字,吃藥的時間和次數,掛在老人能看到的地方。父母生病了,即使沒時間照顧,也要感受到壹份對孩子深深的親情和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