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麽是人權?我認為人權是每個人都應該擁有的基本權利,首先是生存權和發展權,其次是其他權利,比如受教育權、勞動權以及各種政治和社會權利。這些權利中最重要的是平等權,即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每個人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
人權理論的形成可以分為五個層次:第壹是人權意識,即承認壹個人從出生的那壹刻起就是人,而不是物體,不能隨意傷害或毀滅,但這種觀念只是他頭腦中的壹種意識,並沒有表現出來。二是人權思想,這種思想是自覺多於自覺的,就是明確因為他是人,我們就應該把他當作壹個人來享受。三是法律人權,即將人權的理念以法律條文的形式表現出來。在西方,最早的法律規定是利比亞半島萊昂王國議會1188年阿方索九世國王批準的壹套權利,包括被告接受正式審判的權利和生命、榮譽、家庭和財產不受侵犯的權利。但當時還沒有人權的概念,只是在法律上做了壹些規定。第四是人權觀念。關於人權概念最著名的文獻是1776年的《美國獨立宣言》和1789年的《法國人權和民權宣言》。五是人權論,系統的人權思想,最早由西方啟蒙思想家盧梭和洛克在17和18世紀提出,並在以後得到了進壹步的發展。
我不確定中國古代有沒有人權法,這個問題應該由法律專家來回答。但是,不僅有人權思想和人權意識,而且非常豐富。那麽,人權思想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呢?
總的來說,人權思想主要有兩種表現:第壹,人權是相對於神權而言的。毛澤東曾經說過,在封建社會,束縛中國人民的有四條繩子:政治權力、宗族權力、神權和夫權。其次,人權是相對於政治權力而言的。在封建社會,政權首先是君主制。本質上是整個封建社會的等級制度:人民分為地主階級和人民,統治階級和被統治階級又分幾個等級,是不平等的。在資本主義社會,人們表面上是平等的,實際上是有等級的。
但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還是有人權思想的,體現在兩個方面。
第壹,作為神權政治的對立面,人權思想是重視道德的思想。西方歷史上有壹個神權長期統治的中世紀,但中國封建社會歷史上沒有壹個宗教獲得長期統治的地位。所以,在今天的中國,民間的宗教氛圍遠不如其他國家濃厚,宗教生活也不具有普遍性。中國人壹般不需要假設壹個神來給他終極關懷和精神寄托。那麽,中國傳統社會靠什麽來維持社會穩定呢?
很多從事歷史研究的學者認為,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道德主義很強,中國的傳統社會主要依靠道德來維持社會穩定,而不是宗教。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儒家思想占主導地位,它是壹種整體的道德理論。其他學校觀點不同,但都很重視道德。在孔子看來,社會關系的本質是人倫關系,即人與人之間的道德關系。人類社會的政治現象正是道德關系在政治領域的表現。儒家對神敬而遠之。孔子沒有否定上帝,但他不想談論上帝,也不想崇拜上帝。孔子還說:“拜神如其在”,“遠離鬼神”,“不知生何以知死”,這些都表明他對神采取了回避和懷疑的態度。孔子當然有祖先崇拜,但這其實是倫理原則向死者的延伸。孔子也說:“慎終追遠,人德必厚。”在後來的儒學中,有很多徹底的無神論者,比如南北朝的範蠡,唐代的韓愈。有人認為儒家也是壹種宗教。其實儒家和宗教有本質區別,最多只能說是壹種信仰。當然,在中國古代,神權也是統治人民的壹種手段,但遠不如西方強大。總的來說,中國的傳統文化重視人,重視現實生活,重視道德,輕視神和天。某種程度上,這是壹種人權思想。
第二,與等級相對的人權觀念是平等觀念。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制度是等級制度,等級制度承認人與人天生不平等,但這並沒有讓平等的思想在這個等級社會徹底絕跡。有許多思想家認為人是平等的,最突出的是墨家。墨家主張兼愛,反對愛與不愛的區別。他們甚至鼓吹為了兼愛而不顧個人利益,成為利他主義者和苦行僧。墨子認為天下大亂,國家和人民互相爭鬥,互相傷害,甚至互相殘殺。原因是他們不愛對方。所以,只要每個人都能把人民的國家當自己的國家,把人民的家當自己的家,把人民的身體當自己的身體,天下就可以治了。這就是他的“相親相愛,相得益彰”的思想。他並不完全否定等級,但他認為不同的等級不能像儒家那樣區別對待,主張“無黨無兄弟,不徇私。”他不否認個人利益,但認為只有博愛才能實現每個人的利益。他說:“丈夫愛別人,別人也會愛;利人者,必益之;惡人,人必惡;害人者必害己。”墨子不僅坐著說話,而且走著喊著,到處宣傳他的主張,希望統治者落實他的主張。墨家的這些言論表現出鮮明的平等思想,即人權思想。
儒家也有平等的思想。在西方,亞裏士多德曾經說過:“奴隸是會說話的工具”,這是非常露骨的等級思想,人是不被當人看的。中國古代很多思想家主張等級制度,但也主張平等對待。比如孔子說“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他在很多地方都談到了仁,觀點不壹,但所有的觀點都包含了“愛”的含義。可以說,仁的核心是“愛”,還有其他的說法,比如:“妳要站起來站起來,妳要實現。”“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都主張壹視同仁。孟子也說過,“仁者愛人”。儒家推崇的禮是等級制度,但主張“仁政”,即按照“仁”的原則管理國家,不主張鎮壓人民。孟子強調民本思想,認為“民為重,國為次,君為光”。《尚書·五子之歌》也說:“民為國之本,基為國之本”,這是中國歷代統治者的壹貫思想。唐朝的魏徵也說過,“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老百姓是水,君主是船。“以人為本”思想在壹定程度上體現了人權思想。
孔子壹生的壹些表現也說明了這壹點。《論語》記載,有壹次孔子的馬廄著火了,孔子問人而不是問馬,“馬廄燒了。子退朝,日:害人?莫問馬。”體現了孔子重人愛人的人道主義精神。再比如,孔子曾經譴責利用人體物品殉道的行為。他說“始作俑者沒有前途”,這也體現了孔子的壹種人權思想。
儒家經典《禮記》。李雲》在描述理想社會時表現出更明顯、更集中、更強烈的平等思想:“大道之行也,為公,天下為公,擇才擇能,以誠養和。老朋友不僅是親人,還是獨子。讓老有所終,老有所強,老有所用,老有所強,老有所寡,老有所孤,老有所殘。男人有積分,女人有回報。如果貨棄於地,沒必要藏在自己身上;妳不必為自己而做。是求合而不興,盜賊而不為。所以不關門,就叫大同。”從107這短短的幾個字可以看出,這個大同世界有以下幾個特點:壹是生產資料公有制,生活富裕;二是沒有等級之分,男女平等,但女性地位低於男性;第三,人民選舉德才兼備的人來管理公共事務;四是人人安居樂業,生活有困難的得到特殊照顧;第五,大家相親相愛,互相幫助,道德高尚,救命之恩;六是社會秩序良好,很少發生民事糾紛和犯罪活動。這些話充分體現了人與人之間平等的思想。
在後來的儒家中,宋代儒家張載說:“人與我同胞,物是我也”。兩千多年來,大同思想壹直為大多數思想家所推崇和推崇,直到近代有資產階級革命思想的政治活動家,如洪秀全、康有為、譚嗣同、孫中山等也推崇。
當然應該說,在中國的傳統社會,反人權的思想和行為比較多。其具體表現為:壹是在實際行動中,反人道行為較多,尤其是歷次戰爭中,數千人被慘無人道地殺害。第二,封建專制下有明顯的等級制度,君、臣、民的地位完全不同。第三,有家奴,封建社會買賣女仆是合法的。
總的來說,中國傳統文化崇尚等級制度,但也富含人權思想和意識。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優秀部分,值得我們認真探索。發掘傳統文化中的人權思想具有現實意義。它的意義不在於證明外國有,中國壹定有,而在於證明人權思想根植於人類社會實踐,是社會實踐的產物,極大地有利於社會發展和繁榮。人類社會實踐是普遍的,人權思想也是普遍的。弘揚人權思想將極大地促進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