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法律諮詢 - 如何維護文物單位

如何維護文物單位

文物古跡是人類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是歷史沿革和民族文化傳統的真實寫照,是壹個國家民族精神的反映和風俗習慣的歷史見證。文物作為歷史文化的載體,不僅可以作為愛國主義教育的教材,還可以促進經濟發展,繁榮旅遊業,創造就業機會,增加外匯收入,加強世界各國的經濟文化交流與合作,增進世界各國人民的了解和友誼。

紫禁城是中國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代宮殿建築群。它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在世界上享有盛譽。紫禁城(紫禁城)建於明朝永樂四年(1406)。作為明清時期的宮殿,其建築風格和藝術是我國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

作為故宮不可或缺的壹部分,故宮護城河桐梓河是故宮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於歷史原因,故宮護城河年久失修,故宮周邊環境遭到嚴重破壞,已經失去了原有的功能和面貌。恢復桐梓河及其周邊地區的環境,重現故宮周邊環境莊嚴、古樸、壯觀、整潔的古代皇家宮城原貌,把壹個古樸、典雅、宏偉的故宮帶入21世紀,是歷史賦予的義務和責任。

1.歷史文化精華區改造和保護的意義

歷史文化精髓區是指那些對人類活動有重大影響,具有較高歷史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的古建築或建築群、歷史文化遺址及其周邊地區。

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和社會經濟的發展,世界各國越來越重視對文物、古建築和文化遺存的保護。保護對象起初僅限於單壹的古建築或古城遺址,後來逐漸擴展到古建築與歷史文化遺址周邊環境和氛圍的協調。

目前我國對文物的保護,包括對歷史文化名城和遺址的保護、修繕和搶救,大多局限於文物古跡本身,對其所依托的歷史文化環境和氛圍的保護還不是很普遍。這不僅是中國特有的現象,世界各國都面臨著同樣的困難和考驗。因為文物古跡本身就是保護的重點,所以突出重點,忽略周邊氛圍,往往被認為是可以接受的。幸運的是,世界各國都意識到了這個問題的重要性,並采取了相應的措施。65438年至0972年,聯合國通過了《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同年,歐洲外長會議決定將1975定為“歐洲建築遺產年”;美國政府決定將1980年5月11 ~17作為“建築遺產保護周”。早在1933年,國際現代建築協會(CIAM)就在希臘雅典通過了《城市規劃大綱》和《雅典文物古跡保護憲章》。1977年,建築師們齊聚秘魯利馬,對《雅典憲章》40多年的實踐進行了全面而深刻的評價。會後,他們發表了《馬丘比丘宣言》。這份宣言明確提出了如何解決城市與周邊地區的關系、居住環境與自然環境的和諧、文物古跡的氛圍等問題。

得益於世界各國政府和國際組織對古代文物和文物保護的重視,保護工作取得了豐碩成果。法國首都巴黎在保護古都風貌的活動中,維護和保存了大量有價值的古建築和遺跡,並結合城市建設進行現代化改造,使巴黎歷史核心區的藝術魅力與日俱增。意大利也非常重視歷史街區和文物古跡的保護,不僅在城市規劃和土地規劃方案中強調,還寫進了憲法。由於精心的保護和修繕,羅馬、威尼斯、龐貝成為世界著名的旅遊城市,旅遊業成為意大利經濟發展的龍頭。

但在文物古跡保護過程中也存在壹些不協調的“音符”。19世紀中葉,壹些歐洲建築師熱衷於按照“理想”模式修復或重建文物。他們拆除了數以千計的歷史建築,並把它們重建成新的理想化的“古代”建築。巴黎曾花重金去除幾座古建築石頭上的風化層,希望重現昔日輝煌,卻遭到多方反對和批評。這種所謂的保護,其實是對古建築最大的破壞,徹底泯滅了建築作為歷史見證的獨特滄桑感。法國作家維克多·雨果對這種現象進行了嚴厲的批判,並在《聖母院》的序言中明確指出,寫這本書的目的之壹就是拯救歷史建築免遭破壞。在許多知名人士的呼籲下,這種傾向很快被制止,大量的歷史建築得以保持原貌。

文物的巨大價值,不僅在於其原始的藝術魅力,更在於其悠久的歷史和文化沈澱。因此,“修復歷代工匠創造的文物,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保持其材料的真實性。”梁思成先生曾就北京的保護提出過類似的觀點,並對Xi安小雁塔的修復提出“保護文物是為了使其長壽而不是返老還童”。

2.故宮護城河及周邊環境整治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我國文物眾多,但國民文物保護意識不強。壹些地方為了經濟發展和旅遊業的繁榮,不惜以破壞文物和建築為代價,肆意破壞文物原有的風貌和氛圍,更有甚者,盜竊、走私文物。故宮作為中國古建築的精華,由於自然和歷史原因,不可避免地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不過相對於護城河及周邊的環境條件,還是比較幸運的。

紫禁城和護城河周圍的地區是北京的中心,是中國歷史文化的精髓。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政府十分重視故宮古建築的保護,基本保持了其原貌。但與故宮壹墻之隔的桐梓河及其周邊地區的環境整治與保護更需要關註。雖然這片區域早就被劃定為歷史文物保護區和建設控制區,但從未得到真正的保護。護城河內原有的圍合房屋和古建築,已被居民和單位占用多年。這種不合理的利用對故宮的城墻和古建築造成了日益嚴重的破壞。兩岸居民和單位排放的生活汙水和復合汙水對護城河水體造成了嚴重汙染;河內多年來積累了大量沿海居民傾倒的生活垃圾。桐梓河的河面與城墻之間,高大的樹木擋住了城墻,危及了故宮的安全,影響了故宮的景觀環境。河墻和城墻上的雜樹破壞了城墻,桐梓河外的超高房屋和過於現代化的建築破壞了故宮周邊的歷史文化景觀環境。

作為中國歷史文化的國粹,故宮及其周邊地區的環境狀況直接關系到北京作為首都和國際大都市的形象以及國家的對外形象。因此,盡快改造和恢復故宮及其周邊地區的環境是非常必要的。當我們迎接新世紀的曙光時,我們能否坦率地說:故宮,我們無愧於妳的歷史和榮耀,我們為妳輝煌的昨天而驕傲,更為妳燦爛的明天而驕傲。因此,對故宮和首都北京來說,對護城河及其周邊環境進行改造和維護是非常必要和迫切的。

3.桐梓河及其周邊地區環境的歷史與現狀。

3.1桐梓河的歷史淵源

桐梓河,又稱外桐梓河,俗稱紫禁城外的護城河。明朝永樂年間重建北京時,在紫禁城外挖了壹條護城河。明代,外桐梓河僅環繞故宮東、北、西三面,分別稱為東華門桐梓河、神武門北桐梓河、西華門桐梓河。作為故宮的第壹道防線,它起著四面防禦城墻的作用,使敵人無法涉水攻城。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金城湯池,深溝高壘”。既然是護城河,那就應該四面環繞,南方不應該有河。於是,清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工部奉命將午門右側紫禁城的水,從西闕門外右板橋下的涵洞引入西闕門,再從午門前石板路下的涵洞向東,再通過東闕門石板路下的涵洞進入祠堂(現勞動人民文化宮)。這條70英尺9英寸長的涵洞被命名為午門的黑暗桐梓河。至此,故宮的護城河就形成了今天的樣子。

據考證,明代“護城河河池距城墻20m,寬52m,深5m,周長3840m。河兩岸的河堤由花崗巖制成,厚50厘米,寬70厘米。河堤垂直,後面的1.5m寬的菱形墻由城磚砌成,長44cm,寬22cm,厚11cm。在河堤上修築平均高度為1.5m、寬0.5m的低矮河堤,采用長44cm、寬22cm、厚11cm的城磚粗白橫縫法砌築。護城河底部用灰土壓實。”

外桐梓河的水流入故宮,形成內桐梓河。內桐梓河的水源來自神武門西西北角樓附近墻底的取水水閘,由壹條南北直穿墻的隧道改為紫禁城內的明溝。桐梓河除了防禦,還用於防火,為故宮供水。

尖子河是北京城內外僅存的比較完整的護城河。外護城河大部分在北京城墻拆除過程中被掩埋,現存零星護城河段已完全失去原有風貌。治理和維護桐梓河及其周邊環境,恢復故宮原有的古樸、典雅、莊嚴的氛圍,保護古都北京的風貌,刻不容緩,勢在必行。

3.2桐梓河及其周邊地區的環境現狀

桐梓河是故宮不可或缺的壹部分。莊嚴金碧輝煌的故宮和美麗迷人的桐梓河交相輝映,構成壹幅燦爛的畫卷。中華民族的勤勞智慧和五千年文明史在這裏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然而可惜的是,當年的美景如今已無處可尋,取而代之的是擁擠混亂的違章房屋;渾濁、惡臭的河水,漂浮著垃圾。

由於故宮歷史悠久,風化剝蝕,日曬雨淋,故宮城墻和護城河破損嚴重,墻體剝落,灌木叢生長。近30年來,居民陸續搬進桐梓河河內壹側的封閉房屋,尤其是文革時期,缺乏及時有效的管理和維護。居民違章搭建、非法堆放雜物、隨意傾倒垃圾和生活汙水的現象十分普遍。目前桐梓河的江邊有367戶,兩個小街廠,壹個公司,壹個居委會。主要集中在東面,西華門以北,河面和城墻之間,幾乎占據了桐梓河和城墻之間的所有空間。整體上破壞了故宮周邊的自然景觀環境和人文環境。主要體現在:

3.2.1擅自搭建房屋,墻體破損嚴重。由於缺乏統壹的規劃和管理,除了原有的117古圍屋外,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還建起了400多間簡易平房。居民們在城墻上釘釘子、拉繩晾衣服;在城墻根部隨意傾倒垃圾、汙水、蜂窩煤等雜物;違章搭建的簡易棚,不僅侵蝕了城墻根部的綠化帶,也讓原本狹窄的將軍路更加擁擠;部分違章建築高於河墻,墻高在1.6m以下大部分墻體已破損、脫落或剝落,多處城磚殘缺不全。神武門城墻兩側被用作臨時停車場,嚴重影響了故宮的景觀環境。

3.2.2汙水的過度排放和垃圾的傾倒使河水汙染日益嚴重。據實地調查,現在通往桐梓河的管道(主要是汙水管道和雨水管道)有480多條,最大管徑1.2m,大量生活汙水和復合汙水排入護城河,河水有機汙染和富營養化問題十分突出。藻類異常繁殖,氮、硒明顯超標,鋅、銅、汞均超標,其中汞超標率達90%。兩岸居民和遊客向桐梓河傾倒大量生活垃圾和固體廢棄物。故宮每天派專人打撈水面漂浮垃圾,壹般每天打撈兩船,約300 ~ 350斤。

3.2.3河床淤積和泥沙激增。桐梓河沿岸單位和居民傾倒的垃圾和工程渣土,加上近30年的沙塵暴和降塵,造成桐梓河底泥沙激增,河床淤積嚴重。河底淤泥呈盆狀分布,兩岸厚度中間薄,最厚處為2m,平均厚度約為0.7m,淤泥總量約為11000 m3。底泥和沈積物重金屬汙染嚴重,其中鋅達到汙染水平,銅和汞達到嚴重汙染水平。

3.2.4高大樹木遮擋城墻,危及故宮安全。故宮桐梓江邊,從午門兩側到神武門北側、西側,生長著8個樹種、800多棵高大的樹木。這些高大的樹木覆蓋了城墻,有的甚至高出城墻,危及故宮的安全,破壞了故宮周邊的景觀環境和人文環境,破壞了城墻和河墻,影響了景觀環境。

3.2.5桐梓河外的建築風格與故宮整體氛圍不協調。護城河外的南北池街、南北場街兩側,曾經有壹座青磚灰瓦的傳統四合院,被北京市政府列為歷史保護街,即保持紅墻黃琉璃瓦的青灰色民居建築的傳統色彩。然而今天的四合院已經變成了壹個綜合體,現代化的高樓大廈,高聳的煙囪在中間。

以上是故宮護城河及其周邊的環境現狀。20世紀90年代以來,針對桐梓河汙染及周邊環境臟亂問題,多次召開各界人士參加的研討會,對方案進行論證。黨和政府高度重視故宮周邊地區的環境整治。有關領導多次視察故宮,並作出指示,要管理好、維護好這壹世界級的人類文化遺產,把壹個莊嚴宏偉的故宮帶入新世紀。

4.故宮護城河及其周邊地區的環境整治與維護

4.1歷史文化風貌區保護的理論與實踐

所謂歷史文化遺址保護,主要是指對歷史遺跡和歷史文化環境的保護。在實踐過程中,世界各國不斷探索和總結經驗,逐步豐富和完善這壹理論。1964年,在威尼斯召開的第二屆保護歷史建築建築師和技術人員大會通過了《保護和修復文物古跡國際憲章》。章程指出:“壹個文物建築,離不開它所見證的歷史,離不開它所產生的環境。”因此,文物古跡的保護範圍將擴大到它們的環境。

1976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肯尼亞內羅畢召開會議,討論歷史地段的保護及其在近代的作用,提出“歷史地段是指在城鄉環境中形成人們居住區的建築物、構築物和建築群體,從考古學、建築學、歷史學、藝術學或社會文化學的角度被公認為統壹的有價值的東西。”“歷史區域無論如何都是人們日常生活的壹部分,它反映了歷史的客觀存在。為了適應多樣化的社會生活,必須有相應的多樣化的社會生活背景。因此,保護歷史地區的價值對人們的新生活具有重要意義。”會議還明確指出了環境的含義:環境是歷史地區的自然和人文背景,這些背景或與社會、經濟和文化因素緊密結合,或在空間上與歷史地區直接結合,並給予該地區靜態或動態的影響。在1987期間,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通過了《華盛頓特區城鎮歷史地區保護條例》,也稱為《華盛頓憲章》。章程以歷史遺跡保護為核心,明確了歷史遺跡的含義及其保護內容、原則和方法。

在西方國家,對文物和歷史環境保護的認識逐漸加深,文物和古跡的價值在歷史保護街區和保護區中得到升華,其歷史延續性和傳承性得到延續和發展,文物和古跡的歷史滄桑得到充分反映和展示。英國、法國、意大利和美國在這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英國伍爾弗漢普頓,黃金地段的廢棄老教堂被改造成了辦公樓、超市等。,並根據需要對內部進行了裝飾,而外部仍然保持了原有的建築風格和特點。法國巴黎市議會於1974年通過了新的城市規劃法,對新建的現代建築的風格、結構、造型、高度進行了限制,並對蒙馬特、馬雷歷史區等特定區域進行了單獨規定。意大利在保護歷史文化名城羅馬、水上城市威尼斯、古城佛羅倫薩、比薩斜塔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中國也為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做出了不懈的努力。早在1982年就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明確規定“根據文物保護的實際需要,經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批準,可以在文物保護單位或者文物周圍劃出壹定的建設控制地帶。在此區域內新建建築物或構築物,不得破壞文物保護單位或文物的周圍環境和風貌。其設計方案須經文化行政部門同意,並報城鄉規劃部門審批。”20年來,文物保護工作取得了顯著成績,如山西平遙古城、湖北襄樊古龍中、江蘇蘇州同裏鎮、安徽屯溪老街、上海外灘、北京南鑼鼓巷、江蘇高郵蒙城驛、南京夫子廟等。我國的保護體系大致可以分為三個層次,即文物保護單位、歷史遺跡和歷史文化名城。新中國成立後,國務院先後公布了三批***500處全國歷史文物保護單位;分別在1982、1986、1994公布了三批99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1986年,國務院公布第二批歷史文化名城時,規定對文物相對集中、能充分體現某壹傳統風貌的街區、建築、城鎮、村莊要註意保護,並要求地方政府根據其價值劃分地方各級歷史文化保護區,制定相應的保護規劃,納入城市規劃綱要。

1991年,中國城市規劃學會、歷史名城規劃學術委員會在都江堰舉辦了“古跡保護與更新”研討會。會議指出:“歷史保護遺址是指那些需要保護的,具有重要文化、藝術、科學價值,有壹定規劃和用地範圍,仍然具有真實的歷史文化物質載體和相應內涵的遺址。這些地段可以是文物集中的地段,包括鄰近的歷史文化環境,或建築、傳統街區、城鎮、村莊等。能夠充分反映某壹歷史時期的傳統風貌和民族地方特色。”1993襄樊會議上指出,所謂歷史文化保護區,是指城市或鄉村中能夠展現壹定歷史階段社會、經濟、文化、生活方式、傳統風貌和地方特色的地段、街區、建築和各種地下遺址。並正式寫入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這兩次會議從理論上明確了歷史文化遺址和保護區的概念和保護原則,為我國歷史文化遺址和文物的保護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政策支持和保障。

4.2桐梓河及故宮周邊地區環境整治的作用和意義

通過對故宮桐梓河及其周邊環境的整治和維護,恢復護城河內圍及兩岸河墻的歷史地位,重現故宮周邊地區的原貌。遊客身臨其境,品味明清古都的歷史文化魅力。

整治和維護桐梓河及其周邊環境,是利國利民、子孫後代的大事。第壹,通過管理和維護,可以大大改善故宮及其周邊地區的環境,恢復其原有的風貌,對樹立和維護中國作為文明古國在世界上的形象具有重要意義。二是故宮及周邊改造後,桐梓河河水清澈透明,魚兒在其中嬉戲,取得了明顯的環境效益。同時,周邊居民的居住和生活條件也得到了改善和提高,生活更加舒適,得到了市民和全國人民的壹致支持和好評,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益。第三,在桐梓河的治理和整治過程中,可以增加壹些單位的生活資源,特別是建築和市政單位,創造就業機會,給這些單位註入活力;治理後,故宮和桐梓河將更能吸引國內外遊客,促進首都旅遊業的繁榮和發展,帶來更好的經濟效益。

故宮是世界了解中國的重要窗口,也是中國國際地位和形象的重要窗口。桐梓河作為故宮不可或缺的壹部分,與莊嚴宏偉的故宮相得益彰,為故宮和首都北京增添了壹道燦爛的風景。

4.3桐梓河及故宮周邊環境改善設想

故宮桐梓河及其周邊地區的環境整治是壹項非常復雜、艱巨的工程,涉及面廣、難度大。為了整頓這壹歷史文化精華,保持其原有的風格和特色,必須遵循以下原則:

壹是“守舊如初”的原則。文物古跡的修繕,要在現有基礎上,保留其歷史變遷的“痕跡”,盡可能恢復其原有風貌;而不是拆掉翻新。比如桐梓河內現存圍屋的維護管理。

第二,周邊環境與歷史氛圍和諧的原則。文物古跡只有放在它誕生的歷史環境中,才能顯示出它的生命力和價值。在故宮周圍,青磚灰瓦的傳統民居襯托出紅墻黃瓦的格局,但附近的現代建築和高聳的煙囪顯然與它不協調。

第三,保護與利用相結合的原則。文物古跡保護的目的之壹還包括合理利用。只有合理有效的利用,才能充分發揮文物古跡的作用,彰顯其價值,更好地為現代生活服務。

故宮桐梓河及其周邊環境整治的內容包括:桐梓河河邊居民搬遷安置、圍擋房屋改造修復、桐梓河水質分析評價及河道疏浚治理、沿海市政基礎設施完善及汙水管道回流、城墻及河墻維護、周邊環境整治綠化等。

修繕範圍:故宮的桐梓河及其內側與城墻之間的區域,包括南北池街、南北場街範圍內的桐梓河及其外側區域。

故宮桐梓河及其周邊環境整治的設想和步驟:①對桐梓河內壹側的沿城墻居民和單位進行搬遷安置,沿桐梓河外側保留壹條寬約3.5m的步行道。(二)修復現有圍擋,恢復其原有格局和面貌;那些已經被拆除的應該盡可能重建。維修後的圍屋可作為故宮的辦公場所,也可作為文物旅遊用品商店、書畫社、茶館等。③完善桐梓河兩岸市政基礎設施,將排入桐梓河的汙水、雨水管道折返,納入市政汙水系統。(4)清除淤泥,適當種植荷花;桐梓河治理後,增加換水次數或保持長流水;對桐梓河實行統壹管理,保持水面清潔,適當飼養符合水質條件的觀賞魚種。⑤修復破損的城墻、河墻,修整進、排水閘門。⑥綠化故宮及桐梓河周邊環境,分階段、分步驟對現有高大樹木進行疏伐和修剪,保留古老珍貴的高大樹木和樹種,種植或移植低矮的松樹和常綠灌木。

整治的短期目標設想:桐梓河河內壹側現有居民和單位的搬遷和重新安置;清除淤泥,逆轉汙水管道,改善市政基礎設施;保留古老珍貴的高大樹木和樹種,對遮擋視線和景觀的高大樹木進行修剪和疏伐,沿城墻根部種植草皮,初步綠化和改善故宮周邊環境;維護現有的圍屋和破損的城墻、河墻。

整治的遠期目標是保持桐梓河水面清潔,流水不變,飼養觀賞魚種;開辟“桐梓河環城遊”、“城墻遊”;移植,補植油松、馬尾松等常綠喬木,修剪保持在6m以下,套種連翹、刺玫果等低矮灌木進行立體綠化;逐步治理好桐梓河外側與南北長街、南北池子街之間的人文環境和自然景觀,使之與故宮的整體風格和氛圍相協調。

  • 上一篇:希特勒為什麽在經濟上極右?
  • 下一篇:為什麽中國民法典需要創新和突破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