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外匯交易風險
交易風險又稱交易結算風險,是指在以外幣計價和收款的交易中,經濟主體因外匯匯率變動而遭受損失的可能性。這是壹個交通風險。
交易風險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在商品和服務進出口交易中,從合同簽訂到貨款結算期間,因匯率變動而產生的風險。
(2)在以外幣計價的國際信用中,在債權債務清償之前存在的風險。
(3)外匯銀行在外匯交易中持有的多頭或空頭頭寸也會因匯率變動而面臨風險。
2.翻譯風險
折算風險又稱會計風險,是指經濟主體在對資產負債表進行會計處理過程中,因匯率變動而導致的境外資產和負債價值變動所帶來的風險。這是壹種股票風險。
與普通企業相比,跨國公司海外分公司或子公司面臨的轉換風險更為復雜。壹方面,他們在以東道國貨幣記賬、編制會計報表時,需要將其使用的外幣折算成東道國貨幣,面臨折算風險;另壹方面,他們在向總公司或母公司上報會計報表時,又要將東道國的貨幣折算成總公司或母公司所在國的貨幣,這也面臨著折算風險。
轉換風險主要有三種形式:股票轉換風險、固定資產轉換風險和長期債務轉換風險。風險和轉換方式也有壹定的關系。歷史上,西方國家有過四種轉換方式。
(1)電流/非電流轉換方法。該方法將跨國公司海外分支機構的資產和負債分為流動資產、流動負債、非流動資產和非流動負債。按照這種方法,在編制資產負債表時,流動資產和流動負債按照編制資產負債表時的現行匯率折算,面臨折算風險;非流動資產和非流動負債按原匯率折算,不存在折算風險。
(2)貨幣/非貨幣轉換方法。該方法將海外分行的資產負債分為貨幣性資產負債和非貨幣性資產負債。其中,所有金融資產和負債均為貨幣性資產和負債,按現行匯率折算,面臨折算風險。只有實物資產才屬於非貨幣性資產和負債,按原匯率折算,不存在折算風險。
(3)時態法。這種方法是貨幣/非貨幣轉換方法的壹種變體,只是更真實地對待了實物資產:如果實物資產以當前市場價格表示,則按當前匯率計算,面臨轉換風險;如果實物資產以原成本表示,則按原匯率折算,不存在折算風險。當所有實物資產都以原始成本表示時,時間法與貨幣/非貨幣法完全壹致。
(4)現行匯率法。這種方法將跨國公司海外分支機構的所有資產和負債按現行匯率折算,這樣海外分支機構的所有資產和負債都將面臨折算風險。目前,這種方法已經成為美國公認的會計慣例,並逐漸被其他西方國家所采用。
3.經濟風險
經濟風險又稱經營風險,是指意外的匯率波動導致公司或企業在未來某壹時期的收益或現金流發生變化的潛在風險。這裏收入指的是稅後利潤,現金流指的是收入加折舊。經濟風險可以包括實物資產風險、金融資產風險和營業收入風險,其大小主要取決於匯率變動對生產成本、銷售價格和產銷量的影響。例如,壹國貨幣貶值可能通過降低出口商品的外幣價格來刺激出口,也可能增加進口原材料的本幣成本,減少供應。此外,匯率變化對價格和數量的影響可能不會立即體現出來,這些因素直接影響企業收入變化的幅度。
與交易風險不同,經濟風險著眼於企業的全局,從企業的全局出發預測壹定時期內的現金流量變化。因此,經濟風險的來源不是會計程序,而是經濟分析。能否規避經濟風險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企業預測能力的高低。預測的準確性直接影響企業在生產、銷售和融資方面的戰略決策。此外,轉換風險和交易風險的影響是壹次性的,而經濟風險的影響是長期的,不僅影響企業在國內的經濟行為和效益,還直接影響企業在海外的經營效果和投資收益。因此,經濟風險通常被認為是三大外匯風險中最重要的。但是,由於經濟風險的跨度較長,其計量存在很大的主觀性和不確定性,準確計量企業的經濟風險非常困難,因此企業的經營者通常更註重交易風險和轉換風險的管理。
雖然交易風險、折算風險、經濟風險都是由於匯率意外變動引起的企業或個人外匯資產或負債價值的變化,但側重點不同。
(1)從損益結果的計量來看,交易風險可以反映在會計程序中,用壹個具體的數字來表示,損益結果可以從單個獨立交易或子公司、母公司經營的角度來計量,是客觀的、靜態的。經濟風險的度量需要經濟分析,對企業的整體經濟進行預測、規劃和分析,對企業的財務、生產、價格、市場等方面進行設計,因此具有動態性和主觀性。
(2)從計量時間上看,交易風險和折算風險的損益結果只突出了企業在過去某壹時點交易的外匯風險程度;經濟風險是衡量未來壹定時期內的外匯風險。不同時期的匯率波動會對各時期的現金流量、經濟風險程度和企業資產價值的變化產生不同的影響。
[編者]外匯風險的要素
在國際經濟活動中,壹方面,企業經常使用外幣進行收付,因此會發生外幣與本幣(或兩種外幣)的實際兌換。由於從交易達成到實際支付賬款和最終償還貸款本息有壹個時間期限,如果匯率在此期限內發生對企業不利的變動,企業將單位外幣兌換成本幣(或兩種外幣之間)的收益會減少,或本幣兌換成單位外幣的成本會增加,從而產生交易風險和經濟風險;另壹方面,由於本幣是衡量企業經濟效益的同壹個指標,即使企業的外幣收支實際上沒有用本幣或另壹種外幣進行折算,也需要在賬面上將外幣折算成本幣來考核企業的經營成果。隨著時間的推移,匯率發生波動,單位外幣折算成本幣的賬面余額也會發生變化,從而產生折算風險。
因此,外匯風險包括三個要素:本幣、外幣和時間。只要企業在經營活動中以外幣結算,並且存在時間間隔,就會產生外匯風險。壹般來說,外幣債權債務余額越大、間隔時間越長,外匯風險越大。在浮動匯率制度下,由於匯率波動更加頻繁和劇烈,而且沒有波動幅度的限制,企業面臨的外匯風險比固定匯率制度下更頻繁、更明顯、更難以預測。由於外匯風險由本幣和外幣以及時間構成,二者缺壹不可,因此防範外匯風險有兩個基本思路:壹是防範外幣因素導致的風險,其方法可能不是以外幣結算,從而徹底消除外匯風險;或者以同壹種外幣表示的流向相反的資金金額相等;或者通過選擇外幣計價結算方式,來消除或降低外匯風險。二是防範時間因素導致的外匯風險,其方法可能是將未來外幣與另壹種貨幣的兌換提前到現在,從而徹底消除外匯風險;或者根據對匯率走勢的預測,適當調整未來外幣的首付時間,降低外匯風險。
[編者]外匯風險的特點
外匯風險具有三個特征:概率性、不確定性和相對性。外匯風險的概率是指外匯風險可能發生也可能不發生,不是必然的;外匯風險的不確定性是指外匯風險可能給持有或需要外匯的經濟實體帶來損失或收益,這取決於匯率變動時經濟實體處於債權還是債務狀態;外匯風險的相對性是指外匯風險給壹方帶來損失,給另壹方帶來收益。
[編者]匯率風險及其主要表現
布雷頓森林固定匯率制度在1973年崩潰,特別是自1976年牙買加協議正式承認浮動匯率制度的合法性後,控制在壹定波動範圍內的固定匯率制度解體。目前,世界各國普遍實行浮動匯率制,美元、日元、馬克、英鎊等主要貨幣之間匯率不斷劇烈波動,國際債權債務決算因匯率變動難以提前掌握,產生匯率風險。中國也處於浮動匯率制的國際貨幣體系中,匯率風險仍然嚴重影響著中國的國際收支和企業的經濟效益,尤其是在改革開放和外商在華投資快速發展的今天。
由於國際分工的存在,國與國之間的貿易和金融交流成為必然,並成為推動國內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外匯匯率的波動會給國際貿易商和投資者帶來巨大的風險。這種風險稱為匯率風險,表現在兩個方面:貿易匯率風險和金融匯率風險。在國際貿易活動中,商品和服務的價格壹般以外匯或國際貨幣計價。目前,約70%的國家以美元計價。然而,在當今浮動匯率制度下,由於匯率的頻繁波動,生產經營者在進行國際貿易活動時很難估計成本和利潤。由此產生的風險被稱為貿易風險。在國際金融市場上,所有的貸款都是外匯。如果貸款外匯利率上升,借款人將遭受巨大損失。匯率的劇烈變動甚至可以吞噬大企業。匯率的波動也直接影響壹國外匯儲備價值的增減,從而給各國央行的管理帶來巨大風險和國家困難。這種匯率風險被稱為金融匯率風險。
[編輯]影響匯率波動的因素
影響匯率波動的基本因素有四個:
第壹,國際收支和外匯儲備。所謂國際收支,就是壹個國家的貨幣總收入和支付給其他國家的貨幣總支出的比較。如果貨幣總收入大於總支出,就會出現國際收支順差,反之,就會出現國際收支逆差。國際收支能對壹個國家的匯率產生直接影響。國際收支順差會使該國貨幣的外匯匯率上升,反之亦然;
第二,利率。利率作為壹國借貸情況的基本反映,對匯率波動起著決定性作用。利率水平對國際資本流動有直接影響。高利率國家出現資本流入,低利率國家出現資本流出。資本流動會改變外匯市場的供求關系,從而影響外匯匯率的波動。壹般來說,壹國利率的提高會導致其貨幣升值,反之亦然;
第三,通貨膨脹。壹般來說,通貨膨脹會導致本國貨幣匯率下跌,通貨膨脹的緩解會使匯率上升。通貨膨脹影響本幣的幣值和購買力,會削弱出口商品的競爭力,增加進口商品。還會對外匯市場產生心理影響,削弱本幣在國際市場的信用地位。這三個方面會導致本幣貶值;
第四,政治形勢。壹個國家和國際政治局勢的變化都會對外匯市場產生影響。政局變化壹般包括政治沖突、軍事沖突、選舉、政權更叠等。這些政治因素有時會對匯率產生很大影響,但影響時限壹般較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