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來看看各種信用卡陷阱:
陷阱壹:死卡要收年費。
大部分銀行信用卡的年費與信用卡的激活無關。也就是說,如果信用卡沒有激活,壹年後銀行會照常從賬戶裏扣年費。就好像妳要花錢才能在蛋糕攤前聞到蛋糕的味道。
陷阱二:“休眠”卡透支。
有些粗心的用卡人,把信用卡閑置了很久,就把“休眠”卡的年費給忘了。壹旦卡內余額少於年費,銀行會將其視為透支,記入銀行征信系統,因此持卡人的信用受到了委屈。
陷阱三:利息會還的。
最近手頭不寬裕是常有的事,按照最低額度還款是順理成章的事,但大多數人不知道下面這件事:銀行規定,持卡人按照最低額度還款,銀行仍然按照當月賬單所欠總額收取利息,日息萬分之五。
在“車奴”、“房奴”等眾多奴隸中,“卡奴”就是其中之壹。這個詞來自臺灣省省,從字面上大家都能理解它的意思,就是信用卡和現金卡的奴隸。據記載,臺灣省在美國壹些機構的巨大壓力下,於80年代開放了信用卡業務。在本世紀,超過350萬人無法償還信用卡債務,其中許多人因過度刷卡而破產。
信用卡問題已經成為壹個社會問題,“卡奴”層出不窮。直接結果就是年輕人負債累累,變相為銀行打工。最終,銀行搶劫、自殺等類似事件頻頻發生。為了防止這種情況惡化,臺灣省省的許多大學和相關部門的研究專家不得不輪流提出降低或降低利率等綜合解決方案。
現在“卡奴”這個群體在內地正在興起和壯大,尤其是近年來各大銀行爭相在高校發行信用卡,“高校卡奴族”尤其引人關註。早在2006年,壹場悲劇就出現在人們的視線中。壹個學生為了償還信用卡債務,不得不在學校乞討,這兩年矛頭直指家庭層面。
前不久,南京玄武區法律援助中心就接收了這樣壹位貧困母親。她的兒子在沒有告訴家人的情況下,偷偷辦了多達10的信用卡,不到壹年就透支了16萬。“我該怎麽辦?如果妳不幫他,難道妳不看著他進監獄嗎?幫他還,哪來那麽多錢?”無奈的母親不知所措,銀行天天催錢,兒子躲在外面不回家。母親幾乎崩潰了。
最近這樣的例子不斷出現。深圳曾經報道過壹個案例,壹個80後女孩壹年透支信用卡百萬,被迫找非法組織“以卡養卡”。最後,她的同事報了警,她的父母賣掉了房子來償還她的債務,以解決問題。
除了這些極端案例,還有另外壹群人在擔憂。國內某白領網站的調查數據顯示,目前有近壹半的城市白領“背負信用卡利息,負資產”,近三成的人認為自己被信用卡“套住”了,發薪日變成了還款日,是名副其實的“白領奴”。回顧這兩年關於信用卡61的新聞,這類題材幾乎占到了90%,原本出於善意的信用卡似乎成了人們的“死亡牌”。
畢業後“化為烏有”
自2002年招商銀行發行第壹張學生信用卡以來,多家銀行紛紛效仿,將校園作為信用卡的“荒原”。“從銀行業務的長期角度來看,毫無疑問,這個市場潛力巨大。”壹位業內人士表示,由於學生信用卡額度相對較小,風險相對較小,有助於長期優質客戶的發展和培養,自然受到銀行的歡迎。
據了解,學生信用卡的額度在3000元左右,相對於壹般員工1000元的額度來說,確實比較少。在銀行紛紛攻城略地,爭先恐後擴大客戶群的時期,學生群體自然成為“搶手貨”。
“每次開學或者年底,學校都會有銀行的人來推銷信用卡。申請程序非常簡單。”北京壹所大學的大三學生孫瀟這樣告訴記者。前來推銷的銀行工作人員不僅會教他們如何填寫申請表,快速通過審批,甚至有人會幫他們作弊。
“壹般信用卡都要填父母的電話。這些東西很容易騙。"
孫瀟告訴記者,他們填寫的地址壹般都是宿舍,家長可以填寫同學的電話,只要辦理了銀行的審核,這些便利大大提高了大家辦卡的積極性。
據調查,包括不活躍的睡眠卡在內,學生擁有信用卡的比率高達60%,甚至很多學生持有兩三張卡。正是銀行工作人員不負責任的營銷手段,為後來的不良貸款率只增不減埋下了伏筆。
“每年這個時候,宿舍裏的催款信都堆積如山。”傳媒大學壹棟宿舍樓的樓管向記者抱怨。畢業生剛出校門,各大銀行的掛號信蜂擁而至。可惜大家都搬走了。我能在哪裏找到他們?
據報道,這已經不是第壹年出現這種現象了。面對這種情況,目前為止他們只能歸還給銀行或者交給學校。記者從壹些畢業生處了解到,無論是哪種方式,都不可能對他們產生任何影響。
“我換了電話號碼,他們怎麽會發現?”壹個畢業生似乎“無所畏懼”。他申請表上留下的父母聯系方式是假的。離校後換了新的電話號碼,向學校提交的就業去向並不準確。於是他自信滿滿的認為自己很難被銀行找到。“就算他做了,銀行告我也只要幾千塊錢!”
據了解,這種心態並非今年才出現,而是來自往屆畢業生。學生畢業前刷卡是常事。特別是很多學生還欠著助學貸款。畢業後,他們離開了學校,斷絕了與學校的壹切聯系。連學校的助學貸款都不打算還了。這點透支根本不算什麽。
專家提醒,不還款的隱性風險依然存在。目前央行已經建立了個人征信系統,會記錄每個人的信用記錄。如果出現信用卡違約,即使金額不大,也會對以後和銀行的溝通產生負面影響(比如買房申請房貸)。
資質審批形同虛設。
相比校園推銷,在已經工作的人群中推廣發卡機構更方便簡單。壹般情況下,他們只需要填寫工作單位和材料就可以申請,所以發卡機構遍布寫字樓和壹些交通要道。
據了解,由於銀行間信用卡市場競爭日益激烈,工作在信用卡推廣壹線的發卡機構壓力很大,發卡量直接決定了他們的收入。據壹些發卡機構介紹,銀行對發卡機構的發卡數量有規定,壹般在60張到80張不等。少發卡,就從底薪裏扣錢。反之,如果發卡多,會給予相應的獎勵。壹般壹張卡在20元左右。推廣期間,為了快速增加人數,銀行給的獎勵會高壹些,老牌銀行給的獎勵會低壹些。所以,在收入的壓力下,這些發卡機構不得不整天“掃樓”,通常壹天要去很多棟樓,不僅每棟樓都是10層以上,而且還要按單元簽。
這也產生了壹種新型組織,由幾個人授權幾家銀行,然後在地鐵站、寫字樓、商場旁設立攤位,可以集中辦理多家銀行的信用卡,並以理財專家的身份向申請人解釋:“辦理三到五張信用卡是壹種更科學、合理、優秀的資產配置方式。”風險意識被發卡機構有意無意的淡化,讓申請人過於放松。這種不良方式直接導致了不良貸款率的快速上升。目前,部分銀行的信用卡業務甚至出現了“斷供潮”。有學者分析,顯而易見,近年來銀行為了搶占更多市場,放寬審批門檻,提高信貸額度,在經濟前景不明朗的今天,吸納了大量缺乏還款能力的客戶,風險可能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