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法律諮詢 - 網絡暴力的危害及其對策

網絡暴力的危害及其對策

網絡暴力的危害

1,網絡暴力混淆真假

真假世界,尤其是互聯網這樣的虛擬社會,真假難辨。然而,在網絡暴力的不斷沖擊下,原本難以分辨的真、善、美、假變得更加難以分辨。通常,對真理的曲解不在於信息源本身,而在於真理在傳播過程中被歪曲和混淆。網絡暴力事件往往是真相被曲解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是非混淆,真假難辨。網民進入網絡世界,應該具備基本的辨別是非的能力,但實際情況是,在網絡這樣的虛擬世界裏,是非界限變得模糊。當然,如果我們在認識事物的過程中,從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那是絕對值得敬佩的。但這裏的困惑不是用理性的態度去辯證地認識事物,而是說錯的就是對的,對的就變成錯的,歪曲了真相。很多網民在參與網絡暴力的時候,會帶著個人感情去看事情。換句話說,他們在處理壹個事件時往往會有“第壹印象”。這種“第壹印象”是個體對網絡事件的第壹個態度。在接下來的過程中,搜索或獲取信息試圖鑒別事件真相並不能解決問題,因為進入網絡世界的人都有壹個* * *特點,就是用搜索網站搜索時,搜索到的信息和觀點與自己最初的想法基本壹致。在這個過程中,他們不僅不能從錯誤中引導到正確的觀點,反而會強化自己原有的觀點。壹件事在網上引起爭議,引起各方關註和討論,本來是壹件好事。經過討論和鑒定,事情才能更接近真相。然而,網絡暴力的發生也是網絡事件引發爭議的結果,而這種結果並不是討論結果價值的多元化,而是兩種截然相反的極端觀點占據主流。網民不自覺地站隊,充當網絡暴力事件的推手。縱觀大部分能引起巨大爭議的網絡暴力事件,不難發現,這些事件大多違背了普遍的道德倫理價值觀,即使沒有觸犯法律。

2.網絡暴力侵害了當事人的權益。

在網絡暴力中,參與者非理性的群體攻擊侵害了參與網絡暴力的當事人,對其身心造成傷害,並直接侵擾了其現實生活。尤其是人肉搜索開始流行以來,網民不再局限於在網絡上通過語言或圖像對當事人進行攻擊和懲罰,而是通過人肉搜索直接從網絡虛擬社會滲透到現實社會,騷擾當事人的現實生活。網絡暴力事件中,受害者有名有姓,卻找不到具體是誰做了傷害的事。正因為如此,參與其中的網民抱著法不責眾的心理肆意妄為。在網絡集體暴力中,網民很少考慮當事人的心理。然而,當事人因網絡暴力而遭受的懲罰是完全不平等的。當事人需要道德譴責和法律制裁,但絕對不需要打著正義旗號的暴力。

3.網絡暴力影響網民的道德觀。

除了直接的危害和影響,網絡暴力的頻繁發生還會影響網民的價值觀。正確的價值觀是人類社會秩序正常運行,構建美好和諧社會的保障。在日常生活中,人們的道德觀念和價值觀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他們的行為和處事方式。以學校食堂為例。每次吃飯都會很擠。樓梯總是很擁擠,但又是無序有序的,也就是價值觀在起作用。交通規則是壹樣的。在壹個沒有制定交通規則,沒有紅綠燈的世界裏,路上來來往往的行人和車輛都會相互讓道,讓每壹個經過的人都能快速到達目的地。社會的普世價值影響個人的價值觀,進而影響個人的行為。網絡暴力攻擊的是人自身的防禦體系,原本符合社會倫理道德意識的價值觀在網絡暴力的沖擊下會被扭曲。原本提倡的辯證法在網絡暴力中被完全忽略,事情變成只有兩個極端,非A即b,在網絡暴力事件中,參與事件的網民盲目支持壹方過於絕對的觀點,披上道德的外衣,做了違背道德的事情,並不認為自己有錯。網絡暴力在這裏的表現就是扭曲的價值觀,把錯誤的觀點當成真理,堅決不認錯。人的思維中有壹種慣性,就是有時候會過於相信某個觀點,通過對其他信息的搜索來不斷強化自己的觀點。正是因為個體壹直偏向於某壹種觀點,壹旦有與自己現有觀念不同的觀點侵入,就會產生不安全感,竭力維護自己的觀點,進而自欺欺人。在收集與自己相同的觀點時,他們會加入壹定程度的自我欺騙,原有的觀點會得到強化,不再接受其他觀點,價值觀會扭曲。

4.網絡暴力阻礙和諧社會的構建。

網絡暴力加速了個人信息的泄露,造成了社會恐慌,阻礙了和諧社會的進程。2012年4月,進行了壹項關於公民如何保護個人信息權利的在線調查,有4142人參與。其中,關於個人信息是否泄露的調查數據顯示,30%的人多次遭受信息泄露,40%的人偶爾會有信息泄露,只有15%的人很少遇到這種情況,15%的人還不清楚自己的信息是否被泄露。可見,至少有70%的人經歷過不同程度的個人信息泄露。個人信息安全關系到個人的切身利益,個人信息被侵犯,讓當事人沒有安全感,容易引起焦慮。關於個人信息的安全隱患,52%的人認為機構或網站未經授權向其他機構或個人泄露或出售個人信息,23%的人認為個人信息被不法分子用於詐騙等犯罪行為,18%的人認為機構或網站的個人信息存儲機制不完善,5%的人認為個人上網時遇到“釣魚網站”,只有2%的人認為是其他原因。顯然,超過98%的人認為安全風險與網絡有關。網絡暴力侵犯了當事人的名譽權和隱私權,泄露了網民的個人信息,進壹步增強了個人信息的安全風險,引發了社會恐慌。網絡空間和現實社會有共同之處。有學者直接認為,“賽博空間”也是“現實社會”,只是通過虛擬技術進行信息交流和傳播的新媒介。按照這種說法,網絡空間是人們生活的空間,是虛擬形式的“現實社會”。那麽,這樣壹個社會中的壹切影響,必然會影響到現實社會。網絡暴力是“輿論”領域的群體性糾紛。可以說,以道德的名義懲罰當事人是對網絡自由的異化,這無疑阻礙了和諧網絡社會的構建。與現實社會中的暴力相比,網絡暴力的群體更廣,傳播速度更快,所以在某種意義上,它可能比現實社會中的暴力危害更大。網絡暴力出現的時間雖然不長,但危害大,影響面廣,蔓延趨勢嚴重。作為網絡表達自由的異化現象,有學者認為網絡暴力不僅是對人類道德和傳統價值觀的挑戰,更嚴重的是,網絡上壹些激進的言論或行為已經觸碰到了法律的紅線。也有學者認為,在網上發泄情緒引發的網絡暴力,不僅使社會倫理大廈的根基發生動搖,也使道德和誠信逐漸衰落,古老的文明傳統即將消亡,與現代文明漸行漸遠。國外學者也註意到了網絡暴力的嚴重性,壹致認為網絡暴力和對受害者的騷擾在世界範圍內呈上升趨勢。他們指出,與傳統暴力相比,網絡暴力和網絡犯罪來得更頻繁。而且有些人甚至認為網絡潛在的巨大危害可以徹底摧毀壹個人的壹生,這裏的毀滅力量指的是網絡暴力。隨著博客、貼吧、論壇、視頻網站的運營,人們的行為、言語、手勢都有可能通過這些媒介放到網絡平臺上,接受大眾的審判。在審判過程中,公眾有太多的個人感受和情緒需要發泄,往往過於偏激,導致網絡暴力。再加上人肉搜索的興起,隱私信息被曝光,網民跟風,擴大了事情的影響,引發了網絡暴力,對當事人造成了嚴重的身心傷害。有針對性的教育引導整治“網絡暴力”的關鍵是教育引導。教育者要正視網絡的“雙刃劍”性質,為青少年營造良好的網絡氛圍,用正面信息豐富青少年的生活,讓青少年認識到虛擬不是生活的全部,健康的生活方式會讓生活更美好。

教育中應引入網絡德育。青少年卷入“網絡暴力”的原因之壹是道德的缺失。因此,教育要對癥下藥,培養學生對網絡道德的正確認識,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將倫理知識引入對學生的教育,培養學生的網絡責任感。

要引導青少年正確看待網絡,讓青少年網民用辯證的眼光看待網絡中的各種現象。理性認識網絡中信息的真實性,防止盲從;充分結合未成年人的興趣愛好,加強網上正面宣傳,為未成年人營造良好的網絡文化氛圍,不斷增強網絡安全和道德意識,培養良好的網絡道德品質,讓學生學會自我調節、自我約束、自我保護。

另外,要教育青少年辨別網上信息的能力。通過引導青少年辨別網上信息內容,反思網絡信息良莠不齊的現狀,讓青少年在虛擬環境中發展思考、節制、辨別的能力。

規範互聯網行業,從制度和技術上加強對不良信息的監管,涉及很多互聯網行業,互聯網行業是網上信息的所在。為了獲得更多的關註,許多網站服務商不負責任地發布或鼓勵網民發布名人八卦等不良信息。這類新聞往往缺乏依據,或者根據細分的片段,利用網民的好奇心,斷章取義得出壹些“轟動效應”的強結論,以此來獲取點擊率和經濟利益。

國家有關部門應該有所作為,對互聯網進行監管,政府有義務對互聯網行業進行監管和整頓。要對傳播違法信息的網站制定明確的執法依據,大力整治,從技術上提高監管效率,長期整治,逐步凈化網絡環境。

探索和建立實名登記制度的上網機制,長期以來的特點是匿名網絡的弊端。網民很容易對事件進行不實報道或評論,各種與網絡有關的刑事案件往往是由匿名網絡的虛擬性和無約束性造成的。在虛擬環境中,網民可以匿名從事“網絡暴力”活動。韓國明星崔真實自殺案是由超出當事人心理承受能力的匿名信息引起的。

過度的自由就像斷了線的風箏,註定要粉碎。沒有必要的控制,倫理的底線往往被無情地埋沒。網絡文明不能只靠網民的誠信,網絡中必須有壹種制度,能夠讓網民對自己在網絡上的言行負責。

實名制上網可以大大減少網上不負責任的言論。實名網民在發帖前會考慮所發信息的真實性,至少在發帖前會進行必要的調查。

  • 上一篇:推薦幾部好看的美劇。
  • 下一篇:偽娘和人妖人妖有什麽區別?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