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法律諮詢 - 希特勒為什麽在經濟上極右?

希特勒為什麽在經濟上極右?

在執政的前四年,希特勒確實取得了相當大的成就。和羅斯福壹樣,他為收入較低的人增加利益鋪平了道路;和羅斯福壹樣,他憑直覺得出結論,被傳統理論迷惑的經濟學家對經濟衰退知之甚少。因此,兩位領導人都藐視傳統,大力發展生產,減少失業。(《希特勒也預見了現代經濟政策》,1973,經濟學家J·肯尼斯·加爾布雷斯評論說,“...他意識到,只有同時控制工資和物價,才有可能快速實現充分就業。壹個被經濟恐懼壓制的國家會響應希特勒的號召,就像美國人響應羅斯福壹樣,這並不奇怪。”也許,他不太了解經濟,也不太了解自己在做什麽。“但是,從經濟上來說,如果妳走在正確的軌道上,卻不知道為什麽,這就很了不起了。”)希特勒還修建了高速公路網,改變了國家的面貌——平時可以團結全國,戰時有助於動員全國。為了使普通人能夠“在輪子上行走”,他研制了“人民汽車”。這款車耐用,便宜,每個人都買得起。他要求費爾迪的南波爾奇設計壹種每40英裏消耗壹加侖汽油的四座汽車,它的發動機由空氣冷卻,這樣在冬天就不會結冰。他還設想了未來的其他創新。在大城市,需要建設自動化的地下停車場,眾多的自由貿易中心,公園和綠地,嚴格控制汙染。出於他個人對清潔的關心(或許與害怕長癌有關),他特別在意汙染;他鼓勵工業界努力徹底消除有毒氣體。在魯爾盆地,壹些工廠安裝了消除汙染的設施;所有新建的工廠都必須配備防止水汙染的設備。

他對城市規劃的興趣甚至延伸到了小城鎮和村莊。他告訴自己的親信,最重要的是太空(另壹個顧慮)。“我們的建築師在制定計劃時已經考慮到了空間,這讓我很高興。只有這樣,我們才不需要建造更多擁擠的幾乎建在房屋上的城鎮,就像我們在茨維考和格申基興看到的那樣。如果我被送到這樣壹個沒有吸引力的小鎮,我會失望,會失去快樂,就像我被送到祖國壹樣。所以我下定決心,要讓哪怕是最簡單的小鎮也有壹點文化和美感,然後壹步步提高每個小鎮的舒適度。”

年輕人的福利和年輕人的培訓也享有優先權。教育制度發生了劇烈的變化,高中專攻自然科學。非古典課程和人文大學預科壹樣重要。壹些課程,如古代語言和科學,受到了對體育的重視,民族生物學和德國歷史和文學必修課的影響。“我們教育的目標是塑造性格,”壹位納粹教育家寫道。“我們不想把幾個孩子教育成小學生...於是我說:‘讓我們減掉十磅知識,增加十卡路裏!’"

英國大使費斯向倫敦報告:“...德國學生在智育和體育方面受到精心培養,以保衛德國...然而,我深感恐懼的是,如果本屆或任何隨後的德國政府要求他們保衛德國,他們將是合適的,並準備在外國領土上推進或犧牲。”這個標誌是從“少年訓練”開始的——也就是對10到14歲的少年進行訓練,為“希特勒青年團”做準備。關於這個問題的壹本小冊子的作者寫道,“少年訓練是新近獲得的、永恒的和無情的真理的壹個因素”。“對我們來說,服從命令或指示是最神聖的職責。這是因為每壹個命令都來自負責人,而那個負責人就是我們信任的國家元首...所以,德國的兄弟姐妹們,我們是妳們的先鋒。我們,德國青年的領導者,將培養和教育妳們的孩子,把他們塑造成善於行動和勝利的人。我們讓他們進入嚴格的學校,鍛煉他們的鐵腕,提高他們的勇氣,培養他們的信心——對德國的信心。”

加入希特勒青年團後,每個男孩都有壹把刻有“鮮血和榮譽”字樣的匕首。他還被告知,現在,他不僅穿著棕色的衣服,而且還用武力保護它們。“也就是說,我們不能容忍任何人對我們做任何事情。”不久前,壹個逃到英國的希特勒青年團成員說:“我們比任何非軍人都優越。如果他們敢裝腔作勢,我們可以揍他們壹頓。”

1933之前,“希特勒青年團”的目的無非是團結各界青年,壹方面通過宣傳說服脫離* * *產黨的各種組織;另壹方面,給他們灌輸爭權奪利的思想。後來,它的任務變成了讓他們增強體質,接受政治教育,訓練他們為國家元首和民族服務。然而,與普遍的看法相反,他們沒有進行軍事訓練。據希拉裏的副官哈特曼·羅特巴舍(Hartman Rotbasher)說:“制服是青年在希特勒青年團成立之前組織的服裝,不僅在德國如此,在其他國家也是如此。”

為了讓全民在思想上和身體上為未來做好準備,希特勒在四年內邁出了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的壹大步,連外國人都印象深刻。嬰兒死亡率大大降低,比大英帝國還低。希特勒上臺後曾七次訪問德國的英國議員阿諾德·威爾遜爵士寫道,“肺結核等疾病大大減少了。審判罪犯的法庭從來沒有這麽閑過,監獄從來沒有這麽空過。看到德國青年如此強大,真的是壹種享受。即使是最窮的人的衣服也有所改善;他們的笑臉證明他們的心情開心多了。”

工作條件也有所改善——更多的窗戶、更少的擁擠和更好的廁所。在“美化每壹個地方”的口號下,所有的辦公室和工作室都保持整潔幹凈。有更多的花花草草,讓工作者欣賞自己的環境。這些成績是實實在在的,不是幻想。工人從來沒有享受過這樣的特權。羅伯特·雷伊(Robert Rey)的“勞工陣線”(Labor Front)倡議“為力量而歡欣”(Jorge for Strength)也為工人參加音樂會、劇院、展覽、舞蹈、電影和成人班提供補貼。最具革命性的創新是差旅補助。現在,即使是最吝嗇的工人,他們的妻子和孩子也可以乘坐豪華旅遊船,享受他們做夢也想不到的假期。“工人們看到我們真誠地想提高他們的社會地位,”雷伊說。“他們看到,被派去代表德國的不是所謂的‘知識分子’,而是他們自己。我們向世界展示德國工人階級。”在德國,人們也建造了許多不同等級的船只,雇主和白領享受和工人壹樣的待遇。希特勒在65438年10月30日的議會演說中說:“德國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產生了結果。這些影響是最高意義上的民主——如果民主有任何意義的話。”希特勒這番話的意義,正是這種社會民主主義精神。

希特勒致力於團結各界人士——猶太人當然不屬於這壹類。他的社會主義既不排斥富人也不排斥中產階級。“資產階級決不能認為它是教育或資本的某種享受,決不能認為它已經被馬克思的財產概念從工人中分離出來了”。他告訴壹位采訪者,“資產階級必須像工人壹樣適應社會的福利。”在實踐中,這壹概念讓工人感到榮幸,並強調了希特勒的社會平等理論。公共媒體宣傳他是建築工人,畫家,學生,普通的壹員,坐在司機旁邊的普通人,吃的也很簡單。他拒絕接受任何榮譽學位。他和工廠裏的工人說話時,總是用“我們”這個綽號,向他們吹噓自己也是壹個沒有房產和股票的人——但他沒有提到《我的奮鬥》讓他成為了百萬富翁。即使在軍隊中,也能感受到這種平等精神。在常備軍,官兵之間的同誌感情比以前強烈多了;黨衛軍成了民主的典範。在這裏,軍銜的差別已經不存在了,有些人彼此是兄弟姐妹,這是大多數英美軍官所不能接受的。最平均主義的是“青年勞動服務”——所有17歲至25歲的青年男女,不分階級,都必須為“人民和祖國”服務壹段時間,可以是農民,也可以是勞動者。這種做法本來是為了減少失業,但卻遠遠超出了羅斯福的有類似目的的“人民維護團”,成為社會主義的壹種表現。勞改營的墻上經常掛著國旗、國家元首和其他領導人的畫像,還有“德國需要妳,妳需要德國”、“人民高於壹切,妳卻無足輕重”、“服勞役是德國青年的光榮職責”等鼓勵性的標語。在壹個勞改營裏,美國遊客G·S·考克斯發現了兩個非常有趣的標語。壹、希特勒語錄:“猶太人不是德國人,是商人,不是公民,是滅蟲者”;*?第二,與之並列的是康德的語錄:“勇於運用理性”。考克斯發現鍛煉者的情緒很高。“他們很強壯,吃得很好——這是壹種奢侈的生活,他們中的壹些人已經多年沒有享受過了。他們太忙了,沒空評論。”

也許希特勒執政頭四年最大的成就是統壹了全國。外交官喬治·凱南警告他的壹位上司說,希特勒沒有讓時光倒流。“德國完全統壹了。在這方面,波拿巴和拿破侖三世未完成的事業在凡爾賽完成了。現在,希特勒正在根除特殊主義和階級差異的殘余。主張希特勒通過把壹切降到最低標準來完成這壹切是不現實的。德國的統壹是事實。希特勒可能下臺,但團結依然存在。同時,防止外來幹涉的措施也將存在——必須存在。嫉妒、不穩定、自卑,以及隨之而來的統治歐洲的貪婪——這些才是大多數德國人真正擁有的東西。”任何研究德國問題的客觀觀察者都無法抹殺希特勒的豐功偉績。盡管工人失去了工會,雇主也失去了政治組織的權利。其實每個人都失去了權利和自由,國家獲得了平等和繁榮。然而,希特勒的方案所付出的代價並不僅限於公民自由的喪失:雖然他以獨創的方式使國家擺脫了經濟衰退,結束了失業,但他堅持不惜壹切代價加快重整軍備,這給德國強加了壹場潛在的災難性經濟危機。明智的薩希特竭力反對希特勒和軍方使德國經濟獨立的努力。首先,他拒絕了戰爭部和L.G .法國生產人造橡膠的計劃。然後,他拒絕了布隆伯格增加燃料油產量的要求,因為他害怕這會打亂和平時期國民經濟的平衡。但到了1936開始,Sahit的影響力逐漸消失。平時,希特勒已經下令將軍隊擴充到36個師,國民經濟已經失衡。基本原因有兩個:進口價格上漲了9%,而出口價格下降了9%;由於農業連續兩年歉收,德國農業無法滿足自身需求。原材料儲備正在減少,市場上出現了令人不安的食品和燃料短缺。俄羅斯封鎖這兩種商品的出口以及羅馬尼亞的高價進壹步加劇了危機。取暖、照明和潤滑用燃料的供應以及柴油的供應都保持在較低水平,國內生產無法替代。正是這種緊急情況促使希特勒在1936年仲夏提出了上述實施戰時經濟的計劃。許多年後,他對燃料庫危機的回答被美國采納——自給自足。他自然知道,在德國現有的領土範圍內,不可能生產出足夠的原料來實現完全自給自足。他仍然堅持盡力而為。他堅持認為,只要德國向東擴張,絕對自給自足是可能的。他無視薩希特的意見,要求增加合成橡膠、鐵礦石、油脂、紡織品和輕五金產品的產量,並在壹年半內解決燃料危機。專家壹再警告,如果實施這壹計劃,生產成本將極其昂貴。他對此置若罔聞他對自己生產武器而不是增加原材料生產的想法置若罔聞。相反,他用國家會幹預的觀點來反駁大企業——如果它們不敢參與自給自足的鬥爭。他宣布“金融和經濟,以及所有的理論,都是為人民自力更生的鬥爭服務的。”對希特勒來說,這只是意誌力的問題。他呼籲經濟動員“堪比軍事和政治動員”。只要軍隊在四年內做好戰鬥準備,如何調動經濟就不是他關心的問題。這是他在1936年紐倫堡會議上宣布的四年計劃。會議結束後的壹月份,他選擇了戈林來負責這個項目。有趣的是,在他的合作者中,只有壹個是黨員Sr,所有高級職位都由願意合作的政府官員、企業代表和總參謀部軍官擔任。這意味著納粹黨除了只忠於自己和希特勒的戈林之外,已經被排除在國家經濟生活決策之外。在壹次號召全國動員的講話中,戈林宣布,工人和農民必須充分生產,發明家必須隨時受國家支配,商人不能“只想著利潤,只想著建設壹個獨立強大的德國經濟。”他要求所有德國人用壹種語言為國家服務,這種語言將在壹代人之後由壹位美國總統來解釋。“每天,我們每個人都必須問自己,我們能做什麽,我們能為我們共同努力的成功做出什麽貢獻。”

兩個月後,希特勒親自向壹批工業領袖發出強烈呼籲,要求他們信任戈林,支持他完成這壹重任。他說:“戈林是這個職位的最佳人選,他有堅強的決心和鋼鐵般的意誌。”在同壹次會議上,戈林告訴實業家們,現在的問題不再是如何廉價生產,而是如何生產。他不在乎外匯是怎麽賺的。只有那些違法失敗的人才會被起訴。

“我不得不譴責這些經濟弊端,”沙希寫道。“同時,我反對這種盡可能公開嘲笑法律的不負責任的行為。”在他60歲生日的時候,他壹起在壹次演講中說了這句話。他還批評了戈林的理論,即唯壹重要的是生產。如果我在壹塊土地上播種壹百磅,收獲只有那的四分之三,那麽從經濟上來說,這是不可想象的廢話。“這是壹個失寵官員的宣戰。幾個月後,薩希特被迫辭去經濟部長職務。這使戈林得以胡作非為,竭力執行元首的計劃,把國民經濟變成徹頭徹尾的重整軍備的工具——為戰爭服務。

如果希特勒死於1937,也就是他上臺四周年——盡管經濟危機嚴重——這是毫無疑問的。他將作為最偉大的人物之壹載入德國史冊。在整個歐洲,數百萬人崇拜他。格特魯德·斯坦因(他覺得羅斯福很無聊)認為希特勒應該獲得諾貝爾和平獎。喬治·蕭伯納在報紙上發表文章,為希特勒和其他獨裁者辯護。他關於法西斯主義的發言,讓他的“費邊社”(主張以和平漸進的方式實現社會主義的學術團體,1884成立於英國)與同事們群情激憤,也遭到流亡反法西斯戰士的激烈反對,言辭激烈的信件如潮水般湧來。另壹位直言不諱的追隨者是著名的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廷格。他寫道,希特勒有著不屈不撓的為正義而戰的熱情,寬廣的政治視野和準確的洞察力。"他真的很關心同胞的福祉。"海汀本人是十六分之壹的猶太人,他為此感到自豪。他壹方面為希特勒的反猶主義辯護,另壹方面反對他的嚴厲措施。他說,妳只要調查壹下停戰以來猶太人的行為,就明白德國人為什麽討厭猶太人了。“在采取失敗主義和奴性的地方,那裏的主要支持者壹定是猶太人。* * *唯物主義和布爾什維克主義的先驅必須是猶太人。這是規矩。”他對希特勒功績的總結可以說是戈培爾寫的。“能在短短四年內把自己的人民從最底層提升到壹個自我覺醒、自豪、有紀律、有力量的人,自然值得同胞的感激和全人類的尊重。”

希特勒不僅激勵了作為個體的外國人,而且樹立了榜樣,刺激了整個歐洲類似運動的發生和發展。其中最重要的是“英國法西斯聯盟”,即所謂的黑黨。不久前,希特勒在與戴安娜·米特福德舉行婚禮後,參加了黑黨領袖奧斯瓦爾德·莫斯利爵士舉辦的午宴。在反猶主義長期是民族主義、效忠主義、有時是天主教的壹個方面的法國,查爾斯·毛拉斯領導的“法國行動社”也蓬勃發展,在壹些有才華的作家中影響很大。此外,還有弗朗索瓦·德拉羅克上校領導的老牌極右翼組織“鐵十字會”,甚至還有五六個這樣的組織。盡管法西斯主義在實踐中讓這些不墨守成規的人感到厭惡,但希特勒和墨索裏尼的演講和成就動員了他們。他們反對自由國家、民主和議會制度。

在比利時,壹個後來自稱為希特勒精神之子的年輕人萊昂·德格雷爾組織了“國王黨”,作為反對* * *資本主義的堡壘。“我們的運動,”他多年後評論道,“是壹個長槍俱樂部,不是法西斯,而是精神的,不是政治的。”在他看來,君主主義是對時代弊端的反應;這是壹場政治革新和政治正義的運動;這是壹場反對混亂、無能、失職、動搖以及最重要的反布爾什維克主義的鬥爭。

法西斯主義的影響蔓延到了美國。在美國的“德裔美國人聯盟”中,成員們公開穿著納粹制服:白襯衫、黑領帶、高筒靴和納粹黨徽。

在中國,蔣介石秘密組織了壹個名為“藍社”的精英團體。“現在,法西斯主義被認為是落後的,”多年後壹位成員說,“但在當時,它是振興中華的壹種極其先進的手段。”顯然,它的首要目標是保衛國家的生存。“法西斯主義是壹個瀕臨滅亡的國家拯救自己的唯壹工具,”藍衫協會的出版物《社會新聞》在壹篇社論中寫道。“它拯救了意大利和德國...所以,除了遵循法西斯暴力鬥爭的精神,沒有別的辦法,就像意大利和德國那樣。”

蔣介石同樣熱情。“法西斯能救中國嗎?”他把這個問題問了壹群藍色俱樂部的成員,自己回答:“當然!法西斯主義是中國現在需要的。”雖然他在公開場合否定西方人,痛恨民主,但他信奉希特勒的元首原則(“幾十年來,我們陶醉於民主,鼓吹思想自由,卻壹無所獲”)。希特勒上臺八個月後,蔣介石警告他的政黨領袖說,“法西斯主義的本質是對英明領袖的絕對信任。”除非我們完全信任這樣的領袖,否則不可能復興國家。“所以,不用說,領導人必須是壹個具有革命精神的偉人,他將是所有黨員的榜樣和楷模。再者,每個黨員都應該犧牲壹切,直接為領袖和黨服務,這就是為社會、為民族、為革命服務。從我們加入這個革命黨的那天起,我們就把我們的權利、生命、自由和幸福獻給了這個黨和它的領導人...正因如此,我們的人才可以稱為真正的法西斯。”

希特勒執政四年來的成就,極大地鼓舞了很多有同樣想法的人。法西斯主義不僅吸引那些不滿或被剝奪公民權利的人,也吸引那些有良好意願、關心自己國家和人民的人。它吸引了壹大批年輕人和知識分子——他們覺得它比資產階級自由主義和法西斯主義更新鮮。盡管不同國家的法西斯主義品牌不同,但所有法西斯主義的崇拜者(包括希特勒和墨索裏尼)都壹致認為,無論如何,民族的精神團結必將掃除壹切困難。他們認為,任何實現這壹目標的方式都是公正的,無可指責的。

  • 上一篇:五份安全事故調查報告
  • 下一篇:如何維護文物單位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