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祖即位前,派趙必昭到姚樞宮中待客,詢問治國之道。姚樞寫了幾千字,首先他把兩個皇帝、三個王治國的平天下之道列為八條:修身、力學、尊賢、親親、畏天、愛民、和善、遠。其次,有30條存時代之弊。總的思路是:設置中書省和部委,統壹政令,大綱紀律;選拔人才,提拔人才,淘汰平庸;給個工資,堵住腐敗;制定法律,審判罪犯監獄,在法庭上接受生殺大權,讓作惡者得到報復;設立監察機關,使官員得以升遷,庸人得以減少;停止征收,讓部落無法勒索乞討;精簡職傳,減輕郡縣負擔;修學校,崇尚經典,褒揚孝道,以培養人才,凈化風俗;要發展農業,禁止遊手好閑;嚴肅軍政紀律,不擾民;施舍窮人,扶助孤寡;開展屯墾戍邊,鞏固國防;開放內河運輸,使京都糧倉充足;禁止高利貸,讓貸款家不至於破產;建立正規倉庫儲存短缺糧食;建立度量衡制度,讓奸商無法行騙;杜絕誣告,減少不應有的訴訟;等壹下。世祖甚至覺得姚樞很有才華,就召來問話,雇他教長子取經。
憲宗即位,使世祖接掌赤老溫山以南軍政大權,眾大臣都來祝賀,只有姚樞例外。世祖問他為什麽,他回答說:“現在世界上的土地、人民、財富都超過漢人所占的面積了嗎?如果軍民都歸殿下管轄,為什麽還要天子?將來如果朝臣互相挑釁,皇帝會聽的,現在就把妳的權力拿走。還不如現在握著軍權,所需財物由有關行政機關供給,這樣就不會有事了。”世祖聽從了他的建議,得到了憲宗的批準。姚樞還建議在汴京設立屯田管理處,為攻打宋朝做準備。在衛輝設立運糧部,向河南運糧。憲宗封宗室領地,世祖聽從姚樞的建議,選擇關中作為自己的封地。
憲宗二年(1252)夏,姚樞與世祖征大理。途中,他帶領宋太祖派曹彬在南唐舉不殺壹人的例子,勸世祖放棄殺戮,完全被世祖采納。次年,蒙古人到了大理城,旗上寫著停令,當地百姓不得不安。
世祖即位後,設立了十個傅玄使節,以姚樞為東平傅玄大使。上任後將平衡壹般農民的稅收負擔,解除鐵官,並設立兩人,建議農民和檢察官監督此事。中通二年(1261),拜為太子姓。姚樞覺得不對,就辭職了。他見了許恒川,被任命為司農學長。
至元四年(1267),拜姚樞為國士左成。請廢除地方皇族世代擔任地方長官的舊制度,轉而任命中央政府的官員。世祖大怒,堯舜寫道:太祖開創基業,超越前代,未治先亡。幾個朝代之後,官員過度濫用刑罰,民生蕭條。陛下與生俱來的善良和智慧。他即位前強調治國之道,如興州、河南、陜西,都是治理最差的地方。陛下在那裏設三使,安撫、管理、宣傳官員,任命官員任職,頒布俸祿,提倡清廉,肅清腐敗,鼓勵農桑。不到三年,這些地方就治理好了。全世界的人都盼望著陛下的救援,就像孩子盼望著他們的母親壹樣。先帝憲宗死後,中國大亂,神用陛下繼承皇位。陛下承襲了中國歷代的制度,設立了中文部、各部、外監院和各檢務司。中國統壹五六年來,雖然外患不斷,內訌不斷,但官民得以安居,國庫糧倉也充足,鈔法流行,國家還夠用,官員升遷正常,政事更新。它之所以能保護祖先的遺產,是因為它依賴並采用了中國的聖王治國之道。這樣做是符合上帝的旨意的,也是得到人民支持的。最近聽說陛下要改變已經初見成效的政治設施。這就好比新種的樹還沒生根就移植了,把已經建好的房子給毀了。遠近的人都很擔心,害怕壹旦基礎廢了,以後很難成大事。這是陛下的後顧之憂,對國家的巨大傷害。世祖看完信後,怒氣消失了。
至元十年(1273),姚樞以大學士身份拜於趙文閣,奉命詳細制定宮廷禮儀。這壹年,孟軍攻占襄陽,並計劃奪取宋朝。姚樞推薦右丞相安通和樞密院事伯顏為南征總司令。元十二年,姚樞針對蒙古人攻宋的情況寫道:去年伯顏起兵攻宋,急行軍,西起四川,東至海濱,攻取三十余城。但這壹年,從夏到秋,壹城不降,揚州、焦山、淮安的宋朝軍民頑強抵抗。這是因為我軍將士不思國家大計,不懂陛下恩情,劫財害命。請重申殺生的禁令,賞罰分明,對所有人仁慈,讓妳不用太大的軍事努力就能取得勝利。也請禁止宋朝鞭笞和刺臉的刑罰。
至元十三年,白樹被任命為翰林學士。十七歲,七十八歲。“文學”。
許衡,鐘平人,懷清路河內人,世代務農。父親徐彤搬到了河南。徐衡,生於太和九年(1209),九月生於新鄭縣。他七歲入學,問老師為什麽學習。老師回答:“去參加科舉。”又問:“就這些?”老師很驚訝。以後每講壹本書,許衡都會問個究竟,以至於老師對家長說:“妳兒子聰明,我不稱職。請不要求名師。”離開博物館。連續換了三個老師都是這樣。長大後,他更加渴望學習,家裏窮,沒有書。他曾經在壹個算命先生家裏看到壹本解釋《易經》的書,就隨手抄了回來,仔細看了壹遍。後來,他逃到徂徠山,得到了王夫嗣註的《易經》。那時候,盡管戰火紛飛,許衡還是堅持天天讀書,夜夜思考,身體力行。過江與陽有壹路,正逢盛夏炎熱,幹渴難耐。路邊有壹棵梨樹,掛滿了果實,同行的人爭相采摘食物。許衡獨自坐在樹下,問他為什麽。他說:“不能挑不屬於自己的東西。”有人說:“這亂世,這樹哪裏有主人?”恒曰:“梨無主,故吾心無主乎?”是這樣的。他四處逃亡,先到了魯國,後到了魏國,在魏國住了三年後又回到懷慶,之後經常往來於他和羅之間。在柳城,他從姚樞那裏得到了《易洛城》(程頤、程顥)和《新朱安》(朱)的作品,受益匪淺。後來遷到輝縣附近的蘇門山,經常和姚樞、竇默討論學問。所有的經典,兒童歷史,禮樂,著名的事情,星歷表,軍事懲罰,糧食,水利等等都是他們討論的話題。許衡曾說:“倫理之國,不能壹日廢之。上面的人不履行,我們壹般也要履行。”這正是我們在現實生活中所做的。
憲宗四年(1254),世祖封秦中,姚樞為勸農使,許衡為京兆秀才。這個縣的孩子不樂意有上學的機會。恒在京兆縣建了壹所學校。世祖南征,許衡回懷慶。但是京兆士人留不住他,把他送回臨潼。
統壹元年(1260),世祖稱帝,召許衡、姚樞至京師。當時,王文同主管平章政治。在討論治國安邦之道時,文同重利,恒、蜀則認為義必為本,文同對此深惡痛絕。另外,竇默在世祖面前說文同不學術,文同懷疑徐、姚、竇是壹派。邀姚樞為太子姓,竇默為太子師,許衡為太子太保。表面上他們尊重重用,實際上卻無法接近皇帝。後來,他改命為大司農,默默為翰林授學士,為國家平了壹個祭酒。不久,恒因病辭職回國。至元二年(1265),皇帝以安通為右丞相,擬以許衡為輔,召其到京城參與中書省政務。《治國綱要》有五條,大意是:
第壹,建國要以中國歷代實行的漢族各種制度為基礎。縱觀歷史,北方民族占領中國後,必須實行漢族制度,國運才會長久,否則亂死不休,國運也不會長久。當然,蒙古貴族和大臣要立即完全接受漢族制度並不容易,但經過長期的教育,改變他們原有的思想和態度也不是不可能的。關鍵是皇帝要堅定,不聽信謠言,不急功近利,最後才會達到國家長治久安的目的。
其次,中書省的政務極其煩人,要點在於用人和立法。用人就是要大膽任用聖賢,立法就是要建立古人的遺誌。就業與立法相輔相成,管人者以法治,守法者亦相依,相安無事。對於已經任命的,要給他們發工資,讓他們清正廉明;對於沒有被任命但能被任命的,要放寬限制,量力而行。同時,要設立監察機關檢查其行為,設立官方部門確定其資格。該提拔的就提拔,該降職的就提拔,讓他們的才能和德行與頭銜相稱。
第三,皇帝順應天命,為民之師,實屬不易。所以自堯舜以來,歷代明帝君王都兢兢業業,謹小慎微。首先,要小心。皇帝是萬民之主,天下之大,人之多,每天都有很多機會,世事多變。皇帝壹心對付不容易,說什麽都不吃虧,要小心。千萬不要改變妳的話,否則朝廷的紀律就不會廣布四方,法度就不會建立,臣民就不會遵守,奸詐就成了機會。謹慎壹點,壹定要走“大學”之道,以修身為本,不被壹時的情緒所擾。只要凡事考慮周全,處理得當,很少有不當的事情。第二,認識人。對於皇帝來說,知人重要,急人所用,但知人不易。因為人情有善惡之分,惡難知,善易知;人群中人多,很多人難認識,很少人容易認識,所以上層很難認識,下層很容易認識。皇帝位於萬億人之上,有奪取、進退、賞罰、殺戮的權力。如果他被欺騙了,他就不會分辨是非善惡,他的傷害就難以克服。要善於識人,皇帝必須拋棄自己的情感、好惡,否則用人時,進者未必君子,退者未必小人,賜者未必有功,剝奪者未必有罪,這樣獎懲、生死就很少合適,可見識人的重要性。第三,任賢能。有德之人,心為公,心善,不為利誘,不為形勢,處事公正。但他們往往因為運氣不好而隱藏了自己的才華,很少為世人所知;就算有人知道但沒人引用,皇帝還是不知道;即使朝廷知道叫任命也是和普通人壹樣對待,聖賢不屑壹顧;即使妳以禮相待,卻不用他們的話,聖人也不會居於他們的地位。皇帝地位崇高,往往太愛聽別人的錯誤,而不聽自己的。聖賢認為自己有責任糾正這壹點,於是群臣不和,奸臣小人從中作亂,多方詆毀誣陷,加罪在所難免。古代大禹聞善而拜,所以告誡自己“仁賢不可疑,除惡務盡”。後來的皇帝應該怎麽做?第四,除了應聲蟲。作惡之人心機險惡,手段巧妙,常人難以察覺和抵禦。他們善於察顏觀色,迎合君主的情緒,贏得君主的好感,受到上級的寵愛,對下級施加權威,國家受到傷害而君主還不自知。奸夫就是這麽騙人,這麽嚇人。第五,世界是公共的。皇帝真心愛他,臣民忠心報他,這是理所當然的。但是,當我們看看歷史,我們可以看到,有許多不合理的事情,如夏的洪水,拯救了所有的人,深受人民的尊重。這件事傳到太康,引起了所有人的敵意。漢高祖以慷慨仁慈贏得天下,建國後卻以愛恨情仇賞罰分明,百姓義憤填膺。總之,自古以來,凡是先利民而後民憤的,都是這樣。所以,明主和聖人壹定要走“大學”之道,以修身為根本,以壹言壹行為天下之治,以壹報還壹報,以公利還壹罰,這樣千百萬人壹定會得償所願。第六,愛民。三代以下的可以稱為盛世,比如漢代的文景之治。然而,在文景之時,有來自天堂的警告,山體滑坡和地震。小的有洪水和幹旱,大的有混亂國家的形象。所以文景帝承襲天意,養眾民。今年他勸農民和桑農明年減租,深得民心,社會安寧。近兩年來,彗星時而出現在東方,時而出現在西方。這也是上天的警告,我們應該以文婧的勤政愛民為榜樣。孟子曰:“民為重,君為輕。”《書經》說:“明白人民的意誌,就是明白上帝的意誌;聽取人民的意見就是聽取上帝的意見。”所以君主要代民求天,是不可能避免天災的。
綜上所述,以上六點正是修德,用才愛民,這才是根本原因。這個基礎可以通過紀律、法規來建立,國家可以被統治;否則就會愛惡相攻,善與惡為敵,人難免從泥潭中陷了進去,所以絕對不可能做到國家富強,人民安全。
第四,古代先賢先揚堯舜,先賢先揚姬戚。他們從天上繼承天心,從下面養育眾人,教百姓種糧,讓百姓過上好日子,教百姓善待父親母親,善待兄弟朋友,善待兄弟兒子,讓百姓心情舒暢。這是後世君王應該做的。他們這樣做,人民就會富裕,軍事力量就會強大,人才就會豐富,國家就會繁榮。然而今天,國家只知道如何收集人民的財富,卻不知道如何教人民賺錢。它只知道阻止人的欺淩,不知道教人向善。我怕法律難以實施,不想讓它可行。如果給農民優惠,不侵犯,讓閑人回鄉種田,十年後,倉庫裏儲存的糧食會比今天多。傲慢大都會在郡縣設立學校,從王公到平民的子弟都要上學,明白父子之義,學習從橫掃天下到治國平天下的本領。十年後,父子關系的協調性不是今天可比的。孟子曰:“我不敢以堯舜之道為王千之例。”這個我敢跟陛下說,就像孟子壹樣。
第五,天下之所以穩定,在於人心穩定。民心安定,就是士農工商各有各的生意。這就要求治國安民者慎之又慎,言而有信。取天下和守天下是不壹樣的。前者靠勇氣,後者靠信念,各有千秋。國王必須明白這些。處理國家大事時,我們必須仔細考慮後再做決定。這就需要努力控制自己壹時的情緒,因為無論是先高興再生氣,還是先生氣再高興,都會導致決策不當或者更多的變化,失去人們的信任。周幽王沒有辦法,沒有控制住自己的喜怒無常,失去了人民的信任,甚至滅亡了。今天的皇帝不像周幽王,所以為什麽要引起人們的懷疑呢?
世祖皇帝看到這個奏章,大加贊賞,壹壹采納。許衡平時演的演講稿很多,但不留下任何底稿。這是唯壹流傳下來的。至元四年,因病回懷慶休養,第二年被召回。他的表演還是保密的,沒有傳下去。
致遠六年,世祖命他與太常卿徐世龍制定宮廷禮儀制度,與太保劉、建立官制。許衡,參考歷代官制,減去壹些臨時機構和輔助機構,第二年奏。涉及到壹些貴族的利益,有人勸他不要改變舊的政治制度。許衡說:“我說的是國家制度,與個人無關。”這個意見得到了世祖的贊同。不久,阿合馬為中書平章掌政,統領尚書省和六部,很有權勢,壹些大臣對他阿諛奉承。而且平衡有爭議,堅持原則,絕不讓步。不久,阿合馬的兒子被任命為樞密官,其他人都同意,只有許衡例外,他對皇帝說:“國家政權在於兵、民、財三方面。現在阿赫瑪掌管人財,他的兒子掌管軍權。這是不可接受的。”後來許衡隨世祖進京,列舉了許多阿合馬欺國害民的事情,卻沒有上報皇帝。於是,恒說自己生病了,要求不要參加國家維護活動。
世祖早就計劃建立壹所商學院。元八年(1271),任命許衡為薊縣大學士並向民族之子獻上祭酒,並親自選拔蒙古子弟在許衡接受教育。許衡請求招收他的弟子王梓、劉繼偉、韓思勇、耶律尚友、呂端善、姚燧、高寧、白冬等。這些蒙古孩子年紀小,愛子如子,成人待之,君臣嚴明。除了熟悉詩詞書籍,還練習各種禮儀。這些學生尊師重道,愛崗敬業,都懂得三綱五常。元朝十年,因為權臣破壞了中國的傳統制度,學生缺糧。許衡要求辭職回懷慶老家。翰林學士王磐對世祖說:“把人教好,學生讀書後可以從政,這是國家的大局。不要讓他辭職。”但由於竇默為恒求情,恒被送回老家表揚王勛主持國子監業務。劉等人邀請耶魯、蘇羽、白東擔任助教,以保持許衡制定的教學規則。皇帝同意了。
國家獲得中原後,采用了晉朝的明歷,但歷法並不準確。至元十三年,世祖命王勛制作新歷法。荀以為大將歷只知歷而不知歷,以大學士紀賢、國子監祭酒邀許衡回京主持太史館。許衡與太史令郭守敬等人合作開發了壹款新相機。經過仔細觀察和查閱舊歷法,錯誤被排除了。至元十七年(1280),制作了新的歷法,命名為“計時歷”。
至元十七年六月,許衡因病回懷慶休養。至元十八年(1281),病危,不久去世,享年73歲。懷慶人為之哀慟,不分官階、年齡、年齡。世界各地的學者聽說還有人從千裏之外趕來祭奠。
許衡善教,言談溫和,所以無論貴賤,都願意拜他為師。他因材施教,每個接受過他教育的人都不會忘記。大德元年(1297),以“鄭文”的身份呈獻給榮祿博士和司徒雷登。大二時(1309)與“正在學習擁護憲法、輔助交通的英雄”、師太、開福義通三個師壹起,被封為魏公。清二年(1313),趙和孔子在廟中祭祀。燕初,在京兆建立書院祭祀許衡,田得到祭祀經費。書院的名字叫“鹿寨書院”,是許衡生活在魏國時讀書的名字。
竇默原名桀,字,廣平肥鄉人。年少愛讀書,誌在必得。蒙古軍伐金,無聲被俘。同時抓獲30人,全部被殺,只有竇默逃脫回家。家被戰爭摧毀了,他的母親還活著。當他受到驚嚇時,他的母親和兒子都生病了,他的母親去世了。他用疾病埋葬了她。當再來時,他越過黃河南逃,靠他母親的叔叔吳謀生。王東翁把女兒許配給他學醫。之後,他去了蔡州,在那裏他遇到了名醫李浩,並教他銅仁針灸的技術。金愛宗遷都蔡州,恐兵來此,急攻德安。孝感縣令謝顯子送給他程頤、程顥的《論理書》。讀完之後,竇默認為自己過去的閱讀不是學習,真正的學習是從這本書開始的。中書楊維忠奉命招賢納士,於是回到北方隱居大明,與姚樞、許衡日夜講學討論,甚至廢寢忘食。後來回到肥鄉,用儒家思想教導學生,使他名揚天下。
世祖登基前在宮中時,派人請他,竇默不能隱姓埋名隱居。信使讓他的朋友先去見他,假裝是平民,然後他被迫這樣做。到宮後,世祖問他如何治理天下,莫先講三綱五常。他還說:“王之道皇帝,妳要是誠心正直,那朝廷就敢不公平。”世祖壹天問三次問題,他的回答都是皇帝喜歡的。從此加倍優待,不讓他走。世祖問當今治國道的智者是誰,默默推薦了姚樞,馬上叫中樞任命他。不久,晉國王子奉命向竇默學習,送給他壹個玉帶鉤,並對他說:“這是晉朝內府的,而妳又是個老人,正好適合戴著,讓我的王子看到了就像看到了我壹樣。”過了很久,莫要求南歸還,朝廷命大明,順德的居所,官府常送衣服。
世祖即位時,把莫叫到帝都,問他:“我要不要唐朝那樣的人?”沈默回答道:“敢得罪皇上,向皇上進諫,卻又剛毅不屈的是許衡。論遠見卓識,有宰相才能的人應該數史了”這時,天則被任命為漢南的傅玄特使,並立即召回他為右丞相,任墨為翰林講學。當時中書省建省之初,平章政要王文同極受重用,默默寫道:
我侍奉陛下十幾年了,也收到過很多皇上的詢問,聽了他的教誨。可見陛下求醫心切,都是為了惠民生,保家衛國。以前先帝在位的時候,奸臣掌管天下所有的財富,進貢舶來品,炫耀奢華,為的就是討好皇帝。暗中結成朋黨,疏遠骨肉的,都是這種人。如果這些人掌權,陛下就無法實現保國利民的初衷,陛下多年來壹直希望拯救世界。
今天,陛下願意接受人民的意願,繼承王位。全世界人民都歡欣鼓舞,渴望繁榮。但是,要治理好天下,必須用君子。那些講急功近利的小人,永遠無法打好國家基礎,為子孫後代做好長遠打算。如果不讓勤奮的人實現自己的願望,那就去討好那些勤奮的人,以博取他們的好感。這種人無論進退都在揣摩皇帝的心思,都在試圖用利益打動百姓。他們的目的無非是排斥聖賢,壟斷政權。都是戰國時期的蘇秦和張儀,希望陛下查明。還是希望陛下挑選公正嚴明、見多識廣的人,委以重任,這是天下人民最大的幸運。
壹天,竇默、王娥、姚樞在皇帝面前申斥王文同說:“此人學術不正,久相必害天下。”世祖問:“誰能為相?”竇默說:“依我看,只有許衡。”世祖不高興了。王文同非常嫉妒竇默,讓他做太子太傅。婉言謝絕說:“太子之位未立,不敢先為師。”因此,他被任命為翰林學士助理講師。詳見許恒川。默默聲稱生病,要求回老家。不久,王文同被處死,世祖回憶起竇默的話,對身邊的大臣說:“過去只有竇漢卿壹個人說王文同不可用。如果有那麽壹兩件事是這麽說的,我會不考慮嗎?”召回竇默,在首都建精品住宅,下令政府提供月薪,國民政府當然會征求他的意見。
莫與王磐邀建兩個翰林院:壹個專治蒙古文字,以翰林學士的神韻掌管朝政;其次,翰林和國史院仍編撰國史,掌管詔令並擔任皇帝顧問,由翰林學士何力活孫主持,他還掌管聚珠。世祖同意這樣做。莫又說:“三代之風俗清正廉明,國運長盛之所以如此,乃立校以育才也。”今天應該建校聘師,廣泛選拔貴族子弟進行教育,作為建立良好習俗的基礎。“世祖采納了。在與劉、姚樞、、商亭壹起侍奉皇帝之前,莫沈默地說:“如果妳有錯,我應該說出來,同意或不同意,這是自古以來所提倡的。今天的情況並非如此。妳說是,我覺得是,妳說不是,我說不是。這不是好的政治作風。”第二天,他在易寺侍奉世祖。壹個獵人丟了壹只鸛,世祖非常生氣。壹個朝臣也說,這個人應該受到懲罰。世祖討厭朝臣的迎合,下令用杖打他,但獵人沒有要求。退朝後,炳忠等人向竇默道賀:“除非民眾真心對待皇帝,否則皇帝怎麽會如此清醒?"
至元十二年,寂年八十,官官皆來祝壽。世祖非常感慨地說:“這麽有才華的人,要是能請求上天讓他年輕幾歲,讓他們留在我身邊統治世界就好了。可惜他現在老了!”由於莫年事已高,沒有上任,世祖多次派宦官送上寶物和各種器皿表示哀悼。至元十七年(1280),趙佳文化博物館學士,享年八十五歲。世祖深感哀痛,給了他喪葬費,皇太子也給了他兩千塊錢喪葬費,命人護送他回肥國。
莫是樂觀的。他平時從不評論別人,與人相處融洽。談論國事時,兩人面對面爭論,人們都說西漢時期汲黯無法超越他。世祖曾對朝臣說:“我求賢若渴三十年,只得到竇漢卿和李俊敏。”他又說:“如果把竇漢卿的心和姚公茂的才華合二為壹,真的可以說是壹個完整的人了。”後來,他向太師行了個禮,冊封為魏王,並賜他“鄭文”的爵位。
1,簡介
《元史》是壹部系統記錄元朝興衰的紀傳體年表。是明初宋濂(1310 ~ 1381)和王琦(1321 ~ 650)寫的。全書210卷,包括傳記47卷、編年史58卷、表8卷、列傳97卷,記述了從蒙古人興起到元朝建立,再到元朝逃到北方蒙古高原的歷史。
2、作者
宋連(1310 165438+10月4日-13865438+6月20日),本名壽,本名景連,本名黔西,本名龍門子,墩,漢族。原籍金華遷西(今浙江義烏),後遷居金華浦江(今浙江浦江)。明初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思想家。與高啟、劉基並稱為“明初詩文三大家”,與張儀、劉基、葉晨並稱為“浙東四君子”。明太祖朱元璋稱贊他為“開國文官之首”,學者稱他為太史公、宋龍門。
王琦(1322-1374)是明朝的壹位官員和學者。子子沖出生於五洲路義烏(今浙江義烏)。少年敏慧,字子文,元末隱居青巖山。朱元璋號召江南儒學提升、南康傅為同知,洪和史、宋濂均為總裁,中書成為翰林使;洪武五年,他發函雲南,告訴梁王紮拉瓦爾米“急需疆土還崗”,被殺。
3.人物介紹
《元傳四十五》介紹姚樞、許衡鬥墨。
姚樞(1201年-1278),字公茂,號學齋、經齋。原籍潁州柳城(今遼寧朝陽),後遷居洛陽(今河南洛陽)。金末元初的政治家與理學家。
年輕的時候好好學習。金朝末年,蒙古軍攻破徐州城,姚樞去燕京投靠楊維忠,經人介紹北上朝聖。太子發兵攻打南宋,姚樞跟隨楊維忠四處求教儒、道、佛、醫、蔔等人才。蒙古軍被困德安,他從俘虜中拜訪儒學和趙復,力勸他到北方講學和學徒,使理學在北方逐漸傳播。姚樞從趙復那裏學完程朱傳寫的所有書後,開始研究理學。後來在燕京當了醫生,隨即棄官,住在惠州蘇門。失海二年(1250),忽必烈召姚樞訪漠北治國。他陳述了傳統儒家的帝王之學和治國之道,受到高度重視。忽必烈受命掌管漢朝以南沙漠的軍務。姚樞建議他在與南宋交界的地區駐軍,積糧守邊,徐圖滅宋,被采納。然後忽必烈攻打大理和鄂州,他多次進諫,大肆屠殺。忽必烈即位後,姚樞請教藩府舊臣,參與代制,官至翰林學士。至元十五年(1278),姚樞去世,享年78歲。厭倦了給姚書嘉禦的老學者、太師,以及開福義統三師以謚號魯公。謚號“文書”。
許衡(65438+2009年5月8日-1281年3月23日),本名,人稱“陸宅先生”。河內懷慶路(今河南焦作市中站區李馮村)。金末元初著名的理學家和教育家。我從小刻苦讀書,後來為了躲避戰亂,經常往返於漯河和洛陽之間。我從姚澍那裏拿到了宋二成和朱的作品,和姚澍、竇默壹起講課。元憲宗四年(1254),許衡被忽必烈召去擔任京兆,賜國子監祭酒。至元六年(1269),奉命與徐世龍制定官制。至元八年(1271年),拜大學士紀賢為國子。他還掌管太史館,與郭守敬共同制作了《太史歷》。至元十七年(1280),因病回懷慶休養。至元十八年(1281年),許衡病逝,享年73歲,被賜榮祿大夫、司徒雷登,謚號鄭文,後又被賜鄭雪左雲、太傅、開福伊通、魏國公。清皇二年(1313),祭祀孔廟。著有《讀易私話》、《魯宅遺書》。
竇默(1196-1280),原名傑。字子升,又名韓慶,廣平肥鄉縣城西村人(今河北肥鄉縣,邯鄲市東)。元初是名臣、名醫、名儒、著名新儒家、教育家。他曾任國子監講師(即皇帝的老師)、趙文博物館大學士、論辯大夫,並被封為太師魏國公,謚號鄭文。竇默是中國針灸史上著名的專家之壹。他的“行八穴”、“補瀉在於指”、“用針如常”、“氣重而緊”等針灸理論,對後世針灸醫生影響很大,為針灸的發展做出了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